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肝气上逆怎么治疗呢?

肝气上逆怎么治疗呢?

养肝药膳:双决明粥主料:石决明、决明子,辅料:白菊花、粳米、冰糖做法:决明子用锅炒出香味后,和白菊花、石决明一起放到砂锅中煎汁,取汁和粳米一起熬煮成粥,加冰糖调味即可。

用法:每天早晚一次,3-5天为一个疗程

作用:此粥可以养肝潜阳、清肝明目,出现赤目肿痛者可常吃,也适用于因肝阳上亢、肝肾亏虚引起的眼睛干涩、头晕目眩等症状。

人体重要器官构成了一个大大的人体机能网,环环相扣,我们不可以让其中一环停止运行。看来养生还是一门大学问啊,认生也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成长,我们不断积累吧。

肝气郁结并不单单只是心情郁闷那么简单,时间久了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害,出现抑郁症、肝炎、乳腺增生、慢性咽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等的疾病,而肝脏不好也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健康,因此养肝护肝很重要,中医养肝可通过饮食调理,中医药膳对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调养肝脏的药膳有很多种,趁着春季养肝好时节,常吃些养肝护肝的药膳有助身体健康。

肝气上逆的症状

中医学中的肝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单指肝脏这个器官,而是通过经脉和各个器官部位相关联,肝主疏泄、藏血,和人的情志有很大关系,常生闷气或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或突然瘦精神刺激容易伤肝,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一般的临床表现有:

闷闷不乐、精神抑郁;

胁下和肋骨之间出现胀痛,或者胁下有结块,;

女性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甚至闭经;

梅核堵塞、气郁干呕;

小腹胀痛,出现肿块;

颈前长肿物,出现甲状腺肿大;

肝气郁结并不单单只是心情郁闷那么简单,时间久了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害,出现抑郁症、肝炎、乳腺增生、慢性咽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等的疾病,而肝脏不好也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健康,

肝俞针刺方法 针刺肝俞主治疾病

功能:疏肝理气, 利胆解郁,补养肝血。

主治:

1.肝血不足之夜盲,雀目,癫证,痫证,脊背痛,月经不调诸症。

2.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火上炎之黄疸,胁痛,吐血,衄血,目赤,目眩,狂证诸症。

常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补养肝血,如配睛明,膈俞,三阴交,治疗肝血虚夜盲,雀目,青盲;配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血枯经闭,月经涩少;配脾俞,风府,后溪,足三里,治疗气虚血少之痉症。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滋补肝肾,如配肾俞,足三里,关元,照海,治疗肝肾亏虚之痛经;配肾俞,绝骨,阳陵泉,治疗肝肾亏虚之痿证,筋急痛;配肾俞,睛明,攒竹,复溜,治疗肝肾阴虚之目翳,青盲;配神门,肾俞,太冲,治疗肝肾阴虚之痴呆。

3.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如配期门,中庭,侠溪,太冲,治疗肝气郁结之胁肋疼痛;配膈俞,气海,章门,上脘,大敦,治疗肝郁气滞之积聚。

4.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清热除湿,如配胆俞,至阳,腕骨,阳陵泉,丘墟,治疗湿热黄疸;配期门,日月,支沟,阳陵泉,太冲,治疗湿热胁痛。

5.配百会,风池,太冲,水泉,行间,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昏,眩晕等。

6.配睛明,太阳,侠溪,太冲,针刺泻法,清肝明目,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7.配水沟,大椎,劳宫,曲池,大钟,针刺泻法,清热泻火,安神定志,治疗痰火上扰之癫痫,狂证。

8.配胃俞,行间,公孙,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呃逆等。

丁香的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食窦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食窦穴常用配伍

1.配太冲,膻中,侠溪,期门,郄门,阳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黄疸。

2.配上脘,阳陵泉,太冲,神门,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郁嗳气吞酸。

3.配中脘,章门,公孙,足三里,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肠胃,理气降逆,治疗食滞肠胃之恶心,食已即吐,腹痛肠鸣,泻下酸腐等。

4.配膈俞,气海,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胃降逆,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

5.配脾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治疗脾虚水肿。

肝气的介绍

1:中医指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月经不调等症状

2:指容易动怒的心理状态

例:你可别惹他,他这两天正犯肝气呢

肝气

①病证名。肝气疏泄失常所致的病证。见《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肝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证见嗳气,脘腹胀,呕吐,暴怒胁痛,胸满不食,飧泄,(疒^贵)疝。治宜疏肝解郁,用逍遥散。

