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陶道疼怎么办 陶道穴位层次解剖

陶道疼怎么办 陶道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建:两侧斜方肌建于此汇合并附着,斜方肌由副神经和第3,4颈神经支配。

4.棘上韧带:由第1胸神经后支分布。

5.第1,2胸椎棘突间的棘间韧带:由第1胸神经后支分布。

若此处针刺过深可刺过弓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椎管。

陶道位置怎么找

陶道位置

科学定位:位于背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快速取穴法:坐位,由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再向下数1个椎体,即第1胸椎,它的下缘凹陷处即为陶道穴,按压有酸胀感。

陶道的功效作用主治

陶道,意指督脉气阳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具体来说,这个腧穴运行的是阳气,具有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具有很强的补益肺气的作用,刺激陶道能改善肺功能以及人体气血循环,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支气管炎等症。

保健按摩方法

低下头,一手将头按住,另一只手大拇指顶住陶道穴,其余四指抓住脖子,以便好用上力,用大拇指按揉,注意用点劲,每次按摩大约100下左右。

减肥艾灸哪些部位 艾灸大椎美背

大椎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和手足三阳经外散与背部阳面的阳气在本穴汇聚,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舨坚实,故名大椎。艾灸该穴位能激荡诸阳经内运行的气血,让背部拥有坚挺漂亮的基础。

陶道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陶道穴的功效作用

陶道穴为督脉与足太阳之会,督脉为诸阳之海,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故本穴有解表清热,镇惊安神,通经活络之功,经常刺激该穴可起到补益肺气,缓解虚咳的作用。

肾俞的作用 肾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第2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此层筋膜为腰背部的深筋膜,在腰部特别发达增厚,位于竖脊肌浅面,也是背阔肌的起始腱膜。此层筋膜易受劳损,常成为腰腿痛原因之一,该筋膜由背阔肌的支配神经(见前)和相应的腰神经后支分布。

此层筋膜深面有由第1,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构成的臀上皮神经通过,若刺及该神经丛,可产生向臀部及大腿前内侧放射的 触电感,腹腔内对应的器官为肾。

支正的作用 支正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属支。深层有尺动,静脉和尺神经。

翳明怎么找 翳明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分布。耳大神经为颈丛皮支,由第2,3颈神经纤维组成;枕小神经为颈丛皮支,由第2颈神经纤维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纤维和耳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耳后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耳郭后部的肌肉和皮肤,并分支营养腮腺;耳后动脉与同名静脉伴行,耳后静脉参与汇成颈外静脉。

3.胸锁乳突肌:为斜列于颈部两侧的长条形肌,以内外两头分别气自胸骨柄的前面和胸骨的内侧端,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此肌由副神经脊髓根及第2,3颈神经前支支配。

4.头夹肌: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是不规则的三角形扁肌,受颈中部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

5.头最长肌:为骶棘肌的中间列最长肌的一部分,受惊下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陶道疼怎么办 陶道穴保健按摩方法

低下头,一手将头按住,另一只手大拇指顶住陶道穴,其余四指抓住脖子,以便好用上力,用大拇指按揉,注意用点劲,每次按摩大约100下左右。

陶道的意思是什么

陶道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督脉、足太阳之会。

1、“陶道穴”:“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道”,通行的道路也。该穴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故名“陶道穴”。

2、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亦有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之气,故为督脉膀胱经之会。

灵台是什么意思 灵台的配伍疗法

1.灵台穴配阳陵泉穴、支沟穴:缓解治疗胸胁痛;

2.灵台穴配陶道穴、内关穴:缓解治疗间日疟;

3.灵台穴配合谷穴、委中穴:缓解治疗疔疮;

4.灵台穴配胆俞穴、阳陵泉穴、太冲穴:缓解治疗黄疸;

5.灵台穴配身柱穴、至阳穴:缓解治疗背痛。

陶道穴的作用是什么

俯卧或正坐,在背部,于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之。或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垂直向下推1个椎体,下缘凹陷处即是陶道穴。

陶道为督脉与足太阳之会,督脉为诸阳之海,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故本穴有解表清热,镇惊安神,通经活络之功,经常刺激该穴可起到补益肺气,缓解虚咳的作用。

陶道穴位置怎么找 陶道的配伍疗法

陶道穴配丰隆穴、水沟穴、神门穴、心俞穴:治癫狂痫;

