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病因来源
肺栓塞的病因来源
(一)血栓来源 肺血栓栓塞症常由下肢深部静脉系统血栓迁徒所致。也可源于盆腔静脉、肾静脉、肝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处的血栓。有时非血栓物质如脂肪颗粒、羊水、空气、瘤细胞团等亦可引起。据国内报道,有30%左右的柱子来自右心室,特别是心脏病病人合并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心功能不全时,易发生附壁血栓引起的肺血栓栓塞和5暇死(肺血栓拴塞症后肺组织缺血、坏死)。
(二)基础疾病 肺血栓栓塞症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我国有学者报告以心脏病员多(40%),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次之(35%),血栓性静脉炎占13%,感染性疾病15%,妊娠4%,骨折2%,肝硬化1%。其他基础疾病和病因有烧伤、肾移植、人工气腹、体外循环及锦状细胞贫血等。
(三)诱发因素 血液淤滞、静脉损伤、高凝状态是促进DVT要素。
1.血液淤滞 长期卧床、肥胖、心功能不全、静脉曲张和妊娠等情况易发生血液淤滞。
2.静脉损伤 外科手术、创伤及烧伤后常易引起静脉损伤。尤其以盆腔和腹部的恶性肿瘤切除等大手术及下肢较大的矫形手术后更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3.高凝状态 某些凝血和纤湾系统异常,易引起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如抗凝血酶皿、蛋白C和蛋白S及纤溶系统中某些成分缺乏等。
肺栓塞的病因
(一)主要原因
血栓是最常见的肺栓子。70%~95%是由于深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原发部位以下肢深静脉为主。其他栓子:如有脂肪栓、空气栓、羊水、骨髓、寄生虫、胎盘滋养层、转移性癌、细菌栓、心脏赘生物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条件是血流淤滞、静脉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
(二)高危因素
1.年龄因素
尸检资料表明,PE的发生年龄多在50~65岁,儿童患病率约为3%。而60岁以上可达20%。90%致死性PE发生在50岁以上。在女性20~39岁者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同龄男性高10倍。
2.活动减少
因下肢骨折、瘫痪、重症心肺疾病、手术等原因,致使长期不适当的卧床,或健康人平时肢体活动减少,降低了静脉血流的驱动力,导致血流淤滞,深静脉血栓形成。
3.静脉曲张和血栓性静脉炎
肺动脉造影和肺灌注扫描显示,51%~71%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可能合并PE。因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一旦静脉内压急剧升高或静脉血流突然增多,栓子脱落而发生PE。
4.心肺疾病
25%~50%的PE患者有心肺疾病,特别是心房颤动并伴有心衰的患者最易发生。
5.创伤
15%的创伤患者并发PE,其中胫骨、骨盆、脊柱骨折常易发生PE;此外软组织损伤和大面积烧伤也可并发PE,可能因为受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损伤了肺血管的内皮细胞或造成高凝状态所致。
6.肿瘤
许多肿瘤如胰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骨肉瘤等均可合并PE。
7.妊娠和避孕药
服用避孕药妇女静脉血栓形成之发生率比不服药者高4~7倍。有报道静脉输注雌激素者亦可诱发PE。
8.其他原因
肥胖、某些血液病、糖尿病、肺包囊虫病等。
肺栓塞的病因
血栓形成(20%):
血栓形成肺栓塞常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合并症。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和骨盆的深静脉,通过循环到肺动脉引起栓塞;但很少来源于上肢、头和颈部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静脉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因此,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静脉插管、盆腔和髋部手术、肥胖、糖尿病、避孕药或其它原因的凝血机制亢进等,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血栓松脆,加上纤溶系统的作用,故在血栓形成的最初数天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最高。
心脏病(20%):
心脏病为我国肺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占40%。几遍及各类心脏病,合并房颤、心力衰竭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发病率较高。以右心腔血栓最多见,少数亦源于静脉系统。细菌性栓子除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外,亦可由于起搏器感染引起。前者感染性栓子主要来自三尖瓣,偶尔先心患者二尖瓣赘生物可自左心经缺损分流进入右心而到达肺动脉。
肿瘤(15%):
肿瘤在我国为第二位原因,占35%,远较国外6%为高。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绒癌、白血病等较常见。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仅约1/3为瘤栓,其余均为血栓。据推测肿瘤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凝血激酶(thromoboplastin)以及其他能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如组蛋白、组织蛋白酶和蛋白水解酶等,故肿瘤患者肺栓塞发生率高,甚至可以是其首现症状。
分娩(10%):
