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嗽就用止咳药好不好
一咳嗽就用止咳药好不好
不好。
咳嗽是一种有益的保护性反射,促进排出痰液、清除呼吸道异物。如果过早应用止咳药,会抑制咳嗽反应,可能诱发肺部感染。
喉咙有痰应该怎麽办呢?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反射运动,能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异物,因此轻度咳嗽不需用止咳药,但对于由细菌、病毒引起炎症病变而引起的剧烈且频繁的咳嗽,就应使用止咳药。
常用的止咳药分为中枢性止咳药和外周止咳药。一般的感冒咳嗽选用外周止咳药就可以了,常用的有复方甘草合剂、川贝止咳糖浆、小儿止咳糖浆等。
这类药物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使黏膜少受刺激,从而起到止咳作用。但服用这类药品时不要用水冲服,以免药物被稀释。中枢性镇咳药多用于无痰的干咳。
痰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并可加重感染。祛痰药可稀释痰液或液化痰液,使之易于咳出。常用的祛痰药也分为两类:一类能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另一类能使痰液溶解、粘度降低而使痰容易咳出。需要强调的是,如果痰液为黄色或绿色脓痰,说明伴有感染,这种情况在服用止咳化痰药的同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合适的抗生素。
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治疗喉咙痛、痰多等症,常常选择甘草或胖大海,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两种中药都是帮助调理喉咙的,如果你痰多的话也可以用这两种中药来泡茶喝,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帮助你保护嗓子,对于预防老人和孩子痰多也是很有帮助的。
别同时用止咳药祛痰药
止咳药的作用是阻止身体反射或要咳嗽的欲望。并非所有的咳嗽均需要镇咳治疗,轻度咳嗽有利于排痰,一般不需要用镇咳药。滥用止咳药,可使痰液阻塞在呼吸道内,痰内大量的病原体得以繁殖,致使感染迟迟不能得到控制。但严重的咳嗽,特别是激烈无痰的咳嗽可影响休息与睡眠,此时须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加用镇咳药。
祛痰药的功能是稀释或液化体内引起充血的分泌物,比如痰。如果病人的咳嗽程度为轻微干咳或痰量很少,可选用复方甘草片、复方甘草口服溶液、急支糖浆等药物。如果病人的咳嗽频繁、剧烈、夜间加重,可选用止咳露止咳药。如果病人的咳嗽伴咯黏稠痰或痰量较多,可选用祛痰药。“老慢支”是慢性咳嗽、咯痰的主要病因,可选用具有止咳祛痰作用的复方制剂,如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复方甘草片、急支糖浆等。由于痰量较多,不提倡使用强力止咳药,如可待因等。
小心宝宝止咳药喝上瘾
错误1只要是咳嗽,统统使用止咳药
很多人认为只要出现咳嗽,就应该使用止咳药。以为只要服用了止咳药,咳嗽就会嘎然而止。
专家解析:的确,轻度干咳或痰量很少的患者,可选用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这类药物经口服后,可覆盖在咽喉黏膜上,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缓解咳嗽。剧烈干咳、咳嗽频繁、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的咳嗽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枢止咳药,如可待因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咳嗽都需要使用止咳药。例如,咳嗽时出现痰液,且痰量逐渐增多,黏度变稠,颜色变黄时,往往表明呼吸道炎症加重,此时不宜使用止咳药,而应选用祛痰药,必要时还需使用抗生素,以免痰液滞留,诱发肺部感染。咳嗽应针对病因治疗,只有去除病因,咳嗽才能真正治愈。例如,因过敏引起的咳嗽应选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等治疗;因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而引起的咳嗽应及时停用此类药物;因心功能衰竭引起的咳嗽应使用强心利尿治疗。
错误2同时服用多种咳嗽药好得更快
许多患者出现咳嗽后,往往自我服用止咳药,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如果同时服用几种止咳药,咳嗽会好得更快。
专家解析:其实,不同商品名的止咳药往往配方相似,无需服用多种止咳药。如果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止咳药,可能某一种有效成分的摄入量会超过安全剂量范围,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复方止咳祛痰药,其成分不仅有止咳药、祛痰药,也适当加入了支气管扩张剂或抗组胺药等,服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叠加作用。
错误3咳嗽了,马上想到服抗生素
大多数人出现咳嗽症状后,马上想到的是吃抗生素,觉得如果不服用抗生素,咳嗽就会好得慢,症状就会加重。
