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成分输血的好处有哪些?
选择成分输血的好处有哪些?
我们将血液中各种成分分别制成单一、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剂,如浓缩红细胞制剂、浓缩血小板制剂、新鲜冷冻血浆、白蛋白制剂、凝血因子制剂等,并根据病人实际状况,选择最适合病情需要的血液成分制品进行输用,这就是成分输血。
首先,选择成分输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如发热、过敏等输血反应的发生。研究表明,导致发热和过敏的许多成分都位于血浆和白细胞中。在严重贫血时,机体内红细胞大量减少,其携氧能力减弱,输入红细胞成分,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避免血浆和白细胞进入受血者机体,从而减轻或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其次,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多数位于血浆和白细胞中,去除白细胞及血浆的成分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的发生。第三,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缺红细胞补红细胞,缺血小板补血小板,白蛋白低补白蛋白。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因体内异体蛋白的输入导致各种不利免疫反应的发生,同时由于及时大量补充体内缺少的成分,其治疗效果更理想。第四,由于补充的是高效的治疗成分,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了血浆中含有大量液体的输入,可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减轻病人的心肺循环负荷,对一些老年人和儿童尤为有利。第五,在全血中,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有效成分不仅浓度低,而且它们的生物学活性会很快消失,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成分输血使我们可以针对某一单一血液成分,采取最有利的保存措施,如添加保护剂、不同的储存温度等方法,来保证像血小板、红细胞等成分的生物学活性,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节约了有限的血液资源。
肝硬化输血注意事项
据统计,肝硬化患者中,约2/3的人可能会出现呕血或黑便,我们称之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主要原因是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约占所有在消化道出血的60%~75%。当情况严重时需及时输血。那么肝硬化患者输血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当并发肝肾综合征时,以输注新鲜的浓集红细胞为好。因新鲜红细胞的2,3二磷酸甘油酸盐含量较多,有利于携氧供氧,且新鲜血的红细胞生存期较长。
肝肾综合征时血浆的尿素氮、肌酐、钾的浓度升高,pH值常下降,因此,输入非新鲜血,可使肝肾综合征加重。
(2)合并心功能不全时,原则上输血量以每日不超过300~350mL为宜。输血的速度应慢,以每分钟输入1mL为宜,进行成分输血,有助于控制总输血量,避免增加心脏和循环负担,以免加重心功能不全。
以上就是对肝硬化患者输血时注意事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癌症病人患贫血是否能输血
据统计,有10%~40%的肿瘤病人合并贫血,尤其是患淋巴瘤、胃癌、肺癌、卵巢癌等时,贫血的发生率可以达到50%~60%。贫血伴随的乏力、气促、活动困难等影响着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国内外肿瘤学界都非常重视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
贫血有因
导致肿瘤病人发生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
①肿瘤导致出血,如胃肠道的肿瘤向腔内生长,其表面破溃后出血,造成失血性贫血,临床上不少病人以贫血为首发症状而就诊。
②肿瘤相关性急性、慢性炎症亦可导致贫血。
③肿瘤引起的营养不良,如食道癌病人由于肿块在食道腔内生长造成梗阻,进食困难而造成营养不良,同时肿瘤生长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亦可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
④肿瘤骨髓内转移,破坏造血细胞,抑制红细胞的生长造成贫血。
⑤肿瘤放、化疗导致骨髓多能干细胞及红细胞前体细胞坏死,并引起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贫血。
输血优劣
贫血发生后,输血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肿瘤病人因贫血而产生的缺氧症状(如乏力、心悸、活动耐力减弱、活动后呼吸困难等),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改善人体内缺氧状态增加病人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但是,对于肿瘤病人而言,输血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它的正面效应,其不良影响主要有:输血后可能出现肝炎、艾滋病等感染;输血可以导致各种输血反应,如发热、溶血性反应等;输血,尤其是输全血容易导致同种免疫反应,抑制受血者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促进肿瘤复发,并降低五年生存率。国外的多个研究及统计学分析还证实,即使是早期肿瘤,或只进行了少量输血,对肿瘤病人的预后也有明显不良影响。因此,原则上不主张采用输血作为肿瘤病人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应对策
