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自闭症和孤僻内向等行为表现
如何区分自闭症和孤僻内向等行为表现
自闭症,也有翻译为孤独症,是医学,更具体地讲是精神病学的概念。可是,很多人用字面意思去理解,以为孤僻的就是自闭、孤独症。就好像没有医学术语时,我们骂人“疯子”,会了点术语,就骂人“神经病”。其实还骂错了,按他的本意,应该是“精神病”。
“神经病”骂得多了,我们也就明白,说话的人不是在做诊断,而是在骂人。很可惜,自闭症、多动症、孤独症……这些术语还没有普及到尽人皆知的地步,所以,很多家长、老师、半吊子专家、蒙古大夫等,本来想说“这孩子行为怪癖、孤独、内向”,图了方便,或者想彰显专业性,或者就是凭空猜测、不求甚解,给人家贴上“自闭症”的标签。这种情况不仅有,而且很多。
所以,强烈呼吁:打击误诊!坚决反对贴标签!揭批假机构以商业盈利为终极目的的对自闭症的炒作和对自闭症患儿家长的欺骗!揭批假专家!
那么,怎么区分自闭症和疑似自闭症的一些言行表现呢?我国和国际上都有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本来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有专业资格的人才可以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可惜,很多人迫不及待地从网上下载了诊断标准,就开始按字面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给别人做诊断了。
孩子孤僻不合群怎么办
宝宝不愿意交流是自闭症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宝宝不愿意交流并不一定就是自闭症,每个孩子因为基因以及家庭的原因,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活泼爱笑,但是有些孩子天生就不喜欢笑,不爱说话,甚至还会爱哭,但是这都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原因,不能因为这样就判定他们是自闭症!
而且孩子孤僻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家长造成的,所以家长们在发现宝宝的性格比较偏孤僻以后,首先就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自己的一些行为给宝宝的心理造成了什么伤害,如果是就要及时的改变,避免因为宝宝的心理造成伤害以后造成宝宝终生的影响!大家一定要注意了~
宝宝孤僻不合群怎么办?
有的宝宝喜欢微笑,有的宝宝喜欢哭泣;而有的比较害羞、内向,不敢和别人有过多的交流。每个宝宝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宝宝的性格有一半是先天决定的,还有一半是因为环境因素等等决定的。就是家长表现出的性格和家庭氛围,除此之外,哪些时常体验挫折与失败,对自己表现出不够自信,不仅如此,家庭因素深深影响着宝宝成长的方方面面。
孤独症有三大核心症状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属于婴幼儿期出现的广泛性心理发育障碍,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异常动作和兴趣狭窄,以及复杂多样化的重复刻板行为。吴媚主任表示,自闭症一般在
3岁前发病,父母应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譬如,母亲可以在给孩子喂奶、喝水的时候,跟孩子对视、逗孩子笑,看孩子是否有反应。正常的孩子在母亲给他喂奶的时候会高兴,肚子饿的时候会哭闹,如果孩子跟母亲的互动缺乏目光对视和情感交流,则要小心是早期自闭症的征兆。
吴媚主任提醒,父母可通过三大核心症状来确认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孤独症):
核心症状1:社交功能的损害
自闭症儿童在与他人的关系方面有非常严重的困难,表现为对别人不感兴趣,对亲人和生人的感情无太大的差异。
核心症状2:沟通能力的损害
自闭症儿童在沟通和语言方面表现出严重的异常,包括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非言语的交流障碍;
核心症状3:
兴趣狭窄,行为古怪,有刻板重复动作
自闭症儿童表现出刻板和重复的行为、兴趣比较狭窄,活动局限。表现为对人、物环境要求固定不变,遵循固定刻板的生活方式。
孤独症有家族倾向性
诊断孤独症主要看临床表现和症状
任何一种心理疾病的形成都有原因的,然而自闭症的病因目前并不明确,可能跟遗传因素和生物学因素有关。吴媚主任指出,虽然自闭症跟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在怀孕期间仍然很难发现胎儿是否有自闭症倾向的,一般可以通过了解家族史来及早发现,如果家里的直系亲属中有孤独症的患者,那么就是孤独症的高风险人群,需要及早预防。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检查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孤独症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据临床的描述性诊断,通过专科医生对疾病的临床观察,结合家属的描述,发现病人的表现符合临床上的孤独症症状,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如染色体异常、躯体疾病等,就可诊断为孤独症。
量表是精神心理科一个特殊的辅助诊断的工具,那么量表对于诊断自闭症是否有帮助呢?吴媚主任表示,量表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是一个参考,一般量表是给家长或护士来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目前,自闭症的诊断有扩大化的趋势,有些类似自闭症的症状,却不一定是自闭症,要考虑是否是其他因素引起的,比如孩子不爱讲话,是不是本身的家庭环境造成的,要了解清楚情况后才能下诊断。自闭症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诊断自闭症跟任何一种心理疾病一样,需要专业的态度和严谨的判断,不能随意给孩子贴上自闭症的“标签。”
孩子经常看手机的危害 容易诱发孤独症
长期沉迷于玩手机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怪异,整日沉迷在网络虚幻世界,迷迷糊糊,很容易诱发他们自闭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还会出现过度依赖网络症,导致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手机成为亲情杀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会让多少父母感到一些悲凉。
