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谈中风的病因
从中医角度谈中风的病因
长期积虚积劳积损颓败导致中风,其中包括饮食不节,恣嗜肥甘厚味,滋生痰热,热生风。情志过极,化火生风。风火相煽,血随气逆。劳累过度,阳气暴张,阴不制阳,阳化生风而卒中。或纵欲伤肾伤精,阳化生风,阳上逆,阴亏不能制阳,气血衰惫,或年老因气衰不能制阳,血行淤滞而脑络淤塞。
气候骤变,气血失调,致瘀血痰浊阻遏,灵机而为风中经络之候。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湿疹
1、血燥风胜 向为血热之躯,因七情过度,致心火炽盛,内扰心营,暗耗心血,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致肌腠失荣,疮疹叠起。
2、脾虚湿阻 脾胃素虚,或因饮食失节,戕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停滞于内,浸淫肌肤,而发湿疹。
3、外邪袭表 腠理素虚,加之经常涉水浸湿,湿性粘滞聚于肌腠,影响卫气宣发,营卫失和,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易受风热之邪入侵,湿与风、热三邪互相搏结,充于肌腠,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4、湿热内蕴 素体阳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烟、浓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互结壅于肌肤,影响气血运行,而发湿疹。
梅花针治中风怎么样
从中医角度来说,患中风的主要因素在于情志所伤,尤其是忧郁恼怒,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等,导致患者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刺络疗法的作用恰恰在于选择合适的腧穴以达到化瘀、逐邪、活血、通络的作用,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刺络疗法一方面能迅速达到祛除邪气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经络之全身调节作用以及脏腑间的生克制化、表里关系的作用,使相应的脏腑功能得到改善。同时直接放血能以血调气,从而达到调整和恢复脏腑气血功能的目的。由于刺络可使血液本身的瘀阻现象得以改善,气血运行恢复正常,使腠理间气血旺盛,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所以刺络疗法可以治疗中风病,且适用于中风病的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刺络疗法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出血、毫针散刺出血或刺络后配合拔罐等,应用中务求“血出邪尽,血气复行”。路学荣将刺络疗法的选穴归纳为四种,即辨证选穴法、循经选穴法、局部选穴法、经验选穴法。他提醒:控制出血量是刺络疗法的关键,在临床上,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灵活选穴。
从中医角度分析食道癌的病因
中医认为,平素嗜好烟酒、肆意食用辛辣热饮以及过食不洁之品,均可导致脾胃不和、津伤热结、食道受损并干涩不通,从而导致食入则痛、饮食难下。又如忧思难解、损伤脾胃,郁怒伤肝、肝脾不和,致痰郁气结,交阻食道,食道不通。若病人平素劳倦过度,精血亏虚,食道失去营养,津亏液少,则食道干涩,饮食难以下咽;劳倦过度,脾肾不足,又易感受外来之邪而受病,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感外来之邪,或邪气内生,致气滞、痰阻、血瘀等互结于食道内,时间久了如果还不散去,就会引起食道癌。
这是从中医角度看待食道癌的病因情况,要知道,食道癌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发生癌变的过程种,必定有有种是主要的发病因素和若干次要的病因,这些因素互相结合,协同作用,最后导致癌变的发生。
通过国内外多方专家的调查研究,了解到食道癌病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烟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体内细胞发生变化;饮食种的酸性等物质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内酸碱平衡失调,最终也是食道癌发生的原因。
中医角度分析粉刺痤疮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 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 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中风服药的注意事项
中风病急性期如果治疗及时,措施得当,经过1-3个月,即可基本痊愈,不留或仅留轻度后遗症。部分病人死于急性其15天内,而大部分病人都能渡过急性期,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一般在3-12个月内。也就是说,如果中风病人有半身不遂、言证语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经过一年的时间还不能基本恢复,那就是所谓的中风后遗症了,所以,渡过急性期的病人仍需要积极治疗一年。那第,是否一年以后就可以不服药了呢?据临床资料统计,中风病在第一年内复发率是
25-30%,第二年是17-20%,第三年是20-23%,第四年是15-18%,第五年是59%。可见,中风病服药时间最好能坚持五年,这样复发率可明显下降。
坚持长期服中药
从预防复中风和治疗后遗症角度来讲,医学界无论中医还是西方医学都比较一致地推荐以中药制剂为好。由于中药煎剂长期服用不太方便,中成药制剂应运而行,如血栓心脉搏宁、松龄血脉康、复方丹参片、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等等。但服用这些成药需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服用,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有针对性的长期服用,必要时还要配合一些调补之品,如益气、滋阴、温阳、养血类成药或口服液。
从中医角度治疗失眠