虽然肿瘤病人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但是如病情确实需要,则应采用红细胞成分输血,即输注浓缩的红细胞,因为全血中存在的白细胞及白细胞分解产物是引起受血者免疫功能障碍的最主要成分。动物实验也证实,输白细胞比输红细胞有更强的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而输注浓缩的红细胞对肿瘤病人的复发及五年生存率无不良影响。
如果肿瘤病人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发生贫血时的最佳治疗手段是使用促红细胞生长素。因为在肿瘤相关性贫血中,肿瘤病人体内的促红细胞生长素水平明显降低,因而使用促红细胞生长素可以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且疗效佳,可避免因输血带来的种种不良反应。
溶血病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溶血性贫血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治疗应因病而异。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列是对某些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有病因可寻,去除病因后可望治愈。药物诱发性溶血性贫血停用药物后,病情可能很快恢复。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在控制感染后,溶血即可终止。
2.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主要用于某些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糖皮质激素对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较好的疗效。环孢素和环磷酰胺对某些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有效。
3.输血或成分输血
因输血在某些溶血性贫血可造成严重的反应,故其指征应从严掌握。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输血后可能引起急性溶血发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高浓度自身抗体者可造成配型困难。此外,输血后且可能加重溶血。因此,溶血性贫血的输血应视为支持或挽救生命的措施。必要时采用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
4.脾切除
适用于红细胞破坏主要发生在脾脏的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不良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某些血红蛋白病,切脾后虽不能治愈疾病,但可不同程度的缓解病情。
5.其他治疗
严重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可造成急性肾衰竭、休克及电解质紊乱等致命并发症,应予积极处理。某些慢性溶血性贫血叶酸消耗增加,宜适当补充叶酸。慢性血管内溶血增加铁丢失,证实缺铁后可用铁剂治疗。长期依赖输血的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可造成血色病,可采用铁螯合剂驱铁治疗。
贫血患者什么时候需要输血
1、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发作,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时。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在接触氧化剂药物或化工毒物或进食蚕豆后,及多种其他溶血性贫血者可以发生急性大量溶血,血红蛋白很快降至很低水平,缺氧症状很明显,生命受到威胁。这种病人急切需要输血,以减轻缺氧状态。aiha和pnh病人输血后溶血和黄疸可能加重,但为了抢救生命不得不冒一些险,至于输什么样的血要考虑。g6pd缺乏者大多能较快地自行恢复,不一定需要输血,但部分病人贫血可以很严重,处于循环衰竭的边缘,往往输血一次,可帮助其渡过危险期,以后就能很快恢复。某些溶血性贫血有时突然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或溶血危象,一般亦需要输血。
2、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骨髓增生低下的贫血,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骨髓纤维化症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等。这些贫血的治疗大多不易见效,只有依靠输血以提高血红蛋白的水平,来维持生命。这些病人大多已适应于血红蛋白低水平的状态,而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又有抑制作用,因此如果血红蛋白在60~70g/l以上,又无缺氧症状,即不宜输血。
3、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难治性贫血等的病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或病之晚期治疗无效、贫血较严重时,往往需要输血,最好是成分输血。
4、重型β海洋性贫血、贫血较重的中间型β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等,贫血常很严重,一般依靠长期输血以维持生命。输血对这类贫血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用来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减少不正常红细胞的生产和破坏。有人主张对重型β海洋性贫血的患儿从婴儿时期开始即给以“高输血疗法”,可以使很多典型的症状体征不出现,并延长患者生命,不过最后仍不免死于继发性血色病。亦有人采用“新生红细胞”输血的方法,以延长输血的效果、减少输血次数,从而延迟血色病的出现。输血也用以抑制骨髓产生易溶血的pnh细胞,以减轻溶血。
