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的形态
胆的形态
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锁阳的形态
多年生肉质寄生草本,无叶绿素,全株红棕色,高15-100厘米,大部分埋于沙中。
寄生根根上着生大小不等的锁阳芽体,初近球形,后变椭圆形或长柱形,径6-15毫米,具多数须根与脱落的鳞片叶。
茎圆柱状,直立、棕褐色,径3-6厘米,埋于沙中的茎具有细小须根,尤在基部较多,茎基部略增粗或膨大。茎上着生螺旋状排列脱落性鳞片叶,中部或基部较密集,向上渐疏;鳞片叶卵状三角形,长0.5-1.2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尖。
肉穗花序生于茎顶,伸出地面,棒状,长5-16厘米、径2-6厘米;其上着生非常密集的小花,雄花、雌花和两性相伴杂生,有香气,花序中散生鳞片状叶。雄花:花长3-6毫米;花被片通常4,离生或稍合生,倒披针形或匙形,长2.5-3.5毫米,宽0.8-1.2毫米,下部白色,上部紫红色;蜜腺近倒圆形,亮鲜黄色,长2-3毫米,顶端有4-5钝齿,半抱花丝;雄蕊1,花丝粗,深红色,当花盛开时超出花冠,长达6毫米;花药丁字形着生,深紫红色,矩圆状倒卵形,长约1.5毫米;雌蕊退化。雌花:花长约3毫米;花被片5-6,条状披针形,长1-2毫米,宽0.2毫米;花柱棒状,长约2毫米,上部紫红色;柱头平截;子房半下位,内含1顶生下垂胚珠;雄花退化。两性花少见:花长4-5毫米;花被片披针形,长0.8-2.2毫米,宽约0.3毫米;雄蕊1,着生于雌蕊和花被之间下位子房的上方;花丝极短,花药同雄花;雌蕊也同雌花。
果为小坚果状,多数非常小,1株约产2-3万粒,近球形或椭圆形,长0.6-1.5毫米,直径0.4-1毫米,果皮白色,顶端有宿存浅黄色花柱。种子近球形,径约1毫米,深红色,种皮坚硬而厚。花期5-7月,果期6-7月
龙胆草形态特征
龙胆草为多年生草本,高1-2尺。叶对生,下部叶2-3对很小,呈现鳞片状,中部和上部叶披针形,表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有三条明显叶脉,无叶柄。花生于枝梢或近梢的叶腋间,开蓝色筒状钟形花。果实长椭圆形稍扁,成熟后二瓣开裂,种子多数,很小。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根,淡黄棕色或淡黄色。头花龙胆 本品长15-30cm。根茎较粗,微弯曲,长0.5-7cm。直径0.5-1cm,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疣状突起的茎痕。[3]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平卧或直立,短缩或长达5厘米,具多数粗壮、
龙胆略肉质的须根。花枝单生,直立,黄绿色或紫红色,中空,近圆形,具条棱,棱上具乳突,稀光滑。枝下部叶膜质,淡紫红色,鳞片形,长4-6毫米,先端分离,中部以下连合成筒状抱茎;中、上部叶近革质,无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7厘米,宽2-3厘米,有时宽仅约0.4厘米,愈向茎上部叶愈小,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微外卷,粗糙,上面密生极细乳突,下面光滑,叶脉3-5条,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突起,粗糙。花多数,簇生枝顶和叶腋;
无花梗;每朵花下具2个苞片,苞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与花萼近等长,长2-2.5厘米;花萼筒倒锥状筒形或宽筒形,长10-12毫米,裂片常外反或开展,不整齐,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先端急尖,边缘粗糙,中脉在背面突起,弯缺截形;花冠蓝紫色,有时喉部具多数黄绿色斑点,筒状钟形,长4-5厘米,裂片卵形或卵圆形,长7-9毫米,先端有尾尖,全缘,褶偏斜,狭三角形,长3-4毫米,先端急尖或2浅裂;雄蕊着生冠筒中部,整齐,花丝钻形,长9-12毫米,花药狭矩圆形,长3.5-4.5毫米;子房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2-1.4厘米,两端渐狭或基部钝,柄粗,长0.9-1.1厘米,花柱短连柱头长3-4毫米,柱头2裂,裂片矩圆形。蒴果内藏,宽椭圆形,长2-2.5厘米,两端钝,柄长至1.5厘米;种子褐色,有光泽,线形或纺锤形,长1.8-2.5毫米,表面具增粗的网纹,两端具宽翅。花果期5-11月。[1]
形态特征
株高2-3米。叶片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 柔毛,两面均无毛;叶柄长1-1.5厘米;叶舌长5-10毫米,外被毛。
花
圆锥花序呈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厘米,花序轴紫红色,被绒毛,分枝极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 (3)朵;小苞片椭圆形,长3-3.5厘米,白色,顶端粉红色,蕾期包裹住花,无毛;小花梗极短;花萼近钟形,长约2厘米,白色,顶粉红色,一侧开裂,顶端又齿裂;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片长圆形,长约3厘米,后方的1枚较大,乳白色,顶端粉红色,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约2毫米,唇瓣匙状宽卵形,长4-6厘米,顶端皱波状,黄色而有紫红色纹彩;雄蕊长约2.5厘米;子房被金黄色粗毛;腺体长约2.5毫米。
果
蒴果卵圆形,直径约2厘米,被稀疏的粗毛,具显露的条纹,顶端常冠以宿萼,熟时朱红色;种子有棱角。花期:4-6月;果期:7-10月。
海瓜子的生态形态