如何区分自闭症和孤僻内向等行为表现
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儿童孤僻与自闭症的区别是什么
儿童孤僻与自闭症的区别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早期的时候,虽然自闭症早期的发现十分重要,但是,作为家长没有必要草木皆兵,随便给孩子的疾病“贴标签”,其实孩子们的性格上出现了孤僻冷漠或者是自闭症情况属于完全不同的,喜欢在家“宅”着,缺少与人的交往沟通,封闭内心等,大多由家人关心不足或逃避学业社会压力造成,对于这一人群,通常经过心理调节,鼓励他们离开自己的狭小空间,多走出去,在不断与人交往过程中提升自信,是可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得到改变的。
自闭症的男女患病比例约为3~4,患儿一般会在三岁前表现出社交发展、沟通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例如,社交方面,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与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沟通方面,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日常行为方面,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兴趣狭窄,会极度专注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研究认为,自闭症越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效果则越好,6岁之前为治疗的最佳时机。
儿童孤僻与自闭症的区别是比较大的,所以,自闭的情况千万不要和性格上孤僻混为一谈,这样的话,会造成盲目治疗的可能性,对于孩子的健康危害性将会更大,希望我们对此知识有所认识, 积极予以避免才好。
自闭症的表现 如何评估与帮助自闭症儿童
一、如何鉴别儿童是否患有自闭症:自闭症孩子表现
1.自闭症儿童喜欢独处,对父母没有依赖性,有些患儿在婴儿时期就有反应,不喜欢别人抱,在别人抱起时便会哭闹。
2.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不与他人产生目光接触。
3.有些自闭症儿童还会表现为感觉反应迟钝,会有自伤自残的行为。
4.还有些对某些图像和声音特别敏感,例如在听见汽车或者电钻声音的时候就会使劲捂着耳朵或者跑开。
5.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言语很少,情况严重的甚至没有言语,即使在别人大声呼喊他的时候也不做任何应答。
6.有些虽然可以发声,但是却无法完成情景交流,只能发出简单重复的声音。
7.有些患儿会表现为说话声音很小或者发音不清晰,只有和他熟络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意思。
8.有些还会在先前表现为言语能力正常,但在3岁至4岁半的时候出现言语能力的突然衰退,从而失去了情景交际的能力。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儿童孤独症主要通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1.询问病史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运动、言语、认知能力等的发育。然后针对发育落后的领域和让家长感到异常的行为进行询问,注意异常行为出现的年龄、持续时间、频率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要收集孕产史、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和就诊史等资料。
2.精神检查
主要采用观察法,有言语能力的患儿应结合交谈。
3.辅助检查
可根据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检查,包括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磁共振)、遗传学检查(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脆性x染色体检查)、代谢病筛查等。
三、自闭症孩子如何进行干预康复训练?
《孩必康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家庭教学实用手册》 是孩必康特殊儿童关爱中心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积 淀、久经酝酿的产物。此册谨呈献给:自闭症(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按照此实操手册的内容,在家给孩子进行干预训练。以及从事自闭症(孤独症)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关注自闭症(孤独症)人群的各界人士。
此册是以儿童的功能领域为轴线,以活动项目为经络进行编写的。功能领域依从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心理教育评定量表(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PEP)”,如:社会交往能力、模仿能力、感知觉表现、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粗大动作的发展、语言及认知表现、生活_理能力。每个功能领域里所包含的活动项目建立在普通儿童发育水平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形成一个等级梯度。每个活动项目的编写注重实际操作,项目的实操以应用行为分析原理(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 )为理论支持,以问合试验教学法为路径,汲取了TEACCH 结构化教育(treatment and education for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handicapped children )、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 )、VB (verbalbehavior)等训练方法中的先进理念,有很强的操作性。
因此,此册对家长的指导极具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操性。
自闭症的表现与治疗是什么
1 自闭症就是性格孤僻吗?
