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走路姿势怎么样才算健康
老人走路姿势怎么样才算健康
纠正不良的走路姿势,先从纠正站姿做起。可以在家里对着大镜子自我检查。人在照镜子时会不自禁地挺胸抬头。然后在走路时留意保持端正的姿势,做到不偏不斜,不前倾。
走路时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双目平视前方,头微昂,颈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后突,步行后蹬着力点侧重在跖趾关节内侧。
不同的走路姿势可能暗示着老人患有一些疾病,弯腰驼背、内八字、外八字、一瘸一拐,老年人的这些走路姿势都是一些疾病的暗示。
走路姿势:弯腰驼背
健康预警:脊柱后凸畸形
脊柱后凸是由于肌肉韧带松弛、骨质软化,因久站久坐,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致的骨骼畸形。大部分是由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和病理性改变引起。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创伤、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导致脊柱后凸角度增大。
这种疾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度 骨质疏松 的人更易患病,它的表现就是走路弯腰驼背。患者驼背严重时,无法平视前方,甚至是只能看地走路。这时,就需要外科手术矫形,将患者的脊柱尽量变回生理状态。
走螃蟹步可防腰酸腿痛
老人走路的时间长了就会感到腰酸背痛,那么怎么缓解呢?那就不妨试试螃蟹步吧,因为走螃蟹步可防腰酸腿痛,以下做了相关介绍。
据了解,在人体大腿的内侧有一处肌肉群,约占大腿断面面积的25%。如果这个肌肉群的机能出现衰退,就会引起腿部的各种问题。加之很多老年人走路姿势不正确,膝盖向外,腿分得很开,久而久之,就会引发由于腿部关节受力不均而导致的各种疼痛。但正常的走姿却很难锻炼到这个肌肉群。相比之下,模仿螃蟹横着身子走,则可以使这一肌肉群不断拉伸和收缩。坚持锻炼,可以有效缓解腿部及关节酸痛的症状。同时,老年人在横跨步时,还可借助扭动腰部舒展背部肌肉,缓解背痛。
“螃蟹步”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有讲究。行走前,双脚的脚后跟应向外45度展开,同时慢慢吸气,膝盖也要向着脚尖方向慢慢扭动。然后一边吐气,一边慢慢横着迈步,迈一步所用的时间最好在5秒左右。老年人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每天的运动量。运动时要穿柔软的运动鞋或布鞋,每次运动时间不要过长。
为什么做运动了腿还会粗
发力位置不正确:走路的姿势跟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走路姿势不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发力的位置就大不相同。有些人走路的时候是用腰部发力,长此以往会产生腰肌劳损的现象,有些人走路的时候是用小腿发力,长此以往小腿会变得非常粗壮,有些人走路的时候,会习惯用脚掌来发力,这样的话很容易给自己的脚部增加过大的压力,可能出现严重的关节损伤。生活中最少见的就是用大腿发力了,这就会使我们的大腿得不到锻炼,再加上吃饱后久坐不动,这才导致我们的大腿肥胖。
老人走路正确姿势
1、老人走路的正确姿势
老人走路时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双目平视前方,头微昂,颈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后突,步行后蹬着力点侧重在跖趾关节内侧。
2、不同姿势可能预示什么
走路姿势:弯腰驼背
健康预警:脊柱后凸畸形老人走路正确姿势
脊柱后凸是由于肌肉韧带松弛、骨质软化,因久站久坐,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致的骨骼畸形。大部分是由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和病理性改变引起。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创伤、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导致脊柱后凸角度增大。
走路姿势:内八字
健康预警: 骨关节炎
内八字走路容易使更多压力积聚在脚外侧,从而增加了脚外侧和地面接触的机会,改变了脚部接触地面的原有路线,增大了关节的压力,长久下来会导致腿部骨骼变形和疼痛,形成O型腿。
同时,走路内八字可能患有骨关节炎
如果走路是迈着外八字脚步,就说明脚趾向外的角度过大,久而久之会让膝盖外移,双腿变成X型,甚至导致膝关节疼痛以及加速关节退化。
3、老人走路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背转双手时,手臂向内向后旋转,上臂的肩端就会向前旋出,肩关节相应向前向内扣出,上身重心前移,使本已佝偻的上身更加向前倾斜。为保持平衡,头颈及下巴亦向前伸出,于是更显佝偻,看起来完全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这样的姿势走路,由于重心不稳,稍有不慎就容易摔倒,致肱骨颈骨折或肘部受伤,若俯冲向前,磕破嘴唇或磕掉牙齿都有可能。