海瓜子属于双壳纲的1科。世界性分布。代表属蚬属动物壳小型到中型。壳厚而坚,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同心圆的轮脉,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铰合部有3枚主齿,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前、后侧齿各 2枚,侧齿上端呈锯齿状。足大,呈舌状。雌雄异体或同体。成熟的卵子或精子排入水中受精,发育成幼蚬后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约3个月可发育成熟。亦有卵胎生的种类。栖息于咸淡水和淡水水域内。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供食用,也是鱼类、水禽的天然饲料。洽洽瓜子又为中药药材,有通乳、明目、利小便和去湿毒等功iriesfwas效。贝壳可锻烧石灰。蚬是棘口类吸虫的第 2中间宿主。中国习见的河蚬壳长约40毫米,高30毫米。壳质厚而坚硬,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两侧略等称。壳面呈黄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有光泽,壳内面呈淡紫色、鲜紫色和瓷状光泽。栖息于江河、湖泊内。可食用,亦为鱼类、禽类的饵料,并可做为农田肥料。
植物形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茎稍斜上,无毛或稍有毛,有分枝.基生叶多数簇生,羽状深裂,长达12厘米,顶生裂片较大,卵形,侧生裂片较小,5~8对,边缘有钝齿,只在叶柄和中脉疏生短毛,其他部分无毛;茎生叶互生,不分裂,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呈十字形,黄色;萼片长椭圆形;花瓣篦形;4强雄蕊;雌蕊1;花梗长2~3毫米。长角果圆柱状长椭圆形,长4~6毫米,宽约2毫米,稍弯曲;
果梗长2~6毫米。种子细小,卵形,稍扁平,长0.5毫米,红黄色,有小点。
生于山坡、石缝、路旁、田边、水沟潮湿地及杂草丛中。分布江苏、山东、四川、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性味】《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苦辛,凉。"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肝、肺经。"
胃的形态
胃的形态、大小、位置因人而异,主要由肌张力和体型决定。在站立位时用硫酸钡等造影剂充填胃并作X线观察,则胃可分为四型。(1)角型胃:位置较高,胃底和胃体几乎成横位,整个胃上宽下窄,胃角钝,呈牛角型,多见于超力型体质矮胖者。(2)钩型胃:胃底和胃体斜向右下或垂直,幽门部转向右上方,形似钩,角切迹明显,胃下极达髂嵴水平。多见于正力型体质者。(3)瀑布型胃:胃底呈囊袋状,向后倾倒,胃泡大,亦多见于正常人。(4)长型胃:胃呈垂直位,全胃几乎位于腹腔左侧,只有幽门位于左侧,胃下缘可在髂嵴连线水平以下,甚至进入盆腔,上窄下宽。多见于无力型体质瘦长及衰弱者。胃的形态、位置、大小不仅因人而异,而且随全体位和胃的充盈程度而变化。卧位时,较高;站立时,位置较低;在胃过度充盈时,可达脐平面以下。
海瓜子的生态形态
海瓜子属于双壳纲的1科。世界性分布。代表属蚬属动物壳小型到中型。壳厚而坚,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同心圆的轮脉,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铰合部有3枚主齿,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前、后侧齿各 2枚,侧齿上端呈锯齿状。足大,呈舌状。雌雄异体或同体。成熟的卵子或精子排入水中受精,发育成幼蚬后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约3个月可发育成熟。亦有卵胎生的种类。栖息于咸淡水和淡水水域内。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供食用,也是鱼类、水禽的天然饲料。又为中药药材,有通乳、明目、利小便和去湿毒等功效。贝壳可锻烧石灰。蚬是棘口类吸虫的第 2中间宿主。中国习见的河蚬壳长约40毫米,高30毫米。壳质厚而坚硬,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两侧略等称。壳面呈黄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有光泽,壳内面呈淡紫色、鲜紫色和瓷状光泽。栖息于江河、湖泊内。可食用,亦为鱼类、禽类的饵料,并可做为农田肥料。
形态特征
马兰头根状茎有匍枝,有时具直根。茎直立,高30-70厘米,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
基部叶在花期枯萎;茎部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3-6稀达10厘米,宽0.8-2稀达5厘米,顶端钝或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状裂片,上部叶小,全缘,基部急狭无柄,全部叶稍薄质,两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及下面沿脉有短粗毛,中脉在下面凸起。
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6-9毫米,长4-5毫米;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2毫米,内层倒披针状矩圆形,长达4 毫米,顶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有缘毛。花托圆锥形。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毫米;舌片浅紫色,长达10毫米,宽1.5-2毫米;管状花长3.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被短密毛。
