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脏支架的利与弊有哪些
做心脏支架的利与弊有哪些
植入支架治疗以后,能够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改善心肌供血问题,缓解临床症状,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弊端就是毕竟还是一项手术,有一定的风险性,当然手术技术目前比较成熟了,一般都是很安全的。
任何药物都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支架术后1年内容易形成支架内血栓,同时本身冠心病就容易出现狭窄等情况,因此首先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拜阿司匹灵和波利维,主要的副作用是可以导致出血,但大多数都能够耐受。
其他改善长期预后的药物如RASZ阻滞剂,他汀类,硝酸酯类,倍他乐克类等一般都能耐受。
同时注意生活饮食方面的调理,如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饱食,保持大便通畅等。
“支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俗称。据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做心脏支架的患者人数不足2万;而2008年已超过18万;2009年竟达到了24万。
目前应用的介入治疗,是将一个金属支架植入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使之迅速再通,能很快改善病人的症状,但由于异物的植入,可引起血管保护性反应,病变血管会很快生长出过多的细胞来包绕、侵蚀金属支架,尤其是支架的两端,从而导致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比例升高。
近年来研究者发明了药物缓释支架,即给金属裸支架穿上一层防止形成再狭窄的“外衣”,缓慢释放药物,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临床观察发现,药物缓释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只是可降低术后早期再狭窄的发生率,仍有6%~10%的患者会发生再狭窄(金属裸支架约为30%),且远期血栓发生率高于金属裸支架。
虽然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不需要开刀缝针)、恢复快、可减少心绞痛发作、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但有相当一部分安放支架的患者被“过度医疗”了。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有12%的患者靶血管狭窄程度不足50%;有6%的患者靶血管狭窄程度在50%~75%。一般来说,血管狭窄程度达到75%以上才考虑选用介入治疗。
为了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和行为规范,除了规范医生的行为外,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来说,在治疗上不能迷信心脏支架。虽然支架植入可以解决狭窄程度较重的病变,但整个冠状动脉可能有多处粥样硬化病变存在,一些轻度病变有时甚至连冠状动脉造影也难以发现,常会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所以,对冠状动脉的整体保护比局部治疗更重要。目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式,即药物、支架介入及冠脉搭桥手术。一旦确诊为冠心病,应首选药物治疗和消除危险因子(如吸烟、酗酒、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
有些患者认为吃药打针麻烦,近期又看不到明显疗效,放支架可以解除病根、一劳永逸,殊不知心脏支架植入术后也要吃1年的抗血栓药,阿司匹林更要长期服用。如果术后不改变以往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按时吃药,病情还会很快复发。
因此,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要综合考虑支架、搭桥、降脂抗凝中西药应用的利弊,更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支架并非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
我要说的是:不是每个冠心病患者都适合使用心脏支架,真正需要介入治疗的病人约占20%。对于心脏支架手术的适应症有严格的界定:患者有急性心肌梗塞等相应的临床症状;心脏血管堵塞75%以上;中到重度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理想患者,适合采用心脏支架手术。
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确诊,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是否需要支架治疗。
冠脉支架术,因为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立竿见影,备受心脏病患者的青睐。
最适合做支架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心梗后心源性休克)、频繁胸痛发作的心绞痛、心绞痛严重但拒绝外科搭桥手术的患者。达到冠脉左主干>50%狭窄,任何血管大于70%狭窄的情况,医院会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心脏支架手术治疗。情况不严重的话,可以先考虑药物治疗。
心脏支架的危害有哪些
1、所有的手术都有风险的。哪怕是心脏支架手术前作的冠状动脉造影本身就是有一定风险的,比如造影剂过敏,术后的肾脏功能不全。一般手术前都有术前通知和知情同意书,都可以看的。比如冠状动脉穿孔、破裂,急性冠状动脉阻塞,术中发生的迷走神经反射,动脉穿刺部位的血肿,动静脉瘘等。支架植入术后也可以发生再次闭塞,甚至支架脱落等的情况,还有发生心脏骤停等情况,也可以因为抗凝剂和抗血小板制剂引起的大出血等。
2、虽然可能的风险多,但是实际在临床上最多见的问题就是局部血肿和迷走神经反射,一般问题不大,严重的并发症是极为罕见。又因为目前开展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的都是技术条件非常成熟的医院,都有专家的指导下才进行的,所以支架手术风险还是极小的。
3、有些过度医疗是一次性的,但血管中放进不该放的支架,却是终身性的、最严重的过度医疗之一,它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进行其他手术时的不便,不会随时间而消失。
4、比如一部分患者放入支架后,会觉得心脏局部不舒服,一年后才能适应。我国目前用的心脏支架几乎全部是药物支架,与裸支架相比,不仅价格更高,安放后更要吃一年的氯吡格雷、终身服用阿司匹林对抗血栓,这两种药物会刺激胃肠道,还会带来出血风险。