陶道穴配大椎穴、间使穴、后溪穴:治疟疾;

陶道穴配合谷穴、曲池穴、风池穴:治外感病;

陶道穴配肾俞穴、腰阳关穴、委中穴:治胸背痛。

水道的作用与功效 水道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浅层布有第11,12胸神经浅支和第1腰神经浅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动,静脉。深层有第11,12胸神经浅支的肌支。

陶道位置怎么找

科学定位:位于背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快速取穴法:坐位,由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再向下数1个椎体,即第1胸椎,它的下缘凹陷处即为陶道穴,按压有酸胀感。

相关推荐

悬钟的准确位置 悬钟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腓骨外侧皮神经分布,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腰神经。 2.皮下组织:内有绯肠外侧皮神经的分支。 3.趾长伸肌:位于小腿前外侧皮下,由腓深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4,第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 4.小腿骨间膜:前面由腓深神经支配,后面由胫神经的分支支配。 5.腓动,静脉:此处位于小腿骨间膜和拇长屈肌之间。腓动脉是胫后动脉的一个分支,腓静脉与之伴行。

大杼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杼准确位置图

大杼穴在人体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简便取穴: 1.正坐低头或俯卧,于第1胸椎棘突下,先取陶道穴,旁开1.5寸处即是大杼穴。 2.正坐低头,或是俯卧,双手垫于胸前,屈颈,从颈背部交界处椎骨的高突,即第7颈椎向下推1个椎体,即第一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该穴。

陶道的准确位置图 陶道常用配伍治疗疾病

1.配大椎,曲池,尺泽,风门,身柱,后溪,以祛风散邪,通阳解表,治疗风热感冒,头痛项强等。 2.配列缺,合谷,肺俞,外关,以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治疗风寒咳嗽。 3.配大椎,合谷,膻中,丰隆,孔最,以疏风清热,治疗风热咳嗽,气喘,胸痛等。 4.配大椎,间使,曲池,内关,公孙,以清热截疟,治疗热疟。 5.配阴郄,复溜,大椎,以滋阴降火,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等。 6.配劳宫,水沟,大钟,上脘,丰隆,以清热化痰醒神,治疗痰火狂证。 7.配百会,风府,大椎,太冲,井穴,以清热熄风止痉,治疗热盛惊风,角弓反张等。

天柱针刺注意 天柱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3枕神经分布,第3枕神经由第3颈神经的后支纤维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皮下静脉。 3.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皮下,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的斜方肌加在一起,形似斜方形,故名斜方肌。此肌受副神经脊髓根和第3,4颈神经前支支配。 4.头夹肌: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是不规则的三角形扁肌,受第3至第8颈神经后支支配。针刺此穴时,针尖在此肌的内侧通过。 5.头半棘肌:为项背部的小肌肉,头半棘肌位于头夹肌的深面。瘦人项部两条纵行的隆起,即为此肌的体表投影。此肌受颈神经后支支配。

风池针刺方法 风池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小神经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等结构。

地仓怎么针灸 地仓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颊神经和眶下神经分布,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其在颊肌的外侧面与面神经的颊支交织,发支分布于颊部皮肤,颊粘膜和上颌牙齿,眶下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终支,经眶下孔穿出面部后,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和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自咬肌前缘越下颌骨下缘至面部,经口角外侧,过鼻翼迂回向上到眼内眦,改称内眦动脉,沿途发出下唇动脉至下唇诸肌;上唇动脉至上唇,鼻中隔前部和鼻翼;臂外侧支至鼻翼和鼻背。 3.口轮匝肌:位于口

大椎的按摩方法 大椎穴名解析

大,多的意思;椎,锤击之器,这里指穴内的气血物质实而非虚。“大椎”的意思是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为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一样坚实,故名。 大椎别名:“百劳”,“上杼”。“百劳”是指穴内气血为人体各条阳经上行气血汇聚而成;“上杼”是指穴内气血为坚实饱满之状。

陶道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陶道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俯卧或正坐,在背部,于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之。或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垂直向下推1个椎体,下缘凹陷处即是该穴。

针刺天枢作用 天枢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9,10,11胸神经浅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围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吻合支,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食窦怎么找 食窦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浅层布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支,第5肋间神经和第5肋间后动,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