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燕麦的植物学史

燕麦的植物学史

燕麦属于小杂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皮燕麦,一种是裸燕麦。

裸燕麦成熟后不带壳,俗称油麦,即莜麦,国产的燕麦大部分是这种。皮燕麦成熟后带壳,如进口的澳洲燕麦。

在我国,燕麦(莜麦)是主要的高寒作物之一,为上等杂粮。集中产于坝上等高寒地区,属禾本科(Cramineae),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期与小麦大致相同,但适应性甚强,耐寒、耐旱、喜日照。

我国是燕麦的原产地之一,内蒙古武川县是世界燕麦发源地之一,裸燕麦被誉为中国的“燕麦故乡”。古书中早有记载。在《尔雅·释草》中名为“蘥”,《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称“簛”,《唐本草》中谓之“雀麦”。《本草纲目》说:“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此外,《救荒本草》和《农政全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述。唐代刘梦得有“菟葵燕麦,动摇春风”之句,说明燕麦在我国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且各地皆有分布,特别是华北北部长城内外和青藏高原、内蒙古、东北一带牧区或半牧区栽培较多。

华北的长城内外山西朔州和陕南秦巴山区高寒地带,由于气候凉爽,自古就广泛种植燕麦。在《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了青藏高原一带早巳种植着一种稞燕麦(也称莜麦)。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也是燕麦的起源中心之一。

梅的植物学史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缥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小麦的植物学史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

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普通小麦粗山羊草。从小亚细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是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一般认为约在8000年前,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据考证,历史上某一时期,当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麦被带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区后,发生了自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其演化的过程,按传统的观点是:具AA染色体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具BB染色体组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组AABB);野生二粒小麦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再与具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才产生了普通小麦(染色体组AABBDD)。

在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称西藏半野生小麦);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国通称节节麦)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麦田早就有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记载,说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麦已是河南海上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诗经·周颂·清庙思文》:“贻我来牟”,亦作“麳麰”。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麰也;泪科,麳也”的记载。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穬”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根据《诗经》中提及的“麦”所代表的地区,说明公元前6世纪,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据以后史书有记载,长江以南地区约有公元1世纪,西南部地区约在公元9世纪都已经种植小麦。到明代《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小麦已经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1]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这个发现对“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冬瓜的植物学史

冬瓜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从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就有栽培记载,公元3世纪初张揖撰《广雅·释草》也有冬瓜的记载。《齐民要术》中记述了冬瓜的栽培及酱渍方法。16世纪印度有冬瓜记载,截止到1988年已遍及全印度。日本在9世纪已有记录。欧洲于16世纪开始栽培,19世纪由法国传达室入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中国传入非洲,截止到1988年冬瓜栽培仍以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地为主[1] 。

菊花的植物学史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1]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1]

晋朝陶渊明(355-417年)爱菊成癖,曾广为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至今仍烩炙人口。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1]

南北朝的陶弘景(452-536年)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1]

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这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赞赏。之后他们将菊花与日本若干野菊进行杂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统。[1]

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这是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菊谱,对所栽的品种即以花色归类,并对花形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刘蒙的《菊谱》(1104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26个。范成大菊谱(1018)记载有35个品种,其中的“合蝉”、“红二色”是管瓣出现的最早记载。其后,花色又出现了绿色的“绿芙蓉”和黑色的“墨菊”。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致富广集五记》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有了花市、花会。流传至今的菊花会是在南宋时杭州开始的。宋未史铸的《百菊集谱》记载有131个菊花品种。[1]

明朝栽菊技术又进一步提高,菊花品种又有所增加,菊谱也多了起来。如黄省曾、马伯州、周履臣、高濂、乐休园等人都著,有《菊话》。在黄省曾的《菊谱》中记载了220个菊花品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80年)和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对菊花都有较多记载。《群芳谱》对菊花品种作了综合性研究,记有黄色92个品种,白色73个品种,紫色32个品种,红色35个品种,粉红22个品种,异品17个品种,共6类、271个品种;至少有16种花型。