妊娠和分娩肺栓塞在孕妇数倍于年龄配对的非孕妇,产后和剖腹产术后发生率最高。妊娠时腹腔内压增加和激素松弛血管平滑肌及盆静脉受压可引起静脉血流缓慢,改变血液流变学特性,加重静脉血栓形成。此外,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加,血浆素原-血浆素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但这些改变与无血栓栓塞的孕妇相比并无绝对差异;羊水栓塞也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其他(10%):
其它少见的病因有长骨骨折致脂肪栓塞,意外事故和减压病造成空气栓塞,寄生虫和异物栓塞。没有明显的促发因素时,还应考虑到遗传性抗凝因素减少或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剂的增加。
病理变化
大多数急性肺栓塞可累及多支肺动脉,栓塞的部位为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叶;但少见栓塞在右或左肺动脉主干或骑跨在肺动脉分叉处。血栓栓子机化差时,通过心脏途径表面即逐渐为内皮样细胞被覆,2~3周后牢固贴于动脉壁,血管重建。早期栓子退缩,血流再通的冲刷作用,覆盖于栓子表面的纤维素、血小板凝集物及溶栓过程,都可以产生新栓子进一步栓塞小的血管分支。栓子是否引起肺梗塞由受累血管大小,阻塞范围,支气管动脉供给血流的能力及阻塞区通气适当与否决定。
肺梗塞的组织学特征为肺泡内出血和肺泡壁坏死,但很少发现炎症。原来没有肺部感染或栓子为非感染性时,极少产生空洞。梗塞区肺表面活性物质丧失可导致肺不张,胸膜表面常见渗出,1/3为血性。若能存活,梗塞区最后形成瘢痕。
肺栓塞后引起生理死腔增加,通气效率降低,但由于急性肺栓塞可刺激通气,增加呼吸频率和每分钟通气量,通常抵消了生理死腔的增加,保持PaCO2不升高甚至降低。
肺泡过度通气与低氧血症无关,甚至不能由吸氧消除;其机理尚不清楚,推测与血管栓塞区域肺实质的反射有关。虽然PaCO2通常降低,但神经肌肉疾患,胸膜剧烈疼痛和肺栓塞严重患者不能相应增加通气代偿增加的生理死腔时,可出现CO2潴留。
急性肺栓塞时常见PaO2降低,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可能是其主要机制,局部支气管收缩,肺不张和肺水肿为其解剖基础。如果心输出量不能与代谢需要保持一致,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将降低,可进一步加重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和低氧血症。
肺栓塞常见的致病因素
一、血栓
血栓形成肺栓塞常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合并症。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和骨盆的深静脉,通过循环到肺动脉引起栓塞。但很少来源于上肢、头和颈部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静脉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因此,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静脉插管、盆腔和髋部手术、肥胖、糖尿病、避孕药或其它原因的凝血机制亢进等,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血栓松脆,加上纤溶系统的作用,故在血栓形成的最初数天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最高。
二、心肺疾病
慢性心肺疾病是肺血栓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25%~50%肺栓塞患者同时有心肺疾病,并发于心血管疾病者占12%,特别是合并房颤、心力衰竭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发病率较高。以右心腔血栓最多见,少数亦源于静脉系统。细菌性栓子除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外,亦可由于起搏器感染引起。我国心肺疾病并发肺栓塞者并不少见,遗憾的是生前仅13%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断。
三、肿瘤
在我国为第二位原因,占35%,远较国外6%为高。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绒癌、白血病等较常见。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仅约1/3为瘤栓,其余均为血栓。恶性肿瘤患者易并发肺栓塞的原因可能与凝血机制异常有关。据推测肿瘤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凝血激酶(thromoboplastin)以及其他能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如组蛋白、组织蛋白酶和蛋白水解酶等,故肿瘤患者肺栓塞发生率高,甚至可以是其首现症状。
四、妊娠分娩
肺栓塞在孕妇数倍于年龄配对的非孕妇,产后和剖腹产术后发生率最高。妊娠时腹腔内压增加和激素松弛血管平滑肌及盆静脉受压可引起静脉血流缓慢,改变血液流变学特性,加重静脉血栓形成。羊水栓塞也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五、其他
如长骨骨折致脂肪栓塞,寄生虫和异物栓塞,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者栓塞病的发生率增加),脱水,某些血液病 (镰状细胞病、红细胞增多症),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等)及静脉内插管等也易发生血栓病。
为什么确诊肺栓塞要做很多检查
由于肺栓塞是个「多面影帝」,表现没特异性。肺栓塞漏诊比较高。肺栓塞诊断有一定流程(参见「肺栓塞的诊断」一问),是需要多种检查相互印证。肺动脉像支气管那样,也是树型结构。如果主干堵塞,患者症状相对典型,胸部 CT 就可能发现肺动脉主干病灶。如果肺动脉末端细支出了问题,患者症状轻,不典型,即使医生想到了「肺栓塞」,让患者做胸部 CT 也会漏诊(无法辨别微小病灶),还需要做肺通气/灌注扫描辅助诊断。此外肺动脉造影这项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技术,也不是各家医院能开展。所以患者会误解医生在「绕圈子」。
肺栓塞病情有时变化迅速,有时症状反复发生,血块可能发生自溶、崩解,症状消失,所以检查没能发现直接证据也是有可能的。
