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会遗传吗 导致癔症的因素
癔症会遗传吗 导致癔症的因素
1.精神刺激:患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感到心情不畅,觉得很生气,委屈,恐惧等,导致精神极度紧张,可能诱发癔症。
2.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是否引发癔症或者诱发何种癔症起到关键作用,具有癔症性格的人容易患病,即想象力丰富,情绪不稳定等。
3.遗传:对患病家庭研究发现,癔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4.其他易感因素:文化水平,迷信的程度等,都对癔症发病有影响。
引起癔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癔症能好吗 癔症会复发吗
癔症会复发。
因为癔症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当患者康复后,如果心理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的,又遭遇到了生活中的重大事故,比如丧亲,丧偶等,对患者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刺激,那么癔症可能会复发的。
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癔症
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压力,都不断让我们感到精神上的疲惫,各种压力的相互叠加,让神经不断紧绷,直到最后难免让我们承受不了而爆发,如癔症就是比较典型的精神疾病。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起来看看。
(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质: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所谓癔病性格系指:
1、情感丰富:情感鲜明强烈,但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
2、暗示性强: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以及容易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暗示)。
3、自我中心:即处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同情。
4、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别现实与幻想。
(3)遗传因素: 对于本症遗传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总的来说,男性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患者则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说明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对双生子的研究不能支持本病的遗传假说。
(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以及完全依赖丈夫供养的妇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妇女,易患癔症。
癔症治多长时间 癔症治好后会复发吗
癔症会复发。
如果病人没有遵照医嘱,擅自减药,停药,不定期复诊的话,治疗效果可能不稳固。当病人遭遇一些生活中的重大事故的时候,心理一旦接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可能导致癔症复发。所以一定要坚持治疗。
癔症的生活保健
癔症,也成“歇斯底里”,是神经症的一种较重的类型,系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而引起,表现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感觉与运动机能障碍、精神异常。患者发作时多“歇斯底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痴痴愣愣,或者出走神游,撕衣砸物,更有甚者,四肢痉挛,口吐白沫。往往令人疑为精神病或癫痫发作。
癔症一般好发于年轻女性,因年轻女性普遍存在着好幻想、易动情、意志较脆弱、暗示性较高的心理特点,如果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过于宠溺、或其它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形成任性、孤僻、或自我显示、好出风头、以感情代替理智,以幻想代替现实的性格缺陷,那么,一旦其人生过高的要求不能如愿,或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如亲人亡故、夫妻离异等),或受到恐吓、误解、侮辱、委屈等,就会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崩溃,导致癔症的产生。
由于癔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患,且在症状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暗示和自我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场合还可导致集体发病。所以,必须对癔症进行防治。
首先,要正确对待癔症患者,癔病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癔症患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会霍然而愈。
第二,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因为紧张情绪是蕴酿癔症的温床。
第三,要加强对患者意志品质的训练,注意培养她们开阔的心胸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第四,要设法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以“要言妙道”的方式加以开导,指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对待自己的性格缺陷。
第五,采用暗示疗法,“假药”妙用,当癔症患者突然出现种种丧失功能的症状时,可请有权威的医生开点安慰剂,却告诉患者是可以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以达到使症状减轻和消失的结果。
第六,当癔症患者发病时,首先要控制其言行,让患者镇静下来,以免发生意外,严重时要立即送医院。
癔症的两大引发因素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癔症是由什么引起的?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年轻女性要注意癔症
年轻女性要注意癔症癔症一般好发于年轻女性,因年轻女性普遍存在着好幻想、易动情、意志较脆弱、暗示性较高的心理特点,如果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过于宠溺、或其它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形成任性、孤僻、或自我显示、好出风头、以感情代替理智,以幻想代替现实的性格缺陷,那么,一旦其人生过高的要求不能如愿,或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如亲人亡故、夫妻离异等),或受到恐吓、误解、侮辱、委屈等,就会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崩溃,导致癔症的产生。
由于癔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患,且在症状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暗示和自我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场合还可导致集体发病。所以,必须对癔症进行防治。
首先,要正确对待癔症患者,癔病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癔症患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会霍然而愈。
第二,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因为紧张情绪是蕴酿癔症的温床。年轻女性要注意癔症
第三,要加强对患者意志品质的训练,注意培养她们开阔的心胸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第四,要设法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以“要言妙道”的方式加以开导,指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对待自己的性格缺陷。
