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的病理病因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理病因
1..血流淤滞状态 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高凝状态 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3.静脉壁损伤 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随后黏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通过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PGG2、PGH2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
4.其他因素 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
深静脉血栓患者的饮食禁忌
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吸烟因素:有人总结,65%~95%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 有吸烟史,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时间持续长达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妊娠和服用避孕药因素:产后期血栓形成较产前期高出6倍,建议多采用输卵管结扎术或用避孕工具避孕为妥,这对中年以上育龄妇女尤为重要。肥胖因素: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粘度,对预防血栓病具有重要意义。
体位和活动因素:长久处于某一体位少活动的人,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等以及整天长时间站着工作的警察、机床工人、教师和久病卧床病人等,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主张做些工 (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创伤和手术因素: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的病人,易发血栓或血栓栓塞症.因此,手 术后的病人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运。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如盆腔手术后的患者,不宜采用下肢补液。
疾病因素:常见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防治。
我们还建议您穿着医疗弹力袜: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
1、多吃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鸭(最好是野生的柴鸡)、鱼类、蛋类(蛋黄应少吃)、豆制品,少吃猪、牛、羊肉,且以瘦肉为好。
2、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西红柿、山楂等;富含维生素B6的豆制品、乳类、蛋类;富含维生素E的绿叶蔬菜、豆类等。
3、肥胖的病人应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将体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标准体重。一般控制在每天三百克左右的主食量。如病人吃不饱可用蔬菜、豆制品补充,尽量养成吃八成饱的习惯。
4、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咸,最好不吃咸菜。因为吃得过咸,容易引起高血压。
5、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粗粮等,增加胃肠蠕动,避免大便干燥。
6、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因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及饱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得了深静脉血栓会出现哪些症状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深静脉血栓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深静脉血栓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有症状和体征的深静脉血栓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稍,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临床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无全身不适,初期局部体征也不明显,随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自觉小腿肌肉疼痛,下肢肿胀。如果髂、股静脉内形成血栓,则整个下肢严肿水肿,皮肤发白或发绀,局部有压痛,浅静脉常有代偿性扩张。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
静脉曲张发病人群有哪些呢
第一、盆腔肿瘤患者:盆腔内肿瘤,和肿大的淋巴结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静脉压增高,易于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第二、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阻塞深静脉血液回流,增加浅静脉负担,浅静脉代偿性扩张,而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第三、妊娠妇女: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髂静脉,引起静脉内压力增高,而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同时,妊娠期盆腔内血流量增加,影响下肢血液回流,亦为发病因素之一。