清朝的菊花专著更多,有陈昊子《花镜》、刘灏《广群芳谱》、许兆熊《东篱中正》、陆延灿《艺菊志》、闽延楷《养菊法》、徐京《艺菊简易》、颜禄《艺菊须知》、计楠《菊说》、陈谋善《艺菊琐言》、吴仪一《徐园秋花谱》等等。《花镜》一书有记载当时菊花有黄色的54种,白色的32种,红色的41种,紫色27种,共计154个品种。计楠的《菊说》载有菊花品种233个,其中新培育的品种有100多个,并提出了菊花育种的方法。清朝菊花品种日益增多,在乾隆年间还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当时花卉画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装订成册。在文人中画菊题诗,也蔚然成风。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未清初开始,1688年荷兰商人从中国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曾有《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8世纪中叶,法国路易·比尔塔又将中国的大花菊花品种带到法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穷(Fortune)曾先后在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和日本引入菊种,并进行杂交育种,而形成英国菊花各色类型。不久,又由英国传至美国。从此,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中国的栽培菊花也就成为今天西洋菊花的重要亲本。[1]

民国以来,菊花品种大批失散,已无正式文献可查。解放后,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菊花也经历了曲折历程而日益发展壮大。菊花的栽培历史,是中国花卉园艺发展的一部分。

近年来,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栽培技术,采用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等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菊花的生产质量,并使品种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7000个品种以上。大立菊一株可开花5000朵以上,案头菊、盆景菊的发展,更提高了菊花的观赏价值。一些省(市)还选菊花为省(市)花,如北京市。相继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或成立菊花协会,出版菊花书刊,每年举办菊花展览会,大大普及了菊花知识和交流了艺菊经验,为中国的菊花栽培、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紫苏的植物学史

紫苏在中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近代,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对紫苏属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性栽种,开发出了食用油、药品、淹渍品、化妆品等几十种紫苏产品。

人参的植物学史

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在西方,人参叫做PANAX C.A. MEYER GINSENG,“PANAX”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包治百病”,异名有Aralia quinquefolia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Aralia ginseng Baill.、Panax quinquefolium var. coreensis SieboldPanax quinquefolium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 ex Regel、Panax verus Oken、Panax quinquefolius var. ginseng (C.A.Mey.) Regel & Maack、Panax schin-seng var. coraiensis T.Nees、Panax chin-seng Nees。[1]

古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推断,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极为繁盛的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人参在植物界广为繁衍。世界范围内公认人参分布在北纬33-48度之间。我国本草文献的记载证实中国人参的分布与古地质学史,古生物史是相吻合的。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着中国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

参”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生着多个核果状浆果,这是人参最主要的植物学特征。下部则代表着人参的根茎,主根,侧根等。甲骨文始于商殷时代,距今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在3500年前我国就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2]

公元121年,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参,人参,药草,出上党。”这是文献中对人参产地的最早记载。[3]

《晋书·石勒别转》:“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可见人参栽培在当时已经开展, 那是遥远的1800年前。

小麦的植物学史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

小麦成熟时节

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小麦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普通小麦粗山羊草。从小亚细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是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一般认为约在8000年前,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据考证,历史上某一时期,当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麦被带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区后,发生了自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其演化的过程,按传统的观点是:具AA染色体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具BB染色体组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组AABB);野生二粒小麦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再与具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才产生了普通小麦(染色体组AABBDD)。

在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称西藏半野生小麦);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国通称节节麦)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麦田早就有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记载,说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麦已是河南海上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诗经·周颂·清庙思文》:“贻我来牟”,亦作“麳麰”。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麰也;泪科,麳也”的记载。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穬”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根据《诗经》中提及的“麦”所代表的地区,说明公元前6世纪,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据以后史书有记载,长江以南地区约有公元1世纪,西南部地区约在公元9世纪都已经种植小麦。到明代《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小麦已经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1]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这个发现对“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柿子的植物学史

柿子的加工在我国有近千年的历史 ,主要是制成柿饼[1] 。北宋诗人张仲殊称美柿子︰“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今日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巴西是主要产地。中国产地主要在广西平乐和恭城两县,约占全国市场的70%,平乐县二塘镇,桥停黄新垌村,都是全国最大的柿子和柿饼交易点。

榴莲的植物学史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它原产在马来西亚,大城王朝时代传入泰国。马来语称榴莲为“徒良”,泰语至今也是这样叫法,中文译为“榴莲”。

另一种说法是它从缅甸的他怀,玛立和达瑙诗等地引进来的。对此也有两种传说,其一是公元一七八七年暹罗军进攻缅甸时,意图夺取他怀,但无法攻克。在围城期间。由于运输困难,军中粮草缺乏,将官只好命令士兵四处寻找野果充饥,士兵在林中找到一种硕大而有刺的果实榴莲。当他们设法剖开尝试之后,出乎意料的香甜可口。后来回师曼谷时,官兵中不少人把榴莲果核随身带回,在自己房屋周围种植。据说,以前在曼谷地区,曾到过缅甸的官兵后代庭院中,多生长有一百年至一百五十年的榴莲树,由于1871年和1942年先后发生两次大水灾,这些榴莲树死亡殆尽。其二是说由往返与泰缅之间的商船传入泰国南部,后来从素叻他尼府传到曼谷等地。

