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强迫症困扰白领
手机强迫症困扰白领
很多人也许会发现手机强迫症的相关迹象。专家说,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那么,手机强迫症困扰白领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一中心医院、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医大总医院等医院的心理门诊获悉,以往人们只知道常打手机会影响人体健康,而如今,心理门诊接治的因手机引发“手机心病”的中青年白领患者趋增。
“我的手机放在包里,一天到晚总觉得手机铃在响,常常取出看看,可是根本没电话……”某公司白领刘女士面对医生诉苦。
“我业务忙,24小时不关机,有时晚上为了等生意电话甚至能拿着手机睡着了,做梦都在打手机,就怕漏掉重要的电话和短信”,私营企业主李先生告诉记者。经心理医生初步咨询和诊断,他们患了手机强迫症。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理门诊专家宋全芳主任称,据该门诊近半年统计,因手机引发精神紧张等心理不适来就诊的中青年白领占门诊总数的三成左右。其中大部分人普遍有“手机幻听”的“心结”,这是因人们对手机过度依赖而产生的轻度心理障碍。同时,这种强迫症与职场压力、事业繁忙成正比,越是工作出色、做事追求完美的人,越容易被手机搞出心病。心理专家陈复平教授称,手机导致心病是个量的积累过程,对一般的“幻听”、“强迫”症状,可根据自己的个性改变工作性质,或调整工作、生活节奏等应对,或尝试通过常更换手机铃声,并采用一些相对舒缓和轻松的乐曲作为手机铃声,以便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如果出现持续、严重的幻觉和强迫症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此外,不能忽略有时“手机心病”也是睡眠不好、情绪低落及处于亚健康或其他疾病状态的某种外化,所以不能让“手机心病”掩盖其他疾病。
以上文章讲述了手机强迫症困扰白领的相关内容。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丢掉精神包袱从减轻不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应激处理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不好高骛远,不过分追求精益求精,以减轻其不完美感。以上的相关症状如若发生,要及时采取措施,丢掉精神包袱。
手机强迫症你患上了吗
在公共场合中,一个手机铃声响起,很多人拿出手机检查的样子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盛景,甚至没有铃声大家频繁从身体各个角落掏出形态各异的手机也是司空见惯。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强迫症的又一种典型病例,我们也许可以把它叫做“手机强迫症”。
主要表现: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有:
1、强迫动作,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常见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
2、强迫思维,常见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想象、强迫回忆等。
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听到和自己手机相似的铃声就会情不自禁地检查手机,属于轻度手机强迫症,可以基本视为正常;中度手机强迫症的典型反应是不停的重复着掏手机、放手机,听到一点声音比如闹钟、微波炉、洗衣机的铃声都会怀疑是自己的手机在响,为每一次未接电话而痛心疾首;重症的手机强迫症就比较可怕了,往往伴随电话来临的幻听、幻想,穷于寻找下载各种与种与众不同的手机铃声,手机表面磨损度很高。
手机强迫症主要有下面几种症状:
症状一:下出租车时摸摸口袋,手机丢没?出家门后检查检查,手机带没?离开饭桌低头看看,手机落(là)没?