5、急性大量失血时,在液体大量进入血流之前,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变化不大。而血液总量减少的后果如血压下降、发生循环系统休克,比红细胞量的减少严重得多。当一次失血量估计超过全身血液总量的15%时,就应输血或先输液。失血量不易准确估计,应多注意病人的血压、脉搏,是否有出汗、恶心、烦躁等症状。在输血尚未准备就绪时,应先予以补液。以全血输血最为适宜,但也可用浓集红细胞加晶体溶液及血浆或白蛋白溶液。
6、烧伤病人在最初几天之内皮肤烧伤面丧失大量血浆。这时最需要补充血浆和晶体溶液,以恢复血液总量。以后溶血性贫血逐渐加重时,可输以浓集红细胞或全血。
7、因血液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或血小板缺乏而有严重出血和贫血时,亦需要输血。通常都用新鲜全血,因除了补充红细胞,还能补充血浆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但如果贫血不很严重,主要的目的是止血,则还不如用新鲜血浆或血浆的生物制品——浓缩的凝血因子,效果更好。如血友病即可用因子ⅷ的冷沉淀或高度浓缩物;血小板缺乏的出血可用浓集血小板的成分输血。
输血原则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
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如果需要输血,血源相对其它血型来说可能会较多。但AB血型也并不是万能受血者。AB血型人的血清中虽不含有抗A抗B抗体,但其红细胞内含A.B .抗原。如果输用其他血型血时,极易引起输血反应。所以,AB血型不能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O型血并不是万能血,那种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的陈旧观念应该摒弃。因为O型血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1] ,所以O型血红细胞可以在主侧配型相合时,给A、B、AB型的患者输注。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凝结素和抗B凝结素,如果将含有O型血浆的红细胞制剂输入A、B、AB型患者的体内,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目前一般医院输血都输同型血。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可能引起红细胞凝集现象。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考虑到人类的血型系统种类较多,为了慎重起见,即使在ABO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也应该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不仅把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还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和献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只有在两种血型配合都没有凝集反应,才是配血相合,而可以进行输血。
ABO血型的原理
ABO血型系统中,根据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类型将血液分为4型,只含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只含有B凝集原的称为B型,同时含有A、B凝集原的称为AB型,而O型血既无A凝集原,也无B凝集原。不同血型之间除含有不同的凝集原外,还含有与凝集原不同的凝集素,如:A型血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血中无抗A、抗B凝集素,O型血中则同时含有抗 A、抗B凝集素。这样的结果是,保证了同种血液之间的输注不会引起溶血反应,当不同血型之间输注时,就会引起相应的溶血反应,如A型血中含有A凝集原和抗 B凝集素,B型血中含有B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当B型血输入A型血时,A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反应,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之间就会发生强烈的溶血反应,严重者就会引起死亡。
ABO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为什么只有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呢?因为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由于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与抗A)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凝集成团的红细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接着这些红细胞又破裂溶血,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当大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时,又可以堵塞肾小管而损伤肾功能,引起少尿或无尿。这一连串的反应可以引起下列症状:皮肤发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死亡。因此,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输血方式