肺栓塞常见吗
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美国估计每年有 60 万~70 万新发肺栓塞患者,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未经治疗的肺栓塞病死率高达 25%~30%。
如何判断是肺栓塞
尸体解剖研究表明,肺栓塞误诊率高达70%。为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率,便于及早治疗,降低死亡率,国际上急性肺栓塞诊疗程序的新观念和新思维:对于任何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和咯血的患者都要考虑可能是急性肺栓塞,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
1. CT肺动脉造影(CTA):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5%以上,目前对急性肺栓塞可疑病例列为首选,并在就诊24h内完成。
2.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肺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下肢静脉。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诊断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3.对血浆D-二聚体(D-Dimer):如D-Dimer低于500μg/L,可排除急性肺栓塞诊断。D-Dimer是交联的纤维蛋白代谢产物,急性肺栓塞时血浆含量增加,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强。
4.超声心动图检查:经胸或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能间接或直接提示肺栓塞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久坐电脑前引发肺栓塞
近几天来,某医院呼吸内科接连抢救了2位肺栓塞病人,都是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年轻人。专家提醒人们,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上网、打游戏而不站起来运动者,不仅会患颈椎病、肩周炎、眼疾等疾病,也会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严重肺栓塞能在几分钟内要人命。
专家指出,肺栓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长期坐卧不动,下肢血液回流速度减慢,血栓逐渐聚集形成。肺栓塞容易误诊为肺炎和心脏病。一般多见于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骨折等长期卧床的中老年患者,而这2位病人都是年轻人,平时没有其他毛病。发生肺栓塞完全与他们长期久坐在电脑前工作不运动有关。张德平教授提醒人们,肺栓塞有三大典型症状:胸痛、胸闷、咯血。还会有突然眩晕、跌倒、心慌、出汗等症状,有的会出现一侧肢体疼痛和肿胀。因此,长期久坐电脑前工作或上网游戏1—2小时,就应该站起来运动一下,有意识地活动下肢,做下蹲等动作,加快下肢血液流动,平时可穿弹力袜;长期卧床者,可经常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要立即送医院急诊。
得了肺栓塞,是不是很容易窒息而死
没有经过治疗的肺栓塞病人,死亡率接近 30%。正如前述肺栓塞患者病情有轻有重,绝大部分患者不是「窒息」猝死的。「窒息」猝死的肺栓塞患者「窒息」前往往有蛛丝马迹,如活动后气促(体力耐量下降),胸闷,下肢不对称肿胀。所以关键还是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及时治疗。
胸痛并非都是心脏病
前不久,31岁的胡先生因为胸痛到某医院急诊,拍X线胸片后诊断肺炎,但是医生给予抗生素治疗却没有好转。两天后,胡先生转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医生在询问病情时了解到,患者除了胸痛之外,行走或者步行楼梯后还感到呼吸困难。仔细阅读患者的X线胸片后,医生还发现有肺动脉高压征象。据此,医生考虑患者可能是肺栓塞,并立即给患者做CT肺动脉造影,确诊为肺栓塞,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治疗,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什么是肺栓塞?专家表示,这是指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的疾病。由于过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认为中国人罹患此病人数极少,直至近10年的医学院校教科书才将此病作为独立章节写入教材,以致医务人员和广大民众对肺栓塞的表现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漏诊率极高。据专家对广西部分三甲医院调查资料,与我国肺栓塞诊治工作开展较好单位比较,广西肺栓塞病例数占医院病人的比例显著低下,不足国内先进单位的一半,意味着广西肺栓塞患者漏诊率可能达到50%以上。在临床工作中,也有医生反映不时遇到一些胸痛患者误诊为心脏病,在进行心脏病检查排除了心脏疾病后才想到肺栓塞可能,而进行肺动脉造影确诊为肺栓塞的病例。
肺栓塞造成的胸痛与心脏病胸痛有所不同。典型心脏病胸痛表现为左胸心前区压榨样胸痛,而肺栓塞胸痛表现胸膜炎样胸痛即用力呼吸时胸痛加重。此外,80%肺栓塞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即活动后或者快速行走、步行楼梯时感到气紧。因此,如果胸痛患者感到呼吸困难,特别是心电图检查不能诊断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时,一定要考虑肺栓塞可能。专家呼吁,推广和规范胸痛患者的诊疗程序,减少误诊,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胸痛性疾病,包括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栓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