专家解析:其实,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咳嗽、咯痰的性质来决定。如普通感冒引发的咳嗽,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无效。只有在咳嗽同时出现咯痰,痰量逐渐增多,并且痰液变黄,考虑并发细菌感染时,在医生指导下才可服用抗生素,用对了抗生素也才会有效。
错误4止咳中药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时间使用,或加大剂量服用
许多咳嗽患者认为,止咳中药药性平和,没有副作用,因此可以长时间使用。还有的患者认为,中成药药性缓慢,需加大服用剂量才会有效。
专家解析:中药辨证相对西药较复杂,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止咳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若不对症服用,止咳效果必定不好。
至于随意加大中成药剂量,也是错误的。因为有的止咳药中含有镇静剂,服用时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即使不含西药成分的止咳药,也不可过量使用,例如强力枇杷露,大剂量服用可导致痰液排泄不畅,以及有成瘾性。
错误5止咳药水会成瘾,最好不吃为佳
一些患者听说,服用止咳药水容易成瘾,就害怕甚至拒绝服用止咳药水,以致咳嗽反复不愈,严重影响了工作和学习。
专家解析:通常,止咳药按其作用部位分为中枢性止咳药和周围性止咳药,中枢性止咳药又有成瘾性和非成瘾性两类,前者如可待因、吗啡等,虽然止咳效果好,但长期服用有一定的副作用,易耐受和成瘾,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服用。后者如右美沙芬等,其作用与可待因相似或稍强,治疗剂量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也无成瘾性,故多种非处方性止咳药含有本品,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非依赖性止咳药。另一种是周围性止咳药,包括以糖浆、蜂蜜和枇杷膏等为代表的中成药,在临床上也常常使用。因此,当用止咳药时还是该用,但也不能滥用。
错误6服止咳药水后,马上喝大量水或饮料
许多人在服用止咳药水后,为尽快消除口中难闻的药味,常马上喝大量水或饮料冲洗口腔。还有的人以为,服药后多喝水,有利于药物吸收。
小孩咳嗽怎么办 对症用药治疗
咳嗽并非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咽喉炎、急性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鼻-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所以需要明确病因后,针对原发疾病做治疗,而不一定是要用止咳药物,尤其对于痰多的咳嗽,不可单独应用止咳药物,以免咳嗽虽得到暂时停止,但痰液却不能咳出而滞留在呼吸道里,反而不利于疾病治疗。
一般对于剧烈干咳可选用止咳药物,而对于咳嗽有痰者,应选用祛痰、化痰的药物。
宝宝用止咳药看清成分
天气渐冷,因感冒、气管炎发作而咳嗽的患者又多了起来。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吸入呼吸道的异物,可借助咳嗽排出体外。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可影响工作和睡眠,甚至会更严重(如气胸、咯血、咳嗽性晕厥等),此时,咳嗽已失去其保护意义,需用止咳药来进行“镇压”。
镇咳药有多种,主要分为中枢性和外用性镇咳药两大类。患者在选用时,要看清楚其成分。
1、中枢性:如吗啡,可待因类,克咳等。镇咳作用强而迅速,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干咳和刺激性咳嗽,尤其是伴有胸痛的干咳。要注意的是,吗啡、可待因等有成瘾性。此外,含有可待因成分的合剂,不要长期服用。非成瘾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临床应用也比较广泛。
2、外周性:如苯丙哌林(咳福乐,咳快好,哌欣)。可抑制外周传入神经,兼有中枢镇咳作用。口服后15~60分钟起作用。毒性小,无抑制呼吸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口服每次20~40毫克,每天3次。
市面上止咳中药制剂也很常见,中药止咳药一般以寒、热、温、凉四性来分,止咳与化痰又有不同。风寒型,咳嗽声重,鼻窒流涕,咽痒,用解表散寒止咳药,如风寒咳嗽冲剂、通宣理肺丸、小青龙颗粒。风热型,咳嗽声重,痰黄,口干,要用清热止咳药,如急支糖浆。晨起咳嗽痰多,或有痰块,多属痰湿咳嗽,要用化痰止咳药,如半夏露、橘红片。若干咳痰少,喉痒,属秋燥咳嗽,或是阴虚,需用润肺止咳药,如川贝枇杷露、秋梨膏。若为干咳,且久咳不止,可适当使用镇咳药,如强力枇杷露、镇咳宁胶囊等。如果自选中成药治疗,应分清自己属于哪型,不可乱用。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儿童、孕妇、老人更要注意合理使用止咳药。
3岁以下的小孩,咳嗽反射能力较差,痰液不容易排出,不宜服用较强的止咳药,以免痰液不能顺利排出,大量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会造成气管堵塞。另外,同样一种止咳药,小儿和成人用量相差很大,父母应选择儿童专用药。老年人、孕妇应避免使用中枢性止咳药。精彩专题:如何轻松摆脱季节性感冒
