养生健康

苋菜的食用历史

苋菜的食用历史

苋菜原产自中国,在甲骨文中早就有“苋”字的记载了,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和上市。

同时也有风韵的历史文化,据书有记载宋代苏颂:“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根茎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苋菜叶有粉绿色、红色、暗紫色或带紫斑色,故古人分白苋、赤苋、紫苋、五色苋等数种。此外,尚有人苋和马齿苋,统称六苋。

清代萧雄的《西疆杂述诗园蔬》说道:“几畦蔬菜不成行,白韭者葱着意尝。萝菔儿情秋色老,蔓蔷缥贮隔年香。”

结语:苋菜是一种我们经常食用的蔬菜,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于身体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而且一般人都是可以吃的哦。

菜品历史

传说一“麻婆豆腐”因何得名?在四川成都流传这样一个传说: 在清代光绪年间,成都万宝酱园一个姓温的掌柜,有一个满脸麻子的女儿,叫温巧巧。她嫁给了马家碾一个油坊的陈掌柜。10年后,她的丈夫在运油途中意外身亡。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的生活成了问题。运油工人和邻居每天都拿来米和菜接济她俩。巧巧左右隔邻分别是豆腐铺和羊肉铺。她把碎羊肉配上豆腐炖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邻居尝后都认为好吃。于是,两姑嫂把屋子改成食店,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待顾客。小食店价钱不贵,味道又好,生意很是兴旺。巧巧寡居后没改嫁,一直靠经营羊肉豆腐维持生活。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称至今。 现在,“麻婆豆腐”已成为一道家常菜随处可见,而且漂洋过海,深受国外朋友喜爱。传说二传说中的麻婆本姓陈,专门以做豆腐为生。清朝同治年间,成都万福桥是商贾聚集之地,陈老太在此开了一家豆腐店,由于她点浆技巧过人,做出的豆腐又白又嫩,烧制的豆腐菜又特有风味,因此,生意越做越红火。 不料这竟引起她对门一家豆腐店老板娘的嫉妒。一天,一位过客提着两斤刚剁好的牛肉末来陈老太店中落座,对门豆腐店的老板娘仗着自己年轻又有几分姿色便给这位客人暗送秋波,这位客人一时惊喜便忘了那包牛肉末径自向她门走去,陈老太见此情景心中又气又恼。这时又走进几位客人,他们看餐桌上的牛肉末便说要吃牛肉炒豆腐,陈老太本不想用别人的牛肉末,但客人急需食用,也就把这牛肉末同豆腐一起做菜给客人吃了,没想到这道菜又香又有味,吃的人越来越多,生意异常热爆、络绎不绝。 对门副食店的老板娘见了又气又眼红,便在顾客面前说陈老太的坏话,骂她是丑八怪,是麻子。陈老太是个心怀大度的人,面对这一切,她不屑一顾,不露声色,下气力做自己的生意,后来,她干脆在自家门头上挂起一块大招牌“陈麻婆豆腐”。后来这个店名声愈来愈大,麻婆豆腐这道大众的佳肴也就名扬四海了,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最著名的豆腐菜肴。传说三陈麻婆豆腐(人们人习惯于称之为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两旁是高栏杆,上面是抓鱼,绘有金碧彩画的桥亭,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豆腐色味具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陈氏所烹豆腐由此扬名。求食者趋之若鹜清末就有诗为证: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老板娘面上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名为”陈麻婆豆腐”。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由于陈麻婆豆腐历代传人的不断努力,陈麻婆川菜馆虽距今一百四十余年盛名长盛不衰。并扬名海内外,深得国内外美食者好评。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著)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兴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2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红茶菌的食用历史

红茶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酸性饮料[1]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秦朝。东晋义熙10年(公元414年)为了给赞王医治消化不良症。

