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不善交往的原因
孩子不合群不善交往的原因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
导致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
1、政策的因素:基本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常接触的都只是家里人,不合群的孩子虽说不上是什么病,但却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这样的孩子长大很难与人合作,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父母过度关注: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
3、不良环境:很多孩子由保姆照顾,保姆如不爱出门,不爱说话,孩子也会受不良影响,喜欢自己待在家里玩,很少出去。时间长了,必然就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这类孩子到人多的地方也不合群。
4、入学以后,孩子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5、心理压抑,家庭不幸: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造成孩子孤僻性格不愿接受人。缺乏家庭温暖,父母教育不当等等,都会导致人从小性格发展就不健全。这样的人心灵闭锁,一般不愿或讨厌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慢慢地这些人就会越来越不合群。
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包括外界因素和自身原因。 外界因素主要有不适应环境变化、家庭氛围不良、教养方式不正确、交往环境单一等,但这些随着外界因素的改善均可得到好转; 自身原因主要可能是孤独症,这样的孩子一般不听从家长的指令,我行我素,有的可能有某方面“特长”,如1~2岁就会一页一页翻书、整齐地搭高或摆积木、记路线或地图、识读数字等与年龄不符的行为,其实只是刻板的记忆,并不是真正的特长,家长也应给予注意。
远离职场自闭收获健康
远离职场自闭 收获健康
平时独来独往,工作场合沉默不语,和别人的交流很少,必要的交流也宁可选择网络工具进行……你身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有人将这种表现称为“职场自闭症”,虽然和真正的自闭症有着本质区别,但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点。有调查显示,职场中60%以上的人,因环境、压力等原因,而产生“职场自闭症”,这个比例有点吓人。
6成人觉得自己不合群
读书的时候,爸妈经常会问:你合不合群啊?朋友多吗?老师也会偶尔评价:这孩子不怎么合群,不爱说话。那个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如果等工作了这个问题还依然存在,麻烦就来了。
“我们办公室有个‘沉默女’,平时基本上不怎么说话,中午吃饭也是一个人,领导也很少给她安排需要合作的工作,办公室有她没她差不多。”丽是办公室里出了名的“小喇叭”,在外向得甚至有点聒噪的她看来,这样的“沉默女”简直就像是外星生物,不可理解。
有一次因为工作关系,丽和她两个人独处,丽觉得保持沉默太尴尬,就主动找话题聊,“没想到聊着聊着就聊开了。我发现她其实挺有想法,挺会说话的,人也很好相处,完全不是我以前想的那样。我问她为什么平时那么沉默,她只是说,自己性格内向。”正聊得开心,忽然另外几位同事出现了,“沉默女”又立刻恢复了沉默,就好像嘴巴上有一条拉链忽然被拉上了一样。
孩子不合群过得不快乐
小茜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她长得漂亮可爱,学习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和亲戚朋友们的喜爱。可是她的妈妈张女士却发现,孩子在班里有些不合群。放学回家后很少说同学们的事,问她也爱搭不理的。去接她放学时,别的孩子都是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结伴而出,女儿却自己背着书包,很孤单地慢吞吞走出来。孩子不合群,在学校里过得不快乐,该怎么办?