第四、小腿静脉受伤者:由于浅静脉壁和静脉壁瓣受伤,愈合后可能影响管壁弹性,和瓣膜功能,而于受伤处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第五、从事经常站立工作者:教师、售货员、礼仪以及需要长久站立的工作人员,由于重力作用,使血液压力较大地作用于静脉瓣,长此以往,使下肢静脉瓣功能受损,血液不能正常回流,而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第六、老年人及先天性静脉壁软弱者:老年人静脉壁开始退化,瓣膜功能亦减弱;先天性静脉壁软弱者,静脉缺乏弹性,易于松弛,静脉内压增大时,管腔扩张,引起静脉瓣闭锁不全,血液向下倒流,静脉压增高,于是静脉先扩大,继而延长弯曲成为静脉结节。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年龄因素(15%):
深静脉血栓(DVT)可见于任何年龄层者,但统计显示,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80岁人群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年龄对深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年龄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随之增加,实验表明,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丛和静脉瓣袋内淤滞较重,因此DVT的发病率较年轻人高。
活动受限(30%):
临床上常能见到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患DVT,尸体解剖发现卧床0~7天的病人DVT的发病率为15%,而卧床2~12周者,DVT的发病率达79%~94%,卒中病人中,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为53%,无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只有7%,在长途坐车或坐飞机旅行的人群中,DVT的发病率也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对下肢静脉的回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动后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DVT发病的风险。
静脉血栓(25%):
有23%~26%的急性DVT病人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DVT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状态。
外伤因素(8%):
创伤死亡的尸体解剖发现62%~65%的死者有DVT发生,由于创伤可能导致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DVT,另外机体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促使血栓形成。
手术创伤(10%):
手术后天VT高发病率显示手术是DVT重要的易患因素,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都影响DVT的发生,其中手术类型尤为重要,普外科手术术后DVT的发病率在19%左右,神经外科手术在24%左右,而股骨骨折,髋关节成形术,膝关节成形术则分别高达48%,51%和61%,手术中用核素扫描已能发现约有半数病人在下肢有125I标记的纤维蛋白原沉积,其余的在术后3~5天均能发现纤维蛋白原沉积,但这并不表明DVT术后马上发生,有统计显示,腹部手术后有25%的病人在出院后6周内发生DVT,手术引发DVT的原因包括围术期的制动,术中术后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统的异常,以及静脉血管的损伤等。
发病机制
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与脉冲型血流相比,静态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氧状态,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层,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如没有活化的凝血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同样单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也无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机体清除,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体内凝血-抗凝-纤溶3个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任何使凝血功能增强,抗凝-纤溶作用抑制的因素都将促使血栓形成。
1.恶性肿瘤
统计发现,19%~30%的DVT病人合并有恶性肿瘤,肺癌是最易引发DVT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他如泌尿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恶性肿瘤也容易并发DVT,有时,DVT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信使,当无明显诱因下发生DVT时,应警惕可能患有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引发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肿瘤病人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常高于正常,而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C蛋白及S蛋白浓度却低于正常,另外,肿瘤的手术治疗及化疗也是导致DVT的重要因素,乳癌,淋巴瘤,浆细胞病等化疗病人中DVT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可能与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诱导高凝状态,抑制纤溶活性,肿瘤细胞坏死及静脉插管等因素有关。
2..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