初听到"自闭症"或"孤独症"的人,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障碍疾病联系起来,认为这孩子一定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曾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气氛,如父母性格怪异,或母亲忙于工作而使孩子在发育早期(婴幼儿阶段)受到忽视……等等,这类被称做"心理环境"的因素被研究结果所否认。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系统的异常结构。虽然自闭症并非为纯心理方面的障碍,但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由于其在感知加工功能方面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自闭症表现。
2 自闭症儿童会有心理障碍吗?
虽然该自闭症并非是纯心理障碍疾病,但并不能忽视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障碍,与此相反,在与自闭症儿童接触或对他们进行干预训练时,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自闭症儿童由于其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这就会使他产生心理结构异常,发生自闭症患者所特有的心理障碍。自闭症患儿在成长过程中,会由于他们的自闭症障碍产生心理上的发育偏差和异常。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表现出愈来愈退缩的结果,如:玩弄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依恋某件物品或某项单一的活动;在必须与人对话时移开目光或跑开;看似莫名其妙的哭闹或笑;伤害自己的身体或攻击他人等。
3 自闭症有什么特征?
自闭症儿童的症状表现主要从观察其行为特征中得知,具体可参见下表:
Ⅰ 人际关系障碍 :〖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 〖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Ⅱ 沟通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就是因为“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表现还有: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 〖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Ⅲ 刻板行为 :〖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 〖自我刺激〗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圈等。
Ⅳ 对外界 反应异 常 :〖反应过弱〗很多自闭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反应过强〗也有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他们却有很强烈的反应,如用双手捂住耳朵,好象能听到旁人感觉不到的声音刺激,也有人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
性格孤僻不等于自闭症
性格上自闭的孩子只是单纯的喜欢独处,不喜欢说话,性格比较孤僻。并没有语言及行为问题等障碍。
而自闭症的孩子则表现在:不愿与父母亲热,也没有眼神情感交流,更不愿接受父母的拥抱、抚爱;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只喜欢独自活动;当别人呼唤他的时候,他漠然不应,无动于衷。
此外,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不仅存在语言、认知等障碍,还伴有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及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
著名自闭症康复训练专家张桂娥教授告诉我们:普通的自闭仅仅是性格上存在的问题,而自闭症则是多方面存在障碍,且这些障碍不可治愈,自闭症是疾病。因此,性格自闭不等于自闭症。
自闭症的类型有哪些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自闭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症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由症状的不同来区分自闭症,可加深人们对自闭症病理的了解。
1、社会交流障碍型
这是自闭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也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他们似乎认为凡存在于他们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也一样存在于别人脑子里,彼此没有什么区别。即他们通常认为自己的感觉就是别人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感情。
2、缺乏学习与模仿的能力型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工具,孩子就是通过模仿学习说话,学习运用无声的身体语言、手势和表情进行沟通的。但是自闭症患儿不懂得模仿。
3、语言障碍型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甚至严重者终身不语。即便有的患儿会说话,也宁愿用手势来代替语言,或者只会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
4、兴趣狭窄型
自闭症患儿的行为刻板,对环境要求严格,不容许有丝毫改变。患儿通常会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某种或某几种游戏,经常重复一些固定刻板的动作,甚至有自残行为。
自闭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心理疗法。自闭症本质上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心理疗法可以一定程度治愈自闭症,但疗程比较常,需要循序渐渐,患者必须有耐心。
2.药物疗法。这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无法真正解决自闭症带来的困扰,只能起到一个缓解作用。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饮食疗法。该种方式主要是辅助治疗,缓解自闭症患者情绪、行为、痛感的极限和对声音的敏感度所带来的困扰,主要是通过奶制品、麦制品、粮食酿造的酒类等食物,会造成大脑反应短暂缓慢,从而缓解症状。
4.高频音乐疗法。通过音乐来刺激听觉系统和大脑,帮助患者走出孤僻的状态,调整身体状况。该疗法主要针对自闭症孤僻的症状。
5.中药整体辩证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激活受抑制的大脑细胞,可以减轻或治愈自闭症,而且疗效比较稳定,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