胡萝卜植物学史

公元10世纪从伊朗引入欧洲大陆,约在13世纪,胡萝卜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15世纪见于英国,发展成欧洲生态型,16世纪传入美国,于1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

胡萝卜原产于亚洲的西南部,阿富汗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公元10世纪从伊朗引入欧洲大陆,15世纪见于英国,发展成欧洲生态型,尤以地中海沿岸最多种植;16世纪传入美国。约在13世纪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以山东、河南、浙江、云南等省种植最多。胡萝卜于1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

酸枣的植物学史

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很早就有记载,酸枣可以“安五脏,轻身延年”。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种野果,它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可以起到养肝、宁心、安神、敛汗的作用。医学上常用它来治疗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多梦、盗汗、易惊等病。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的滋补强壮效果。常见的中药“镇静安眠丸”,就是以酸枣仁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可以用酸枣仁3-6克,加白糖研和,每晚入睡前温开水调服,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酸枣作为中药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妇女脏躁等证的治疗。生物活性物质,如酸枣多糖、黄酮类、皂苷类、三萜类、生物碱类、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乌苷(cGMP)等,对人体有多种保健治病功效。大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多梦等患者良好的保健营养品。

在中国,酸枣仁入药尤早,其气微弱,味甘性平无毒。远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作上品,说它能治疗“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名医别录》还称其“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肥健”。中医界普遍认为酸枣仁的功用是养肝.宁心,安神、敛汗,可以治疗虚烦不眠、惊悸怔忡、自汗盗汗等症。近代药理证实,酸枣仁确有镇静、催眠作用并常与中药马来眠同用于增加疗效。

荔枝的植物学史

名字由来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2]

研究历史

栽培历史

荔枝产于中国南方,它在中国的栽培和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3]

出口状况

17世纪末从中国传入缅甸,100年后又传入印度,大约在1870年左右传入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1873年由中国商人传入夏威夷,1870-1880年又从印度传入佛罗里达,并于1897年传入加利福尼亚,1930-1940年才传入以色列,1954年由中国移民带入澳大利亚。现荔枝广泛种植于中南美洲、非洲的一部分及整个亚洲,当今世界荔枝主产国为:中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泰国。

相关推荐

延时壮阳药排行榜

1.伟-哥——别名万艾可,壮阳药之王,易吸收,服用半小时起效,时效性大概几小时,有效率能达到80%以上。属于“即兴”用品,市场乱,假货多,副作用大。 2.玛卡益康——玛卡植物提取,健字号产品,易吸收,起效慢,大概一个月左右,时效性短,壮阳有效率偏低,保健效果好,有效率能达到70%,副作用小。 3.拉牡蛎拉、回春态牡蛎锌片——这两个是同一厂家出品的,牡蛎生物提取,QS食品类注册,具有国家发明专利,肽锌同补,12小时内起效,时效性能维持一周,有效率甚至超过90%,安全无副作用。其前列腺保健功效也国内一流。 4

何首乌的植物学史

《本草纲目》记述:汉武时,有马肝石能乌人发,故后人隐此(何首乌)名,亦曰马肝石。[1] 唐代李翱有《何首乌传》云:“何首乌苗如木藁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医学著作《大明本草》(《日华子本草》,五代时期著作)记述: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名尔。“《开宝本草》(宋)曰:“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其时已有以醋制法炮制何

燕麦能壮阳吗

燕麦是一种草本生植物一般作为中草药被人们使用,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还能够帮助男性起到壮阳保健的作用,因为在生活当中男性都非常的注重自己的性生活表现,想要拥有很强的性能力,那么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野燕麦到底能不能起到壮阳的效果,可否提高性能力。 其实很多的男性想要壮阳补肾的时候,会选择各种各样的药物达到目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些是存在一些副作用的,不能够长期依赖,所以建议通过一些保健的中药材,滋补身体,注重自己的饮食。 野燕麦壮阳主要生长在广袤的地中海流域,因为他的果实根茎鲜红如血,并且珍贵稀有、人