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例如,给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最好输入血浆,因为这种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入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黏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给严重贫血患者输血,最好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因为这种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某些出血性疾病患者需要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物质的血浆,以增强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的能力,促进止血。上述只给患者输入所需血液成分的输血方式,叫做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可以提高血液的利用率和疗效,而且因为不输入患者不需要的成分,所以不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基于上述原理,近年来输全血的患者逐渐减少,输所需要血液成分的患者逐渐增多。
孕妇补血吃什么保健品
阿胶的选择
孕妇补血可选择“纯”阿胶和口服亚铁剂
阿胶是常见的补血补气保健品,无论男女老少还是身怀六甲,都可服用。孕妈们可以选择阿胶粉、阿胶块、阿胶补血颗粒、阿胶浆等安全无任何副作用的“纯阿胶”。有些药店卖的复方阿胶口服液等产品添加了其他的成分,在我们不能确定这些成分是否对孕妇产生一些影响的情况下,不要随意服用复合产品。
口服补血铁剂的选择
对于中度以上贫血,除改善营养外,可遵医嘱规范,口服铁剂治疗。选择成分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葡萄糖酸亚铁的为佳,因铁以二价铁(亚铁)的形式吸收,而以三价铁(正铁)的形式起作用。
专家表示,这些市面上销售的补血保健品都含有一定量的铁,对缺铁性贫血有辅助疗效。但铁含量较低,不能代替“孕妇贫血”的补铁需求量。
哪些贫血情况需要输血治疗
(1)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发作,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时。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在接触氧化剂药物或化工毒物或进食蚕豆后,及多种其他溶血性贫血者可以发生急性大量溶血,血红蛋白很快降至很低水平,缺氧症状很明显,生命受到威胁。这种病人急切需要输血,以减轻缺氧状态。AIHA和PNH病人输血后溶血和黄疸可能加重,但为了抢救生命不得不冒一些险,至于输什么样的血要考虑。G6PD缺乏者大多能较快地自行恢复,不一定需要输血,但部分病人贫血可以很严重,处于循环衰竭的边缘,往往输血一次,可帮助其渡过危险期,以后就能很快恢复。某些溶血性贫血有时突然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或溶血危象,一般亦需要输血。
(2)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骨髓增生低下的贫血,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骨髓纤维化症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等。这些贫血的治疗大多不易见效,只有依靠输血以提高血红蛋白的水平,来维持生命。这些病人大多已适应于血红蛋白低水平的状态,而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又有抑制作用,因此如果血红蛋白在60~70g/L以上,又无缺氧症状,即不宜输血。
(3)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难治性贫血等的病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或病之晚期治疗无效、贫血较严重时,往往需要输血,最好是成分输血。
(4)重型β海洋性贫血、贫血较重的中间型β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等,贫血常很严重,一般依靠长期输血以维持生命。输血对这类贫血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用来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减少不正常红细胞的生产和破坏。有人主张对重型β海洋性贫血的患儿从婴儿时期开始即给以“高输血疗法”,可以使很多典型的症状体征不出现,并延长患者生命,不过最后仍不免死于继发性血色病。亦有人采用“新生红细胞”输血的方法,以延长输血的效果、减少输血次数,从而延迟血色病的出现。输血也用以抑制骨髓产生易溶血的PNH细胞,以减轻溶血。
(5)急性大量失血时,在液体大量进入血流之前,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变化不大。而血液总量减少的后果如血压下降、发生循环系统休克,比红细胞量的减少严重得多。当一次失血量估计超过全身血液总量的15%时,就应输血或先输液。失血量不易准确估计,应多注意病人的血压、脉搏,是否有出汗、恶心、烦躁等症状。在输血尚未准备就绪时,应先予以补液。以全血输血最为适宜,但也可用浓集红细胞加晶体溶液及血浆或白蛋白溶液。
(6)烧伤病人在最初几天之内皮肤烧伤面丧失大量血浆。这时最需要补充血浆和晶体溶液,以恢复血液总量。以后溶血性贫血逐渐加重时,可输以浓集红细胞或全血。
(7)因血液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或血小板缺乏而有严重出血和贫血时,亦需要输血。通常都用新鲜全血,因除了补充红细胞,还能补充血浆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但如果贫血不很严重,主要的目的是止血,则还不如用新鲜血浆或血浆的生物制品——浓缩的凝血因子,效果更好。如血友病即可用因子Ⅷ的冷沉淀或高度浓缩物;血小板缺乏的出血可用浓集血小板的成分输血。
