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的危害有哪些呢
体位性低血压的危害有哪些呢
一. 青少年低血压不容忽视 近些年来,常发现有些青少年的血压持续偏低,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在75~85之间,而舒张压达不到60毫米汞柱。由于血压较低,这类青少年的血液循 环功能也较差,经常感到头晕眼花,乏力气短,心悸,胸闷;女性还多发生月经不调.失眠多梦且容易发生虚脱。学习时,精神难以集中、爱走神,记忆力较差而健 忘,常觉得脑子不太好使。这些青少年还往往伴有食欲不振,精神疲倦,畏冷喜暖,手足不温等症候。之所以出现上述不适感觉,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血压偏低,使机 体的组织器官、尤其是大脑神经细胞血液供应不足,发生慢性缺氧的缘故。 青少年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纤弱的女性,多为原发性低血压,女性为男性的3--4倍。少数可因月经量多或慢性失血等因索引起的继发性低血压,不少人还具有家族 遗传史。可见,青少年低血压属功能性疾患,常无器质性病变。
二、老年低血压的危害、防治及注意事项 多数老年人认为人老易患高血压,实际上低血压在老年人中同样多见,而且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一般来说,成年人高压(收缩压)低于75~85毫米汞 柱时即称为低血压。老年人引发低血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均衰退、神经调节功能低下;动脉硬化使动脉弹性减小;体质虚弱;在闷热或室内缺氧 的环境中站立过久,以及长期卧床,体位突然改变等。此外,糖尿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会诱发低血压;膀胱内压力骤减,如夜间排尿后,则可反射性地使血液流 回腹腔而引起短暂性低血压。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患者出现了上述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注意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保证好患者的安全的问题,避免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发生,那么最后祝患者能够早日康复痊愈。
血压偏低的临床表现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
血压低有哪些表现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
低头为什么会头晕目眩 头位改变引起
头位改变可能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发生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从而引起头晕,一般在蹲下后突然站起,低头后再抬头时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分为突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突发性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是直立时血压偏低,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继发性多见于脊髓疾病,急性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内分泌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使用降压药、镇静药之后。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50%。老年人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也会减少,交感神经增强,可使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升高。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处)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或服降压药以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量较差,可能与其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有关。因此,任何急性病导致的失水过多,或口服液体不足,或服用降压药及利尿药以后,以及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病人,站立后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孕妇血压低的诊断
1、体质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临床上主要见于体质瘦弱者,尤以20-40岁的女性多见,可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体质性低血压患者虽有明显低血压,但无任何不适症状,仅偶于查体时被发现。此类患者的血压偏低可自幼年持续至老年,甚至终身存在,并不影响患者寿命。少数患者可于劳累、饥饿、脱水等诱因存在时或病后体质虚弱期出现疲倦、头晕、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发作,应注意与继发性低血压相鉴别,鉴别的主要依据是体质性低血压患者有长期低血压史而无影响血压的器质性疾病存在,发病年龄、家族遗传背景等对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2、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的低血压,根据其病因是否明确又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种。
3、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男性较女性多发。发生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不良有关。近来一些研究发现,本病患者卧位时去甲肾上腺素的血浆水平正常或偏低,而在站立或用力时不能相应的增加,且其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水平也低,说明该病患者体内激活交感神经的机制发生了障碍。
老人易受低血压伤害认清症状治疗
临床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两大类。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 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 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广告(3)继发性低血压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
血压低的症状
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
老人晕厥时这些一定要做
不少老人或久病卧床的人,在从卧位或下蹲位突然站起时,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其原因是体位的突然改变,腹部和头部的血液迅速向下肢流去,供应头部的血液相对减少,出现暂时性脑缺血,表现为眼前发黑,有金星闪闪,持续时间短暂。
或许你会觉得这种体位性低血压是很常见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蹲下去久了突然站起来,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老人的情况与我们不同,老年人因神经调节功能差、动脉弹性下降、体质虚弱等原因而较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特别是在一定因素诱导下,体位性低血压就更容易发生,餐后体位性低血压(主要见于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类型。
识别老人体位性低血压的5个要点
体位性低血压识别的五个要点:65岁以上、前一年发生跌倒事件、患高血压、卒中或心绞痛,每点1分,最高5分,评分越高者未来10年全因死亡风险越大。
家庭急救建议:醒后几分钟再坐起,在床边再坐几分钟,可以做轻微的四肢活动后再站立,这对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有帮助。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穿弹力长袜,用紧身腰带。
预防建议:对这类病人,建议平时宜服一些补中益气丸,也应加强体育锻炼,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在站立时动作应缓慢或扶物而起,站立前后做轻微的四肢活动后再站立,不宜下蹲过久。
体位性低血压怎么治才好
治疗低血压病,饮食疗法也是治疗本病的有力措施之一,可逐渐提高病患者的身体素质,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提高动脉管壁紧张度,从而逐步使血压上升并稳定正常水平,消除低血压带来的种种不适症状。
低血压病人的饮食选择包括下列几点:
1,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2,如伴有红细胞计数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
3,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
4,伴有食少纳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5,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克,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