轻微和偶尔的咳嗽,如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随着痰液的排出,一般短时间内可自愈,不必服用止咳药。只有当咳嗽较严重,如影响睡眠、工作、学习时,才需适当服药。除了按上面的标准选择适当的止咳药外,还要注意剂量(特别是儿童)和用药的天数等。止咳药一般服3~5天即可。如果过了这个时间,咳嗽仍不见好转,则应尽快到医院就医。
咳嗽有黄痰有何禁忌
1、禁用止咳药
如果是剧烈的干咳,也就是没有痰液的咳嗽,可以服用如止咳糖浆、甘草片这样的镇静止咳药物。但是如果有痰,则一定不能使用止咳药,否则的话,带有病毒细菌的痰液就无法咳出,症状也无法消除。假如痰液粘稠,应该服用盐酸氨溴索这样的化痰药。
2、饮食忌口
辛辣油炸的食物不能吃,鱼虾等海鲜类也不能吃,会增加咳嗽咳痰的症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口味要清淡。
宝宝反复低热咳嗽怎么办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炎症性分泌物以及呼吸道异物。如果久咳不愈,会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宝宝咳嗽用药应注意:
疾病的初期,特别是痰不易咳出时,勿滥用止咳药,否则痰液会阻塞于呼吸道,痰内的细菌得到繁殖机会,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当过频的咳嗽影响到宝宝的睡眠,甚至引起支气管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时,可适当使用止咳药,若痰量多不易咳出时,要同时使用抗菌和化痰药。
我家女儿咳嗽都快一个月了,感觉挺严重的怎么办
多喝水,水能稀释痰液,湿润咽喉,有时候痰很浓厚,不易排出,就需要多喝水以利于把痰液咳出来。
禁用止咳药,如果是剧烈的干咳,也就是没有痰液的咳嗽,可以服用如止咳糖浆、甘草片这样的镇静止咳药物。但是如果有痰,则一定不能使用止咳药,否则的话,带有病毒细菌的痰液就无法咳出,症状也无法消除。
辛辣油炸的食物不能吃,鱼虾等海鲜类也不能吃,会增加咳嗽咳痰的症状。
止咳药常见使用误区
误区一:只要是咳嗽,统统使用止咳药
的确,轻度干咳或痰量很少的患者,可选用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剧烈干咳,咳嗽频繁,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的咳嗽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枢止咳药,如可待因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咳嗽都需要使用止咳药。例如,咳嗽时出现痰液,且痰量逐渐增多,黏度变稠,颜色变黄时,往往表明呼吸道炎症加重,此时不宜使用止咳药,而应选用祛痰药,必要时还需使用抗生素,以免痰液滞留诱发肺部感染。
咳嗽应针对病因治疗,只有去除病因,咳嗽才能真正治愈。例如,因过敏引起的咳嗽应选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等治疗;因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而引起的咳嗽应及时停用此类药物;因心功能衰竭引起的咳嗽应使用强心利尿治疗。
误区二:同时服用多种咳嗽药好得更快
许多患者出现咳嗽后,往往自我服用止咳药,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如果同时服用几种止咳药,咳嗽会好得更快。
其实,不同商品名的止咳药往往配方相似,无需服用多种止咳药。如果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止咳药,可能某一种有效成分的摄入量会超过安全剂量范围,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上经常使用复方止咳祛痰药,其成分不仅有止咳药、祛痰药,也适当加入了支气管扩张剂或抗组胺药等。服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叠加作用。
误区三:咳嗽了,马上想到服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咳嗽、咯痰的性质来决定。如普通感冒引发的咳嗽,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无效。只有在咳嗽同时出现咯痰,痰量逐渐增多,并且痰液变黄,考虑并发细菌感染时,在医生指导下才可服用抗生素,用对了抗生素也才会有效。
误区四:止咳中药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时间使用,或加大剂量服用
中药辨证相对西药较复杂,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止咳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若不对症服用,止咳效果必定不好。
至于随意加大中成药剂量,也是错误的。因为有的止咳药中含有镇静剂,服用时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即使不含西药成分的止咳药,也不可过量使用,例如强力枇杷露,大剂量服用可导致痰液排泄不畅,以及成瘾。
误区五:止咳药水会成瘾,最好不吃
