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心包炎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心包炎常见并发症
放射性心包炎、肿瘤性心包炎、尿毒症性心包炎、心肌梗死后心包炎、真菌性心包炎、细菌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小儿结核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二、心包炎并发病症
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心包炎分为早期发生的心包炎、Dressler综合征和心室游离壁破裂所致叁个类型:
1、早期发生的心包炎:GISSI 研究的亚组分析表明,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有几个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积液为自限性,不会发展为心包填塞,但Figueras 报道l473 例心肌梗死患者中92 例合并中等量心包积液(>10mm),其中的60 例出现心包填塞,38 例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而死亡。多变量分析表明,早期少量心包积液和年龄大于60 岁为晚期中等量积液和心包填塞的独立预测因子。据报道,个别病例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可发展成心包缩窄。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炎者住院病死率并不高于无此并发症者,但长期预后可能较差。Widimsky 报道一组随访3 年的资料,心肌梗死有心包炎者心力衰竭和病死率为49%,无心包炎者为16%(P≤0.01),单独病死率前者偏高(15%∶8%),但无显着性差异。
2、Dressler 综合征: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猩红热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猩红热并发症
蜂窝织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
二、猩红热并发病症
1、中毒性并发症:由细菌各种生物因子引起,多见于第1周;病变多为一过性,且预后良好。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
2、变态反应性并发症:一般见于恢复期,可出现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炎时一般病性轻,多能自愈,很少转为慢性。
3、急性肾小球肾炎:其发生与A群链球菌的型别有关1,4,12,18和25型,特别是12型感染后易发生肾炎,而被称为“致肾炎型”。疾病多持续1月左右,大部分可完全恢复,少数可迁延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以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4、风湿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大小关节均可累及,为游走性,可有红肿,关节腔可积浆液性渗出液;一部分人可发生风湿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急性期后可出现瓣膜损害。发病与免疫反应有关,但与M蛋白抗体无关。
5、关节炎:由炎症、感染、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关节炎性病变,属风湿学科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很多疾病均可引起关节炎性病变,以下几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出现于发热开始后的2~3周,这里主要表现为大关节肿痛。
6、化脓性并发症: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细菌直接侵袭附近组织器官所引起;由于早期应用抗菌疗法,此类并发症已少见。常见的如中耳炎、颈部软组织炎、蜂窝织炎、乳突炎、鼻旁窦炎、肺炎等。
心包炎跟心肌炎有什么区别
心包炎和心肌炎都是由多种致病因子所引起,两者的区别好像不大,实际上心包炎跟心肌炎是有区别的,那么它们区别在哪里呢?
心肌炎是指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有局灶性或弥漫性,总的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而心包炎是指心包壁层和心包脏层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肿瘤,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二者不是一种疾病,不能混为一谈,需要严格区别。
心肌炎指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有局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总的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可有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原虫、蠕虫等所引起。非感染性包括过敏、变态反应(如风湿热等)、化学、物理或药物(如阿霉素等)。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肿瘤、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
心包炎常是某种疾病表现的一部分或为其并发症,故常被原发疾病所掩盖,但也可以单独存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三种疾病的区别:一是病变部位不同,二是病因不同。三是症状不同。
心包炎和心肌炎做心电图,心肌酶和胸片等可以区别的,建议到医院检查确诊针对性治疗。要注意休息和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尿毒症性心包炎诊断鉴别
尿毒症患者在心前区如听到心包摩擦音,则尿毒症心包炎诊断可确定。
诊断本病需除外心包的其他炎症,如化脓性,结核性心包炎等,脓性、结核性心包炎由原发疾病引起,如结核可有午后潮热、盗汗。化脓性心包炎可有寒战、高热、大汗等。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同时除外和确定有否尿毒症性心肌炎。化
心包炎预后问题
预后:
急性心包炎的自然病程及预后取决于病因。病毒性心包炎、非特异性心包炎、心肌梗死后或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通常是自限性的;如心包炎并发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等则预后严重;化脓性和结核性心包炎随着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疗法及外科手术的进展,预后已大为改善,有的得以痊愈,部分患者遗留心肌损害或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预防:
积极控制结核病和HIV的流行能显著减少结核性和HIV相关的心包炎发病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冠脉再灌注治疗能减少梗死面积和心包炎发生率;积极治疗各种肾脏疾病,防止发展成终末型肾病是减少尿毒症性心包炎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医学|教育网整理。
细菌性心包炎并发症
本病易出现心包压塞,心包缩窄和假性心室壁瘤等并发症。
1.心包填塞 细菌性心包炎有浆液纤维蛋白渗出,后转为化脓性浆液;同时可由于假性室壁瘤瘤腔的进行性扩大以至破裂,形成心包压塞。
2.假性室壁瘤 细菌性心包炎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性心包炎如脓液未得到及时,彻底的清除,化脓性炎症进一步侵犯心肌组织,造成心肌组织坏死,坏死的心肌在左心室高压血流的冲击下破裂,血液渗漏至心包腔,形成血肿及被粘连,纤维化的心包包裹,形成假性室壁瘤,假性室壁瘤多见于左心室,偶见左心房。
3.缩窄性心包炎 细菌性心包炎有浆液纤维蛋白渗出,后转为化脓性,随着病程的进展,炎症可使渗液脓稠,机化导致心包粘连,使心包腔间隙消失,心包增厚或钙化,极易发展成为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并发症
本病常见的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有低心排,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衰,出血等,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要及时处理。
(1)由于慢性缩炎缩窄的心包长期束缚心脏, 导致心肌萎缩, 易出现低心排,术后早期应充分利尿,避免心包剥脱后,外周淤积液体大量涌入心脏,加重心脏负荷;适当限制液体尤其是晶体入量,严格限制短时间内的快速补液,防止因容量负荷过度而导致的低心排。
(2)术后的中心静脉压检测,在维持循环的前提下,尽量使CVP 处于低水平,由于大量利尿,要高度警惕低钾,低镁,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防止心律失常。
(3)本病有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故适当应用血管扩张剂,可以起到减轻心脏负荷的目的,尤其在术后早期更为重要。
(4)本病容易并发肺部并发症,故适当的呼吸机辅助,对于中,重症患者和有肺部并发症者尤为重要。
心包炎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心包炎,这是心肌坏死波及心外膜引发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临床上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病毒代谢作用是诱发疾病的主要因素。人们在患病之后,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下面就由专家就心包炎的危害问题做下解答:
影响健康:曾见1例在外院诊为结核性胸膜炎达8个月之久,最终为缩窄性心包炎。另一例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长期低蛋白血症,后确诊为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导致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量蛋白质从肠道丢失出现低蛋白血症。
心脏外面有脏层和壁层两层心包膜,如它们发生炎症改变即为心包炎,可使心脏受压而舒张受限制。缩窄性心包炎是较为严重的慢性心包炎。
导致并发症:我们知道,心包炎可能会引发心脏器官发生病变。心包炎的并发症有轻有重,其中较为常见的风湿性心包炎会对患者的心脏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
心包炎病发作时,心包总是无法避免的被累及到,但发现它却很难,所以心包炎本身也是常见性的并发症。不过临床上,仅15%的心包炎病例被确诊,这是对于心包炎知识的缺乏。
心包炎病变常影响心包脏层,呈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症,心外膜结缔组织可发生纤维素样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