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性瘫痪可以治好吗

脑性瘫痪可以治好吗

婴儿抚触、全身及局部按摩、针灸治疗、功能和智力训练、心理治疗、运动疗法、高压氧治疗、物理疗法、水浴疗法等也是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还可使用,西药、中药、手术等方法来治疗小儿脑瘫。具体来说:

1、运动(体育)疗法

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等都是小儿脑瘫的运动治疗方法。

2、物理疗法

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现在这种专门化的医院或诊所在城市也有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但疗效一般。

3、中医疗法

包括针刺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慎用)、按摩疗法、中药疗法。

温馨提示: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脑瘫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更衣时应注意患儿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方便。为患儿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要注意培养患儿独立更衣能力。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卫生梳洗训练,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随年龄增长教会患儿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预示,学会使用手纸、穿脱裤子的动作等。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很精确的描述程度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将运动障碍程度分为4级。

一级:活动不灵活,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

二级:手指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立行走和握物。

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够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物。

四级:丧失有作用的运动功能。

其中一、二级属轻型运动障碍,三、四级属重型运动障碍。

还可以按活动度及登楼梯的情况将运动障碍分成4级:

一级:无运动障碍,能自如活动及登梯。

二级:轻度运动障碍,活动受一定限制,登梯时有些困难。

三级:中度运动障碍,活动明显受限,或需用助行器。

四级:重度运动障碍,使用助行器也不能独立行走。

还可以按活动度将运动障碍分为三级:

一、 轻度:能独立行走,但登梯时可能需要助器。

二、 中度:活动受限,需要助器。

三、重度:不能活动,需要轮椅并且需要他人推动。

先天性脑瘫会有遗传性吗

先天性脑瘫即先天性脑性瘫痪,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母体因素

母亲智力低下是脑性瘫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母亲患癫痫、孕前患甲亢、或有2次以上死胎者与脑性瘫痪明显相关。

遗传因素

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中影响越来越重要。近亲有癫痫、脑性瘫痪及智能低下中的2种因素者占脑性瘫痪很大比例。也有人认为,虽然遗传因素不是脑性瘫痪的主要原因,但存在着与脑性瘫痪有关的易感因素,例如:有些婴儿在严重损伤后即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障碍,而另外一些婴儿中虽有同样损伤并不引起明显的神经系统障碍。故此,仅提示有遗传因素的可能。

小儿脑瘫危害有哪些呢

1、脑性瘫痪运动功能障碍: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脑性瘫痪姿势障碍: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如3个月仍不能头部竖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等。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等。

3、脑性瘫痪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4、脑性瘫痪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状。

5、脑性瘫痪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脑性瘫痪牙齿发育障碍:牙齿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等。

脑瘫会引发什么疾病

一、健康和体力障碍

脑性瘫痪患儿身长一般较正常儿童矮,重者更为明显,营养亦差,常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影响健康和体力,阻碍身心发育。还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碍和流涎,都给儿童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对症处置。

二、智力障碍

根据分析7个国家6572名患者资料得知,脑性瘫痪智能分布,几乎半数为智能低下(IQ不到70), l/4在边缘(IQ在70—89之间),余下1/4为平均(1Q为90—109)或在平均以上(IQ高于110)。

三、情绪及行为障碍

不少脑性瘫痪患儿有多动、情绪不稳、自闭(孤独)倾向,运动受限,智商测定困难,加上发育期中生活实践比健康儿童差,自然会影响精神发展。当做某件事情时,常容易受挫折或发怒,容易放弃,不再去尝试。

情绪障碍儿童的异常行动,可有由于环境因素促成的情绪不稳定,和知觉障碍难以控制行动的异常,促成脑性瘫痪患儿的情绪不稳定。因此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才能达到理想要求。

四、学习障碍

由于脑部损伤,视力、听力、语言、智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强,常闹情绪,学习能力受到影响。据美国统计,7岁以上脑瘫患儿中85%有阅读困难,93%算术欠佳,只有25%学习上是正常或优异。