症状二:工作、聊天、玩耍间隙,不管手机响不响,就会时不时地看一眼,害怕有电话漏掉;
症状三:一段时间没电话进来,不由犯嘀咕:手机是不是又犯病啦?是不是没信号?是不是刚才会议放静音没转过来?最后一定会拿出手机证实一下;
症状四:草木皆兵,直把风声雨声车声马声当铃声;
症状五:偶有手机没带在身边,便有些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
症状六:半天没个电话,没个信息,就会怅然若失;
据医学上定义: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手机强迫症应对方法:
1、集中精力做一些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阅读纸质书籍、听音乐等,以转移自己对手机的关注。
2、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社交习惯。不妨梳理一下自己的社交圈,并将之分类。根据不同的朋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这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益的。
3、认准自己渴望的交往方向。老话说,到什么年纪,就要做什么事情。有很多剩男剩女,就是因为太过于顺着自己的沟通习惯而忽略了经营自己的情感生活。不妨交个男女朋友,让自己的情感生活更加专注,这绝对是修正自己强迫行为的一剂良药。
手机幻听症困扰白领导致强迫症
困扰都市白领“我平时把手机放到包里,每天隔不了多一会儿就仿佛听见手机响起,取出手机一看却根本没有任何电话。现在我总想把手机拿在手里,生怕漏掉重要的电话和短信。”在医院的心理门诊,刘小姐这样对心理医生痛苦地说。
而从事新闻工作的顾小姐,由于工作的需要,她每天与手机寸步不离,以便随时接听报社或读者来电。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恐慌”。“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总是在快要睡着的时候,突然惊醒,觉得听到自己手机铃声。
我明明记得睡前已经关机的,但还是觉得有铃响,真的听得非常真切。”每天晚上顾小姐总要这样折腾好几次,晚上9点睡下去要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睡着。
“实在是不行了,就干脆把手机电池板卸下来,才能安心睡觉。”和顾小姐有相同情况的上班族并不在少数,记者昨日从中日友好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心理门诊了解到,类似的情况正困扰着许多年轻的上班族,这样的病人已占心理科门诊的近三成。专家表示,这种“幻听”往往是由于工作压力造成的,偶尔出现并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但如果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就要小心“强迫症”了。
依赖手机引发“幻听”
专家分析,“手机幻听”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源于现代白领对高科技产品过分依赖所造成的“强迫症”。“幻听”现象多与职业有关,如销售、咨询、媒体等从业人员频繁使用通讯工具,往往在铃声一响时就得立即投入工作,这些人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诱发“幻听”,而在就业高峰时期,不少应届毕业生也会加入手机“幻听一族”。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a室孙利教授认为,“手机幻听”现象尚不能归入“幻听症”的范畴,因为后者在医学上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的前期症状,而目前普遍困扰都市人生活的“手机幻听”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强迫症的表现,“人们有的时候是在明知道不是自己的手机在响,还是不自觉地拿出手机,这其实是身体里的潜意识给出提醒,告诉你,必须要缓解压力了。”适时释放压力记者从华师大心理咨询室了解到,目前专门因“手机幻听”而前来求助的患者并不多,其他一些心理咨询中心也表示,尽管不少在职年轻人都有“手机幻听”现象,各中心对此类现象的心理诊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但真正前来心理咨询及治疗的案例却几乎是空白。
目前很多人会像拒绝电视、拒绝上网一样选择把手机“丢掉”一段时间。不过,孙利老师指出,“丢掉手机”问题的关键不在手机,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压力,“这是我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即通过某些形式消除内心的紧张,因此最重要的是寻找到根本的压力源,然后‘对症下药’,”另外,孙老师也给出一些缓解方法,“可以向你身边的朋友或是咨询师倾诉,也可以参加一些与你工作完全没有关系的活动,比如说现在比较流行的陶吧、十字绣等,最重要的是让身心都安静下来。”
了解下强迫症的预防措施
强迫症的各个现象分析
如果你在一些事情上如果经常无法自控,明知这些想法和行为毫无意义,但又一定必须要去想去做,无论怎么努力与之斗争或加以压制,却还是不能摆脱,并因此焦虑不安,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你就有可能患上强迫症了。
强迫症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
随着社会节奏的增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就成为患强迫症的主要诱因之一,并且一些越来越多的比如“社交强迫”,“手机强迫”,“网购强迫”等以新的强迫现象为特点的人群正在增多。
网购强迫现象
症状:一到商场看到喜欢的东西,或需要买东西就想到网上搜;一上网就想逛网店,几乎每天都想买点东西,不然就会觉得手痒心痒,需要的不需要的买一大堆,买回家又常常放着不用;每买一样东西都要不停地比信誉比价格,耗费大量时间;刷卡消费使得对金钱没有感觉,越买越多,存款直线下降;逛网店上瘾,拣便宜上瘾,连收包裹都上瘾……
案例:一名25岁文员,平时上班比较清闲,每天一有空就上购物网站。网上购物的过程一般都是先闲逛,被某款商品打动后,锁定此目标,开始在网店间穿梭,进行地毯式搜寻,然后横向纵向比较,再杀杀价,最后挑出来一家折扣合适、还能免邮费的卖家,才得以成交。因为运费的原因,往往一次会多买几件,加上东西本来就比商场便宜,所以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越买越多了。
专家把脉