常见于有基因突变或遗传性抗凝物质缺陷的病人,在所有DVT病人中有5%~10%是由原发性血液高凝引起的,正常人体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C蛋白系统,组织因子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因子等,抗凝血酶能抑制Ⅹa,Ⅸa,Ⅺa和Ⅻa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及肝素样黏多糖能促进其抗凝作用,C蛋白,S蛋白系统可使凝血酶和血栓调节素在内皮细胞表面结合,抑制Ⅴ因子和Ⅷ因子的活性,基因缺陷导致抗凝物质缺乏,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原发性抗凝物质缺乏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0.5%,这其中包括纯合子基因缺陷和杂合子基因缺陷,纯合子基因缺陷者发生血栓的比例较杂合子高得多,原发性血液高凝者DVT首次发生的时间常在45岁以前,往往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创伤等)诱发,且血栓容易反复发生,血栓的部位常不典型,临床上常可见肠系膜静脉血栓,颅内静脉窦血栓等。
3.产后
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而国内妊娠期DVT病人较为少见,产后DVT的发生与血液呈高凝状态密切相关,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除子宫本身收缩外,与血液高凝状态直接相关,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状态,有可能导致DVT发生。
4.口服避孕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报道口服避孕药易引发DVT,现已发现,患DVT的育龄妇女中有1/4与服用避孕药有关,调查还发现,育龄妇女停用避孕药后DVT引发的肺栓塞明显降低,避孕药易引发DVT的原因可能与凝血因子Ⅴ变异有关,使凝血因子Ⅴ降低了C蛋白的抗凝作用,避孕药中雌激素的剂量越大,越容易引起DVT,剂量>50μg的避孕药相对于剂量<50μg的避孕药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更大,第三代避孕药较第二代避孕药易引发DVT,因为第三代避孕药中的孕激素主要为去氧孕烯,肟炔诺酮或孕二烯酮,这些孕激素也易引起血栓形成,调查显示服用第三代避孕药的育龄妇女并发DVT的是不用避孕药的8倍。
雌激素还用于治疗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哺乳妇女的退乳,这些人中DVT的发病率也较高,雌激素有升高血液黏滞度,提高血液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因子Ⅶ 和Ⅹ的浓度,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作用,因此容易形成血栓。
5.血型
已发现血型与DVT存在一定的关系,A型血的人最容易患DVT,相对而言,O型血患DVT的风险最小,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现发现不同血型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某些结构不同,O型血内皮细胞表面的von Willebrand因子明显减少。
6..人种
DVT在欧洲的发病率较亚洲高得多,虽然种族差异可能导致机体凝血,抗凝系统的不同,但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不同,同样也可能影响DVT的发生,调查发现美洲黑人DVT的发病率较同一种族的非洲黑人要高。
7.中心静脉插管
临床上中心静脉插管越来越多,使得DVT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尤其在上肢DVT的病人中有65%与中心静脉插管有关,静脉插管不仅损伤血管壁,同时在静脉插管的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导管的种类对DVT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聚四氟乙烯(PTFE)导管或表面涂有肝素的导管发生DVT的机会较其他导管小,导管的口径,静脉穿刺次数,放置时间及所灌注的药物均会影响DVT的发生。
8.肠炎
临床上常有报道肠炎病人合并肺栓塞,肠炎引起DVT的原因不清楚,只是发现这些病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Ⅴ,Ⅷ含量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升高,肠炎引发的DVT部位常不典型,如颅内静脉窦血栓等。
9.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常合并动静脉血栓形成,反复流产,血小板减少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这可能与活动期体内狼疮性抗凝血酶抗体及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有关,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病者也有类似情况,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中抗凝血酶抗体含量高的发生静脉源性肺栓塞的机会是对照组的6倍,而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的是对照组的2倍。
10.其他
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心功能不全等是否是DVT的易患因素目前尚有争论,多因素统计分析认为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心功能不全不是独立的易患因素,这些病人易患DVT可能与相伴的其他易患因素有关。
以上15种易患因素中,绝大部分是血液成分改变呈高凝状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Virchow理论中血液成分改变成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决定因素。
病理变化
1.病理:静脉血栓分为3种类型:白血栓,红血栓和混合血栓,白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等组成,只含少量红细胞,红血栓主要由大量红细胞,纤维蛋白组成,含少量血小板和白细胞,白血栓和红血栓常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血栓,静脉血栓刚形成时为白血栓,组成血栓头,其继发衍生的体部及尾部则主要为红血栓。