第五,采用暗示疗法,“假药”妙用,当癔症患者突然出现种种丧失功能的症状时,可请有权威的医生开点安慰剂,却告诉患者是可以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以达到使症状减轻和消失的结果。
第六,当癔症患者发病时,首先要控制其言行,让患者镇静下来,以免发生意外,严重时要立即送医院。年轻女性要注意癔症
分离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1疾病简介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为分离症状)和癔症躯体障碍(又称转换症状)两大类症状,而这些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癔症是精神病学诊断术语中最为古老的病名之一,而有关其发病机制和疾病归属也一直争论不休。现今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癔症是社会心理因素与个体易感素质共同作用所致,但对其发病机制尚无公认的结论。近年来把癔症划出神经症的意见已占大多数,但为什么要划出去,划到哪里,除了理论上的争辩外,尚缺少实验研究的证据。尽管如此新近的CCMD-3起来将癔症从神经症状中分离出来,单列一病。
癔症的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患病率为3.55‰(中国,1982)。国外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居民中患病率女性为3‰-6‰,男性少见。近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一般认为癔病症的预后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发缓解。
2发病原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3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4临床表现
分离症状的主要表现
(1) 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内容广泛,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这一遗忘的表现不能用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医学问题所致生理结果来解释。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2) 分离性漫游:伴有个体身份的遗忘,表现为突然的、非计划内的旅行。分离性漫游的发生与创伤性或无法抗拒的生活事件有关。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3) 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4) 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 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改变。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说的“鬼怪附体”。
(6) 精神病状态:发病时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7) 分离性木僵: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
想知道癔症治好后会复发吗
癔症会复发。如果病人没有遵照医嘱,擅自减药,停药,不定期复诊的话,治疗效果可能不稳固。当病人遭遇一些生活中的重大事故的时候,心理一旦接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可能导致癔症复发。所以一定要坚持治疗。
癔症治疗的自我调节方法
癔症治疗的自我调节方法,癔症是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的,因为癔症疾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生活,很多人都害怕的癔症疾病的干扰。因此,对癔症疾病的正确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专家来为我们介绍癔症的自我调节的方法:
一、体育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信心,勇气和刚毅果断的意志品质为基础。因此,精神上的缺陷,运动是正确的,对健全人格培养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二、性格改变:努力学习,大脑中的勤奋,有助于正确的心理不成熟的缺陷。阅读是有意义的,有利于改变情绪极不稳定的歇斯底里人格缺陷,情感战胜理性缺陷。
多反省:情感丰富不稳定、心理不稳定、心理不成熟等心理缺陷
三、多反省:情感丰富不稳定、心理不稳定、心理不成熟等心理缺陷,常使癔症患者在人生道路上动荡不安,遇到心理矛盾和压力,常可诱发各种疾病,甚至导致癔症大发作。克服心理不稳定,更好地培养良好个性的方法是自我反省。
癔症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对恢复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是选择正规专业的治疗医院,这样对治疗有很大的保障
癔症会遗传吗 如何检查癔症
1.癔症的鉴别可以做:脑神经检查,颅脑MRI检查。通过以上两种检查,可以检查出,颅内是否存在器质性的病变。如果物相应器质性病变的话,才会考虑是癔症。
2.判断是否具有癔症型人格。如果想象力过于丰富,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等,得癔症的可能会大很多。
3.发病前是否有社会心理刺激。如果是由于经受了外界的刺激而导致的癔症症状,那么是癔症的可能性大。
4.癔症症状的持续时间,即环境对于病症的影响。只有长时间的存在癔症症状,才能够确诊癔症。
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
一、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
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引起。其中遗传因素十分重要。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在同卵双胎或父母都患精神分裂症的子女,发病率比没有遗传因素的子女高40余倍。精神分裂症不是单基因遗传病,可能是由多个微效或中效基因共同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影响。
所以精神分裂症明确有遗传倾向,但是不仅仅是遗传在发病中起作用。一般出生时孩子无法判断是否会患精神分裂症,出现症状发病大多在16-35岁间是高发年龄。
简单的说,精神分裂症具有巨大的遗传风险,但不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子女一定会患精神分裂症,因为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遗传仅仅是其中一种重要因素。
二、精神分裂症会隔代遗传吗?
各种精神病都有遗传倾向。轻精神病,如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等遗传机会较少,而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遗传可能性最大,祖父的病是有可能遗传给孙子的。通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上下4~5代直、旁系亲属进行详细调查,患病率较一般群体高出7~8倍,国内与国外其他地区调查结果亦大致相同。
温馨提示:根据上文所述发现,精神分裂症是会遗传的,且也有隔代遗传的风险。但是,遗传并不是唯一的病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因素所引起的。
引起儿童癔症的三大原因
癔病发作之前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加之癔症病人的病前的特殊的人格特点,如情感强烈而不稳定,易感情用事,情感幼稚,急躁及任性等,有高度的暗示性,其情感和行为极易被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所影响,因此,癔病发作时,如果亲属的言语、行为、态度不当,会形成新的不良暗示因素,造成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那么癔症是怎么发生的呢?
第一、家庭因素研究发现,许多儿童患者主要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有着很大关联,如在家中感到委屈、气愤、紧张、恐惧或家中有突发的不幸事件,这等等因素均可引起癔症的发作。
第二、直接因素有部分儿童癔症患者由于某些因素会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如考试成绩不好、不受同学的欢迎、家庭与学校之间文化上的差异,这些直接因素都可导致癔症的发生。此外,一些直接因素还可导致儿童集体引发癔症。
第三、情景因素除此之外,有些儿童发病还与某些情景因素有关,患儿可能在别人谈论其发作或患儿本人回忆第一次发作的体验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下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