脑性瘫痪患儿还可以有感觉、行动、情绪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如触觉的异常性,在识别物品,把握概念上难以促进正常智力的发展;视觉方面的眼球运动异常,视野狭窄、视力障碍也可影响对外界认知和行动。不少脑性瘫痪患儿表现有集中性差、行动散漫,其原因和脑的器质性缺陷,以及父母抚育态度有关。

五、癫痫

脑性瘫痪的合并症中,癫痫常常以各种惊厥而引人注目。癫痫不仅妨碍脑性瘫痪的疗育,并且反复的惊厥有增强脑损伤的危险。尤其是在婴幼儿期有婴儿痉挛。如不重视,在脑性瘫痪患儿出现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时可有致死危险。故必须重视脑性瘫痪患儿的惊厥,予以恰当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六、感觉障碍

1.知觉、认知障碍

2.眼和视功能障碍

3.听力障碍

七、语言障碍

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障碍发病率为65%—95%,其中四肢瘫患儿发生率较高,往往以吸吮困难、吞咽和咀嚼困难为先导,表现为发音不清、构语困难、语言表达障碍、甚至失语症等。

语言障碍之所以多见,一是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二是因四肢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能和生活环境等原因促成。正常婴儿受吸乳、吮指、给离乳食品喂食等锻炼,口唇、舌、咽喉等早期的运动练习,为以后发言、说话已作了准备。因此,父母一定要对脑性瘫痪患儿早做适当训练。语言矫治是综合康复的一项重要项目,可由语言治疗师协助进行。

八、牙及牙馈问题

儿童容易患牙齿和齿龈疾病,而且治疗困难。一是由于实际上牙齿病多,另外因为小儿不易合作和异常运动、紧张等,很少接受齿科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牙齿疾病中多见的为龋齿,以及由于使用抗痉挛药而致的齿跟增生、牙服炎、齿列及咬合异常等。

何谓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小儿未成熟的非进行性病损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因此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综合征。

大脑性瘫痪包括运动功能失调、感觉变化、语言及智力的障碍。大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分产前、产时或产后因素,大多数发生在产时,占60%,产前占30%,产后占10%。产时原因,通常是由于产钳、难产或产程延长造成分娩时的创伤或缺氧;产前原因多是脑部先天性发育畸形,也可伴有其他的先天性疾病;产后常见原因是脑炎、脑膜炎、创伤血管意外和缺氧。

大脑性瘫痪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1、痉挛型。临床最常见,病变常在大脑皮质,常表现为肌张力增加,典型姿势为二下肢内收的剪刀步态,但智力多数接近正常。

2、手足徐动型。病变常在基底神经核,致病因素为缺氧,临床常表现为不自主、无意识的手足活动。

3、共济失调。病变部位在小脑。临床常表现为平衡失调、肌感觉丧失、步态摇晃。

4、强直型。病变在大脑皮质,范围较广,临床常表现为全身肌张力增加,呈强直状,运动消失,同时伴有智力落后。

5、混合型。常发生于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后,临床定位症状无一定类型,各种表现都可发生。

得了小儿惊厥容易引起哪些并发症

1.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与脑性瘫痪发生有关的因素:

①生后5分钟Apagaf评分越低者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越高,在生后5分钟以后仍需复苏的新生儿惊厥的患儿中,仅这一项便能预示可能发生中度或重度的脑性瘫痪。

②新生儿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越长,后来发生脑性瘫痪的可能性越大。发作1天者其发生率为7%,3天以上者有46%发生脑性瘫痪。

③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类型,强直型发作与后遗脑性瘫痪的关系更密切。

④中度或严重异常的脑电图者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性大。

2.智力障碍

新生儿惊厥后遗留智力障碍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出生5分钟Apgar评分 0~3分者,45%有智力障碍;4~6分者,33%有智力障碍;7~10分者,只有11%有智力障碍。②出生5分钟以后仍需要复苏的患儿发生智力障碍的危险性较大。③惊厥发作时间超过30分钟、新生儿期肌强直和肌阵挛发作及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与智力障碍关系均很密切。

