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电视成为宝宝语言学习帮手
如何使电视成为宝宝语言学习帮手
电视中的动画片、娱乐节目、电视剧、电影、富有创意的广告词等,都是宝宝学习大众语言、接受各类知识的最佳途径。通过看电视,宝宝会模仿主持人“欢迎×××闪亮登场”等句式,通过看电视,宝宝不但能认识岳飞、孙悟空,还会知道克隆、灭绝的恐龙以及飞天的“神舟”。
因此,无论从引导宝宝健康生活的角度着想,还是从充分发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出发,电视这一独特的资源,绝不应该被父母所忽视。
父母如何引导宝宝看电视,使电视成为宝宝学习语言的一股活水呢?
和宝宝一起看电视
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内容五花八门,很多节目不适合宝宝观看。因此,父母最好能和宝宝一起看电视,这样既可帮宝宝“把好关”,还可促进亲子间的融洽关系。应在理解宝宝内心需要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利用看电视的时间和宝宝一同学习,同时细心体察宝宝的内心反应。
适度限制时间
父母一定要对宝宝看电视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因为这样做,除了是对宝宝的身体健康负责,同时还是对宝宝的心理健康负责。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宝宝看电视的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视力,还容易患肥胖症。因此,一些专家建议,宝宝看电视的时间,每星期最好控制在10个小时左右,对较小的宝宝,则应以不超过0.5个小时为好。
把看电视和语言结合起来
如何将看电视和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例如,看完电视后,父母可有意识地让宝宝将故事情节简单地复述一遍,还可鼓励宝宝大胆地进行模仿。对于一些知识类的节目,可以让宝宝当一回“小老师”、“小博士”,这对开发宝宝的智力、养成宝宝良好的思维习惯,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父母还可让宝宝对剧情或剧中的人物进行评论,谈谈个人的好恶。虽然宝宝的评论不一定有逻辑性,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并不重要。我们的目的是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只要这个目的达到,让宝宝看电视就算有所收获了。
教宝宝说话不能做这类父母
“抢话”型
宝宝指着杯子,妈妈立刻心领神会地问宝宝:“要喝水是不是?”然后宝宝赞同似地点点头。
分析
宝宝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他们难免会比较慢或者不懂得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虽然妈妈能够对于宝宝的动作、表情能够很快地了解到宝宝的需要,但是像例子中的妈妈那样快速反应其实并不利于宝宝语言的学习。父母的过度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很容易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若家长经常这样抢话表达,使得宝宝说话锻炼的机会少了很多。
父母该怎么做
在宝宝学说话的最初阶段,家长应该要创设条件让宝宝多说,而不是抢话。如果宝宝仍然用手势或者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妈妈可以适当地引导宝宝:“告诉妈妈,宝宝想要什么?”
如果宝宝的表达有困难,妈妈可以将两样物品拿在手上,然后可以换一种说法问:“宝宝是想要娃娃还是皮球?”宝宝只是用动作表示,妈妈就先不要给他,指导他说话,直到他发出声音为止。
不要因为宝宝的发音不正确,家长便不肯将东西给宝宝。家长要做的只是创造机会鼓励宝宝多说。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给宝宝施加压力。等时间长一点,宝宝意识到不用嘴巴表达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便会自觉主动地用语言表达自己了。
儿童保健好的语言环境利于宝宝学说话
一、尽早交流
从宝宝出生后,父母就可以开始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对宝宝说话时,要伴随相应的声调、表情、眼光和手势,以吸引宝宝的注意。这种早期交流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交流做好准备。
二、因势利导
父母对宝宝说话时,语音要正确、清晰,以供宝宝模仿。说话的主题,要和宝宝当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动中心相一致,这样,父母的话语才能为宝宝吸收。例如,当宝宝正在起劲地玩狗熊玩具时,你可以指着玩具说这是狗熊,是白颜色的,然后再谈些有关狗熊的事。此时,如果要让宝宝学习“狗熊”以外的话,就会吃力不讨好。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适合宝宝的发展水平,尽可能使他们理解。对于宝宝说的话,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设法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揣摩其中的意思,给以语言或行动上的反应。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宝宝说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让宝宝知道他说的话是否妥当、正确。
三、扩展口语
宝宝开始说话时,往往是用一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这种单词语、双词语扩展,改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宝宝说”妈妈饼饼”,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表明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妈妈在吃讲”,那么父母可以接着说“喔,妈妈在吃饼饼。”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推测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妈妈的饼”或”要妈妈拿饼饼给宝宝”,那么,父母就可以说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洁,宝宝逐渐知道一个意思应该如何表达。从而逐渐掌握规范的表达方式。