现在有的人买东西已经完全依靠网络世界,而不愿与外界接触。到了这种程度,已经不是单纯的功能使用的依赖,而是网购成瘾的征兆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工作环境、生活习惯以及个人孤僻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是一种情绪与压力的宣泄方式,对网络形成了心理依赖,实际上是通过虚拟行为满足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欲望。因此,专家建议,网络“购物狂”们可以多去逛逛商场,改变购物方式,接触现实世界;多使用现金;学会记账,经常统计花销;想买的东西可以先记下,过段时间再看是否还想买。更重要的是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从而摆脱这种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手机强迫现象
症状:转移一个地方就会检查手机拿了没;工作、聊天、玩耍间隙,不管手机响不响,都会时不时地看一眼,害怕有电话漏掉;把别人的手机铃声或其他声音当成手机响,甚至出现幻听,总以为手机在响;偶有手机没带在身边,便有些心烦意乱,觉得没有安全感;半天没个电话,没个信息,就会怅然若失……
案例:由于工作的关系,电话短信总是接二连三,所以对手机的依赖到了疯狂的程度,生怕错过了重要客户电话,晚上睡觉从不关机,手机几乎不离身,有时候手机忘记在单位,无论多晚都要回去拿,每隔几分钟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唯恐遗漏掉点什么……一关机,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特别没有安全感。
专家把脉
手机强迫症的出现,本质是人们对身边不稳定因素的一种焦虑情绪,实际上是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的一种投射。纠正“手机强迫”,可通过调整工作、生活节奏或经常更换舒缓柔和的手机铃声等方式,来进行减压。
手机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诱发“幻听”。因此,程度较轻的对象,建议晚上睡觉时关机,手机的用途尽量控制在基本使用功能以内,学会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面对巨大社会压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应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强迫症的防治措施你要知道
防病一向优先于治病,强迫症自然也不例外。在了解如何预防强迫症之前,我们先要知道的就是什么导致了强迫症,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对于引发强迫症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它既与遗传、大脑结构、神经递质有关,与社会环境也有关系。而相比较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更容易被提前干预。即便是追求完美,易患强迫症的个性,也能在正确的环境影响下出现转变。
所以,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十分必要。家长不要给予过多的、过于刻板的条条框框,也不要强加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因为由此产生的压力可能导致强迫症。屈英还特别提醒,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事事一丝不苟就是好事,其实这种个性反而容易导致他们成为强迫症患者的“后备军”。
而有强迫倾向的人,应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从事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爱好,这能让人建立起新的兴奋点,抑制疾病的发作。此外,要采取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并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不要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挫折的品质,是预防的关键。
青春期强迫症怎么治疗
一、科学、合理的逐渐减少强迫症思维,可以说所有患者都是厌恶强迫症的,想摆脱强迫想法,及早跳出强迫症的包围,可是患者会发现越是想避免强迫想法出现,这些想法反而越容易持续下去,越会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脑中,而且更加频繁地出现。所以被强迫症困扰的你首先要正视这种疾病,然后一点一点摆脱,而不是强行一次性消除。
二、强迫行为不是减轻痛苦的唯一方法,患者朋友首先应该坚信一点那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要一出现强迫想法就用强迫症行为缓解,虽然强迫行为来让自己安心一点,但自己要明白一次一次按照强迫想法继续自己的强迫症行为就是在巩固强迫症,这对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要想恢复健康就必须寻找新方法摆脱强迫症,这样才会一步步走向康复。
三、下定决心摆脱强迫症,下定决心做某件事,这件事就成功了三分之一。所以要想恢复健康,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就要下定决心治愈强迫症,坚信自己有保持自己身心健康的权利,也有权利获得心灵的平静。所以自己要找对方向,付出足够的努力,比如做些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没有时间去“强迫”。
OL出现强迫行为都是压力惹的祸
1、无法控制自己总爱熬夜
22岁的小赵在一家媒体做编辑,经常工作到凌晨才下班。“本来工作挺累的,但是回家后困倦感就变成了亢奋,便开始上网,看小说看电影,然后无法自拔。打游戏的时候总是想着‘下一局就是最后一局’,看连续剧则想着‘看完这集就睡觉’。结果每次都食言,越夜越兴奋……”小赵说。其实,这正是很多“晚睡强迫症”者的共同特点。工作所迫、生活习惯所致、缓解压力的需要、打发时间等,是他们给自己找的“晚睡晚起”的理由。
2、总是怀疑自己有问题
26岁的李诺(化名)有比较严重的“锁门强迫症”,每次出门都“一步三回头”,总是怀疑门没锁好,经常已经走到小区门口,又爬上楼梯跑回去打开所有的门,逐个检查一遍,再锁一遍,严重的时候要“返工三四次”,她为此很是苦恼。有时候和朋友出去吃饭,走到餐厅门口突然想起车门是不是没锁,又神经兮兮地返回去查看。虽然这个毛病一直困扰着她,她也没有想过要去看心理医生。
而长沙网友“文同学”更容易怀疑自己,“我每次走在路上,若有人碰巧多看我一眼,我会立刻开始揣测,是否脸上挂着大鼻涕?还是身上有块大泥巴?或者是别的出丑的事情我没有发现。……”
3、多次重复无意义行为