哪些贫血病人需要输血
输血能使贫血迅速减轻以至完全得到纠正,虽然它的效果仅是暂时的,但仍然是贫血对症治疗中最重要的措施。输血绝非有益无害,严重的输血反应可以致命。故必须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无明确适应证者不应滥用输血。输血的适应证如下:
1.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发作,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时。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在接触氧化剂药物或化工毒物或进食蚕豆后,及多种其他溶血性贫血者可以发生急性大量溶血,血红蛋白很快降至很低水平,缺氧症状很明显,生命受到威胁。这种病人急切需要输血,以减轻缺氧状态。AIHA和PNH病人输血后溶血和黄疸可能加重,但为了抢救生命不得不冒一些险,至于输什么样的血要考虑。G6PD缺乏者大多能较快地自行恢复,不一定需要输血,但部分病人贫血可以很严重,处于循环衰竭的边缘,往往输血一次,可帮助其渡过危险期,以后就能很快恢复。某些溶血性贫血有时突然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或溶血危象,一般亦需要输血。
2.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骨髓增生低下的贫血,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骨髓纤维化症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等。这些贫血的治疗大多不易见效,只有依靠输血以提高血红蛋白的水平,来维持生命。这些病人大多已适应于血红蛋白低水平的状态,而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又有抑制作用,因此如果血红蛋白在60~70g/L以上,又无缺氧症状,即不宜输血。
3.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难治性贫血等的病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或病之晚期治疗无效、贫血较严重时,往往需要输血,最好是成分输血。
4.重型β海洋性贫血、贫血较重的中间型β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等,贫血常很严重,一般依靠长期输血以维持生命。输血对这类贫血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用来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减少不正常红细胞的生产和破坏。有人主张对重型β海洋性贫血的患儿从婴儿时期开始即给以“高输血疗法”,可以使很多典型的症状体征不出现,并延长患者生命,不过最后仍不免死于继发性血色病。亦有人采用“新生红细胞”输血的方法,以延长输血的效果、减少输血次数,从而延迟血色病的出现。输血也用以抑制骨髓产生易溶血的PNH细胞,以减轻溶血。
5.急性大量失血时,在液体大量进入血流之前,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变化不大。而血液总量减少的后果如血压下降、发生循环系统休克,比红细胞量的减少严重得多。当一次失血量估计超过全身血液总量的15%时,就应输血或先输液。失血量不易准确估计,应多注意病人的血压、脉搏,是否有出汗、恶心、烦躁等症状。在输血尚未准备就绪时,应先予以补液。以全血输血最为适宜,但也可用浓集红细胞加晶体溶液及血浆或白蛋白溶液。
6.烧伤病人在最初几天之内皮肤烧伤面丧失大量血浆。这时最需要补充血浆和晶体溶液,以恢复血液总量。以后溶血性贫血逐渐加重时,可输以浓集红细胞或全血。
7.因血液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或血小板缺乏而有严重出血和贫血时,亦需要输血。通常都用新鲜全血,因除了补充红细胞,还能补充血浆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但如果贫血不很严重,主要的目的是止血,则还不如用新鲜血浆或血浆的生物制品——浓缩的凝血因子,效果更好。如血友病即可用因子Ⅷ的冷沉淀或高度浓缩物;血小板缺乏的出血可用浓集血小板的成分输血。
缺铁性贫血、叶酸缺乏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即使贫血较严重,一般不需输血。因为用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后,自觉症状很快改善,血象进步很快,就没有必要输血。
为什么直系亲属不能输血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直系亲属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献血相救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一种技术就叫做辐照技术,就是把这种有活性的免疫细胞给杀死、灭活。让它在输到体内去以后它不能够再产生,它的免疫血活性。所以用这种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提醒,尽管直系亲属之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以后进行输血,但是不建议直系亲属之间血液这样输。实在要输异体血的时候,有几个选择的原则,第一个就是量要少,能少输尽量少输,第二个,输的时候要选成分,该输红细胞的时候,只输红细胞,不缺血浆的时候,就不输血浆,要输血小板只输血小板,选择成分输血。
专家同时强调,在选择异体血液时,直系亲属血液也并不是首选。因为毕竟直系亲属血液相较于其他血液多一项致亡率很高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能不去选择直系亲属血液的情况下就不要选择直系亲属献血。