孩子:什么样的同学
我们不喜欢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讲出在班里自己最不喜欢的某个同学,这些不受同学欢迎的同学有的不爱学习,经常完不成作业,拖自己所在小组的后腿;有的蛮横不讲理,爱欺负弱小的同学;有的各方面都很优秀,受老师的宠爱,不屑于与普通同学为伍;有的爱向老师打小报告……
老师:
并不容易发现问题
为大多数孩子所不容的孩子就会被同学们孤立,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本身也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或变得寡言少语,或者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或故意捣乱以期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记者也采访了几位长期做班主任的小学教师,出乎意料的是,老师们竟然说,实际上最不了解孩子的就是班主任了,一二年级的孩子还会比较直接地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言行,说的和做的一致,稍微一大,在老师面前就很会“伪装”了。同学们一般不会表现出孤立哪个同学,老师们也不会很关注某个孩子。但是老师们也承认,有时对某些漂亮、干净,学习成绩又好的孩子会有些偏爱,这种偏爱会不会造成孩子与他们交往的困难,在老师们看来并不是大问题。
班主任陈老师表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不合群,有交往方面的困难,一定要随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一起寻找原因,并帮助孩子去克服。由老师出面来了解情况并进行调节,效果会又快又好。
教育专家:孩子交往
是需要学习的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接受采访时说:“孩子交往是需要学习的。对于孩子来说,不会与他人交往有很多原因。独生子女特别容易出现交往障碍,在家里到处都受宠,一到了大家都平等的环境中,因为不适应会有种种反应。我曾主持过一项关于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这个调查中发现一个数据,80%以上的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种攻击性是孩子的一种人格需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当中,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说话很刻薄、很伤人,而他自己却没有察觉。当他幸福的时候他意识不到别人的痛苦,当他说一个人隐私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对别人有伤害。所以说这种攻击性是比较多的,很容易成为与他人交往的障碍。我认为,没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不会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学业失败可能还要严重,所以不能忽略这个问题。”
孙云晓建议说,当孩子出现明显的不合群现象时,家长首先要跟孩子谈谈心,倾听孩子的想法,问问孩子为什么不原意与其他小朋友玩,在与人交往中有哪些苦恼和困难,需要父母什么样的帮助;另外,要及时和孩子的老师们取得联系,八九岁的孩子有时表达得不一定准确,与老师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同时,还可以给老师传递一个信息,希望能与老师达成共识,共同帮助孩子。在具体指导孩子与人交往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请两三个同学来家里玩,指导孩子做一些需要共同协作的游戏,或者一起读读书;组织几个家庭一起出去游玩,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交往。玩几次后,孩子就会慢慢产生共同语言。另外,家长也要注意,不要把孩子打扮得过于漂亮,应该给孩子穿一些适合随时运动的衣服,吃的、用的也要注意和大多数孩子保持一致,不要过于突出,以免让孩子产生优越感,引起其他孩子孤立。家长还可以培养孩子一些小特长,会玩一些游戏。在孩子们的眼里,并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亲和力,会玩的东西多了才更有魅力。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多帮助他人,学会体谅他人,培养孩子健全健康的人格,这是基础。
家长如何带孩子走出孤僻症阴影
造成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早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如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粗暴,孩子缺少与他人交往的机会等等。性格孤僻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不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当发现有这样倾向的孩子的时候,要及时干预,最好是家园携手,一起做工作,效果会更好。
对不同类型不合群孩子应采取的措施
①如果是孩子长久独居,加上父母不善交际,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习惯与陌生人交往,形成孩子性格孤僻。那么,父母在孩子的穿着、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应设法与周围的孩子保持一致,减少孩子因为与众不同而产生不自在的感觉。可适当地鼓励孩子邀请一些小客人来家作客,家长要热情招待,为孩子作出榜样;早上到幼儿园时,可邀邻近的小伙伴同行;买了新玩具要与小伙伴一起玩,以使幼儿逐渐习惯并适应集体生活。
②如果孩子在家中较活跃,在集体中却不声不响。那多半是因孩子在家中经常听到父母的赞扬,到集体中感到自己不如同伴,因而丧失了自信心,遇事退缩。大人要与教师配合,发现和利用孩子某一长处,让他在集体中显示出来,当他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扬时,便会有信心,也能与同伴自在地相处了。
③如果孩子与同伴相处中因不肯吃亏而造成不合群。那末家长应对孩子严格要求,并为孩子创造与小同伴玩耍的条件。这样就有助于孩子与伙伴和睦相处,建立友情。
对于孤僻不合群的孩子怎么办?