19世纪初,红茶菌被东南亚商人带到沙皇俄国。之后在高加索一带培养应用。直到90年代,日本的一位俄文女教士从高加索带回日本

进行培养。最后又由日本流传到世界各地。 红茶菌在中国民间很早就有培养和流传,并作为民间的一种日常食用的传统饮料之一。

据说在很久以前,渤海一带有一家卖杂货的店铺。有一次,店伙计涮完蜂蜜罐后,顺手将水倒入一个装过糖的坛子里。过了几天,当伙计打开糖坛子的盖,发出一股好闻的清芳的酸香味来,大家过来一看,原来坛中生有一层乳白色的厚厚的胶质膜,正好把坛口封住。

当时正值三伏天气,唇焦口渴的伙计,抵不过那清香芳酸味的刺激,拿起葫芦瓢舀起就一饮而尽,喝完之后,叫绝不迭,馋得周围的人也顺嘴流口水,除店主人外,在场的人都喝了半瓢。后来,店主人发现伙计喝后无事,便命伙计用坛加蜜加水如法炮制,制出别具风味的红茶菌。店主不仅发了财,并且由于常吃红茶菌凉拌菜,还成为当地的“寿星老”。后来由伙计将“红茶菌”的制作奥秘公诸于世,从此流传开来。

鱼籽的食用历史

籽这一海产品一直都是人们的最爱,而且食用史也有了一定的年月了,首先从鱼子酱的出现开始。鱼子酱一词源自土耳khavyar ,首先出现在中英文印刷1591 。可追溯到2.50亿年至史前时期,鲟鱼已成为部分中东和东欧的饮食对大多数人的历史。

鱼子酱曾经非常昂贵。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19世纪初的美国,鱼子酱是在免费午餐室供应的,它的鲜味与特殊的风味显著促进了啤酒销量的增加。

鱼籽 在那个时候,美国水域的渔业资源丰富,而鲟鱼资源被德国移民亨利沙赫特于1873年充分利用,他成立了一个企业将鱼子酱出口到欧洲,价格近于1美元每磅,其他企业家看到如此高的利润都纷纷入市,到十九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上出口鱼子酱最多得国家。

在这轮鱼子酱热潮中,很多鱼子酱被供往欧洲,都是因为更令人垂涎的“俄罗斯鲟鱼“出现。 190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表的一份报告估计,百分之九十的俄罗斯鲟鱼在欧洲的销售实际上是来自美国。

20世纪初,由于美国鱼子酱行业的繁荣,鲟鱼遭到过度捕捞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这突然的短缺造成了野生鱼子酱价格的暴涨,美国还面临了来自俄罗斯鱼子酱的竞争。到1960年,价格更加的高 。

生产鱼子酱的Romanoff公司(原为成立于1859年)转向鲑鱼卵(红鲑鱼鱼子酱),lumpfish,后来在1982年,白鱼(称为黄金白鱼鱼子酱)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来源比其进口的对应。

19世纪,在俄国人提出“鱼子酱是最优质的食物之前,鱼子酱本是非常寻常的,人们甚至可以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找到。自俄罗斯的海域里同样可以捕获鲟鱼后,鱼子酱快速地传入了欧洲,并为许多上层人物所接受,从而导致了鱼子酱身价百倍的由来。

如今,随着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鲟鱼的饲养和成活率得到大大提高。因而现代,食用鱼子酱已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时尚,就它自身的营养价值而言,它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鱼子的食用历史

鱼籽这一海产品一直都是人们的最爱,而且食用史也有了一定的年月了,首先从鱼子酱的出现开始。鱼子酱一词源自土耳khavyar ,首先出现在中英文印刷1591 。可追溯到2.50亿年至史前时期,鲟鱼已成为部分中东和东欧的饮食对大多数人的历史。

鱼子酱曾经非常昂贵。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19世纪初的美国,鱼子酱是在免费午餐室供应的,它的鲜味与特殊的风味显著促进了啤酒销量的增加。

鱼籽 在那个时候,美国水域的渔业资源丰富,而鲟鱼资源被德国移民亨利沙赫特于1873年充分利用,他成立了一个企业将鱼子酱出口到欧洲,价格近于1美元每磅,其他企业家看到如此高的利润都纷纷入市,到十九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上出口鱼子酱最多得国家。