浅谈临床用血浆
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成分输血,成分输血以其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方便安全、不良反应少、综合利用、节约血源等特点成为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20世纪40年代人类成功地分离出血浆蛋白,并在60~70年代实现了自动化。随着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血浆的临床应用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
临床用血浆分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和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须是新鲜采集的全血在6h内分离出去掉血细胞的部分,迅速在-50℃以下冰冻成块即成;普通冰冻血浆是保存已超过6~8h的全血中分离出来的血浆及保存期1年后的新鲜冰冻血浆,在-20℃以下可保存5年;冷沉淀是将新鲜冰冻血浆置于4℃条件下融化,离心后移出上层血浆剩下的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即是。新鲜冰冻血浆适应证有: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抗凝血酶Ⅲ缺乏;免疫缺陷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普通冰冻血浆用于凝血因子Ⅴ和Ⅷ以外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替代治疗。冷沉淀主要用于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患者的治疗。冷沉淀中含有5种主要成分:凝血因子Ⅷ丰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凝血因子ⅩⅢ。国外的纤维蛋白胶为纯化的冷沉淀,用于微血管弥漫性渗血的止血疗效很好。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得最多的是新鲜冰冻血浆,标准的血浆应该为淡黄色澄清液体、无纤维蛋白析出、无黄疸、气泡、重度乳糜,容器无破损。在临床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一,输注前做ABO血型交叉配合试验,这是不必要的,因为血浆不要求同型输注,但最好与受血者血型相容。AB型血浆可安全地输给任何型的受血者;A型血浆可以输给A型和O型受血者;B型血浆可输给B型和O型受血者;O型血浆只能输给O型受血者。误区二,融化后的血浆像全血一样置于室温后使用。融化后的血浆应尽快使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更不可让新鲜冰冻血浆自然融化,以免有大量纤维蛋白被析出。
应该注意的是:(1)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2)输注速度为每分钟5~10ml;(3)输完后的血浆袋应该放入冰箱保存24h备查。(4)输血单应保存在病历中。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鲜冰冻血浆有滥用的趋势,在认识它的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血浆能传播肝炎和艾滋病,又能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应该正确对待。
哪些贫血情况需要输血治疗
输血的适应证如下:
(1)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发作,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时。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在接触氧化剂药物或化工毒物或进食蚕豆后,及多种其他溶血性贫血者可以发生急性大量溶血,血红蛋白很快降至很低水平,缺氧症状很明显,生命受到威胁。这种病人急切需要输血,以减轻缺氧状态。AIHA和PNH病人输血后溶血和黄疸可能加重,但为了抢救生命不得不冒一些险,至于输什么样的血要考虑。G6PD缺乏者大多能较快地自行恢复,不一定需要输血,但部分病人贫血可以很严重,处于循环衰竭的边缘,往往输血一次,可帮助其渡过危险期,以后就能很快恢复。某些溶血性贫血有时突然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或溶血危象,一般亦需要输血。
(2)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骨髓增生低下的贫血,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骨髓纤维化症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等。这些贫血的治疗大多不易见效,只有依靠输血以提高血红蛋白的水平,来维持生命。这些病人大多已适应于血红蛋白低水平的状态,而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又有抑制作用,因此如果血红蛋白在60~70g/L以上,又无缺氧症状,即不宜输血。
(3)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难治性贫血等的病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或病之晚期治疗无效、贫血较严重时,往往需要输血,最好是成分输血。
(4)重型β海洋性贫血、贫血较重的中间型β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等,贫血常很严重,一般依靠长期输血以维持生命。输血对这类贫血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用来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减少不正常红细胞的生产和破坏。有人主张对重型β海洋性贫血的患儿从婴儿时期开始即给以“高输血疗法”,可以使很多典型的症状体征不出现,并延长患者生命,不过最后仍不免死于继发性血色病。亦有人采用“新生红细胞”输血的方法,以延长输血的效果、减少输血次数,从而延迟血色病的出现。输血也用以抑制骨髓产生易溶血的PNH细胞,以减轻溶血。