通常,止咳药按其作用部位分为中枢性止咳药和周围性止咳药,中枢性止咳药又有成瘾性和非成瘾性两类,前者如可待因、吗啡等,后者如右美沙芬等。另一种是周围性止咳药,包括以糖浆、蜂蜜和枇杷膏等为代表的中成药,在临床上也常常使用。因此,当用止咳药时还是该用,但也不能滥用。
误区六:服止咳药水后,马上喝大量水或饮料
的确,服药多喝水可促使药物在胃中崩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可加速药物通过咽、食道,有保护食道的作用。但服用止咳药水后不适宜多喝水,因为大部分止咳药水除了含有镇咳、祛痰的主要成分外,还含有糖、甘草等局部湿润和呼吸道保护作用的成分。如果服用止咳药水后,马上喝大量的水或饮料,可使止咳药水局部浸润作用大大降低,影响疗效。
饮料中大多含有维生素C等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容易导致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内吸收,从而影响药效。
怎么选择止咳药
最近感冒咳嗽的人比较多,大家很关心怎么选止咳药。其实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反射活动,有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因此轻度咳嗽多不需要治疗,可以等待症状自然缓解。但是剧烈、频繁的咳嗽,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睡眠和休息,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应当给予恰当治疗。
简单地说,止咳药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大类:
中枢性止咳药,针对大脑中的呼吸中枢起抑制作用,就是说,从根上压住咳嗽,所以止咳作用非常强。但是其中部分药物,例如吗啡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如果长期过量服用会导致成瘾性。常用的如可待因,起效迅速、止咳作用强,但有一定的成瘾性。因此,依赖性中枢性止咳药,仅用于剧烈而频繁咳嗽的患者,或者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才短暂使用。
而另一类中枢性止咳药,例如喷托维林(咳必清)、右美沙芬等,不会导致成瘾,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其中,喷托维林是国内使用较久的止咳药,作用强度为可待因的1/3,同时具有抗惊厥和解痉作用,但青光眼及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咳嗽可以帮助气管内的分泌物排除,防止呼吸道堵塞,所以痰多的患者,禁用强力止咳药。而应先服用祛痰药,例如棕色合剂、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等。
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急性期应以抗感冒治疗为主。若感冒后咳嗽持续不缓解,可选用中枢性止咳药。目前多用复合制剂,如美敏伪麻溶液(惠菲宁),其内含右美沙芬、伪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除了止咳,里面还含有抗感冒的成分,所以效果明显。此外,另一种复合制剂--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可非),也适合感冒后的持续咳嗽患者。
外周性止咳药,通过抑制咳嗽反射来发挥作用,包括局部麻醉药和呼吸道黏膜防护剂。与中枢性止咳药相比,其止咳作用较弱,但不具有成瘾性。常用药物有苯丙哌林(咳快好)、莫吉司坦、那可丁等。
许多患者问,为啥用了止咳药,效果不好呢?这是因为,咳嗽可由多种原因所致,止咳药只能起到短暂缓解症状的作用,关键是要治疗病因。对于慢性咳嗽,首先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尽快明确病因,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而不是反复换用止咳药物。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咳嗽变异型哮喘,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并以咳嗽剧烈、夜间咳为主要特征,用各种止咳药都不会有明显效果。而应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才能够缓解症状。还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单纯使用止咳药也是无效的,而应该使用抑酸药和促胃动力药,才能最终止住咳嗽。
感冒怎么选择止咳药
1首先我们要查明导致咳嗽的病因,对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如肺癌、肺结核、肺炎和肺间质纤维化等。
2轻度咳嗽有助于祛痰,痰排出后咳嗽自然缓解,一般不宜单独使用止咳药物。但频繁剧烈的干咳,不仅增加体力消耗,影响休息,还可以引起其他并发症,应适当应用止咳药物。
3对有痰而咳嗽较剧烈者,祛痰药和止咳药同时使用;对痰较多的咳嗽,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应慎用止咳药,以免痰液滞留加重症状或感染。
4慎用有成瘾性的中枢性止咳药(可待因、喷托维林等),必须使用时应限制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