5、有些患者并不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却被置入一个甚至多个心脏支架,由于术后未按时服药,出现了血栓,导致更严重的心肌梗死。
以上是对“心脏支架的危害有哪些”的简单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心脏支架手术的大概知识。我们除了要有关这一问题的相关解答。在生活中我们的是都是很担心心脏支架的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及时进行心脏支架的人们的身体的保养。最后也希望患心脏病的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心脏支架手术寿命 心脏支架手术后寿命多长
对于心脏支架手术后的寿命长短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心态不同,求生意识也不尽相同,而且还要注意术后的调养,和日常的保养以及支架植入针对病情的治疗是否规范等因素都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心脏支架手术后的寿命长的可以一直存活,时间短的1年之内就会复发。
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饮食须知
二尖瓣之间的两个左心腔的血液的回流,因为一个问题阻止它无法正常关闭。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的心脏血液回流。二尖瓣是心脏瓣膜控制血液流向心脏室间。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引起条件,如风湿热,心肌炎,先天性瓣膜畸形。在严重的情况下,最终可能导致充血性心脏衰竭,也称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以下内容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饮食。
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饮食:
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可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及豆类,可帮助排便、预防便秘、稳定血糖及降低血胆固醇。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可多选择脂肪含量较少的鱼肉、去皮鸡肉等;全蛋每周可吃1—2个。
有病人认为在心脏支架手术后,控制好血脂就不会发生梗塞,或是梗塞机会很小。其实这样的看法是不全面,其实在心脏支架手术后,控制好血脂固然重要,但不是说控制好血脂就万事大吉,人体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机体。包括情绪、生活习惯、饮食、平时药物服用、定时检查等都很重要。血压、血糖等控制也很重要。
心脏支架手术后,冠心病患者应严禁吸烟,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吸烟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一项国外研究资料显示,心脏支架手术后30—50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复发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因此心脏支架手术后,强烈建议冠心病患者戒烟。
心脏支架手术后做好五件事
1.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应该坚持服药,注意自我观察。心脏支架手术后,因为要服用比较多种类和数量的药物,如果病人出现皮肤或者胃肠道出血、劳累无力等症状,应该立即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如果要接受其他资料,需要停服药物的时候,必须跟主治医生商量后再去决定。
2.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要定期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等项目,如果这四项指标不能保持在较好水平,患者在半年左右就会面临复发危险。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的病人,更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和定期检查。即使没有原发病,也要每2~3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指标高于正常范围,就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3.适量运动、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也是心脏支架手术后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过,冠心病患者运动要谨记,正确、合理安排活动量是很重要的,活动量的大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逐步进行。同时,自觉戒烟酒,保持低糖低脂饮食,养成遇事不急不躁、劳逸适度的心理行为习惯。
4.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虽然胸口痛、胸口被压迫的症状消失,但该手术只是解决了一小段血管的问题,如果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还是会对血管内壁造成损伤。因此,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在支架术后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物。
5.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需要增加热卡,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摄入,以促进心脏支架手术后的尽快康复。可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及豆类,可帮助排便、预防便秘、稳定血糖及降低血胆固醇。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可多选择脂肪含量较少的鱼肉、去皮鸡肉等;全蛋每周可吃1—2个。
心脏支架手术 心脏支架手术有风险吗
心脏支架手术可以暂时疏通冠状动脉,改善病人心脏供血,使濒危病人维持生命正常。
其次必须强调的是,心脏支架手术虽说并不十分复杂,但是可不是说支架手术没有风险。
哪些人需要做心脏支架手术呢
1. 经检查证实有显著心肌缺血的高危患者,如冠脉造影有严重病变,可考虑选择冠脉支架术.该类病人成功率高,致残或致死率低.
