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耵聍栓塞可引起听力减退

耵聍栓塞可引起听力减退

对于耵聍栓塞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必须了解的,因为耳朵是我们重要的器官,所以平时要小心的呵护。外耳道的皮肤也会出汗,但出的汗和其他部位的不同,是一种浅黄色的粘稠的分泌物,叫耵聍。外耳道的耵聍腺,确实是一种变异的汗腺,粘稠的耵聍能把进入耳道的灰尘、细菌、小虫等异物粘住,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另外,粘稠带油的耵聍就象涂上一层油一样,也能保护外耳道的皮肤。

耵聍腺分泌的耵聍与进入外耳道的灰尘、异物以及外耳道的脱落上皮等一起积存在外耳道内,常常形成固体团块状。小的团块可随着咀嚼运动、说话等掉到外面。有的孩子外耳道比较狭窄,或有某种病变,耵聍腺为油性,耵聍不易掉出。有时也可由于外耳道发炎,耵聍腺分泌亢进而致耵聍增多。以上情况都可以形成耵聍栓塞。

得了耵聍栓塞,声音不能通过外耳道传导鼓膜,引起耳聋。若为一侧栓塞,孩子可用另一只耳朵听,但两侧耳朵都栓塞,听力减退就很明显。这时家长如果向后上方拉起孩子的耳廓,对着光源能看到一块深黄色,或棕黑色的耵聍块堵在耳道内。在洗脸、洗澡或游泳时,耳朵进水,可将耵聍栓泡胀,引起外耳道发炎,产生疼痛。

耳屎多会怎样

耳屎太多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很易形成耵聍栓塞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或者诱发炎症,耳屎完全阻塞耳道后挺听力会减退,还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耳部疼痛,还可以引起耳鸣,眩晕等不适症状。

耵聍栓塞有哪些危害

有时过多的耵聍和耳道内脱屑、灰尘等异物存积成块;挖耳不当将耵聍块推入耳道深部;或外耳道有异物存留、畸形、肿瘤、瘢痕等,或老年人肌肉松弛,下颌关节运动无力,影响耳屎的排出时,发生耵聍栓塞得机会就比较多。发生耵聍栓塞后,视耵聍大小和部位不同会产生听力减退、耳闷塞感、耳鸣、眩晕等症状。

耵聍栓塞时,耵聍常呈黑色或棕色团块,质地较硬,触之不动。对耵聍栓塞者不能盲目掏挖,强行挖取,势必碰伤外耳道皮肤,甚至损伤鼓膜,并易引起感染。不恰当的挖耳,更可将耵聍推向深处,更难取出。对大而坚硬的耵聍,可先用3%~5%碳酸氢钠溶液滴耳,每日3次,待耵聍软化后钩出,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出来。

油耳是不是病呢?

我们在选择护肤品的时候,往往要先知道自己是油性皮肤还是干性皮肤再选购。耳朵里的分泌物也可分为两种,有的人是干性的,有的人是油性的。

什么是油耳,可能有一部分的人还知道,“油耳”俗称“糖耳”统称耵聍,换种说法就是“耳屎”或“耳垢”, 若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过多,影响听力或诱发炎症,则称为耵聍栓塞。当引发炎症时,就会引起中耳炎,那么油耳和中耳炎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 耵聍分为两种,即干性和油性。

耵聍分为两种,即干性和油性。耵聍为外耳道软骨部上的是由皮脂、耵聍腺分泌物以及外耳道皮肤脱落的角蛋白碎屑混合而成的,耵聍腺是一种特殊的汗腺,位于外耳道外侧(此处常长有耳毛),分泌淡黄色粘稠液体,有杀菌、抑制真菌生长及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灰尘、小虫及预防鼓膜干燥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分泌物干燥后所形成小块薄片,附在外耳道皮肤表面,这一层很薄耵聍,借着鼓膜及外耳道表皮的向外移行生长,不断向耳道口移动,最后借咀嚼、头位变动、张口以及下颌关节的运动等活动时自行脱落排出。

有一部分人分泌的耵聍为不易干燥的油状,称油性耵聍(俗称油耳朵,为先天性遗传所致)。 “油耳”患者往往父母或一方也是具有“脂性耵聍”,油耳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油耳”是生理性的分泌物,不属病态,无自觉症状,但常伴腋臭,都由遗传引起,不影响听力,勿需治疗。

中耳炎是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也可为持续性,有时会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中耳炎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另外还有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流水声等。

