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分型
急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分型
1.胃肠炎型
见于疾病的早期有腹痛、水样便、低热,可伴恶心、呕吐。
2.中毒性休克
出现高热、寒战、神志淡漠、嗜睡、谵语、休克等表现,常在发病1~5天内发生。
3.腹膜炎型
有明显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急性腹膜炎征象,受累肠壁坏死或穿孔,腹腔内有血性渗出液。
4.肠梗阻型
有腹胀、腹痛、呕吐频繁,排便排气停止,肠鸣音消失,出现鼓肠。
5.肠出血型
以血水样或暗红色血便为主,量可多达1~2升,有明显贫血和脱水。
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检查
1.血常规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甚至高达40×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有核左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降低。
2.粪便检查
外观呈暗红或鲜红色,或隐血试验强阳性,镜下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系膜。可有少量或中等量脓细胞。
3.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着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和僵直。部分病例尚可出现肠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
肠道出血有哪些表现
1.上肠道出血
2.中、下肠道出血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
(2)直肠疾病溃疡性直肠炎、肿瘤(息肉)、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缺血等。
(3)结肠疾病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溃疡性结肠炎、憩室、肿瘤(息肉)、缺血和血管畸形、肠套叠等。
(4)小肠疾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肿瘤(息肉)、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等。
临床表现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一般状况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大量出血时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甚或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2.生命体征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肠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状态则脉搏微弱,甚至扪不清。休克早期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着出血量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3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
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可以伴有其他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腹痛、发热、肠梗阻、呕血、便血、柏油便、腹部包块、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等。
小孩肚子疼是怎么回事
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
大多数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胆囊炎等。
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
如肠梗阻、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泌尿系结石梗阻等。
3、脏器扭转或破裂
如肠扭转、肠绞扎、肠系膜或大网膜扭转、卵巢扭转、肝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
4、腹膜炎症
大多是由胃肠穿孔引起,少部分为自发性腹膜炎。
5、腹腔内血管阻塞
如缺血性肠病、夹层主动脉瘤等。
6、腹壁疾病
如腹壁挫伤、脓肿及腹壁带疱疹。
感染性疾病有哪些病原菌可以引起出血
主要有出血性皮疹、咯血、呕血、便血和腔道出血等。在出血性疾病中,首先应考虑病毒性出血热,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新疆出血热;咯血患者应考虑结核病、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呕血患者应考虑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应考虑阿米巴痢疾、韦氏梭形杆菌引起的出血坏死性肠炎、出血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副溶血性弧菌性食物中毒等。
前列腺炎临床分型
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根据当时对前列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情况,制定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Ⅰ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ABP。
Ⅱ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 CBP,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5%~8%。
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hronic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CP/CPPS),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NP和PD,是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以上。
根据EPS /精液/VB3常规显微镜检结果,该型又可再分为ⅢA(炎症性)和ⅢB(非炎症性)2种亚型:ⅢA型患者的EPS/精液/VB3中白细胞数量升高;ⅢB型患者的EPS/精液/VB3中白细胞在正常范围。ⅢA和ⅢB各占50%左右。
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asymptomatic inflammatoryprostatitis, AIP)。无主观症状,仅在有关前列腺方面的检查时发现炎症证据。
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
(1)内科治疗
①一般治疗
起病后就应禁食,完全卧床休息,这样有利于胃肠道休息。待呕吐停止,肉眼血便消失,腹痛减轻时方可进流质、半流质、少渣食,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恢复饮食宜谨慎,过早摄食可能影响营养状态,延迟康复。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胃肠减压。禁食期间应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如10%~15%葡萄糖液、复方氨基酸液和水解蛋白等。
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由于吐泻、进食少,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如缺钾、缺钠等)和酸中毒,因此,应根据病情合理确定输液总量和成分,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儿童每天补液量约80ml/kg~100ml/kg,成人2000~3000ml/d,其中5%~10%葡萄糖液约占2/3~3/4,生理盐水约占1/3~1/4,适当加入0.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纠正酸中毒,在有尿的情况下,加适量氯化钾。
③抗休克
