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非甾体抗炎药知多少
你对非甾体抗炎药知多少
胃肠道与心血管
就NSAIDs的常见副作用而言,有一个大致的(不是绝对的)规律,即胃肠道与心血管的安全性之间存在跷跷板现象。胃肠道安全性高的选择性NSAIDs,则心血管安全性较低;胃肠道安全性低的非选择性NSAIDs,则心血管安全性较高;而低度选择性NSAIDs,则胃肠道与心血管的安全性相对适中。
在心血管安全性方面,既往没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危险因素<2个的患者,服用选择性或非选择性NSAIDs,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100人/年;而对于高龄男性,已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存在有多个危险因素者,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则可达到3/100人/年。不同的药物之间,在心血管危险性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肾脏
非选择性和选择性NSAIDs均存在肾毒性的问题,但在普通人群,这种副作用的发生概率远低于胃肠道副反应。NSAIDs的肾毒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临床表现:肾前性氮质血症、低肾素性醛固酮减少症、高血压、钠潴留、急性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NSAIDs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主要是其抑制前列腺素、影响其对肾脏有效血流量的调节作用。当肾脏灌流有下降或下降趋势者,如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老年人等,前列腺素可以有效提高肾脏的灌流,如果前列腺素被NSAIDs抑制,就可出现水肿、高血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表现。
高血压
高血压是非选择性和选择性NSAIDs的常见不良反应。NSAIDs导致血压增高,可能在NSAID相关心血管风险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血压增高与NSAIDs的种类和剂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既往血压正常者用药后可发生高血压;已患有高血压者则可能出现病情加重;高血压已经用降压药控制平稳者,可能因为使用NSAIDs导致血压不稳定。
肝脏
肝毒性是非选择性和选择性NSAIDs的少见不良反应,除少数几个药物外,NSAIDs的肝毒性多是轻微的肝酶增高。
尽管与NSAIDs相关的肝毒性非常少见,但该不良反应却是NSAIDs不获批准或撤市的最常见原因。总的来说,肝毒性是异质性的,而且使用NSAID的肝毒性风险并不高。相比之下,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美国肝移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皮肤黏膜
NSAIDs的皮肤不良反应很常见。NSAIDs的药物相关皮损目前还缺乏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但估计临床上27%的药疹是由服用NSAIDs所致。NSAIDs的皮肤不良反应大多数比较轻微,多是麻疹样皮疹,及时停药后数日即可消失。也可以表现为固定型药疹、多形性红斑、假卟啉症、光敏感等。
呼吸系统
部分患者摄入阿司匹林或NSAIDs后,可触发哮喘或鼻炎的发作,也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恶化。后者与上、下呼吸道黏膜的炎症、进展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及哮喘有关。阿司匹林和NSAIDs的这种反应,可能与其抑制保护性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导致嗜酸性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半胱氨酰白三烯增多有关。选择性NSAIDs上市十年以来,尚未发现其出现阿司匹林样、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恶化的病例,提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使用昔布类药物可能是安全的。1990年代,尼美舒利在欧洲上市时,其中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阿司匹林样的呼吸系统副作用,可以安全地使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血液系统
应用NSAIDs的患者出现贫血时,首先考虑胃肠道出血或失血,需立即查明原因。
NSAIDs导致的骨髓抑制非常罕见。过去认为保泰松可以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已经不在国内市场上应用。双氯芬酸可导致粒细胞缺乏症,但发生率非常低,资料显示其归因发病率为0.14/(100万人/年);95%CI,0.01~0.28。
NSAIDs对血液系统最主要的影响是抗凝作用。非选择性NSAIDs抑制血小板的COX-1,减少TBA 释放,因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此,阿司匹林和非选择性NSAIDs可以延长出血时间。如果非选择性NSAIDs与抗凝剂或阿司匹林联用使用,会明显加剧这种抗凝作用和延长出血时间。因为血小板只有COX-1,选择性COX-2抑制剂不影响血小板功能,所以如果NSAID治疗的利大于弊时,选择性NSAIDs亦可用于接受华法林等抗凝治疗的患者,但需要严密监测出凝血状态,以免出现消化道出血。另外,手术前后需要使用NSAIDs者,也是考虑选择性NSAIDs,以免增加术中或术后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
NSAIDs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也不常见。各种NSAIDs都可能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中服用布洛芬出现无菌性脑膜炎的报道比较多。老年患者使用吲哚美辛还有发生精神病及其他心理状况改变的风险。
非甾体抗炎药用药预防
非甾体抗炎药用药预防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长期应用NSAIDs.需要长期用药时,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可能出现的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在使用OTC品种时,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使用剂量和疗程用药。
(2)下列情况应禁服或慎服NSAIDs: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近期胃肠道出血者,对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过敏者,肝功能不全者,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细胞减少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3)用药过程中如出现可疑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咨询医师或药师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必要时对不良反应给予合适的处理。