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即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由于静脉血栓使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静脉血栓表面不断形成新的血栓,分别向近心端和远心端衍生,近心端血栓在早期与静脉管壁之间无粘连,血栓飘浮于管腔中,容易脱落,造成肺栓塞,后期成纤维细胞,芽状毛细血管侵入血栓,血栓机化后与管壁形成紧密粘连,另一方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受累静脉表面的内皮细胞分泌溶栓物质,溶解血栓,同时白细胞,尤其是单核细胞侵入血栓,激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增强溶栓活性,使静脉血栓内形成许多裂隙,溶栓作用及血栓内纤维收缩,碎裂,使得裂隙不断扩大,新生的内皮细胞逐渐移行生长于裂隙表面,最终可使大多数被堵塞的静脉再通,这种再通静脉的瓣膜常被破坏,有一部分管腔内残留纤维粘连,静脉再通过程长短不一,一般需要半年~10年。
下肢髂股静脉血栓以左侧多见,为右侧的2~3倍,可能与左髂静脉行径较长,右髂动脉跨越其上,使左髂静脉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有关。
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主干静脉血栓形成后,患侧肢体血液回流受阻,在急性期,血液无法通过主干静脉回流,使静脉内压力迅速增高,血液中的水分通过毛细血管渗入组织中,造成组织肿胀,同时,静脉压增高,迫使侧支静脉扩张,开放,淤积的血液通过侧支静脉回流,使肿胀逐渐消退。
2.病理分类
(1)根据栓塞血管部位划分:下肢DVT有3种类型,即周围型,中心型和混合型。
①周围型:也称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因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经治疗多数可消融或机化,也可自溶,少数未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向大腿扩展而成为混合型,小栓子脱落可引起轻度肺动脉栓塞,临床上常被忽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症状与血栓形成时间一致,主要体征为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Homan征阳性)及腓肠肌压疼(Neuhof征阳性)。
②中央型:也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血栓可向上延伸至下腔静脉,向下可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成为混合型,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威胁病人生命。
③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始被发现,因此,出现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的时间不一致,也可以由中央型向下扩展所致,其临床表现不易与中央型鉴别。
(2)根据累及范围划分:根据栓塞累及的血管范围,下肢深静脉栓塞分为全肢型和局段型。
①全肢型:病变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主干,依再通程度不同又分为3型:Ⅰ型,深静脉主干完全闭塞;Ⅱ型,深静脉主干部分再通,其中分为2个亚型,ⅡA,部分再通以闭塞为主,仅表现为节段性再通;ⅡB,部分再通以再通为主,深静脉已呈连续通道,但管径粗细不均,再通不完全,Ⅰ,Ⅱ型的血流动力学以深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为主,Ⅲ型,深静脉主干完全再通,但瓣膜悉遭破坏,管壁外形僵直,或者扩张迂曲,其血流动力学已由回流障碍转为血液倒流。
②局段型:病变只限于部分静脉主干,如髂静脉,髂-股静脉,股浅静脉,股-腘静脉,腘静脉,胫腓干静脉,腓肠肌静脉丛或小腿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
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最多见,是因下肢浅静脉本身的病变或解剖因素所致,如先天性的静脉壁薄弱、瓣膜发育不良;又如长期从事负重工作,或长时间站立工作,造成下肢静脉压力增高;或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怀孕、肥胖等腹压增高因素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等。
(2)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病因、病理是下肢深静脉的病变,如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阻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先天性深静脉瓣膜缺如综合征等;其他则多继发于深静脉外的病变,如盆腔内肿瘤及妊娠子宫等压迫髂外静脉等均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先天性动静脉瘘等,也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
由上述的资料可以了解到下肢静脉曲张很大的原因是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这是因为下肢浅静脉本身的病变所致,还有产生这样的疾病也跟长期从事负重工作、长期站立工作,下肢静脉压力增高有很大的关系。知道了疾病是怎样产生的之后,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产生,减少疾病对工作生活的影响。
下肢静脉炎怎么分类
1、机械性下肢静脉炎:
1)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
2)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2、化学性下肢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下肢静脉炎的原因。