本病易导致休克,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休克并及时处理休克是治疗本病重要环节,并应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不升者,可酌情选用654-2为主的血管活性药物。为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协助纠正休克,可静滴3~5天的氢化考的松,成人200~300mg/d,或地塞米松5~10mg/d;儿童用氢化可的松每天4~8mg/kg,或地塞米松1~2.5mg/d,但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加重肠出血和诱发肠穿孔之危险,用之要谨慎。
④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可控制肠道内感染,减轻临床症状。其他止痛、解热、镇静、降温等措施可对症使用。
⑤抗毒血清
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42000~85000单位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
(2)外科手术治疗
经内科治疗无效,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①肠穿孔;
②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
③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
④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者。
手术方法:
①肠管尚无坏死或穿孔者,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可予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以改善病变肠段的血循环;
②病变严重而局限者可作肠段切除并吻合;
③肠坏死或肠穿孔者,可作肠段切除、穿孔修补或肠外置术。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分型
国内有野鼠型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两种,野鼠型临床表现较典型,经过较重,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多见,病死率高。家鼠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经过较轻,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少,病程经过较短,多数病人发热期后直接进入多尿期或恢复期,病死率低。
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1)轻型: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有明显少尿期。
(2)中型: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的球结膜水肿;
②病程中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脉压小于3.45kpa(26mmhg)者;
③皮肤、粘膜及其他部位有明显出血现象;
④肾脏损害明显,尿蛋白可达“+++”,有明显的少尿期。
(3)重型:
①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外渗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者;
②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3kpa(70mmhg),或脉压低于2.6kpa(20mmhg),并呈现临床休克过程者;
③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
④肾脏损害严重,少尿持续在5日以内,或尿闭2天以内者。
(4)危重型:
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严重症群者:
①难治性休克;
②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③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超过5天,或尿闭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过120mg%;
④心力衰竭、肺水肿;
⑤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⑥严重继发感染;
⑦其他严重合并症。
女性大便有血怎么回事呢
①上消化道出血(见呕血)。
②小肠出血,如肠结核、局限性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小肠肿瘤、肠套叠等。
③结肠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癌等。
④直肠出血,如直肠癌、直肠损害、痔、肛裂等。
⑤其他疾病,如各种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与副伤寒、钩虫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女性大便出血是什么情况,看便血的颜色。便血的颜色有2个要素决定:消化道出血的部位+速度。上消化道出血及小肠出血多为暗红色或黑便,由于表面覆有一薄层粘液,故常带有光泽。但是如果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多、肠蠕动增快时,血便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分型
1.胃肠炎型 见于疾病的早期有腹痛、水样便、低热,可伴恶心呕吐。
2.中毒性休克 出现高热、寒战、神志淡漠、嗜睡、谵语、休克等表现,常在发病1~5天内发生。
3.腹膜炎型 有明显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急性腹膜炎征象,受累肠壁坏死或穿孔,腹腔内有血性渗出液。
4.肠梗阻型 有腹胀、腹痛、呕吐频繁,排便排气停止,肠鸣音消失,出现鼓肠。
5.肠出血型 以血水样或暗红色血便为主,量可多达1~2L,明显贫血和脱水。
便血是怎么回事
便血的原因较多,几乎全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便血,但常见原因有:①上消化道出血(见呕血)。②小肠出血,如肠结核、局限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小肠肿瘤、肠套叠等。③结肠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癌等。④直肠出血,如直肠癌、直肠损害、痔、肛裂等。⑤ 其他疾病,如各种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与副伤寒、钩虫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速度。上消化道出血及小肠出血多为暗红色或黑便,由于表面覆有一薄层粘液,故常带有光泽。但若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多、肠蠕动增快时,血便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结肠与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色血便。右半结肠出血,血液常与粪便相混合,可排“果酱样”血便。直肠、乙状结肠出血,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急性大量便血,患者可出现急性失血性贫血与急性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的表现。便血的诊断除依据病史、体检资料外,消化系内镜检查是首选措施。 必要时还可作x线钡剂造影、核素、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帮助诊断。
0
肠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1.急性肠炎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恶心、呕吐、腹泻是急性肠炎的主要症状。
2.慢性肠炎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常带脓血。部分患者便鲜血,其病变限于直肠,称出血性直肠炎,血液或大便分开排出,或附着于正常或燥粪表面,常被误认为是痔出血。直肠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现大便失禁。病变若扩展至直肠以上,血液往往与粪便混合或出现血性腹泻。查体可见脐周或下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