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中医将失眠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见肝郁化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味;痰热内扰,用温胆汤加味。虚证若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心胆气虚者,用安神定志丸;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用交泰丸。对顽固性不寐从瘀论治,遵从王清任“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之说,用血府逐瘀汤。养血育阴安神镇静
中医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安神镇静的药物来治疗失眠。临床上常用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及安神定志等方法,可随证选用。常用中草药为珍珠母、百合、酸枣仁、夜交藤、煅龙牡等,常用中成药有安神定志丸、刺五加片、参松养心胶囊、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
精神调治舒畅情志
临诊中还应随证采用精神调治的方法,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对因情志不抒或紧张而造成的失眠,精神治疗更有其特殊的功效。
针灸疗法宁心安神
中医治疗失眠所选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四神聪、三阴交、安眠、足三里、后溪等。四神聪镇静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三阴交健脾益气,柔肝益阴,可使脾气和,开气疏泄,心肾交通,心气安而不寐除;心脾亏损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痰热内扰配内关、丰隆。还可以采用耳针、梅花针、灸法、推拿等法。
中医角度认识糖尿病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1.肝肾阴虚,经脉阻滞消渴病日久,伤及肝肾,肝肾阴虚经脉失养;燥热伤阴耗血,阴虚血亏,成阴虚血瘀之家,血瘀阻络,络脉失养。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2.肝肾亏虚,风寒湿伤消渴病日久,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脉络疾阻,经脉失养。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3.脾肾阳虚,痰瘀阻络捎渴病初期以阴虚为主,日久阴损及阳,致脾肾阳虚。脾失健运, 肾失温煦,水湿聚而为痰。阴虚血运不畅,阳虚血运乏力,成瘀血之象。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 为致病因素,痰瘀互结、阻于脉络,经脉失养。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4.营卫不和,经脉不活营在内卫之守也,卫在外营之使也,营卫调和,脏腑亦协调;营卫失和,肌表经络失养,逐成本病。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5.燥热不除,五脏亏损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阴虚燥热相互影响,阴愈虚,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燥热煎熬五脏阴液,致五脏亏损,不能濡养经脉,经脉失养而发为本病。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6.阴阳失和,痰瘀交阻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不相调和,阴虚血瘀,阴虚炼液成痰,阳 虚水聚而为痰,阳虚不能助血循环脉运行而生瘀血,痰瘀交阻,阻于络道,脉络失养。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7.精亏髓乏,气血两伤消渴病日久,耗伤气血,伤及五脏,致先后天亏虚,精亏髓乏,不能 充养脏腑,四肢,经脉失养,而成本病。 结合我们临床实践,以肝肾阴虚,经脉阻滞,肝肾亏虚,风寒湿伤,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较为多见。
从中医角度看咳嗽的种类
咳嗽这种疾病不论是从中医讲,还是从西医的角度去看的话都存在着复杂性,咳嗽常常被临床医生称之为基础疾病,一个人患有这种疾病还伴随着其他疾病的发生,那么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到底都有什么类型呢?以下专家为大家详细阐述。
一、风热咳嗽
症见发热,流涕,咳嗽,喉中痰鸣,咯吐黄痰,日重夜轻,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脉浮数,舌红苔厚腻,指纹红紫。治以疏风清肺,化痰止咳。方用鱼蛤石花汤:生石膏30g,鱼腥草10g,金银花10g,海蛤粉10g,杏仁10g,前胡10g,川贝母6g,桔红6g,木蝴蝶6g。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200ml,分3~4次服,少加白糖为引。(适合于5岁用量)。
二、风寒咳嗽
症见咳嗽频作,痰色白稀薄,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全身酸痛,小便清长,脉象浮紧,舌苔薄白,指纹红。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苏桔甘草汤:苏叶10g,桔梗6g,麻黄3g,甘草6g,桔红6g。水煎,服法同前。
三、阴虚燥咳
症见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哑,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大便秘结,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指纹紫青。治以清肺养阴,化痰止咳。方用养肺止咳汤:生地15g,北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小茴香6g。水煎,服法同前。
四、肺寒咳嗽
秋冬天气寒冷或骤受风寒引起咳嗽,日久不愈,日轻夜重,咳嗽痰鸣,咯痰白稀,便溏溺清,纳呆神疲,脉细缓,舌淡苔薄白,指纹暗淡。治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方用冬花五炙饮:炙冬花10g、炙杏仁10g、炙枇杷叶15g、炙紫花6g、炙米壳6g。水煎,服法同前。
中医角度风湿病的诊断要点