贫血不能喝牛奶吗 防治贫血的食物

所有的豆类品种的不同是一个巨大的铁的来源,但是你需要准备好获得益处,豆类含有植酸阻碍铁的吸收,为了降低植酸含量的最佳方式是把豆子浸泡在温水煮。 当谈到在豆类的铁含量,大豆居榜首,只要一杯煮熟的大豆满足一半的推荐每日需要这种矿物。同时,大豆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减少性贫血。 全麦面包是一种很好的非血红素铁的来源,而身体需要对抗缺铁。而在铁含量高的谷物,它也有在植酸形成铁抑制剂,但由于全麦面包发酵后的谷物,植酸减少自动获取。 只是一片全麦面包,给身体提供了每日的铁需求百分之6;同时,全麦面包含有丰

燕麦有三大食疗功效

燕麦的主要营养成分 1 每100克燕麦中,含有12.4克蛋白质、7克膳食纤维。 2 燕麦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铁质、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比例比其它谷物高。 燕麦的食疗效果 1 燕麦中丰富的膳食纤维,易使人产生饱足感,能降低热量的摄取,适合减肥者食用,且可改善便秘问题。 2 燕麦有改善贫血的功能,并可帮助伤口愈合。 3 燕麦可增加肠内有益菌,增强免疫力;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含有植物化学物,能减少癌症发生。

碧玉笋的植物学史

【性质】寒 【五味】甘 【热量】19.00大卡(79千焦)/100克 【功效】清热除火,生津止渴,化痰止咳,解毒,解酒,养肝,消食,止血凉血,安神除烦,明目,润肠,养阴补虚 【碧玉笋是什么】 碧玉笋 碧玉笋为金针母株割取后经遮光处理长出幼嫩茎叶部分之园产品。 由于生产方式类似韭黄,因此有人将其称为萱黄,有些农民因其经遮光处理长出颜色白嫩之茎叶而称其为白玉笋,另外一种未经遮光处理颜色翠绿者则称为翠玉笋。

长豆角的植物学史

关于豇豆的起源问题,Purseglove (1968)认为可能是热带非洲,因为在那里可以找到野生种。他还认为豇豆在早期是通过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传至亚洲及地中海区域的现产于热带,而主产地为热带非洲及热带亚洲,我国种类约仅占本属种类的1/10强。 但据文献记载,《广韵》一书即有“豇”字,此书原在601年成书已佚,历经重修,现存宋代陆彭年等重修本。北宋《图经本草》有豇豆的记载;苏轼有咏豇豆的诗,到明代,自朱橚撰的《救荒本草》以来,《便民图纂》,《本草纲目》等多种书志都有豇豆的记载,可见明代已广泛栽培豇豆。在历

豆角的植物学史

于豇豆的起源问题,Purseglove (1968)认为可能是热带非洲,因为在那里可以找到野生种。他还认为豇豆在早期是通过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传至亚洲及地中海区域的现产于热带,而主产地为热带非洲及热带亚洲,我国种类约仅占本属种类的1/10强。 但据文献记载,《广韵》一书即有“豇”字,此书原在601年成书已佚,历经重修,现存宋代陆彭年等重修本。北宋《图经本草》有豇豆的记载;苏轼有咏豇豆的诗,到明代,自朱橚撰的《救荒本草》以来,《便民图纂》,《本草纲目》等多种书志都有豇豆的记载,可见明代已广泛栽培豇豆。在历史

燕麦片降血脂的功效大吗

燕麦片是燕麦制成的,麦片里不仅有燕麦,还有其他的麦子成份,但基本上都差不多,有的燕麦片里也有其他成分,你就选择无糖加钙的吧。 据古书有记载,燕麦可用于产妇催乳及婴儿营养不良。现代医学表明,经常食用由燕麦加工成的燕麦片,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有明显疗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冯佰利介绍,燕麦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与每人每日摄取量的标准相差极小,且组成全面。其含有18 种氨基酸中,有8 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配比合理、利用率高,因而其蛋白质营养价值甚至可与鸡蛋相媲美。 不仅如此,燕麦中的脂肪也是相当健康的,属

燕麦和黑麦哪个减肥

1、其实燕麦和黑麦都是小麦植物的一种,只是用途不一样,黑麦主要是多为饲料发酵用的,而燕麦就是日常经常吃的。 2、减肥,小麦类植物还是很好的,最好的当然就是燕麦了,可以多吃,牛奶酸奶都是可以的,会有很多的用途。 3、燕麦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很多的朋友都尝试将燕麦作为主食,但是只是这样简单的食用,减肥的效果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