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成因
雾霾的成因
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
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雾霾形成有三个要素:
一是生成颗粒性扬尘的物理基源。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最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
二是运动差造成扬尘。例如,道路中间花圃和街道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泼水后若有泥浆流到路上,一小时干涸后,被车轮一旋就会造成大量扬尘,即使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也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
三是扬尘基源和运动差过程集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颗粒最终与水分子结核集聚成霾。目前来看,在我国黄土平高原地区350多座城市中,雾霾构造三要素存量相当丰裕。
雾霾形成的原因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大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是主要因素。由于空气不流动,空气中微小颗粒聚集,飘浮在空气中。
2,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
4,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6,城市楼房越来越高,越来越密,不仅使本来气压低时空气就不爱流通,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楼房表面产生的张力会助长雾霾的形成。
7,城市能产生毛细现象的地面越来越少,这样不仅地面干燥微小颗粒容易形成雾霾,而且雾霾颗粒也不易被地面吸收,这样雾霾升起、落下就会产生循环,而不易根治。
雾霾的基本含义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霾(mái),也称灰霾(烟雾)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的鉴别方法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大,可达1~3公里左右。
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
霾在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霾是由汽车尾气等污染物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
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比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符号为“∞”。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雾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如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雾霾形成原因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因有三:
一: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二: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因三: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实际上,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空气质量在扩散条件较好时能达标,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就会迅速下滑。
雾霾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雾并非霾
雾霾
雾并非霾
雾和霾的区别很大。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现象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霾”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成因
雾霾天气下居民带口罩晨练
雾霾天气下居民带口罩晨练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雾霾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气象活动影响
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地面灰尘大,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污染物不扩散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气象专家表示,由于大雾本身呈现一种不均匀的现象。因此,会出现同一城市雾霾程度不同。
PM2.5
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汽车尾气。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量也越来越多,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60%左右。二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根据研究,道路扬尘是PM2.5的主要来源,占PM2.5来源的20%左右。三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这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烹饪催高
据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称:“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此言一出,立刻引发各界议论纷纷。
据《新京报》调查结果显示,烹饪确实能产生PM2.5,但蒸、煮方式,产生的PM2.5并不多,而油炸、炒菜时,PM2.5则迅速飙升8倍到近20倍,达到严重污染甚至爆表的级别,其中炒菜产生的PM2.5最多,5分钟内PM2.5数值就从开始时的38微克/立方米增加到了787微克/立方米。因此,烹饪尤其是炒、炸的方式,确实会产生不可忽视的PM2.5,尽管它可能比起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产生的PM2.5来说,占比算小的,但由于油烟中吸附了有害物质,因此公众也不能低估。
其他原因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影响比炒菜大得多,但却常常被忽略的颗粒物来源。比如城市建筑工地扬尘、农田秸秆焚烧等。来自城市道路开挖、未覆盖及未及时回填道路、建筑工地、工业烟尘和城市外矿物粉尘的输入也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北京PM1中占11%的组分——元素碳就主要来自于城市未覆盖道路、建筑工地等处。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霾不分南北也不分干湿
雾霾和晴空下的对比
雾霾和晴空下的对比
霾并无南北、干湿之分,对人体健康危害主要看污染成分、浓度和作用时间。通常在北方地区冬天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主城区连续三天的空气污染物积累就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在南方地区如果生产和交通排放量大也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和长江河谷、珠三角、京津冀一样,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易出现雾霾地区”中的一员,而京津冀虽然在北方,同样是雾霾高发地。