(4)用药期间不宜饮酒,否则会加重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不宜与抗凝药(如华法林)合用,因为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
(5)不宜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NSAIDs,因为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叠加。特别注意一药多名,同一种化学成分的药物可能以不同的商品名出现,避免重复用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又称为扑热息痛,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林、必理通等;双氯芬酸又称为双氯灭痛,商品名有英太青、扶他林、戴芬、奥贝等。
(6)不能盲目地认为NSAIDs中新药、进口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价格高的品种就不存在安全隐患。NSAIDs不断有新品种上市,新品种往往是进口药,而且价格昂贵,但同样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默沙东公司于2004年10月宣布主动从全球市场撤回万络(罗非昔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7)面临NSAIDs的安全用药这一热点问题,患者不必过于担心NSAIDs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我国有关NSAIDs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和文献资源中,涉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其中心血管事件和胃肠道出血的病例报告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并不是所有使用过NSAIDs的患者,一定会有心血管事件和胃肠道出血的危险。
强直性脊柱炎可以吃什么药
进行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患者,采取心理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支持有利于治疗。而常见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药物可分为三类:
①控制病情活动,影响病程进展的药物,现在最新的还有疗效显着的“生物制剂”适用于病情活动的强直性脊椎炎,伴外周关节炎的强直性脊椎炎和新近发现的强直性脊椎炎。
②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夜间严重疼痛及僵硬病人,可在睡前服用,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起着很好的作用。
③镇痛药与肌松药,常用于长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者。这也是重要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方法。
怎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
1局部疗法:适合于有系统性疾病而不能耐受全身疗法的老年PHN患者,同时局部已无明显皮损。主要有局部麻醉药、辣椒素制剂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2 局部麻醉药:通过单一的麻醉药皮下浸润可使50%~90%的患者疼痛缓解,缓解时间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常用的是利多卡因贴剂,它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具有短期疗效,在4~12小时内能明显减轻疼痛程度,且没有系统不良反应。
3 辣椒素软膏:辣椒素是天然植物碱,其作用机制为使神经末梢中P物质或其他神经递质贮存耗竭,从而减少或消除疼痛刺激的传递。对于慢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持续6个月),辣椒素软膏能明显降低疼痛的严重程度,主要不良反应是敷贴部位的灼烧感,也有患者不能耐受。
4.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前列腺素E1等可溶于某些基质如凡士林中,在缓减PHN中有一定的疗效,但某些溶剂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
5全身疗法:口服或者静脉途径给药仍是目前治疗PHN的首要方法。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缓释剂)、镇静药、糖皮质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等。
消炎药最多吃几天
中成药的消炎药可以吃10天,最多不能超过半个月。西药的消炎药吃7天左右,无论是哪种消炎药,都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能自行用药。
消炎药是“俗称”,即医学上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它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药物,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常用的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除扑热息痛这一类,其他类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它们是直接针对炎症进行对症治疗的。
消炎药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甾体类抗炎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甾体类抗炎药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激素”(实际专业术语应该叫“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而达到治疗炎症的目的,尤其是要注意,这类药物副作用比较大,患者不能自行服用,必须应用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包括一些解热镇痛药,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有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些药物主要是用于物理损伤(如扭伤、挫伤等)、关节炎等非感染性炎症的治疗。其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它们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解热、镇痛、抗炎。