在这轮鱼子酱热潮中,很多鱼子酱被供往欧洲,都是因为更令人垂涎的“俄罗斯鲟鱼“出现。 190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表的一份报告估计,百分之九十的俄罗斯鲟鱼在欧洲的销售实际上是来自美国。

20世纪初,由于美国鱼子酱行业的繁荣,鲟鱼遭到过度捕捞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这突然的短缺造成了野生鱼子酱价格的暴涨,美国还面临了来自俄罗斯鱼子酱的竞争。到1960年,价格更加的高 。

生产鱼子酱的Romanoff公司(原为成立于1859年)转向鲑鱼卵(红鲑鱼鱼子酱),lumpfish,后来在1982年,白鱼(称为黄金白鱼鱼子酱)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来源比其进口的对应。

19世纪,在俄国人提出“鱼子酱是最优质的食物之前,鱼子酱本是非常寻常的,人

俄罗斯鲟鱼籽 们甚至可以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找到。自俄罗斯的海域里同样可以捕获鲟鱼后,鱼子酱快速地传入了欧洲,并为许多上层人物所接受,从而导致了鱼子酱身价百倍的由来。

如今,随着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鲟鱼的饲养和成活率得到大大提高。因而现代,食用鱼子酱已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时尚,就它自身的营养价值而言,它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白菜的历史

白菜是中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在中国新石器时期 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距今约有六千年至七千年,《诗经·谷风 》 中有“采葑采菲 ,无以下体”的记载,说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带,对于葑(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及菲(萝卜 之类)的利用已经很普遍。到了秦汉,这种吃起来无滓而有甜味的菘菜从“葑”中分化出来;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的《吴录》有“陆逊催人种豆菘”的记载。南齐(公元五世纪)的《齐书》 有“晔留王俭设 食,盘中菘菜(白菜)而已”的记述(《武陵昭王晔传》),同时期的陶弘景说:“菜中有菘,最为常食。”唐朝时已选育出白菘 ,宋时正式称之为白菜。宋代苏颂说:“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菜。”明代李时珍 引陆佃《埤雅》 说:“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

苋菜的发展历史

苋菜原中国,甲骨文中已有“苋”字,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和上市。

同时也有风韵的历史文化,据书有记载宋代苏颂:“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根茎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苋菜叶有粉绿色、红色、暗紫色或带紫斑色,故古人分白苋、赤苋、紫苋、五色苋等数种。此外,尚有人苋和马齿苋,统称六苋。

清代萧雄的《西疆杂述诗园蔬》说道:“几畦蔬菜不成行,白韭者葱着意尝。萝菔儿情秋色老,蔓蔷缥贮隔年香。”

有一位村妇名叫“牛棚四娘”,专干坏事,危害乡邻。天上的玉帝知道了,为了惩罚她的恶行,把她变成了一只狗。“牛棚四娘”被贬为狗之后,依然故我,不思悔改。一天,她溜达到菜地里,见人家的苋菜青枝绿叶,长得旺盛,她顿起了害人之心,在苋菜地里乱咬一通,咬断了许多苋菜梗。她害了庄稼,还在那里得意地狂吠。她的儿子是个孝子,知道是母亲做的坏事,赶紧奔到菜地为母亲补过。“牛棚四娘”的儿子咬破自己的手指头,用鲜血把咬断了的苋菜梗一根一根地接了起来。说来也巧,那些咬断的苋菜用鲜血粘结后,立即又活了过来,恢复了生机,只是菜梗菜叶都变成血的颜色―红色。而且用鲜血粘结好的红苋菜比原来青苋菜的生命力更强,味道更鲜美!