四、可用儿语
儿语即“宝宝语”.主要特点是语调夸张,速度慢,重复多,所用的单词都比较具体,句子短且简单,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宝宝爱听”宝宝语”,对”宝宝语”容易注意和理解。因此,一般他说,父母说“宝宝语”有利于宝宝语言的发展。不过,当宝宝的言语有了进步时,父母的”宝宝语”也应作适当的调整,以使言语适当超前于宝宝的言语水平。比如宝宝已经会说“狗”这个词后,父母就不必再用”汪汪”来称呼狗了,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词或其他说明,告诉宝宝”这是大黄狗”那是小黑狗”等。
五、双向交流
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之间只能用少量的手势进行交流。这个孩子主要靠看电视与语言发生接触。3岁时,他基本上不能说话,也不能听懂别人的话,言语水平大大落后于一般孩子。这个事例清楚他说明,语言是通过语言交流、语言使用而习得的,仅仅单方面地听别人讲话,不能使孩子掌握语言。因此,父母无论多忙,也应该忙里偷闲。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且也是一种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孩子学习英语越早效果越好
宝宝语言发展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在3个月时,宝宝会发出一些咕咕声,或“a” 、“o”等声音。
进入7个月,宝宝开始咿呀学语,发出连续的元音音节。他的这些发音可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他只是在玩声音,从而肯定自己的发音能力。
1岁左右,宝宝的发音开始由语音转入词汇。
2岁左右,宝宝进入“语言爆发期”,他不仅会自言自语,而且特别会模仿成人说话。
由此可见,宝宝的语言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的重心都不一样。科学实验表明,人接受外来语言的最佳时期是 0-12岁。12岁以后,人的语言接受系统就会慢慢关闭,母语保护也已逐渐形成,如果这时候再去接受外来语言,学习的难度就会相应增大,有可能达不到孩子应该达到的水平。
宝宝及早学习英语,是有一定优势的。
这表现在:
宝宝尽早学习英语,在发音、听力、语感上的表现较占优势。如果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提供英语的语音环境,给予他不同语音的刺激,可以让他在前10个月的语音敏感期熟悉不同语言的语音,为他将来学习这门语言打下基础。
年幼的宝宝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宝宝从出生后,就能够从各种情境中不断吸收、记忆所有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影像,以及触摸到的东西,渐渐地组成有意义的概念,到了一两岁时,宝宝就能模仿大人的发音,逐渐进入“语言爆发期”。
可以给脑细胞丰富的刺激。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讲两种语言的幼儿比仅会讲一种语言的幼儿,在脑子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均有优势。因为语言刺激是促进大脑细胞生长发展的要素,在幼儿时期给予宝宝两种语言的刺激,能促进他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
母婴小编温馨提示:孩子学
一岁半宝宝看电视时间不宜长
“我的宝宝一岁半,很喜欢看电视,只要打开了电视就停不下来,看了还要看。要是把电视关掉,他就会又哭又闹。现在他每天要看两三个小时的电视,而且什么电视节目都看,尤其喜欢看广告,我知道看太久电视不好,我能让他看电视吗?应该挑选些什么节目给他看呢?”一位妈妈说。
其实,一岁半的宝宝并不适合长时间看电视。
首先,电视节目虽然满足了宝宝视听觉的新鲜感,但是电视不仅不能促进宝宝感知觉的发展,还容易产生损害。幼小儿童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正在不断发育中,还非常稚嫩,调节功能不完善,而电视节目的图像、色彩、明暗变化非常快、声音高低大小也交替变化,宝宝在对这些变换做出反应时,视听机能容易产生疲劳,时间长了就会损害视听系统的发育。看电视过久的宝宝容易出现眯眼睛、斜视、近视等问题。如果宝宝已经喜欢看电视了,应该逐渐减少他看的时间,同时在他看电视的时候,也要采取一些措施:
1.场地布置上,电视机的位置不能太近太偏太高、房间不能太暗,要让宝宝看得舒服。
2.内容选择上,以片段短、速度慢、色彩明朗为宜,适合宝宝的感知能力。
其次,一岁半宝宝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的词语数量大约从一岁半起出现骤然增长,这个阶段宝宝应该得到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电视里的人物对话也是吸引宝宝的因素之一,但是电视只能看,不能跟宝宝对话、给宝宝反馈,所以看一般的电视节目并不能起到教育宝宝、开发智力的作用,如果宝宝习惯了电视里说话的声音,他会对现实当中的语言对话丧失兴趣,久而久之,会影响语言功能和个性的发展。父母应为宝宝语言发展提供机会:
1.父母和宝宝一起看。看电视时父母要陪在身边,把看电视作为亲子活动,多跟宝宝进行语言交流,观察宝宝看节目的反应。
2.节目中如有语言,以语言简单、语速慢、语句重复率高为宜,使宝宝能更多的进行语句模仿并学到一些知识。
此外,一岁多宝宝已经能够爬、能够走,此时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来锻炼他们新学到的技能。而看电视的时候,宝宝往往坐着一动不动,十分不利于宝宝动作技能的发展。一岁后孩子的动作技能发展很快,从爬到走到跑跳,他们会很乐意用这些新学会的技能来探索身边环境,能运用更高的动作技能会让宝宝感觉到自己在不断长大。因此,在减少宝宝看电视时间的同时,建议父母:
1.鼓励宝宝进行其他活动,逐渐转移对电视的注意力;
2.平时不要宅在家里,多带宝宝去社区走走,看看动物植物,看看汽车高楼,见见其他宝宝;
3.参加亲子活动,比如多跟宝宝说话,一起玩积木、看图片、听音乐等,还能增强宝宝语言、手眼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