2. 心绞痛:许多中到重度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药物不理想者,通常适合做冠脉支架术.该类患者多数有单支或多支冠脉病变,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风险小,术后心绞痛缓解明显.
3. 心肌梗塞:冠脉介入术是非常有效的重建冠状动脉灌注的手段,适合9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
心脏病专家一致认为,只要病人没有出血性疾病、能够平躺在手术台上,基本上都可以接受支架手术。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确诊,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是否需要支架治疗。
支架并非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
不是每个冠心病患者都适合使用心脏支架,真正需要介入治疗的病人约占20%。对于心脏支架手术的适应症有严格的界定:患者有急性心肌梗塞等相应的临床症状;心脏血管堵塞75%以上;中到重度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理想患者,适合采用心脏支架手术。
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确诊,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是否需要支架治疗。
冠脉支架术,因为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立竿见影,备受心脏病患者的青睐。
最适合做支架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心梗后心源性休克)、频繁胸痛发作的心绞痛、心绞痛严重但拒绝外科搭桥手术的患者。达到冠脉左主干>50%狭窄,任何血管大于70%狭窄的情况,医院会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心脏支架手术治疗。情况不严重的话,可以先考虑药物治疗。
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是不合适做支架术的。以下四类病人,不适合安装支架:
1.存在冠心病但冠脉狭窄未达到手术要求;
2.冠脉病变严重更适合搭桥的患者;
3.术后不能坚持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4.并发其他严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严重血液系统疾病)预计生存期不长的 。
一根细小的支架,深入心脏内部,撑开堵塞的血管,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是未来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的趋势。希望大家了解介入治疗,更要掌握相关的治疗原则的知识,让心脏病的治疗更安全,更高效。
做完心脏支架吃什么好
1、心脏支架手术后吃水果好
水果:1天只需要2-3个就可以啦。尽量不要选择果汁,因为糖分浓度高。而新鲜水果有丰富的阡维对血管好。
2、心脏支架手术后吃蛋白质好
蛋白质:最好选择植物性的,例如各种豆子。鱼肉含有丰富的omega-3很有溶血性所以有利血管功能,鸡肉也是不错的选择。一天大概需要6颗麻将那么大的分量(6安士)油,盐或糖都要少。如果市面上有专卖给吃低盐人士的佐料那都可以考虑。一天吃6小餐,这样不会出现过饥现象。如果老人家是女性,体重偏差可以适当减少/增加以上食物分量。
3、心脏支架手术后吃蔬菜好
蔬菜:吃的多都没关系,可选择颜色丰富那可以增强视觉感受,让他吃多点-〉因为通常这些病人都吃低盐所以菜淡淡的可能不习惯。
4、心脏支架术后要记得继续吃药
支架治疗冠心病,效果立竿见影。不少患者认为,冠心病的症状都消失了,病就痊愈了。其实不然。冠心病的全称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说,得冠心病的人,心脏的所有冠状动脉都狭窄了,只是狭窄的程度不同而已,有的较轻,有的较重。支架的长度有限,解决的是狭窄最严重的冠状动脉,医生不可能把整个冠状动脉都放上支架,支架治疗只是对症治疗,放完支架后,患者还得吃药。
5、心脏支架术后要有一张“运动处方”
做完支架手术的患者,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感觉病好了,疯狂运动;二是时刻想着心脏里有个“铁丝环”,万事谨慎,基本不运动。支架手术后,患者应有一张“运动处方”,总的原则是活动应循序渐进,从轻工作量逐渐到正常工作状态,最大工作量不要超过术前的70%~80%,可坚持游泳、步行、慢跑、骑车、打太极拳等。