在南方是读做“汗”菜,不见道理,只是都泼洗澡水浇,那碱性十足的肥皂水,苋菜吸食后精神抖擞,高扬青春旗帜,红着或绿着,在晨光里,托起晶莹露珠。苋菜依地势而长,低处苋菜愈高而壮,茂密,高处且稀和矮小,南方夏热,如置蒸笼,人性多暴烈,喜吃青葱小菜。

孕妇不能吃的野菜有哪些 马齿苋

马齿苋,俗称蚂蚱菜,也是寒性蔬菜之一,在我国有很久的食用历史了,还有兴奋子宫的作用,食用可促进子宫收缩,有流产可能,尤其是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千万别吃。

哺乳期可以吃苦菜吗 苦菜的功效与作用

苦菜属于菊科类植物,因此清热祛火是它应该有的药理作用,苦菜有很多别名,比如苦麻菜、苦苣菜等,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在民间有着很长时间的食用历史,多吃苦菜可以帮助去除体内的毒素,还可以补充体内的铁元素以达到防止贫血的效果,因为苦菜本身含有丰富的铁元素,苦菜既可以在夏季凉拌做凉菜食用,还可以炒来食用,和苦瓜类似,都是带有苦味的植物,但是苦菜却没有苦瓜那么苦,同时还具有比苦瓜更加充分的营养元素,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增强与病魔抗击的能力。

芽菜的菜品历史

芽苗菜作为富含营养、优质、无污染的保健绿色食品而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芽菜是用芥菜的嫩茎划成丝腌制而成,分咸、甜两种。咸芽菜产于四川的宜宾南溪、泸州、永川,创始于1841年;甜芽菜产于四川的宜宾,古称“叙府芽菜”,创始于1921年,现畅销于四川及京、津、沪等地。 关于芽菜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宜宾城内有夫妻,家境贫寒,常年靠吃青菜度日。

像芽菜的另一种家常吃法,餐馆里就很难见到了。通菜去叶留梗(叶子也别扔掉,清炒也很不错),切成细小的圆筒,青辣椒也切碎,然后和芽菜同炒,也可加些肉糜,味道出奇的好,清香别致。《川菜杂谈》中也介绍过通菜的这种吃法,只是不加芽菜,作者说这道菜是“风景这边独好”,说得真是妙。这道菜除了下饭,也可把它夹在热腾腾的馒头里,做成中国的三文治,虽然乡土,却绝对可口。

芽菜由于质嫩脆,味甜香,除作烧白底子外,多用于调味,如敖汤提味,做面肉馅。烧肉和炒肉丝中放些芽菜,都可增加鲜味。

苋菜食用注意事项 苋菜的搭配

苋菜搭配猪肝吃最营养。苋菜和猪肝均为补血佳品,猪肝还有养肝明目的作用,两者同吃,适合肝血虚、头目昏花、夜盲症、贫血患者食用。

冬菜的历史

天津冬菜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发源于天津市静海县南部,京杭运河两侧一带,是中国传统出口食品,被誉为我国四大咸菜之一。长城牌冬菜秉承传统工艺,色泽金黄,香味浓郁,味道鲜美,长期以来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盛誉。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河北省沧州“艺丰园”酱园,用白菜加盐,拌以糖蒜,做成“什锦小菜”出售,首创“素冬菜”。后来,天津大直沽“广茂居”酱园又改制“五香冬菜”,专销台湾和香港地区。此后大直沽的东泉居、东露居酱园和大直沽酒店等也生产冬菜。1920年,大直沽义聚永酒店在静海县纪庄子就地采购白菜,设场切菜,把天津制作冬菜的技术传到静海县。纪庄子“广昌德”酱园于1923年也开办了冬菜作坊,名“山泉涌”,所制冬菜还制定了“人马牌”商标,标签注明“山泉涌常万三制造”字样。

“义聚永”所以要在静海县设切菜场,是因为静海县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运河水滋润着两岸菜田,所产白菜为“小核桃纹青麻叶”,筋细、肉厚、口甜,为各种大白菜之冠。每年立冬砍菜时,“义聚永”就派人到静海取菜,就近送作坊加工泡制,然后装包运津销售。静海县“山泉涌”崛起后,生意也很兴旺,并首先将包装由油篓改为瓷罐。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山泉涌和义聚永为代表的天津冬菜开始大量出口。当时年销量达30多万包,约计为1800吨。除港台外,天津冬菜还远销到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除了因为当地华人众多外,还因东南亚地区多屿,气候潮湿,冬菜用大蒜泡制,有除湿、去瘴、解毒功能,故大受欢迎。1937年9月日军占领静海后,冬菜销路锐减,冬菜生产受到严重摧残。