手机24小时不离身,尽管开着铃声,但每隔几分钟就要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唯恐漏掉了短信、电话;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网页几秒钟刷新一次,不放过任何一点更新;经常毫无原因地重复同样的话语几次;反复洗手,每次都要花好长时间……这些强迫行为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出现。
心理专家认为,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都市白领都患上了“强迫症”,特别是管理阶层人士,做事力求完美,有时表现过度,会出现强迫行为。而且强迫症状已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强迫症的危害都有哪些体现
强迫症患者性格暴躁、好胜、任性、自制能力差等,少数患者还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缺乏自信,胆小还怕,遇事犹豫不决,总想追求完美。由此可见,重度强迫症会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遭遇强迫症困扰的人群内心受困扰,生活质量受影响,有部分严重的患者痛苦无助会转化为继发性抑郁,极端的会导致自杀。此外,强迫症又是神经症中非常难干预治疗的一种病症。患者都是从小就形成的一种固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很难加以改变。
强迫症患者常出现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具破坏力的自恋性幻想,如萌生仇恨、敌意、施虐、死亡等攻击性冲动。重度强迫症患者常会怀疑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并由此产生焦虑、忧郁;脑中会情不自禁的出现对立的意向,迫使不断的反复回忆,不受控制的反复思考。按照强迫症性格特点,他们因为重复繁琐的工作过程,无法在工作中产生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探究如何判断是否患有强迫症
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强迫,在思维方面,会出现反复性的思考,对于一件没有正确答案的事情总是把自己困在里面不能自拔,比如为什么别人是总统,而我不是总统呢?这是为什么呢?等等。
其次,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会质疑刚才有没有去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锁了门之后,还是反复的来说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锁门,总是会质疑自己。
最后,思想方面也会变得违逆自己,明明自己要做这件事情,可是另一种想法就是一定不能这样去做,然后自己总是处在矛盾的中间里面,在看到刀子的时候,也会有伤害别人的想法或者是冲动。
强迫症会带来哪些危害?
1、阻碍患者的人格发展,强迫症患者大多数属于中等严重程度,生活品质较差,加上长时间生病、长期低自尊、缺乏人际社交活动等众多因素影响,患者对于自己的看法、情绪控制与行为模式也逐渐受影响。影响患者的经济状况,强迫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强迫症发作期表现与间歇期表现不够明显,症状经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时好时坏,所以治疗往往不够及时而延误病情。或者患者由于之前的治疗效果不佳而缺乏信心,导致治疗允从性差,从而易于慢性化,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
2、患者无法分担家庭责任,家庭职能指日常家庭活动中应起的作用,如分担家务,参加家庭娱乐,讨论家庭事围、当地和全国的重要消息和新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强迫症患者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阻止强迫症带来的焦虑、恐惧的感受,所以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会造成很大的障碍,甚至睡眠和身体的健康状态都在不断下降。患者以为这个病会比其他病难治,还有自己被症状折磨的已经不行了,跟别人说,却得不到相应的理解和支持。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直接影响了患者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的加重。最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下降,使患者不愿意去进行一些社交活动。
3、强迫症患者性格暴躁、好胜、任性、自制能力差等,少数患者还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缺乏自信,胆小还怕,遇事犹豫不决,总想追求完美。由此可见,重度强迫症会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遭遇强迫症困扰的人群内心受困扰,生活质量受影响,有部分严重的患者痛苦无助会转化为继发性抑郁,极端的会导致自杀。此外,强迫症又是神经症中非常难干预治疗的一种病症。患者都是从小就形成的一种固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很难加以改变。
4、强迫症患者常出现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具破坏力的自恋性幻想,如萌生仇恨、敌意、施虐、死亡等攻击性冲动。重度强迫症患者常会怀疑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并由此产生焦虑、忧郁;脑中会情不自禁的出现对立的意向,迫使不断的反复回忆,不受控制的反复思考。按照强迫症性格特点,他们因为重复繁琐的工作过程,无法在工作中产生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小编有话说: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强迫症也有所了解。生活中强迫症疾病将会影响到很多的患者朋友,因此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大家应当警惕强迫症的发生。最后,希望以上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手机强迫症怎么治疗
因此得了强迫症就一定要学会自我治疗,对于一些有强迫症的患者来说其产放松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疗强迫症的方法的呢?