心脏支架勿滥用
心脏支架手术的适应证有严格界定。首先,只有心血管堵塞70%以上才能使用支架。其次要看患者病情的稳定程度,而病情稳定与否,可以通过患者的自我观察和心脏内超声来判断。
患者的自我观察是针对冠心病临床症状来说的。大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判断,即心绞痛的发作是否越来越频繁;心绞痛的时间是否越来越长;诱发心绞痛的方式是否越来越接近日常动作,比如原来上三楼会诱发心绞痛,现在上二楼就有明显的不适感;心绞痛的缓解方法是否越来越复杂,比如原来吃一片药就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现在要吃两片药才见效。 心脏内超声是近几年来才运用到心脏支架手术领域的一项技术,通过血管内超声,可以判断出血管内斑块的面积大小以及斑块是否稳定。如果患者的病情稳定,血管内斑块也是稳定斑块的话,吃药治疗明显比放置支架的风险小。
在冠心病患者中,如果患者的心脏左主干仅有50%的堵塞,是不能安放心脏支架的。如果患者年纪大、病情也很稳定、吃药控制的效果又好,这样的患者也是不需要放置心脏支架的。胡大一举过一个例子:他的老师是一位著名心脏科医生,70岁出现心绞痛,却没去做冠造、放支架,而是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基础上,坚持口服他汀和冠心病药物,现在87岁高龄,仍能轻松爬上二楼。如果患者的病情不稳定,又比较年轻,经常做一些比较剧烈的活动时,就建议使用心脏支架。
新加坡医保规定,只要病人需要安放的心脏支架数目超过三个,就需要几科医生会诊,并向专门委员会陈述理由,但是记者曾在省会某三甲医院蹲点了两个下午,发现体内植入四个支架的有2人;体内植入三个支架的有1人;体内植入两个支架的有3人;体内植入一个支架的有1人。
为什么国内植入心脏支架超过三个,也不需要医生会诊呢?难道国人的心脏不比外国人金贵,不需要慎重?
支架配套药物有副作用
“心脏支架虽是一次性的,但放进不该放的支架,却是终身性的,它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进行其他手术时的不便,不会随时间而消失。”胡大一说。
我国目前用的心脏支架几乎都是药物支架,与裸支架相比,不仅价格更高,安放后更要吃一年的氯吡格雷,终身服用阿司匹林对抗血栓,这两种药物会刺激胃肠道,还会带来出血风险。还有一部分患者放入支架后,会觉得心脏局部不舒服,一年后才能适应。 胡大一就遇到过一些“回炉”患者,他们有些并不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却被置入一个甚至多个支架,由于术后未按时服药,出现血栓,导致更严重的心肌梗死。
为什么出现心脏支架的滥用?一些医院把它当作了经济增长点、摇钱树,医生也非常
重视支架带来的利益。一枚小小的支架,直径2—4毫米,重量不足万分之一克,国产的就需1—2万元,进口的价格更要翻倍,其背后的利益可见一斑。
另一个原因,是医生过度迷恋技术。胡大一说:“医学离人文和服务对象渐行渐远,医生很快就进入一个具体的操作领域,忽视了对患者病情的全面分析。表面上伤害的是患者,实际上最大的受害者却是医生,最终将失去患者、社会对他们的信任。” 放完支架,仍可能发生狭窄
少数心脏病患者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心脏就相当于上了双保险。有的人甚至坚持在手术中使用进口支架,认为这样才有质量保障。其实,心脏手术支架进口与否并不重要。
专家说,不论支架质量经过多少次改进,它始终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因为做心脏支架术不是病因治疗,虽然解决了心血管的疏通,但不能保证其它网络血管的畅通无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脏支架手术后的疗养,以及对整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二级预防,才是心脏病患者真正开始面对的挑战。
最近一项临床实践显示,支架置入后,即使在充分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其血栓形成发生率仍偏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放置支架对血管内皮有轻微的损伤,损伤的内皮会沿着支架慢慢自我修复,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损伤的地方血小板就会堆集起来,再次形成血栓。众所周知,血栓造成的后果常常十分严重,会重新造成再次堵塞甚至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支架滥放,原因在哪里?