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长1.5-2毫米,宽1毫米,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冠毛长0.1-0.8毫米,弱而易脱落,不等长。花期5-9月,果期8-11月。[1]
胆管的形态特征
胆总管长4~8cm,直径0.6~0.8cm,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肝门静脉的前方,向下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降至胰头后方,在转向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在此处的十二指肠后内侧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在胆总管与胰管的末段也均有少量平滑肌包绕,分别称胆总管括约肌和胰管括约肌。肝胰壶腹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由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贮存;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的胆汁自胆囊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腔内。
蓟的形态
整体
多年生草本,块根纺锤状或萝卜状,直径达7毫米。茎直立,30(100)-80(15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全部茎枝有条棱,被稠密或稀疏的多细胞长节毛,接头状花序下部灰白色,被稠密绒毛及多细胞节毛。
基都有白色丝状毛。基部叶有柄,花时不凋落,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5—30厘米,表面绿色,疏生长毛,背面脉上有长毛,边缘羽状分裂,裂片5—6对,长椭圆形,裂片边缘有刺;中部叶长椭圆形,基部无柄,抱茎,边缘羽状深裂,有刺,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顶生,球形;总苞长3.5—2厘米,宽3—4厘米,外面有蛛丝状毛,总苞片多层,线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的短,顶端渐尖,有短刺,最内层较长,无刺;花紫色或玫瑰色,花冠管纤细,裂片长短不一。瘦果长椭圆形,冠毛羽状,较花冠略短,暗灰色。花期6—8月。折断蓟的叶子会有白色的乳状液体流出。蓟具有惊人的修复能力,折断它的茎秆,在断面上会直接萌生新芽。
本种常易与飞廉Carduus crispus L.混淆,其主要区别点是:本种茎、枝上没有有刺的翼状附属物。
叶
基生叶较大,全形卵形、长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20厘米,宽2.5-8厘米,羽状深裂或几全裂,基部渐狭成短或长翼柄,柄翼边缘有针刺及刺齿;侧裂片6-12对,中部侧裂片较大,向下及向下的侧裂片渐小,全部侧裂片排列稀疏或紧密,卵状披针形、半椭圆形、斜三角形、长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宽狭变化极大,或宽达3厘米,或狭至0.5厘米,边缘有稀疏大小不等小锯齿,或锯齿较大而使整个叶片呈现较为明显的二回状分裂状态,齿顶针刺长可达6毫米,短可至2毫米,齿缘针刺小而密或几无针刺;顶裂片披针形或长三角形。自基部向上的叶渐小,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无柄,基部扩大半抱茎。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两面沿脉有稀疏的多细胞长或短节毛或几无毛。
花
头状花序直立,少有下垂的,少数生茎端而花序极短,不呈明显的花序式排列,少有头状花序单生茎端的。总苞钟状,直径3厘米。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卵状三角形至长三角形,长0.8-1.3厘米,宽3-3.5毫米,顶端长渐尖,有长1-2毫米的针刺;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3毫米,顶端渐尖呈软针刺状。全部苞片外面有微糙毛并沿中肋有粘腺。
果
瘦果压扁,偏斜楔状倒披针状,长4毫米,宽2.5毫米,顶端斜截形。小花红色或紫色,长2.1厘米,檐部长1.2厘米,不等5浅裂,细管部长9毫米。冠毛浅褐色,多层,基部联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长达2厘米,内层向顶端纺锤状扩大或渐细。花果期4-11月。
肾的形态
肾脏为成对的蚕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为暗红色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肾表面光滑,可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侧两缘。
1.肾门hius renalis 是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结构出入的部位。
2.肾蒂renal pedicle 出入肾门所有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右侧肾蒂较左侧肾蒂短。
3.肾窦sinus renalis是肾门向肾实质内凹陷而形成的腔隙。其内含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组织等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