3.癫痫

惊厥发作持续1天者后遗癫痫的发生率为11%,惊厥发作持续2天者为22%,3天者为25%,3天以上者为40%。强直型惊厥发作与后遗癫痫有密切关系。

小儿脑瘫的发病与什么有关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脑性瘫痪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⑴产前因素:如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

⑵ 产时因素:如难产、分娩时胎儿脐带由于下垂及绕颈等原因造成脐带供血中断、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低体重儿、早产未成熟儿、产伤等。

⑶ 产后因素: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导致脑缺氧等。

为什么会出现小孩脑瘫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伤,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伤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伤,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脑性瘫痪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产前因素

(1)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如头小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巨脑症或无脑畸形。

(2)母妊娠期受外伤、妊娠毒血症、糖尿病及放射线照射皆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永久性脑损害。

(3)母妊娠早期患风疹、弓形虫病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致病。

(4)早产儿、小样儿,胎龄愈小,发病者多。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易出血和缺氧有关。

(5)过期产儿胎盘变性坏死,引起低氧血症,致胎儿缺氧。

玩玩具能够帮助脑性瘫痪患儿恢复吗

1 、玩具可以促进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发展:许多玩具可以让脑性瘫痪儿童饶有兴趣的投入到运动性的活动中,通过玩具的玩耍可以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四肢肌肉的发展,获得功能 上的培养与满足,如皮球、平衡杠、蹦床等。这些能让脑性瘫痪患儿做多方面的训练,包括上肢控制、四肢协调、肌力提高、身体平衡、注意力及对空间的和时间的判断 力,通过这些能让脑性瘫痪患儿复各种动作模式和各种动作技巧的玩具,能有效地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提高。

2、玩具可补偿脑性瘫痪儿的感知缺陷:脑性瘫痪患儿由于受到其身心特点的影响,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不少玩具对儿童的触觉、视觉等感知器官的发展都 具有良好的作用。由于脑性瘫痪引起的儿童智力低下、视力减退,可以选用颜色鲜艳的玩具、卡片等对其进行视觉训练,用各种不同质地材料制成的不同形状、大小、重 量的玩具进行触觉训练,用各种形状的拼板进行视觉动作协调训练。由于脑性瘫痪患儿在感受外部刺激时缺乏主动感受的积极性,因此,丰富多彩的玩具能够增强其感知觉 活动的主动性,使其在主动运用感知器官的过程中发展感知觉能力,丰富其感知觉表象。

3、玩具可以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语言、情感的发展:玩具是脑性瘫痪患儿世界的一部分,许多玩具能促进其听说能力的提高,将现实生活中的喜乐和感受通过玩具表达出来,从而获 得一份满足,如会发声音的各种玩具模型等可刺激脑性瘫痪患儿说话、激发想象力,患儿一面操作玩具,一面自然的发声,以此来增进语言情感的发展。通过玩玩具可以满 足其兴趣,同时可以宣泄自己的烦恼,使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得到平衡。

早产儿容易脑瘫的原因是什么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

脑性瘫痪高危因素

1、有脑瘫家族史、家族遗传病史。

2、高龄产妇:分娩时母亲年龄大于/等于35岁。

3、低龄产妇:分娩时母亲年龄小于16岁。

4、孕期中度、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舒张压大于/等于100mmH)。

5、孕期子痫。

6、孕期感染:发热(孕3月内体温38度以上持续3天)、腹泻。其他

7、本次妊娠有先兆流产、保胎治疗。

8、自然流产大于/等于3次。

9、妊娠次数大于/等于4次。

10、孕妇孕期的疾病:高血压、肝炎、糖尿病、贫血、甲状腺肿大、心脏病、癫痫、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