②生理名词。指肝脏之精气与功能。《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蝉衣的功效与作用 治小儿水疝

小儿水疝即睾丸鞘膜积液。小儿“肝常有余”,多因哭闹、惊恐,致肝气逆乱、疏泄失常,气机郁滞,三焦气化失司,水湿停聚循肝经积于阴部而发病。常用蝉衣30克,水煎外洗热敷,一般外用3日可愈。

食窦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食窦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快速取穴法: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个4横指处,再向下1肋,在第5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食窦穴的作用

类属:足太阴脾经。

作用:疏肝理气,调理肠胃,宽胸通络,宣肺平喘,健脾利湿。

主治病症

1.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黄疸,嗳气吞酸诸病证。

2.饮食停滞,脾胃气滞,脾胃虚弱之胃痛,恶心,呕吐,呃逆,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诸病证。

常用配伍

1.配太冲,膻中,侠溪,期门,郄门,阳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黄疸。

2.配上脘,阳陵泉,太冲,神门,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郁嗳气吞酸。

3.配中脘,章门,公孙,足三里,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肠胃,理气降逆,治疗食滞肠胃之恶心,食已即吐,腹痛肠鸣,泻下酸腐等。

4.配膈俞,气海,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胃降逆,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

5.配脾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治疗脾虚水肿。

请问肝气不舒严重吗

肝喜舒畅条达.也就是说,肝脏的气机一定要通畅,如果由于病邪导致肝脏的气机运行不畅或者肝气郁结,那就是肝气不舒. 症状:淤血,出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抑郁症,头晕目眩,身困乏力,呕吐,失眠多梦,易怒,食欲差,胸胁胀痛等等。

肝主疏泄,有周转气血的功能,生性刚悖,恶抑郁之变,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造成肝气的郁而不畅,疏泄失常,轻则气郁,甚或气逆,而气郁气逆又可引起血瘀和血溢。肝郁的病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气滞:经云:“悲怒气逆则伤肝。”李冠仙论肝气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这里的肝气即为气郁,这是言肝气也就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二气逆,气郁太过,就会产生气机逆乱,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气上逆和肝气横逆犯胃,引起胃气上逆而产生呕恶,上逆可扰及头目而引起眩晕头胀、易怒、失眠等症。如《笔花医镜》所论:“肝之实……其症为左胁痛……呕吐,为呃逆”即指肝气横逆犯胃之证。治疗则以平肝降逆为主。三血瘀,肝气郁滞,可导致血瘀。《难经》说的:“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朱丹溪提到的“皮间有缕赤痕者,血肿也,”都是说的因气滞致瘀的证候。在肝病中常见的体征如肝脾大、蜘蛛痣等,即都是血瘀的结果,治疗就常以活血化瘀为主。

肝气不舒如果不去治疗的时候,那么病人身体出现的不舒服的症状其实是越来越严重的了。要注意远离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个时候的肝气不舒的病人需要远离辣椒、胡椒粉。也不要随随便便吃韭菜。这个时候可以吃西红柿。可以生吃西红柿。或者用西红柿来挤汁。

鸠尾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鸠尾穴位于上腹部,胸剑结合部(腹部正中直向上,“人”字形骨性标志),前正中线之下1横指处即是。

鸠尾穴属任脉,正当剑突下,位近膈肌,内应肝及胃上口,故可疏理肝胃及胸膈气机,宽胸理气,和中降逆,治疗胸中气滞的咳喘,胸闷,心痛,胃气上逆或肝气犯胃所致的胃脘疼痛,呕吐或膈气不利的呃逆;该穴位任脉络穴,膏之原穴,中医认为,膏为心尖之脂,故本穴络穴诸阴经而调和阴阳,清心化痰宁神,治疗邪热扰心,心神不宁的心烦,心悸,及痰浊蒙必心窍的癫狂,癫痫。

护肝茶的主要成分

1、赶黄草

产于古蔺县内的赶黄草,内含多种有效成分,对肝损伤的修复以及乙肝病毒的防护是最好的。经常饮用不仅能保肝养肝,还能起到增加酒量的效果。

2、葛根

葛根有着丰胸的效果,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对养肝保肝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3、七叶胆

肝气,肝气疏泄失常所致的病证。见《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肝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证见嗳气,脘腹胀,呕吐,暴怒胁痛,胸满不食,飧(读音:sūn)泄。