会损伤健康的走路姿势
1.步子太大
很多人觉得迈着大步走路“雄赳赳、气昂昂”,是精神好体力好的表现,尤其老人锻炼的时候,更容易大步走路。“其实,这样的姿势也会伤身体。”专家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迈大步时,往往是大腿带动小腿“甩”出去,脚“砰”的一下落在地上。这种姿势走路,脚掌的缓冲力变差,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日常走路,用自己最舒服的步幅即可;如果是健步走,步幅可稍微大一些,但以不影响脚着地为宜。
2.脚掌拖地
部分人因为太累、鞋子太重、胫骨有伤或是腿部肌肉力量太差,走路时脚无法从脚后跟到脚趾“轮转”起来,而是脚在地上“拖沓”着,落地时也是全脚掌着地。这种走姿缓冲也较差,容易造成关节、肌肉、足弓的劳损。此外,这样走路,还容易给人以邋遢的感觉。这种走姿的人,要加强对胫骨、脚踝和小腿力量的锻炼,最简单的莫过于踮脚、脚趾点地和脚后跟走路法。踮脚练习是站在台阶边缘,鞋后跟部悬空,先把脚跟尽量下压,再尽量上提,做10-20次;足尖锻炼是用脚尖在地面写出26个英文字母;用脚后跟走路,顾名思义就是“只用脚跟行走”,每次以20步为宜。
3.不摆臂或摆臂幅度过大
正常情况下,走路时挥臂是为了平衡双腿的运动,如果有效摆臂,运动者不但可以走得更轻松,而且会获得更大的动力。如果走路时不摆臂,行走的平衡性就会受到影响,容易“顺拐”,甚至摔倒;如果摆臂幅度过大,一则会影响速度,二则会导致上臂过于疲劳,甚至拉伤。专家介绍,摆臂的正确姿势是,上臂自然下垂,走起来后,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摆臂幅度在30-45度之间为宜。走得慢时摆臂幅度小;如果是快走,可以像跑步一样,双手握拳,手臂弯曲90度,稍微增加摆动幅度。
4.身体倾斜
不少人走路时身体站不正,会向前后或左右两侧歪斜。这样的姿势容易引起背痛,也影响走路的速度。要改变身体倾斜的行走惯性,通过仰卧起坐来加强腹部肌肉,有助你站得更直。
走路不正确姿势图片 上下弹跳行走
走路的时候因为要屈膝抬腿,身体重心会在两腿之间转换,因而身体重心位置随着抬腿落脚过程会上下起伏波动,在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时,整个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并不大,大概在3厘米左右,而一些人走路的时候,身体上下起伏过大,以至于上体晃动幅度较大,看起来像是踩在弹簧上行走,身体容易疲乏。
要改掉这种行走习惯,走路的时候应该稳住上身,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夸张的晃动头部和肩部。
错误走路姿势伤害宝宝健康
1、跌跌撞撞
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所有宝宝都难免会跌跌撞撞。一般情况下需要大约3-6个月的时间,宝宝才能很好地控制脚步。但如果宝宝生长发育比较成熟了,但走路还是容易跌倒,那就要注意了。
危害:跌伤、擦损皮肤;骨骼发育问题
表现:宝宝一开始走路跌跌撞撞,是因为他们的肌肉还不是很结实,身体的平衡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如果你发现宝宝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妈妈就应该多多关注了,这可能是孩子的运动功能发育不好造成的。
小建议:妈妈不妨多多加强宝宝腿部肌肉的锻炼,多带宝宝参与户外活动。如果你发现宝宝情况没有改善,建议首先去医院神经科进行排查,如果不是这类问题,就应去小儿外科或骨科检查是否是骨骼的问题,如跟腱偏短等,一旦发现,要给宝宝及早治疗矫正。
2、“鸭子步”
如果你发现宝宝走路像鸭子那样一摆一摆的,两条腿移动得很慢,拖拉着往前走。那就有可能是因为宝宝有扁平足。
危害:扁平足影响长高速度
扁平足的宝宝站立或者行走都会受到影响。一般扁平足的宝宝都不能走很多的路,或者站立很久。这样从而导致了宝宝运动量的减少,因此会影响着宝宝的长高哦!
表现:学龄前的孩子有平足现象也是很正常的,那是因为他们脚底的肌肉还不够。小宝宝在日后的走路过程中,足底自然会慢慢形成弧度。所以这个“鸭子步”情况会随着宝宝成长而逐渐消失。但如果宝宝的“鸭子步”是因为他的肌张力低,那就是一种神经性运动障碍,应及时就医检查。
小建议:家长可以多让宝宝多练习蹬三轮或骑两轮小轱辘童车,这样可以使宝宝脚底弧度更快地形成。一般95%的宝宝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扁平足消失。如果宝宝在6岁左右,鸭子步依然没有改善,就应该到医院检查治疗了。
走路不好看怎样纠正 八字步
有的人走路习惯把两只脚斜向外伸着向前踱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八字”,造成这种走路姿势的原因多是个人感觉洗好和小时后养成的不良走路习惯,改正这种走路方式,只需在走路时,将脚尖回收调整到行走的直线上就可以了。
内八字是走路时两只脚的脚尖向内向前行走,它多是由于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走路习惯或是腿部有缺陷造成的,只要走路时注意,也不是不可以改正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