红菜苔的历史

武汉的名菜菜苔。红菜苔,据说原仅产于武昌洪山一带。其营养价值较高,脆嫩爽口,别具风味。菜苔别名菜心,是十字花科薹属种、白菜亚种中以花苔为产品的变种,1年生草本植物,当前已是中国出口港澳及东南亚的重要蔬菜之一。它营养丰富,含有钙、磷、铁、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成分,丙种维生素比大白菜、小白菜都

高。且色泽艳丽,质地脆嫩,为佐餐之佳品。洪山菜苔,尤以洪山宝通寺之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一带出产的品质最佳。优质红菜苔只产在洪山,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民国初年,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京当大总统时,每临冬天,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红菜苔。由于长途大批运输,鲜菜运到北京后,时间一久,菜苔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味,较之产地新鲜嫩菜苔当然逊色不少,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京试种,结果,菜苔虽长出来了,但色不红、味不鲜。试种失败,更感到洪山菜苔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用火车成批运转菜苔到北京。

炒菜的历史

炒菜的起源和金属炊具的普及有着密切关系,中国青铜器时代出土有青铜炊具,但是由于其价格,很明显不可能得到普及,中国特有的铸铁的发明,在战国时代普及了农具,而后逐渐向炊具扩展。在西汉的盐铁论中已有客店里贩卖韭菜鸡蛋的记载。随后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的详细记载了炒菜的炒作过程。[1]

魏晋南北朝之际,炒用于做菜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已经出现。这是中国乃至于世界菜肴史、烹任史上的大事。如在《齐民要术》中就记有这样两道菜: 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鸭煎法:用新成子鸭极肥者,其大如雉,去头,烂治(按,烂疑为切之误),却腥翠五藏(同脏),又 净洗,细创如笼肉。细切葱白,下盐鼓汁。炒令极熟,下椒姜末,食之。[1] 稍作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两道菜为典型的炒菜。前者为炒鸡蛋,其制作过程和今日的炒鸡蛋相比,毫无区别,甚至可以说在放“浑鼓”(整粒豆鼓)上更显调味之特色。后者虽谓鸭煎法,实际却是炒鸭肉末法,是将新长成的肥子鸭,经宰杀,去头,烫去羽毛,去腥翠五脏,再洗净,将鸭肉析碎如“笼肉”(做肉馅的肉),然后再加调料下热锅炒令极熟。

炒菜是中国菜区别于其他菜肴的基本特征,用碟形薄生铁锅,旺火热油,分炝炒、生炒、小炒、熟炒等。六朝以前,烤和烹仍然是菜肴的主要做法。公元4-5世纪,由于植物油料的使用,滚油快炒的技法发展起来,在《齐民要术》中有明确的反映。

大豆的食用历史

起源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我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收有西周时代的诗歌300余首。其中多次提到菽。由《诗经》来看,中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描叙夏商时代之作《夏小正》中指出:“五月参见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时也。”

从上述文献可见,中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从《诗经》来看,中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从《史记·五帝本纪》来看已有4500余年历史。

从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考古工作者1959年于山西省侯马县发现大豆粒多颗,现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列室中。根据14C测定,距今已有2300年,系战国时代遗物,黄色豆粒,百粒重约18~20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大豆出土文物。它直接证明当时已有大豆种植。

从中国现有出土的粟稻文物也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就有农业。距今七八千年或5000年之间,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代的氏话公社,比其他地区发展得较早和较快一些。在北方主要种植耐旱而自生力较强粟类作物。古代称为稷。在磁山遗址(河北省武安磁山文化)的窖穴里发现有成堆的腐朽粮食,属于粟类作物。在半坡和其他仰韶文化遗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有粟和粟的皮壳。作为斐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的石磨盘和磨棒,就是用以碾去粟的皮壳作为粮食加工的工具。粟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浙江省余姚县钱塘江口以南的河姆渡遗址下层,发现有大量金黄色的稻谷,还有带叶的稻茎,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稻,这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栽培稻谷已有700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中国粟稻栽培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根据这些出土文物说明黄帝时五种中有大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大豆品种类型极为丰富。各种大豆品种资源在七八千份以上,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大豆类型在生育期、种皮色、籽粒大小、抗病性、抗虫性以及其他抗性、品质、适应性等方面差异很大,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大豆品种基因库。