相关推荐

辄筋痛怎么治疗 辄筋常用配伍

1.配膻中,期门,中庭,肝俞,侠溪,针刺平补平泻法 ,疏肝理气,行气止痛,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痛。 2.配日月,期门,阳陵泉,太冲,支沟,天地,针刺泻法,理气活血消肿,治疗气郁之腋肿痛。 3.配中脘,阳陵泉,天冲,内关,公孙,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和胃,降止痛,治疗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4.配肝郁,肺俞,太冲,太渊,针刺泻法,清肝泻火,降平喘,治疗肝火灼肺之咳喘。

经期鼻子出血怎么 倒经是怎么形成的

倒经是由于血热气引起的,平时心情急躁,爱生闷气,导致肝气不舒,肝火内盛,或者长期嗜好辛辣食物,郁热内积,这些都是造成血热的因素,当月经将来或者月经已经来临的时候,内热迫使经血上,就会发生倒经。

气舍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气舍的作用主治

气舍穴是胃经要穴,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宣肺调气,利咽清热,和胃降的作用,是治疗咳嗽,喘息,喉痹,咽肿,呃,落枕,甲状腺肿大的重要穴位。配伍水突穴还可治疗瘿瘤。配伍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气户以和胃降治疗胃气上之呃

喝酒后口干舌燥怎么办呢

小麦苗茶 材料:小麦苗一把,滑石粉2-3钱。 作法:水煎、去渣、代茶饮。 主治:身热口渴,胸腹闷胀,汗多,小便不顺畅。 柴甘茅根茶 材料:柴胡3-10钱,甘草2钱,白茅根10钱。 作法: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频服。 主治:口渴、身体烦热,感冒未愈,小便黄。 清暑茶 材料:茵陈、香薷3钱、车钱草、半边莲各三钱。 做法: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频服。 主治:口干舌燥、头昏热、小便短黄、身体烦闷。 茵陈干姜茶 材料:茵陈3-5钱、干姜1钱。 作法:水煎后去渣,加入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饮。 主治

​经期流鼻血怎么办

现代医学认为,鼻黏膜与子宫内膜构造相似,鼻黏膜对卵巢雌激素的反应较为敏感,因而在月经期间鼻黏膜过度充血、水肿以致出血;也有人认为是子宫内膜随血液跑到了鼻黏膜所致,血液病也是引起倒经的因素之一。目前,对倒经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原则是纠正局部病变,多采用电灼出血点及子宫内膜异位灶,也可采用甲基睾丸素和合成孕激素治疗。 中医认为倒经是由于血热气而引起,与肝气不舒、肝火内盛或平素嗜食辛辣食品有关。中药治疗倒经有独特的疗效,根据“热者清之”、“者平之”的原则,多采用清热降、引血下行的方法治疗。临床

艾灸治疗方法 呃辩证灸疗

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肝气郁结的调理 葱煮柚子皮

材料:新鲜柚子皮1个。 做法:将新鲜柚子皮放在炭火上将柚皮外侧黄棕色表层烧焦后刮去,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天,使其苦味析出,然后再切块加水煎煮,待其将熟时以加入香葱两根、适量油、盐调味即可。 功效作用:可以疏肝解郁,下气化痰,适用于暴露伤肝所引起的肝气郁结、胸闷、肋痛、气、食欲不振的人群调理食用。

胃不舒服 嗳气是怎么回事

嗳气是怎么回事? 证名。见《丹溪心法·嗳气》。指气从胃中上。胃出而作声,多见于饱食之后。《伤寒指掌》卷三引邵仙根谓:"嗳气者,因气抑遏不宣,上作声而嗳气,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气瘀滞也。"嗳声沉而长,常兼有脘腹饱胀感。多因中虚、胃气不和,或挟气、火、痰、食,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上泛而嗳气;亦可因肺气不降所致。宜和胃降为大法。 嗳气与噫气不同,嗳气多属实;噫气多属虚。 1,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水果或粘滑难消化等物,致使损伤脾胃,其物滞于中宫,宿食不化故为嗳气。曰;“谷不消,则胀满而气,所以

怎么处理 肝气犯胃型呃艾灸

症状:呃连声,胸胁胀闷,抑郁,恼怒加重,苔薄白,脉弦有力。 施灸方法:1.艾条灸,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刺激以能忍受为度。2,艾柱隔姜灸:穴上方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一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太冲,神门穴。

艾灸治疗方法 气滞痰阻型呃艾灸方法

主证:呃连声,上冲胸胁,呃声响亮,伴随胀闷不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纳减,恶心嗳气,肠鸣矢气,苔薄腻等。 治则: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丰隆,期门,太冲。食入格拒加中魁可运化气机而消瘀。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