雾霾可导致不孕不育吗
雾霾天气分为雾和霾,雾是由水蒸气组成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形成雾,大雾天气多出现高山地带和秋冬季节,也较为常见,并且大雾天气并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霾之所以和雾放在一起,是因为霾的形成原因与雾有异曲同工之妙,雾是水蒸气遇冷形成,而霾则是由非常细小的颗粒组成,并且其细小程度为雾的十几或者二十分之一,其细小程度可想而知了。
再者,再给大家普及一下PM的相关知识,PM2.5大家都知道是可以吸入的颗粒物含量,其实,其全称是可以吸入肺的颗粒物含量。PM1则是比PM2.5直径更小的可以吸入肺的颗粒物,而这些颗粒物多含有致癌物质。
那么,雾霾天气真的会导致不孕不育吗?答案是真的。雾霾天气很容易造成不孕不育。就政府部门发布的关于雾霾天气的可靠报道,我国的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家对化工能源的使用而造成的,例如化工厂排放的废烟废气、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还有居民烹饪产生的油烟以及路面的扬尘等。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可以形成光化学烟雾、酸雨等,不仅破坏树木和建筑物,更主要的是影响能见度,阻碍交通正常运行,还会加剧心脏系统及呼吸系统恶性病的恶化,从而影响人们的生育能力,导致人们容易不孕不育。
中国雾霾的成因
(一)自然气候是影响城市霾日数的首要原因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因此,山、河谷地区(山西的部分城市、湖南长沙等)、平原河湖地区(如南京、合肥、杭州等)更易形成雾霾天气,而干燥多风地区则不易形成。如呼和浩特和乌鲁木齐2012年霾日数为0。本次北京雾霾天气主要是遭遇了罕见的逆温气象条件。
(二)“三高”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近年来中东部地区霾日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2009年我国千美元GDP能耗(2000年美元不变价,下简称单位能耗)约0.77吨标准油,是世界平均水平0.31吨的两倍,同年美、英、日的单位能耗分别为0.19、0.12、0.1吨标准油。尤其是我国第二产业能耗较高。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47:43,但三次产业及其与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比例为2:71:16:11。比产业能耗结构更突出的问题是能源结构。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其中49.5%用于火力发电)、石油、天然气、电力(包括水电、核电、其他能发电,不含火电)比例为71.9:20:4.6:3.5(下文同此口径),同期世界煤炭消费占比不到30%,我国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明显偏低。
(三)大气污染区域化和生活方式高碳化是一些大城市霾日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2011年,北京市单位能耗约为0.32吨标准油,三次产业结构为0.9:24:75.1,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比例为27.1:32.6:14.4:25.9,基本达到世界大城市标准。北京市环保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影响北京PM2.5污染物(霾天气的重要成因)的首要原因是北京周边地区的影响(24.5%),其次是机动车直接和间接排放(约22%)。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部分城市,部分污染物的外来源贡献率达到40%。
霾日数增加不仅是“天灾”,也是大气污染的“人祸”,在人口、产业密集的大城市更易发生,影响也更大。治本之道在于多管齐下,积极应对大气污染。
雾霾的鉴别方法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大,可达1-3公里左右。
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
霾在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霾是由汽车尾气等污染物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
雾霾的形成原因
人为因素:人的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这是引起霾的一个主要原因,常见能引起霾的因素有:汽车尾气,工业气体不达标排放,北方地区冬季燃煤,建筑工地扬尘等。
自然因素:自然界的很多因素也会引起雾霾,常见的有: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增加。
雾霾产生的原因 雾霾的成分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 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而现在空气的高频词汇PM2.5就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 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雾霾天气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雾霾的鉴别方法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大,可达1~3公里左右。
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
霾在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霾是由汽车尾气等污染物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雾霾是怎么形成的 雾霾怎么形成
雾霾的出现实际上是指PM2.5污染,雾霾雾霾,主要分为“霾”和“雾”。
当PM2.5在空气当中达到一定浓度,空气能见度少于10千米,这是“霾”;
PM2.5颗粒主要包含7种主要成分,有一些成分在相对湿度比较大的时候会吸湿,当空气条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活化,变成云雾的凝结核。PM2.5成为凝结核之后会迅速吸水,就会在空中形成小的水滴,形成云雾。在空中看到的是“云”,当云和地面接到一起的时候,就叫“雾”。
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水什么
近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被雾霾天气笼罩,那么雾霾天气形成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这几年,每到秋冬,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雾霾天气,只是都没近段时间波及范围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ZRA雾霾净化器,德国精工专注防霾!专家指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雾霾天气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方法/步骤
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地面灰尘大,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四、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五、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六、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