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玩游戏要注意安全
和孩子玩游戏要注意安全
人造秋千
实例再现:“爸爸妈妈悠我!”一出门散步,豆豆就提出这个要求。所谓悠他,就是他爸爸和我一人拽住他的一只胳膊,边走边用力前后悠他,赶上我“状态”好的时候,我们能边悠他边走出二三十米。豆豆喜欢得不得了,一吃完晚饭就催着我们出门散步。悠“人造秋千”也已经成了我们散步的保留节目。(豆豆妈)
医生点评:体验腾空的感觉很是刺激。家长一般也不会突然松手而摔了孩子,但父母要注意配合。在玩这个游戏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孩子的胳膊。小孩子的关节韧带发育还不完全,不够强壮,用力过大或时间过长都有可能拉伤关节、韧带或肌肉。
尤其要小心肘关节。孩子的肘关节很容易发生半脱位,不要用力过猛。
注意活动场所。一定要在路面平整的地方玩,高低不平的路面会令父母站立不稳,从而殃及孩子。
难度系数:低
危险指数:低
新式摔跤
实例再现:伊伊最爱和爸爸玩摔跤的游戏,她站在床上,爸爸用一只手突然钩住她的双腿使劲一拉,伊伊因为双腿离地,会一下子仰面摔在床上。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兴奋地说:“ 再来!” 每天都要玩上好几回。每次看到他们玩这个游戏我都心惊胆战的,劝他们别再玩了。可无奈两个人都玩得很开心,谁也不听我的,说多了他们还说我是“属唐僧的”,太啰嗦!(伊伊妈妈)
医生点评:突然的加速与减速非常刺激。两脚突然离地,摔在床上的感觉也很好玩,如果只在柔软的床上,问题不大。孩子越小,重心越低,落下的时候冲击力就越小,也越安全。不过,在玩的时候要注意:
防止磕伤。要在床中间玩,避免跌落的危险。
防止扭伤肩肘关节。不要在孩子双手背在身后的时候做这个动作,以防扭伤肩肘关节。
难度系数:低
危险指数:中
Tips
1. 在陪孩子玩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游戏时,家长一定要全神贯注,你的一个不留神,也许就会使孩子受伤。
2.玩的时候,动作要先轻后重,先慢后快,让孩子有个适应的过程。
3.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感受,选择他精神状态好的时候玩。如果发现孩子有不适或兴致不高,要立即停止。
新生儿早教方法 早教的注意事项
1孩子大脑发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智力开发要遵循大脑发育的规律,抓住关键时机,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游戏,进行适当而有效的刺激。
2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所以,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要遵循这种顺序。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不能超出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能力。
3孩子间的个体差异性很大,玩智力游戏也要尊重孩子的能力、兴趣和性格特点,不要强迫孩子玩他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游戏。
4智力开发游戏要和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5在和孩子做智力游戏的时候,不要忽视情感的投入。其实,日常生活中一些自然而又简单的动作,如搂抱、轻拍、微笑、和孩子交谈等等,都可以对孩子的大脑细胞起到刺激作用。
小儿尿频如何治疗 加强膀胱训练
小孩尿频,家长可以加强膀胱训练,孩子排完一次小便后,又频繁要求排尿时,可以转移或分散其注意力来缓解症状,如陪孩子玩游戏,用玩具引诱,告诉孩子排完尿后,暂时就没有尿了,不用总去厕所,并指导孩子逐渐延长去厕所的时间,酌情减少排尿次数,尿频会逐渐好转。
陪孩子亲子游戏中的禁忌
我有一篇文写到《亲子游戏让家庭关系更紧密》,但是有一些朋友(主要是5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告诉我,平日里不和孩子玩游戏还觉得相互安乐,只要和孩子在一起玩游戏,就会觉得火冒三丈,或者不欢而散。其实做为家长心里也很着急,因为知道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势必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每每自己设计好的游戏,却不被孩子理解或者接纳,从而很有挫败感。
亲子游戏,顾名思义是家长和孩子在一起通过玩游戏让亲子关系更为密切,家庭关系更为和谐。如果适得其反,的确是让人沮丧的一件事。
我总结了一下亲子游戏的8大禁忌,看看家长能否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一、从游戏规则来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便是游戏,没有了规则,也无法继续进行下去。而游戏的规则,往往是依托于游戏的目的而设计的,所以规则会重要到直接影响游戏最终的结果。
那么在游戏开始前,家长就一定要提前讲好游戏的规则,并确保孩子能够领悟或者清晰的明白游戏的规则。面对年幼的孩子,游戏规则的制定当然要依照“简单、生动、易懂”为主。如果讲完规则之后看孩子还不是特别清楚,不妨先给孩子做一下示范或者简单引领孩子。
还有一些游戏,不妨让孩子来设计游戏规则或者讲解游戏规则,家长也会有很不一样的收获哦!