宝宝的耳屎到底要不要掏出来,有耳屎该如何做 耵聍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当然不是。耵聍堵塞耳道形成耵聍栓塞可能出现耳闷塞感、轻微的听力下降耳鸣甚至眩晕。耵聍栓塞刺激外耳道皮肤引起外耳道炎出现耳痛耳道红肿,耵聍甚至可以刺激外耳道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咳嗽。

出现以上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由医生处理耵聍。

常见耳病及症状

耵聍栓塞:耵聍栓塞是指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耵聍栓塞形成后,可影响听力或诱发炎症,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小儿的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有发热、呕吐等。

鼓膜穿孔:鼓膜穿孔是一种由暴力案件,交通事故,或气压改变所致的中耳创伤,临床表现:1.听力从正常到中度耳聋,自觉有阻塞感,甚至耳痛。2.数小时后由于渗出液产生,耳痛症状减轻。3.有耳鸣的迹象。4.初起时仅见鼓膜单纯性充血,随着鼓膜内陷,出现点状出血,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5.爆炸性鼓膜穿孔,因鳞状上皮内翻进入鼓室而形成鳞状上皮囊肿,容易继发感染。

乳突炎是乳突气房黏膜及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乳突炎性病变虽继续发展,而全身及局部症状却不明显,以致不被发现,称隐性乳突炎。急性乳突炎如不能得到控制,炎症继续发展,可穿破乳突骨壁,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在1861年由法国医师Prosper Ménière首次提出。该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双耳患病者约占10%~50%。

耳聋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的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习惯称为耳聋。只有听力严重减退才称之为聋,其表现为患者双耳均不能听到任何言语。而听力损失未达到此严重程度者,则称为听力减退。

听力下降的原因 耳部疾病

耳部疾病是导致听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其中由耳部的炎症引起听力下降的比较多,而先天性听力缺失和外伤引起的听力下降比较少,耳部的炎症也影响听力,主要高发是在中耳区包括: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大疱性鼓膜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另外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外耳异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内耳的美尼尔氏综合症、听神经瘤,都能引起耳鸣,导致听力下降。

患有耵聍栓塞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耵聍栓塞的护理方法:

1.保持外耳道清洁是防止耵聍栓塞的首要条件。如果有耵聍屑,感觉外耳道发痒,可用棉签沾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这样不但止痒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2.游泳之前最好由医生检查一下,先把耵聍屑取出,以防进水膨胀后形成栓塞。若水进入外耳道后,症状可加重,常有耳痛。所以如果耵聍过多,可经常定期到医院请耳科专科医生帮忙取出,以防出现耵聍栓塞。

3.一旦耵聍诱发了炎症,应先积极消炎,并尽快取出栓塞,以防引流不畅,致使炎症向内扩散。耵聍完全堵塞后会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耵聍取出后,要注意保持洁净干燥。

4.不要随便掏耳朵:如果使用未经消毒的尖锐器械掏耳朵,很容易造成耳道、鼓膜的损伤,引起耳道感染、鼓膜炎和鼓膜穿孔,引起听力减退和邻近组织的感染。

最好的耵聍栓塞的护理方法就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一些细节,从而避免炎症,而且不要随便掏耳朵,从而保证耳朵的健康。

相关推荐

为什么会有油耳屎

油耳屎,是基因决定的,有的人耵聍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黄色、油性粘稠物质。平常不用力抠鼻,擤涕时也不用力过度。在洗澡、洗头前,要用消毒棉球填塞两个耳孔,防止污水进入耳朵。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 但有一类特殊的油耳人群,耳朵内部油脂分泌比较多,外耳道脱落的上皮、灰尘能混合分泌出来的耵聍结成团,并逐渐阻塞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诱发耳道炎。因此,这类人群最好两三个月清一次耳屎。 特别是喜欢游泳者

耳屎多以掏耳朵吗

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影响张口和咀嚼,严重者听力减退。 还有,常掏耳朵还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

经常掏耳朵会得癌症吗

最近有一男士因为经常挖耳朵而得了癌症,确实大家对于卫生的过分重视使得很多人经常掏耳屎,从小就喜欢让妈妈替自己掏,长大后喜欢让理发师帮忙掏,且视之为一种享受,殊不知不会掏耳朵会直接会引发耳朵内癌症,没经过消毒的公用掏耳工具不仅能传播引起耳道乳头状瘤的病毒,还能刺激耳朵内的细菌恶变。 生活中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一些诸如火柴棒、小发夹之类的东西掏耳屎,这样做轻则导致耳道发炎,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 耳屎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