1.术前检查仍有缺陷在做心脏支架植入之前,患者都会先做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以下简称冠造)。冠造显示的结果可以说是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植入心脏支架的依据。通过冠造,医生可以直观看到心脏血管的大致情况,并判断是否需要植入心脏支架,但是冠造只能从外观上笼统地显示血管的大致情况,无法提供具体的血管斑块面积、稳定性之类的数据。 因此,仅仅依靠冠造的检查结果,很难精准判断血管内斑块的具体大小,而心脏血管直径本身有限,70%和60%并无太大的差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冠造的不精准性,是心脏支架滥用的一个因素。
另外,虽然血管内超声弥补了冠造的不足,但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楚英杰告诉记者,血管内超声检查费用过于昂贵,使用一次花费近万元,性价比太低,因此血管内超声的应用范围并不广泛,很多医院都没有开展此项检查。
支架并非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
心脏支架并非万能。放支架只能疏通一处血管,而人体全身的血管是一个大系统,斑块的形成不会只在一处,疏通一处血管,其他地方可能又会出现斑块堵塞住血管,再次引发心梗。同时,支架本身也会诱发斑块形成。这就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服用防治斑块的药物、定期复查、预防保健等。
不是每个冠心病患者都适合使用心脏支架,真正需要介入治疗的病人约占20%。对于心脏支架手术的适应症有严格的界定:患者有急性心肌梗塞等相应的临床症状;心脏血管堵塞75%以上;中到重度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理想患者,适合采用心脏支架手术。
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确诊,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是否需要支架治疗。
冠脉支架术,因为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立竿见影,备受心脏病患者的青睐。
最适合做支架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心梗后心源性休克)、频繁胸痛发作的心绞痛、心绞痛严重但拒绝外科搭桥手术的患者。达到冠脉左主干>50%狭窄,任何血管大于70%狭窄的情况,医院会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心脏支架手术治疗。情况不严重的话,可以先考虑药物治疗。
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是不合适做支架术的。以下四类病人,不适合安装支架:
1.存在冠心病但冠脉狭窄未达到手术要求;
2.冠脉病变严重更适合搭桥的患者;
3.术后不能坚持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4.并发其他严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严重血液系统疾病)预计生存期不长的 。
一根细小的支架,深入心脏内部,撑开堵塞的血管,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是未来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的趋势。希望大家了解介入治疗,更要掌握相关的治疗原则的知识,让心脏病的治疗更安全,更高效。
支架并非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
首先我要解释一个概念,心脏支架并非万能。放支架只能疏通一处血管,而人体全身的血管是一个大系统,斑块的形成不会只在一处,疏通一处血管,其他地方可能又会出现斑块堵塞住血管,再次引发心梗。同时,支架本身也会诱发斑块形成。这就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服用防治斑块的药物、定期复查、预防保健等。
我要说的是:不是每个冠心病患者都适合使用心脏支架,真正需要介入治疗的病人约占20%。对于心脏支架手术的适应症有严格的界定:患者有急性心肌梗塞等相应的临床症状;心脏血管堵塞75%以上;中到重度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理想患者,适合采用心脏支架手术。
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确诊,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是否需要支架治疗。
冠脉支架术,因为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立竿见影,备受心脏病患者的青睐。
最适合做支架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心梗后心源性休克)、频繁胸痛发作的心绞痛、心绞痛严重但拒绝外科搭桥手术的患者。达到冠脉左主干>50%狭窄,任何血管大于70%狭窄的情况,医院会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心脏支架手术治疗。情况不严重的话,可以先考虑药物治疗。
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是不合适做支架术的。以下四类病人,不适合安装支架:
1.存在冠心病但冠脉狭窄未达到手术要求;
2.冠脉病变严重更适合搭桥的患者;
3.术后不能坚持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4.并发其他严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严重血液系统疾病)预计生存期不长的 。
心脏支架手术具体是怎么做的
建议:心脏支架手术,是最近20年来开展的改善冠心病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心脏动脉阻塞的新技术。简单的说,心脏支架手术治疗的过程是穿刺血管,使导管在血管中前行,到达冠状动脉开口处,用特殊的传送系统将支架输送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放置、撤出导管,结束手术。病人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接受手术,一般在穿刺24小时后便可下床,一般术后三天即可出院心脏病专家一致认为,只要病人没有出血性疾病、能够平躺在手术台上,基本上都可以接受支架手术。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确诊,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是否需要支架治疗。必须强调的是,心脏支架手术虽说并不复杂,但是不等同于手术没有风险。毕竟接受手术的病人是冠心病病人,手术部位是心脏上的血管,所以冠心病支架手术是有风险的手术,支架将堵塞或即将堵塞的血管开放、疏通,并不等于这个血管或者这个部位不会再次发生狭窄或者阻塞。为了防止血管再次发生病变,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