4.让宝宝停止看电视时运用一些技巧,比如看电视前跟宝宝约好:“等天线宝宝说再见了,我们也跟他们再见,好不好?”征得孩子同意以后开始看,该结束时就结束。时间逐渐缩短,一岁半最好一周看一次,每次10分钟,培养宝宝形成习惯。
宝宝学说话的环境
1、进行听说话训练,刺激宝宝语言能力发展。
2、让宝宝在童趣中学习语言,这样的语言环境会让宝宝有学习的欲望。
3、采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宝宝说话,宝宝更能理解妈妈的意思,并作出配合。
4、利用图画书进行语言训练,这样能让宝宝更能接受。
此外,宝宝的模仿力是极强的,作为宝宝学习语言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说话时一定要为宝宝做出表率,不说粗话、脏话,以免宝宝学到不好的“语言”。
爸爸的举动是影响宝宝智力的关键
举动1:积极回应宝宝
因为宝宝还不会说话,所以他用自己的方式跟大人交流,可能是一个表情、一点声音、一个注视等,都是宝宝给爸爸的暗示。这时候,作为父亲,千万不要吝啬给予回应宝宝。宝宝的焦躁可能因为你的微笑而安静下来,哭得更少,晚上更好眠。因为宝宝得到安抚或喂食变得安静,大脑的焦虑系统关闭了。当然,爸爸不能满足宝宝一切要求,而是对宝宝的暗示保持积极的回应,让他明白爸爸已经知道了他是什么要求。
举动2:尽可能和宝宝多说话
宝宝将来的学习可通过婴儿时期的亲子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宝宝大脑听到越多的词汇,处理语言的功能就更快速发展。因此,爸爸们,多和宝宝说说话,阅读给宝宝听,唱歌给宝宝挺,可以是简单的图画书,不用教到宝宝会,等宝宝长大以后就通过故事让他参与,慢慢地,宝宝就能像你一样做了。
举动3:有选择性的陪宝宝看电视
爸爸限制宝宝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对宝宝将来的学习也有影响,可千万不要让电视成为宝宝的“亲密伙伴”,要看电视,爸爸可以陪着宝宝一起看,然后一边帮宝宝讲解电视内容,还可以跟宝宝讨论,让电视也能成为宝宝学习的经验。
举动4:帮助宝宝建立秩序
秩序的建立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宝宝是在重复学习的,学习的同时也是获得安全感的过程,比如每天固定换尿布和洗澡的时间、每天睡前讲故事、唱儿歌、听儿歌、幼儿园放学回家吃一块饼干或一颗糖果等,让宝宝能固定的体会到一些快乐的活动。
语言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
1、多与宝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之间只能用少量的手势进行交流。这个孩子主要靠看电视与语言发生接触。3岁时,他基本上不能说话,也不能听懂别人的话,言语水平大大落后于一般孩子。这个事例清楚他说明,语言是通过语言交流、语言使用而习得的,仅仅单方面地听别人讲话,不能使孩子掌握语言。因此,父母无论多忙,也应该忙里偷闲。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且也是一种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语言学习要因势利导
父母对宝宝说话时,语音要正确、清晰,以供宝宝模仿。说话的主题,要和宝宝当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动中心相一致,这样,父母的话语才能为宝宝吸收。例如,当宝宝正在起劲地玩狗熊玩具时,你可以指着玩具说这是狗熊,是白颜色的,然后再谈些有关狗熊的事。此时,如果要让宝宝学习“狗熊”以外的话,就会吃力不讨好。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适合宝宝的发展水平,尽可能使他们理解。对于宝宝说的话,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设法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揣摩其中的意思,给以语言或行动上的反应。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宝宝说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让宝宝知道他说的话是否妥当、正确。
3、尽早和宝宝交流
从宝宝出生后,父母就可以开始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对宝宝说话时,要伴随相应的声调、表情、眼光和手势,以吸引宝宝的注意。这种早期交流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交流做好准备。
4、扩展宝宝的口语
宝宝开始说话时,往往是用一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这种单词语、双词语扩展,改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宝宝说“妈妈饼饼”,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表明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妈妈在吃饼干”,那么父母可以接着说“喔,妈妈在吃饼干。”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推测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妈妈的饼干”或“要妈妈拿饼干给宝宝”,那么,父母就可以说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语言,宝宝逐渐知道一个意思应该如何表达。从而逐渐掌握规范的表达方式。
5、可用儿语,但要作适当调整
儿语即“宝宝语”,其主要特点是语调夸张、速度慢、重复多,所用的单词都比较具体,句子短且简单,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宝宝爱听“宝宝语”,对“宝宝语”容易注意和理解。因此,一般他说,父母说“宝宝语” 有利于宝宝语言的发展。不过,当宝宝的言语有了进步时,父母的“宝宝语”也应作适当的调整,以使言语适当超前于宝宝的言语水平。比如宝宝已经会说“狗”这个词后,父母就不必再用“汪汪”来称呼狗了,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词或其他说明,告诉宝宝“这是大黄狗…”“那是小黑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