耳屎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应与下面两种情况相鉴别 1.耵聍不排出来,会越积越多,时间越久越硬,成为棕褐色的硬块,紧紧堵塞在耳道内,这就是“耵聍栓塞”。 2.耳屎颜色较深,黄褐色,很粘稠,有时堆在外耳道口,俗称为“油耳屎”,这是正常现象,无需治疗。 正常人的耵聍大多呈淡黄色片状,附在外耳道的壁上。由于外耳道与下颌关节相接近,吃东西或说话时,耳道内的片状耵聍便会慢慢松动而不知不觉被排出耳外。 耳屎将外耳道全部阻塞,就会影响听力。耳屎容易吸水膨胀,在游泳、洗头发以后,因水份流入外耳道而使耳屎迅速膨胀,以致突然发生耳痛和听力降低。如果耳

耳朵疼是怎么回事

1、外耳道炎当耳内不适时,有人喜欢用指甲、发夹等在耳内掏挖,这容易将耳道皮肤戳破,引起感染发炎。此时不但有耳痛而且还伴有出血。 2、外耳道疖肿当外耳道炎得不到及时治疗时,或年老体弱、患有糖尿病时,或耳道皮肤长时间受到水的浸渍,皮肤表面抵抗力减弱时,往往容易发生耳道疖肿,疖肿会逐渐肿胀、化脓,将耳道堵塞,引起疼痛。 3、急性中耳炎在中耳腔内发生细菌性感染时脓液不断增多,并直接压迫对疼痛敏感的鼓膜,会引起耳内阵阵疼痛,呈搏动性疼痛。 4、耳疱疹这同病毒感染有关,在耳廓上比较多见,所引起的耳痛似针刺或烧灼,

中耳炎药

原来,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

爬山耳鸣是怎么回事

耵聍脱落引起堵塞 爬山出现耳鸣,能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震荡,耵聍从外耳外耳道上松动脱落而引起栓塞,这种情况也会出现耳朵闷闷的,等耵聍进一步脱落后,症状就会消失。 运动量过大引起 活动量过大导致耳内血管异常引起的,如果只偶尔发生在长时间爬山,或者超过量运动时,不必太担心。如果平常也有耳鸣的现象,则要去医院做个耳科检查,明确病因。 听觉疾病引起 一些听觉系统疾病,在剧烈运动长时间爬山刺激下也会加重耳鸣,比如:中耳炎、耳硬化症、内耳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外伤、噪声性聋、老年性聋等,这些病症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导致

掏耳朵该不该

人们掏耳朵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清理耳屎,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主任医师王武庆指出,耳屎在医学上被称作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从理论上来讲,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为外耳道内耵聍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而且,耵聍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废物,其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霉菌等有害菌种感染,并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等,而且耳屎的特殊味道,还防止小虫接近。 也有不少人掏耳朵是因为外耳道瘙痒,或者干脆是为了享受掏耳朵的快感。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工具深入耳道挖都容易造成耳道损伤。王武庆解释,耳道

经常掏耳朵易导致耳朵发炎

上理发店洗头、掏耳朵已成为一些人的必选项目,眯着眼睛,任凭洗头小姐拿着棉签往耳朵里转,发出“嗦嗦”的声音,是件很享受的事。时间一长,有些人的耳朵就不对劲了,外耳道开始发炎,有时甚至还有黄色的液体流出。耳鼻喉科医生说,现在,理发店里掏耳朵掏出问题的患者太多了,差不多每天都有。耳朵的保健,你知道吗? 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有关专家说。 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至3cm,耳屎只占外耳

小孩耳屎多正常吗

正常外耳道内均有一薄层浅黄色的耵聍附着。一般情况下,只要小孩耳朵不痛、不痒,听力好,耵聍不必人工清除。在说话、吃东西或打喷嚏时,随着下颌的活动,耳道内的片状耵聍便会慢慢松动脱落,而不知不觉地被排出。 在洗澡、洗头时一旦将水灌入耳道内,耵聍栓塞就会被泡软变大,加重堵塞,引起外耳道、耳鼓膜炎症。有的家长为清除小孩耳内较多的耵聍,便常用发夹、牙签、火柴棒、掏耳勺等掏挖孩子耳朵内的耵聍,这反而有损健康。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小孩外耳道发炎或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瘀血,反而使耵聍分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