在幼儿园里,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表现得较孤僻,不愿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常常一个人独自呆在角落里,不让别人接近他。这种孩子还伴有小心眼、遇事不开朗、爱钻牛角尖的现象。他们不轻易招惹别人。但是,一旦内心郁积的不满爆发时,则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常会使人意想不到地为之惊讶。孤僻、不合群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一定障碍,难以使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和家长对此应引起重视,并给以及时矫正。针对导致幼儿孤僻、不合群的一些原因,这里介绍几种具体方法。
(1)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孤寂的心。从小缺乏母爱(或父爱),对爱的渴求没得到满足,是造成幼儿孤僻不合群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给孩子更多的爱,尤其是当孩子感到别人都不理解他时,如果父母、教师能够体贴关心他,站在他的立场倾听他的心声,孩子很快就会跟你亲近起来,并且改变态度。在温和、亲密的环境里,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心理会逐渐消除。
(2)让孩子与伙伴共同游戏。从小在成人的环境中长大,缺乏与同伴游戏的机会,这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合群的性格。因此,孩子3岁以后,有条件的话,家长应把他送幼儿园,让他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于防止孩子产生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是很有益的。没条件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也应为他创造与同伴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在幼儿园里,对那些不合群的孩子,教师应吸引他们参加集体和小组游戏,在游戏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同伙的信赖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有利于孩子克服不合群的心理障碍。
(3)提高孩子的能力,教给他们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有的孩子能力较差,不会与人交往。在游戏中不能与同伴很好地配合,常被同伴拒绝,甚至开除出游戏小组。这种交往中的失败,也是造成幼儿不合群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育幼儿互相帮助、团结友好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个别幼儿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家长也应注意,有目的地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4)要消除各种不利因素。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孤僻、不合群。除了以上几方面外,教师和家长还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例如:有的孩子个人卫生较差,身上又脏又臭,因而小朋友都不喜欢他。对这样的孩子,成人要帮助他搞好个人卫生,把他打扮得干净利索,使小朋友对他转变看法。有的孩子在一次与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玩具被抢走了,甚至还挨了打。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再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对这样的孩子,可以暂时让他独自玩一段时间,然后再帮他选择性情温和,懂得谦让的伙伴一起游戏,使他重新产生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同时还要教育他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应注意5个方面
据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的不善交往、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如果孩子的拘谨、不善交往在幼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可见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一生当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但许多家长却因孩子不懂得谦让,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合作而伤脑筋。那么,我们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善于交往的能力呢?
耐心引导,增强谦让意识。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讲关于“合作、友爱、谦让”的道理,不要事事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以免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例如,可以给孩子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以便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又如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可以让孩子来分配,家长不要因偏爱孩子而拒绝孩子的分配,要欣慰地接受并适时进行夸奖和鼓励,从而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形成好习惯。再如,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玩耍时,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人一起玩,而不要怕孩子吃亏,限制孩子的分享行为。
积极创设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家长要适时地给孩子假设一个与他人平等、友好相处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得到交往的锻炼。尽早地把适龄儿童送到幼儿园,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一条捷径,因为生活在幼儿园里的孩子,有许许多多同伴一起游戏、玩耍,能真正体验到交往、合作的乐趣,容易懂得只有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友爱、帮助的道理。在幼儿园,教师也会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幼儿园班集体的大家庭中,享受平等、合作与快乐。把孩子交给老人或雇保姆单独看管绝非良策,因为孩子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里,长期独处容易使他们形成不合群或孤僻的个性。
孩子不合群是有社交障碍
孩子行为习惯受先天后天两因素影响
1、孩子天生喜欢独处
天生喜欢独处的孩子里,生命品质里有更多的安静和空间,自我探索内在的动力更强。包括马斯洛在内的很多杰出人士都保留了小孩子时期“惯性独处”的品质,使得他们对社交的依赖性并不强,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世界进行独立思考。
2、后天环境造成
后天环境里的独处是由孩子出生后遭遇的事件形成的潜意识观点造成的,如果孩子遭到过小朋友特别的侵犯,或者在与小朋友玩耍的时候经历了很不愉快的记忆——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共同玩耍时强迫孩子分享玩具——孩子会因此形成独处模式。但同样,这仍然未必是件一定要调整的坏事。可以选择引导和平衡。
同伴社交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
从统计的角度,社交敏感期之前的孩子都不是真正社交,虽然在一个空间里共处,但并不共同做一件事情来达到社交需求的满足。
举个例子,两个在一张地毯上坐着的1岁儿童,很有可能一个玩车,一个玩积木,但和平共处,互不影响。称之为“平行游戏”。社交的萌芽需要到2岁之后,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第一次爆发。
而家长可等不了那么长时间等待孩子合群,所以,当孩子只从亲子关系中获得满足,而不尽快建立伙伴社交时,大人们就着急了。
能够欣赏孩子独处的家长,是能够理解孩子“独处”时的美好的,大多是自己也体会过独处时的专注快乐的家长。而迫切需要孩子合群的家长,有可能是承担着一定的价值观压力:你的孩子不合群,所以你的教育能力差。那么,如果价值观发生调整:你的孩子很会独处,你真会教孩子。家长们,感觉怎么样呢?
如何引导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选择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题材的故事和游戏,用来吸引孩子加入大家的活动,让孩子感觉和大家在一起玩也蛮有意思。但切忌不要勉强孩子。而做到不勉强孩子“优秀”的前提是,家长不勉强自己“优秀”。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父母要又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