关于风湿的诊断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湿热痹的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甚者痛不可及,得冷稍舒,或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全身表现,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
二、风寒湿痹的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展伸不利,恶风畏寒,得热痛减,遇冷痛增。舌苔薄白或白腻。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及着痹之分。
三、中医治疗风湿病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首当辨明虚实寒热。病属实者,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为主症,无正气虚弱表现。病属虚者,伴气血损伤、脏腑亏虚证候。临床治疗风湿病通常按病证寒热性质主要分为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两型。
四、其他证型:
1、风寒湿痹病人兼有气血两虚,可见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自汗心悸、食少便溏。
2、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怕冷亦怕热,关节局部喜暖亦喜凉,多为寒热错杂淤血阻络。
3、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而无局部冷热与皮色异常,亦无喜暖或怕冷等全身症状,则多属感受风湿之邪。
介绍中医角度风湿病的诊断要点
一、风湿热痹的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甚者痛不可及,得冷稍舒,或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全身表现,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
二、风寒湿痹的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展伸不利,恶风畏寒,得热痛减,遇冷痛增。舌苔薄白或白腻。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及着痹之分。
三、中医治疗风湿病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首当辨明虚实寒热。病属实者,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为主症,无正气虚弱表现。病属虚者,伴气血损伤、脏腑亏虚证候。临床治疗风湿病通常按病证寒热性质主要分为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两型。
四、其他证型:
1、风寒湿痹病人兼有气血两虚,可见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自汗心悸、食少便溏。
2、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怕冷亦怕热,关节局部喜暖亦喜凉,多为寒热错杂淤血阻络。
3、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而无局部冷热与皮色异常,亦无喜暖或怕冷等全身症状,则多属感受风湿之邪。
从中医角度看失眠原因
从中医角度看,失眠基本为五种类型:
一:肝郁化火:多由恼怒烦闷而生,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二:痰热内扰: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表现为不寐、头重、胸闷、心烦、喛气、吞酸、不思饮食,苔黄腻,脉滑数。
三:阴虚火旺:多因身体虚精亏,纵欲过度,遗精,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表现为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舌红,脉细数。
四:心脾两虚: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色少华,舌淡苔溥,脉细弱。
五:心胆气虚:由于突然受惊,或耳闻巨响,目暏异物,或涉险临危,表现为噩梦惊扰,夜寐易醒,胆怯心悸,遇事易惊,舌淡脉细弦。
由此可以看出,站在中医的角度看失眠现象会有以上五大原因,大家需要对症检查自己在失眠时会出现哪些症状表现,这样才能找到根本的原因,然后可针对原因来进行调理。但是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失眠,都应该注意在晚上的时候不要过多饮水或者是咖啡之类的饮料。
从中医角度看咳嗽的种类
一、风热咳嗽
症见发热,流涕,咳嗽,喉中痰鸣,咯吐黄痰,日重夜轻,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脉浮数,舌红苔厚腻,指纹红紫。治以疏风清肺,化痰止咳。方用鱼蛤石花汤:生石膏30g,鱼腥草10g,金银花10g,海蛤粉10g,杏仁10g,前胡10g,川贝母6g,桔红6g,木蝴蝶6g。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200ml,分3~4次服,少加白糖为引。(适合于5岁用量)。
二、风寒咳嗽
症见咳嗽频作,痰色白稀薄,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全身酸痛,小便清长,脉象浮紧,舌苔薄白,指纹红。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苏桔甘草汤:苏叶10g,桔梗6g,麻黄3g,甘草6g,桔红6g。水煎,服法同前。
三、阴虚燥咳
症见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哑,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大便秘结,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指纹紫青。治以清肺养阴,化痰止咳。方用养肺止咳汤:生地15g,北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小茴香6g。水煎,服法同前。
四、肺寒咳嗽
秋冬天气寒冷或骤受风寒引起咳嗽,日久不愈,日轻夜重,咳嗽痰鸣,咯痰白稀,便溏溺清,纳呆神疲,脉细缓,舌淡苔薄白,指纹暗淡。治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方用冬花五炙饮:炙冬花10g、炙杏仁10g、炙枇杷叶15g、炙紫花6g、炙米壳6g。水煎,服法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