帮助宝宝进行智力开发
帮助宝宝智力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首先对孩子要充满爱心,其次是语言的训练,第三个就是跟孩子玩游戏,如一些益智类的魔方游戏,还可以带到早教机构或儿保科进行就诊。
帮助宝宝智力开发这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早期的话,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对孩子要有充满着爱心,就是说你关心他,经常带他游戏、看书、尊重他、跟他交流,第二个就是说语言的训练,他受语言的训练,就包括陪他一起读书、讲故事、播放一些音乐或者故事给他听,第三个就是跟孩子玩游戏,如果有时间的话,抽空陪陪孩子,周末、晚上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包括打扑克,玩一些益智类的魔方游戏,现在早教,在日常生活,在社会上也比较流行,可以尝试着就是自己父母的话,如果在这方面还觉得自己还不够专业的话,也可以带到早教机构,或者到我们儿科,儿科我们也有专门的儿保门诊,或者是儿童儿科,咨询我们都是可以的,或者是就诊什么的。
在游戏中观察孩子
对孩子的观察是家长了解孩子的基本手段。家长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很好地把握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游戏状况,从而对孩子的游戏作出必要的、正确的指导。
观察应是全面的、客观的。因此,要求家长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
家长首先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一般0~1岁孩子的游戏,通常不离开成人的视野,有积木之类的玩具就可以了;5~6岁的孩子,活动范围扩大了,自主活动增多,探索性、冒险性游戏占有相当比重,爬高、从高处往下跳这类活动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在观察时,家长还应有客观的儿童游戏观。孩子有自己的逻辑,游戏使他们感觉到有趣,他们就做游戏。他们只要能获得快乐,而无所谓自己的行动。孩子的这种游戏行为在成人看来是“无益”的,浪费时间与精力,有的家长因而斥责孩子的游戏行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扭曲。因而,树立对儿童游戏的正确态度是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的首要条件。
在上面所说的两点之外,家长在观察中还应遵守这一些原则:
目的明确。观察前就应确定要对孩子哪一方面的活动做观察;克服主观性,连续定时观察才能获得系统全面的资料,零星、片断的观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下面就观察角度提一些建议作参考:
1、游戏的内容是不是健康的,有益于身心的,游戏的环境、玩具、方法是否安全,但也无需过于谨慎;
2、同伴间的关系,语言的交流。孩子在游戏中是否友爱,是否讲礼貌;
3、孩子在游戏时是否能遵守规则,独立性如何,能否勇于克服困难,扮演什么角色;
4、孩子在游戏中是否保持愉快的情绪,主动性、创造性如何;
5、游戏技能掌握情况。能不能正确地使用、收拾和爱护玩具;
6、受影视节目的影响情况。
哪些事情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做
陪孩子吃饭
研究发现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陪孩子写作业逛书店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
与孩子玩耍时要与孩子平等相处
许多人以为,孩子爱看电视。而调查显示,有73%的孩子更喜欢和父母一起玩而不是看电视。还有38%的孩子表示“我希望爸爸妈妈花更多的时间陪我一起玩”,而45%的父母承认,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父母同时坦言,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耍。
教育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6岁前,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孩子最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爱与安全感,从而从容不迫地发展出开朗、自信、独立、乐观等性格品质。缺少妈妈的陪伴,缺少与妈妈良好的情感互动,孩子容易敏感、多疑,人际交往能力和探索欲望也会更弱。有句话说:“妈妈教出来的是男孩,爸爸教出来的是男人”。爸爸陪伴孩子时,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较少迁就孩子。缺少爸爸的陪伴,孩子更容易出现娇气、任性、我行我素的问题。
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呢?在陪孩子玩这件事上,父母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把“玩”同“智能开发”捆绑在一起,好像游戏不能“寓教于乐”就是浪费时间。父母抱着这样的功利心,很难激起孩子的热情,真正与孩子打成一片。
玩耍本身就是智力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事实上,孩子更希望自己构想、创造、编排游戏活动,而不是被大人安排,他们不需要大量的玩具,而是需要尽情的玩耍。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加入他们的游戏:“我想跟你一起玩,可以吗?”一些非常简单的游戏,如躲猫猫、互相打闹等,就可以让亲子关系升温。孩子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以及社会规则。
小孩爱玩手机怎么办 家长要以身作则
如果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和iPad,自己也要树立好的榜样,建议你不要在家里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疯狂地玩掌上游戏,你在玩游戏的时候,无疑会引起他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他自然也会模仿你,学你。
亲子交流父母切勿说"反话"
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