演变

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G soja)经过人工栽培驯化和选择逐渐积累有益变异演变而成的。这可以从目前中国发现有大量的大豆中间类型来证明。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有不同的类型。从大豆粒形、粒大小、炸荚性、植株缠绕性或直立性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可以明显地看出大豆的进化趋势。一般野生大豆的百粒重仅为2克左右,易炸荚,缠绕性极强。半野生大豆百粒重为4~5克,炸荚轻,缠绕性也较差。从半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间还存在不同进化程度的类型。用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进行杂交,其后代出现不同进化程度的类型,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这也可以间接地证明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演变而来的。

传播

早在公元前,中国、朝鲜人民在经济文化上就有了频繁交往。战国时燕齐两地人民和朝鲜即有交往,由此大豆传入朝鲜。我国西汉时已与日本有友好往来,汉武帝时,日本就派遣使者与汉朝往来。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派使臣与汉通好,刘秀遂以“汉倭奴国王”金印相赠,此金印已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崎村出土。

Nagata(1959,1960)认为,中国大豆大约于公元前200年自华北引至朝鲜,而后由朝鲜又引至日本。日本南部的大豆,可能在3世纪直接由商船自华东一带引去。

德国植物学家Kampfer在日本度过了两年(1691~1692)。他在1712年详细描述了日本人用大豆制成的各种食品。到1751年,欧洲药理学家已熟悉日本的大豆及其在医学上的用途。1740年,法国传教士曾将中国大豆引至巴黎试种。1790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首次试种大豆。1873年以后,维也纳人Friedrich Haberlandt在维也纳博览会上得到中国与日本大豆品种19个,经精心安排试种,其中4个品种收获到种子,并从此开始种植大豆。

1765年大豆种子由东印度公司的一名海员从中国经伦敦带到美国。美国于1765年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农场首次种植大豆。

相关推荐

水芹菜有毒吗

水芹菜没有毒。 水芹菜味甘、苦、性凉、无毒,归肺、胃、肝经,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食用历史,不仅仅没有毒,还具有一定清热解毒功效,可放心食用

有关清明菜的历史

每年4月时,重庆的老人都会采最嫩的清明菜和着糯米做成清明粑。如今的清明节除了延续扫墓的习俗外,清明菜更因清明粑的淡出而少为人知,只有在中药铺中听见它的学名“鼠曲草”时,才会被人从记忆中重新拾起。 相传在南宋,元兵入侵潮汕地区,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时,发现荒野之中有一种野草不但具有特殊的香味,还可以充饥裹腹,它便是清明菜。 中医认为,清明菜性味甘,平,归肺经。《本草纲目》中就写着清明菜有“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去热嗽”的作用。在黄河流域及南方各省是清明菜生长最多的地方,田坎、荒郊便能轻易寻得它的踪迹。

紫菜苔的演化历史

紫菜苔由芸苔演化而来,起源于中国湖北武昌洪山一带,所以又称洪山菜苔。洪山菜苔和武昌鱼被称为“楚天”的两大名菜。在东汉和三国时就有关于红菜苔的记载,《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中也均有记载。红菜苔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50年代初仅有几千亩,现已发展为几万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尤以湖北、四川、南京栽培较多。80年代起紫菜苔在中国各地均有引种,北京和台湾等地也已开始栽培。现在美国、日本、荷兰和非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引种[2] 。