3、细菌性下肢静脉炎: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4、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临床特点的不同,又把肢体、胸腹壁血栓性浅下肢静脉炎称为良性血栓性浅下肢静脉炎。把间歇性、复发性的血栓性浅下肢静脉炎称为游走性血栓性浅下肢静脉炎。
深静脉血栓患者须掌握五个饮食原则
1、为深静脉血栓病人提供流质或半流质清淡饮食,防止过硬,过咸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和刺激口腔粘膜。
2、深静脉血栓患者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因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及饱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3、给予深静脉血栓患者高维生素(芹菜、韭菜、粗粮、豆类)、高蛋白(肉类、鱼类、乳制品类)、高热量(牛奶、蛋糕、鸡蛋、甜食)、低脂(禁用肥肉、蛋黄、脑)饮食,忌食辛甘肥腻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深静脉血栓病情。
4、深静脉血栓病人的饮食应以低糖、低盐、低脂为主。比如动物的内脏含有胆固醇的成分较高,长期食用容易导致“高血脂”,而血脂升高也是增加血液粘滞度的一个因素。
5、单纯抽烟不会直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担抽烟可导致血凝度增高,血管痉挛,加上其它因素,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于已经患有深静脉血栓的病人,都要求停止吸烟。喝酒不会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其含有的酒精成分会引起动脉扩张,而深静脉血栓是回流障碍,而喝酒导致下肢血液“进多回少”,可加重下肢静脉负担。因此,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也不提倡其喝酒。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1.化学性损伤 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的三大危害
一、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有深浅两组。深静脉在肌肉深层与动脉并行;浅静脉(大隐静脉)独立潜行于皮下,在大腿根部汇入股静脉。下肢静脉行程长,瓣膜多,分枝多,易受到伤口;或因静脉曲张血流缓慢、淤滞;加上血黏度高,血小板凝聚等许多要素,促进下肢静脉血栓构成,并发血栓性静脉炎。表现:患肢肿胀、乏力、沉重,走路吃力等。因患肢血流受阻、淤滞,致使组织缺血、缺氧。久之,下肢远端肌肤营养不良,粗糙、脱屑、干裂,形似橡皮腿。丹毒感染、溃疡构变成多见并发症。医治:重症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发病一周内,可考虑手术取栓,畅通血道。缓慢血栓性静脉炎,适于活血化淤,抗凝医治。
二、深静脉血栓构成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构成后遗症期,也称深静脉血栓构成后综合征。是指深静脉血栓构成再通后。静脉瓣膜损坏。静脉血液发生逆流,致使远端静脉高压和瘀血等临床表现。患肢有不一样程度的肿胀,沉重疲累感,活动后加重和朝轻暮重,下肢浅静脉曲张,足靴区肌肤色素冷静。湿疹样皮炎。缓慢溃疡等。
三、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多见并发症。堵塞肺动脉的血栓多从下肢静脉来。下肢静脉和肺动脉同归于一个血循环通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后,沿着血流抵达肺部,堵塞肺动脉,致使肺栓塞。温馨提示:大栓子可停留在肺主动脉或肺叶动脉分叉处,致使大面积肺栓塞,病况急、重,死亡率高。小栓子可至肺血管远端,形成小面积肺堵塞,病况轻、藏匿。肺栓塞表现缺少特异性。胸闷、胸疼,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表现,与心肌梗死症相似,易漏诊、误诊。
左小腿静脉血栓怎样治疗
1、患肢胀痛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临床治疗一般是以卧床休息抬高患者为主,床上绝对的卧床休息避免大幅度的动作,禁止热敷.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到30㎝,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下肢静脉血管的压力,适度的减轻疼痛。
2、待病情缓解后,病人可以轻度的活动,在离床活动是,注意活动的幅度不可过大,同时穿弹力袜或者使用弹力绷带,以外压压迫血管,促进血液回流。病人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时间.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等情况,监察病情。
3、也可采用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溶栓.祛聚等治疗。对于静脉血栓病期不超过48小时的患者,可采用手术导管取栓术,效果较好。饮食宜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静脉血栓症状起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要素──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内膜损伤,至今仍为血管外科界所公认。
绝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这与下肢静脉的解剖及功能有密切关系:下肢静脉具有较多的静脉瓣,人体站立或坐位时,下肢的静脉压远高出身体其他部位。下肢静脉回流端赖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泵”的作用,因此,站立和坐位时,下肢静脉血回流较缓慢。当无明显的静脉内膜损害时血栓形成常常发生在静脉瓣膜袋里。血栓与血管壁无紧密粘连,易于脱落并可导致肺栓塞。70%的下肢血流经深静脉流回心脏,30%经浅静脉(大隐、小隐静脉)。浅静脉在大腿根部流入深静脉(股静脉)。因此,髂静脉、股静脉内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流阻塞后浅静脉将扩张,血流增加,以补偿深静脉的血流阻塞。于是出现大隐静脉曲张及患肢可凹性水肿。血栓形成在腘静脉者,小腿部肌肉压痛明显,前足急剧背屈时,诱发小腿肌肉深部疼痛(霍曼斯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