1.交互抑制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焦虑性障碍及心身性疾病。其方法为焦虑激活的同时通过医生言语暗示及自我暗示有顺序地放松各组肌肉,以削弱刺激与焦虑的联系,达到消除或抑制情绪的强烈反应。
2、预防法 主要适用于治疗强迫症,发生强迫性洗手或仪式动作前,在医生监督鼓励下克制自己的行为,有意去从事其他活动,坚持下去,随着"预防"的成功,逐渐撤消监督人。往往焦虑烦恼由明显加剧至极至而逐步消除之,关键在于首次预防成功及疗效的持续巩固。
3、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又称松弛疗法、放松训练,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
4、思维阻断疗法又称思维停止疗法和思维控制疗法。它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等症状的技术,是在求治者想象其强迫症状的思维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重复促使不良症状消失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思维阻断疗法的理论假设是:如果人的外在行为能通过抑制来加以阻止,那么,内隐的行为也能通过抑制来阻止直至消失。
5、森田疗法,为一种非交流性的心理治疗,由日本森田正马对当时许多如隔离疗法、作业疗法、说理疗法及生活疗法等予以取舍,择优组合而创建,后又反复修正发展而成。
你的情况持续多久?你称自己“患有强迫症和焦虑症”是到医院确诊了,还是自己的判断?下面是焦虑症和强迫症的一些概念,希望对你的判断有所帮助.
焦虑症(Anxiety)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其紧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符。
焦虑症很常见,国外报告一般人口中发病率为4%左右,占精神科门诊的6~27%。美国估计正常人群中终身患病机率为5%,国内发病率较低,平均为7‰。暂时焦虑症占暂时神经症的1%。常于青年期起病,男女之比为2:3。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症状主要分强迫观念、强迫动作、强迫意向。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为某一症状单独出现,也可为数种症状同时存在。在一段时间内症状内容可相对的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内容可不断改变。
你的情况属于强迫观念,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至于是否就是强迫症,还需要结合你持续的时间来看,是暂时的,还是长时间的。
其实以上的治疗方法并不是只适用于病症的患者,对正常人平时调节紧张的情绪,减轻繁忙的工作压力都是有帮助的,特别是放松疗法,我自己也会用,它只是一种方法而已。
强迫症对患者的危害很大,而生活中一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有强迫症的问题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接受到及时的治疗,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明显了,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
强迫症是病得治否则容易遗传下一代
“偏执”的人往往记忆力超强,无事总喜欢回忆过往或疑神疑鬼,总是希望身边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遇到不开心的事还老爱掀老底揪住不放,这些事在情侣身上可谓举不胜数,也让双方痛苦不堪!可是,这真的只是“偏执”的性格问题吗?专家告诉你:“偏执”过头有可能患上了“强迫症”,对身边这些的人,应及时加以提醒治疗,否则容易遗传下一代!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强迫症吗?