(5)急性大量失血时,在液体大量进入血流之前,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变化不大。而血液总量减少的后果如血压下降、发生循环系统休克,比红细胞量的减少严重得多。当一次失血量估计超过全身血液总量的15%时,就应输血或先输液。失血量不易准确估计,应多注意病人的血压、脉搏,是否有出汗、恶心、烦躁等症状。在输血尚未准备就绪时,应先予以补液。以全血输血最为适宜,但也可用浓集红细胞加晶体溶液及血浆或白蛋白溶液。
(6)烧伤病人在最初几天之内皮肤烧伤面丧失大量血浆。这时最需要补充血浆和晶体溶液,以恢复血液总量。以后溶血性贫血逐渐加重时,可输以浓集红细胞或全血。
(7)因血液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或血小板缺乏而有严重出血和贫血时,亦需要输血。通常都用新鲜全血,因除了补充红细胞,还能补充血浆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但如果贫血不很严重,主要的目的是止血,则还不如用新鲜血浆或血浆的生物制品——浓缩的凝血因子,效果更好。如血友病即可用因子Ⅷ的冷沉淀或高度浓缩物;血小板缺乏的出血可用浓集血小板的成分输血。
缺铁性贫血、叶酸缺乏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即使贫血较严重,一般不需输血。因为用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后,自觉症状很快改善,血象进步很快,就没有必要输血。
淋巴瘤患者贫血时应注意些什么
因此,淋巴瘤病人伴有贫血时,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的同时必须好好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节省体能,使身体耗氧量减少。尤其是血红蛋白低于60克/升的病人,上述症状较重,应严格限制活动,最好卧床休息,起身要缓慢,避免因体位 改变而致脑供血减少、缺氧加重,引起晕厥。行走时应有人搀扶,否则,可能因极度乏力和晕厥而跌到,发生意外。重度贫血病人,应及时给予输血治疗,渡过危险期,以保证放疗和化疗的顺利进行。
血液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形的细胞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另一部分是使血细胞悬浮于其中的液体成分,称为血浆。血浆中含有水分、电解质、凝血因子等多种物质。所谓成分输血,即把献血者所献之全血,按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制成高纯度、高浓度的制品,根据病人的需要,有针对性输入所需血液成分。临床治疗上常用的成分输血是血细胞成分,如淋巴瘤病人伴有贫血时,血红蛋白低,可以输红细胞;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出血的淋巴瘤病人,可输血 小板、血浆或凝血因子等。成分输血不仅加强了针对性,还可以避免输入不必要的成分而引起不良反应。此外,一血多用还可节约血源,这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 成果之一。近20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成分输血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全血,已成为一个国家医学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淋巴瘤病人必须输血时,应尽量 少用全血和血浆,而多用成分输血或血液代用品。
癌症病人患贫血是否能输血
输血优劣
贫血发生后,输血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肿瘤病人因贫血而产生的缺氧症状(如乏力、心悸、活动耐力减弱、活动后呼吸困难等),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改善人体内缺氧状态增加病人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但是,对于肿瘤病人而言,输血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它的正面效应,其不良影响主要有:输血后可能出现肝炎、艾滋病等感染;输血可以导致各种输血反应,如发热、溶血性反应等;输血,尤其是输全血容易导致同种免疫反应,抑制受血者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促进肿瘤复发,并降低五年生存率。国外的多个研究及统计学分析还证实,即使是早期肿瘤,或只进行了少量输血,对肿瘤病人的预后也有明显不良影响。因此,原则上不主张采用输血作为肿瘤病人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应对策
虽然肿瘤病人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但是如病情确实需要,则应采用红细胞成分输血,即输注浓缩的红细胞,因为全血中存在的白细胞及白细胞分解产物是引起受血者免疫功能障碍的最主要成分。动物实验也证实,输白细胞比输红细胞有更强的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而输注浓缩的红细胞对肿瘤病人的复发及五年生存率无不良影响。
什么是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说将血液中的成分进行分离提纯,可以达到一血多用的目的,既节约了血源又能减少输血的副作用。
成分输血分为几大类:
1、红细胞输血
2、血小板输注
3、粒细胞输注
4、凝血因子输注
5、血浆和血浆制品输注
6、免疫球蛋白和血液免疫制品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