水苏糖的来源

水苏糖自然来源:水苏糖是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一种物质,在我们经常食用的蔬菜、治疗疾病的中药材中都含有。虫草参中含量最高,食用历史也最悠久。在植物分类上,虫草参属于唇形科水苏属植物,与它同类的还有螺丝菜、宝塔菜、罗汉菜等,在北方,人们经常会将它们腌制成酱菜,供冬天食用。 常用的中药泽兰,也属于唇形科,但它的味道较苦,一般不作为蔬菜食用,药典上记载:泽兰具有活血化淤,行水消肿的治疗作用。泽兰也含有丰富的水苏糖。从中药之母——地黄中提取的地黄寡糖,其主要成分也是水苏糖,有科研机构在研究地黄药理作用的时候,常常用水

假马齿苋能吃吗

假马齿苋可以吃。 在越南,假马齿苋被当做食物放在粥中一起煮食,是一种传统风味。印度也有使用假马齿苋做药疗的历史,据说这种植物可以用来治疗哮喘,在我国并没有得到研究和推广。

倒笃菜的历史典故

传说,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火连天,百姓生活贫苦,睦州(富春郡,今建德)百姓家家户户都用大瓦缸腌制九头芥作为日常菜肴的风俗,但是当时人们在腌制时却无法避免菜烂在缸里,往往辛辛苦苦腌好一坛菜却要倒掉大半坛。 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是睦州人,她聪慧端庄,心灵手巧。她当年虽然居住城中,却也自己动手腌制九头芥,为了防止菜在腌制过程中烂掉,她将腌菜坛子倒过来摆放,使腌制时的废液自然沥出,这样一来,她家腌制的菜就再没有烂掉过了。这个方法被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为“倒笃”,“倒笃菜”就这样在吴国太的巧手下诞生了。这个方法在江南流传

苋菜食疗方

1、红苋菜子10克,或用加倍量的红苋菜,水煎服,一日两次,可透发麻疹。 2、红苋菜子30克,炒黄研粉,分两次冲红糖开水服(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治产后腹痛。 3、红苋菜根,火煅研末(或加冰片少许),吹入喉中,治白喉。 4、红苋菜不拘量,煮汤经常食,治血丝虫病下肢象皮肿和甲状腺肿大。 5、红苋菜120克,用四碗水煎至一碗,温服,对子宫癌有辅助疗效。 6、红苋菜150克左右,去根,洗净,切细。粳米100克煮粥快熟时,加入红苋菜,加少量油盐食用。有清热止痢作用。适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和肠炎。

鱼香茄子菜品历史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 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 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 有一天晚上,这个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只菜的时候,她为了不让配料浪费,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和,当时她还以为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来后不好交待,正在她发呆之际,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 这个老公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碗菜的特别,而他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来往嘴中咽,还没等一分钟,他迫不及待地问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在结结巴巴之

老人身体虚吃什么好

1、海带 海带的确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菜,海带生长在海水中,是一种含碘量非常高的海藻。海带还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糖、钙等,含量是菠菜、油菜的好几倍。海带中的褐藻酸钠具有降压作用,对预防白血病和骨痛病也有一定作用。 2、香菇 香菇是中国人首次驯化栽培的食用菌,在我国食用历史悠久,因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称为“菇中之王”。现代研究则证明,香菇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肿瘤的可能性,起到防癌、抗癌的功效。 3、马齿苋 马齿苋又称五行草、长命菜,在我国分布广泛,鲜食干食均可,是一种古籍上早有记载的野生佳蔬。马齿

红菜苔的历史沿革

红菜苔历史悠久,据《生物史》载:“武昌特产红菜苔,在唐代时已是名菜。”足见红菜苔早于千余年前已负盛名。1907,徐毓华所著《湖北乡土地理》载:“马鞍之煤、宝通寺之菜,黄鹄矶头之鲤,均占优胜之土物也。”红菜苔虽为一般蔬菜,然可与马鞍之煤、黄鹄矶头之鲤媲美,其身价非同一般矣。 武汉的名菜菜苔。红菜苔,据说原仅产于武昌洪山一带。其营养价值较高,脆嫩爽口,别具风味。菜苔别名菜心,是十字花科薹属种、白菜亚种中以花苔为产品的变种,1年生草本植物,当前已是中国出口港澳及东南亚的重要蔬菜之一。它营养丰富,含有钙、磷、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