1、思维上。患者反复思考,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以及看到或听到某一事物时,就出现与其相关的不可停止的联想等。
2、行为上。患者反复做些没必要的事,如反复检查电视机是否关好、电源是否切断、门是否锁好,反复洗手,走路还不自觉的数电线杆数、台阶数,以及反复确定仪式性动作等等。
专家指出:强迫状态≠强迫症
在你朋友圈周围,几乎无人离得开手机。他们可能因为害怕错过重要信息导致会反复查看手机,有人甚至会经常出现手机幻听现象。在职场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存在某种强迫的行为,但这绝不是医学上所谓的“强迫症”。进一步解释就是,“白领们网购成瘾、整天把玩手机,这些行为是他们乐此不疲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内心是没有冲突的。因此,这些行为并不能概括成‘强迫症’。
专家指出:国际精神病学诊断标准所确定的强迫症,指的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者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而“强迫症区别于强迫状态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对立。”
例如强迫症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对立。患者明知强迫症状不对但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这个特点称之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
2.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强迫的意识和冲动来自于自我,并不是外界逼迫自己做的,但同时,这些体验又不是患者自愿产生的。
“就是心里有些期望有些需要没有满足,导致出现的焦虑、无聊或恐惧的情绪,为缓解这种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心理痛苦,患者明明知道这么做没有意义,甚至很过分,而且他们努力想去抵抗,但却发现,越抵抗它的力量越强大,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因此,强迫症患者在这种内心的矛盾中会觉得痛苦不堪。”
专家指出:强迫症是病得治 否则容易遗传下一代
不管是抑郁症、强迫症、狂躁症以及恐怖症,归根都是身心问题导致的,只要是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当事人不自寻绝路不中断自救,总是会好的,然而强迫症总是被直接定位为心理疾病这个说法是不完全的,其实强迫症也是生理疾病。
这种神经症是否仅仅是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在此基础上研发的药物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稳定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精神疾病也跟生理因素息息相关。在对一些强迫症患者追溯病史时发现,他们曾经遭遇过脑损伤,比如脑炎、癫痫、颞叶损伤等等。虽然强迫症原发的神经解剖定位仍然不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强迫症患者神经生物学上的功能异常跟遗传基因有密切关系,而且是多基因遗传决定的。有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双亲患有强迫症的概率约为5%~7%,这较一般人更高。所以,出现强迫症一定要及早治疗,否则容易遗传下一代!
玩手机也会出现强迫症
强迫症主要表现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有;1、强迫动作,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常见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2、强迫思维,常见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想象、强迫回忆等。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听到和自己手机相似的铃声就会情不自禁地检查手机,属于轻度手机强迫症,可以基本视为正常;中度手机强迫症的典型反应是不停的重复着掏手机、放手机,听到一点声音比如闹钟、微波炉、洗衣机的铃声都会怀疑是自己的手机在响,为每一次未接电话而痛心疾首;重症的手机强迫症就比较可怕了,往往伴随电话来临的幻听、幻想,穷于寻找下载各种与种与众不同的手机铃声,手机表面磨损度很高。
症状一:下出租车时摸摸口袋,手机丢没?出家门后检查检查,手机带没?离开饭桌低头看看,手机落(là)没?
症状二:工作、聊天、玩耍间隙,不管手机响不响,就会时不时地看一眼,害怕有电话漏掉;
症状三:一段时间没电话进来,不由犯嘀咕:手机是不是又犯病啦?是不是没信号?是不是刚才会议放静音没转过来?最后一定会拿出手机证实一下;
症状四:草木皆兵,直把风声雨声车声马声当铃声;
症状五:偶有手机没带在身边,便有些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
症状六:半天没个电话,没个信息,就会怅然若失......
据医学上定义: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沉迷于网络容易造成晚睡强迫症
晚睡强迫症正在悄悄地影响着不少现代人,而这些人有一个共性,夜晚会沉溺于网络,花大把时间在一些与睡眠无关的事情上,尤其是上网,如观看网络视频、论坛、聊天、打电子游戏,或是听音乐。有“患者”表示,万一哪天很早睡,整个人都会很空虚,所以即使再困也会强撑精神,非得把手机玩到刷不出新信息才安心睡下。还有网友说,困得要死也不愿意放下手机关灯睡觉,打着哈欠、揉揉眼睛接着玩。
强迫症的一种表现
晚睡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切的强迫行为都是强迫观念所引起。
强迫症又称为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强迫症患者自知力完好,明明知道这样没有必要,甚至会陷入痛苦,却无法摆脱。表现为强迫怀疑、强迫计数、强迫穷思极虑、强迫洗手、强迫意向等。比如经常反复洗手,且洗手时间很长,超过正常所需,穿衣、清洗、吃饭、走路时要遵循特殊顺序。
而患有晚睡强迫症的人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能自己意识到该睡觉了,但就是不想睡。
晚睡强迫症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该症源于人脑的预先想法,一定要将某件事情干完、干好的观念,甚至产生睡眠时间过多是一种浪费的认识。其次,这种强迫行为则是对白天紧张工作的一种反向作用。“理论上说,白天工作十分疲劳,夜晚应该有着更好的休息,但因其对抗性强迫观念,越是该好好休息,反而越是让自己更加疲劳,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可能有些人的晚睡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