11、孕妇接触有害理化因素::腹部放射线、有毒化学物品、高压线、造纸厂、水污染。其他

12、孕妇使用药物:对胎儿有毒性的药物(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抗生素、激素、抗过敏药、

相关推荐

小儿脑瘫是怎么回事

多年来一直认为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等,但近20年来产科和新生儿医疗保健虽有极大进展,而脑瘫的发病率却无明显改变。 近年国内、外对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原因进行了许多研究,如美国围生协作项目曾对45000名小儿自其母妊娠期直至生后7岁进行r前瞻性的系统随访,表明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为4‰活婴:同时发现出生窒息并非脑瘫的常见病因,多数高危妊娠所娩出的小儿神经系统均正常。其他国家对痉挛性脑瘫进行的病因分析也表明:仅有不到 10%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在分娩过程中曾发生窒息。同时也有较

脑瘫吃什么好

【药膳食疗】 1,羊脊骨粥: [原料]羊脊骨1节,粳米30~50 g,陈皮3~6 g,草果1~2枚,生姜20~30 g,食盐适量。 [制法]将羊脊骨切碎,加入陈皮、草果、生姜、食盐同煮。取汁,加入粳米,共煮成粥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通督脉,填精补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肾精亏虚证 [服法]1剂/d,分3次服,连服数日。 2,牛骨髓粥: [原料]牛骨髓油10~15 g,黑芝麻12~15 g,糯米40~60 g,桂花卤3~6 g,白糖30~60 g。 [制法]将糯米、黑芝麻分别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熬煮

脑瘫的分型

1、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 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皮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迟缓型脑性瘫痪: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

何谓宝宝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小儿脑瘫疾病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另外,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

小儿脑瘫的常见分类

小儿脑瘫的分类十分的复杂,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有着不同的症状,而他们所需要量的疗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这些分类我们有必要了解,以方便我们在发现病情时,可以真正的做到对症疗: 1、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

小儿脑瘫形成的原因

小儿脑瘫形成的原因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 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

脑瘫是怎么回事

1、出生前病因。包括胚胎期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母亲妊娠早期重症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严重营养缺乏、外伤、中毒(如妊娠毒血症)及放射线照射等,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不明显。 2、围生期病因。病例分析表明,早产是脑性瘫痪的确定病因。分娩时间过长、脐带绕颈、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堵塞及胎粪吸入等所致胎儿脑缺氧,难产或过期婴儿产程过长,产钳损伤及颅内出血等均是常见的围生期病因。母子血型不合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如血清未结合胆红素>340μmol/L可能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而引起大脑性瘫痪。 3

婴儿惊厥的危害

惊厥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严重时若没有得到及时疗或疗方法不当都会影响到婴儿的生长,给婴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通常来说,多数疾病在发生时会连带一些后发症,婴儿惊厥严重的话也会一些伴有严重的后发症。一般新生儿惊厥存活着出现后遗症的占14%-61%,主要表现为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癫痫,其他还有多动、视听障碍、语言障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脑性瘫痪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婴儿在出生后5分钟以后仍需复苏的婴儿惊厥的患儿中,Apagaf评分越低者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越高。惊

脑瘫会影响智力吗

脑瘫可能导致智力不正常。但是所有脑瘫患者都会智力低下吗?并不是。脑瘫是会影响小儿的智力,脑性瘫痪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运动功能缺陷,严重者常伴有抽搐及智力、行为、性格、感觉等方面的障碍。脑性瘫痪不仅可引起小儿运动障碍,还可能合并有智力障碍。但是有的脑瘫是不影响智力的,有的只是影响肢体,因为脑部受损区不同,脑瘫会使患儿出现视力障碍、听觉障碍等。

脑瘫有哪些类型

一、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二、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三、痉挛型脑性瘫痪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痉挛型脑瘫,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四、肌张力不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