肋软骨炎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服用强的松等甾体类抗炎药来消炎止痛。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是指皮质激素类药物,因其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即它们都为甾体。甾体类药物虽然有极好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可引起水盐代谢和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严重紊乱。依靠各种激素类药物实现镇痛效果,只能暂时性缓解疼痛,不能根治肋软骨炎。且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会对人体产生多种副作用,进一步降低机体免疫力,甚至增加机体对药物的抵抗力,使疾病更加迁延难愈。
2、目前较多情况下肋软骨炎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所谓非甾体抗炎药是指不包括皮质激素在内的一大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如老药中的阿司匹林、保泰松、朴热息痛、消炎痛,其次有双氯灭痛、氯灭酸、安乃近、氨基比弗等,新近相继推出有萘普生、布洛芬、吡罗昔康、塞莱昔布等等数十个药物应用于临床。这类药物虽有抗炎、解热、镇痛方面有明显不同,如阿司匹林解热作用较强,而镇痛作用弱,保泰松有抗炎解热作用,仅有微弱镇痛作用,扑热息痛只有解热作用,而无抗炎作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品种很多,包括:①水杨酸类的阿斯匹林;②吲哚衍生物类的吲哚美辛(消炎痛);③吡唑酮类的安乃近,保泰松;④2- 芳基羧酸类的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⑤邻氨苯甲酸衍生物的双氯芬酸(奥湿克、扶他林);⑥昔康类的吡罗昔康(炎痛喜康);⑦其他类的萘丁美酮。到目前为止,非甾体抗炎药仍然在类肋骨炎及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3、如为病毒感染早期引起的肋软骨炎可以服用病毒灵等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防止肋软骨炎进一步加重,对止痛没有作用。
二、物理治疗:局部使用奴夫卡因和强的松龙封闭。对疾病无本质作用,极易复发,多次封闭对局部组织伤害较大。
三、手术治疗:若患病严重,疼痛剧烈,可把病变的增生肋软骨切除。手术切除一方面创伤大、风险高,对肋软骨炎患者机体损伤极大;另一方面,手术后极易产生各种感染性并发症,如肺炎、软组织坏死、脓肿等,更有可能再次引发肋软骨炎,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患者自身的痛苦。
四、刮痧治疗:采用传统中医刮痧疗法,主要刮任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等。不适合所有人,如心脏病患者、血友病患者等。刮痧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一次刮完要等一段时间,花费时间长。刮痧要求医生力度必须要大,患者在刮痧过程中可能难以忍受如此剧烈的疼痛。
五、膏药治疗:使用时直接贴敷于患处体表,药效透皮吸收,由表入里渗入病灶,于外,祛除瘀滞于胸之风寒湿邪,舒经通络;于内,疏肝理气,行气活血,以达消肿止痛之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抵抗力,能祛风通络,疏肝理气,行气活血,以祛表邪、扶正气,内外兼治,快速消肿止痛,从而治愈肋软骨炎。
哪些药物易引起消化性溃疡
非甾体抗炎药损伤胃黏膜的原因,除了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作用外,由于这类药物抑制了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而干扰了胃、十二指肠黏膜内的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前列腺素减少,削弱了其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以诱发消化性溃疡,其原因或许是这类药物可使黏液生成减少,从而影响了黏膜的防御机能。肾上腺皮质激素还可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弱了对胃、十二指肠的保护作用。不过,对此类药物引起消化性溃疡还有争论。
利血平具有组胺样作用,可增加胃酸分泌,故有潜在的致溃疡作用。
患有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如非治疗所必需,对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激素、利血平等药物切忌滥用。如一定要服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毒性小且剂量也小的药物,同时注意避免联合使用易致溃疡的药物。
2.饭后服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
3.可同时应用一些抑酸剂,如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等。
4.应用前列腺素E制剂,可防止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溃疡,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米索前列醇,据临床应用结果报道,疗效最佳。
5.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人计划长期使用或正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病人需考虑接受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
6.应用选择性抑制Cox-2的非甾体抗炎药,对胃的损伤较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为少。但近年来有报道,这类药物对心脏有不良反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顾同进 华东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绝经期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1、非甾体抗炎药
此类药物可有效缓解疼痛等症状,暂时改善关节功能,但不阻断关节炎的进展。由于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它对关节软骨代谢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绝经后骨关节炎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
2、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
有研究表明,雌、孕激素连续联合补充治疗对绝经后膝关节炎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改善症状的慢作用药物
改善病情的药物和软骨保护剂具有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胶原酶活性的作用,一般起效慢,不良作用小,适合绝经后骨关节炎患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