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方法
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方法
浅表性胃炎保护胃粘膜的药物:
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琥珀酸半酯,能增强胃粘膜粘液的分泌,延长胃上皮细胞寿命及轻度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故能保护胃粘膜不受胆汁损伤,避免H+反扩散。用法 100mg,日3次,2周后改为50mg,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4~5周为一疗程。副作用有水钠潴留,故宜同时服用氢氯噻嗪和钾盐。
②盖金胃膜素:独含“胃黏膜再生因子”,能快速建立胃黏膜保护层,抵制酸性侵蚀,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当天止痛,15天糜烂、溃疡的胃粘膜开始愈合生长,胃酸分泌功能开始恢复正常。服用方法:口服,一次,3-5粒,一日四次。
③硫糖铝:该药能与胃蛋白酶络合,抑制该酶分解蛋白质,并能与胃粘膜蛋白质络合成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酸的渗透、侵蚀。此外,该药亦能促进胃粘膜细胞的新陈代谢。用法:1.0g,日3~4次。
④麦滋林-S颗粒:该药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于胃粘膜,使局部炎症消失。L-谷氨酰胺与胃肠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起,参与促进组织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用法:670mg,日3次。
其他:维酶素2~4片,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日3次口服;氢氧化铝胶10mg,日3次口服;盖胃平4片,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mg,日3次口服等。均可起到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糜烂,一般的常规的治疗方法就是口服奥美拉唑和胶体果胶铋,如果幽门螺杆菌阳性,建议加用克拉霉素。日常注意饮食调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开水,避免过度劳累,不熬夜,忌暴饮暴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如何治疗
首先当出现胃的不适时,嗳气、胃胀、胃部隐痛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时,应高度重视。应给与内镜检查,观察胃内具体情况,若有出血应立即止血,同时减少产生糜烂的刺激,并给与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同时给与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促使病变部位的愈合。
其次是给与碳13呼气试验,检查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当检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立即给与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最常见的是三联疗法,选择一种质子泵抑制剂(现多用奥美拉唑或雷贝拉唑)和两种抗菌药(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中两种)进行消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胃病的关键因素,因此杀灭HP对治疗胃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治疗胃病这方面,中医有一定的优势,对改善症状有很好效果,因此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很好的恢复。浅表糜烂性胃炎一般愈后良好,应减少应激反应、非甾体抗炎药和酒精的摄入,减少疾病的复发。
浅表性胃炎是胃炎中症状还有病情比较轻的一种疾病,但是应该注意在早期就要进行预防,等到后面出现糜烂的时候治疗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注意及时发现镇长,及时诊断,及时进行治疗才是最重要的解决办法,患者应该注意重视自己的健康,大多数是由于生活还有饮食不规律还有不良的习惯导致的,希望能够积极进行改正还有就是应该坚持。
有胃炎的患者应该注意积极进行抗炎治疗,注意药物的使用,有的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使用之前应该注意进行皮试,另外药物也可以选择活血的,有助于帮助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该坚持清淡饮食,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不喝酒,不抽烟,尽量吃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粥还有清淡的汤,还有面条等等,有助于患者消化。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怎么回事
1.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与直肠炎发病有关。这是因为高脂肪食物可使胆汁分泌增多,促进肠道细菌生长,而胆醇、胆盐在厌氧菌作用下,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增加,这二种致炎物数量增加,促进直肠炎发病。其实,影响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因素是有很多的,而最主要的还是要在饮食方面做起,饮食规律是必不可少的,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2.异物损伤:最为常见的病因是直肠内异物损伤。未消化的骨片、木片或其它带有锐利角的各种异物可直接损伤直肠粘膜而发生直肠炎。此外,发生严重便秘时的坚硬粪便块,可引起直肠炎。
3.良性肿瘤恶变:这种疾病也是直肠炎发病原因之一,一般直肠家族性息肉病、直肠腺瘤、乳头状瘤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导致恶性病变。
4.中毒和感染症:发生灭鼠药或重金属中毒或者发生以胃肠炎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时,常常继发直肠炎。不过此时,与直肠相比,其它胃肠管的病理变化更加严重,而且,大多数病例由此病因而表现临床症状。
得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该怎么办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虽然前期症状较轻,但如未得到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会演变为胃溃疡、穿孔、出血等影响到生命的严重疾病,不仅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还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病变,需要谨慎对待。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怎么治疗鉴于以上危害,武汉肠胃医院胃肠专家率先引入了“新五联疗法”,该疗法在先进设备和医生的诊断、分型之后,根据患者不同病型进行不同治疗方案,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疗方式,给患者施行最佳治疗措施。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众所周知胃健康是重在于养,治是因为胃自我康复功能受到破坏,无法自我修复,所以才借助“外力”使它恢复功能。
然而胃病如不治,又不能自我修复会造成大病发生,“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怎么治疗?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另外,高度精神紧张也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精神的愉悦。
如何正确认识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内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同时存在糜烂、出血或胆汁反流等征象时,则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则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原因
1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多呈烧灼样或有灼热感,一般伴有腹胀、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有部分病人可并发出血而出现黑便或呕血。
2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原因一般认为可能由于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引起胃粘膜血流减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机制的破坏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而发病。
3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其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小于10毫米,高约2毫米,亦有呈条状的,多数隆起中央有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膜。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而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也是属于浅表性胃炎的一种,也是指胃粘膜出现慢性浅表性炎症带糜烂。
上腹部的疼痛,多呈烧灼样或有灼热感,一般伴有腹胀、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有部分病人可并发出血而出现黑便或呕血。
一般认为可能由于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引起胃粘膜血流减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机制的破坏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而发病。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其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小于10毫米,高约2毫米,亦有呈条状的,多数隆起中央有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膜。
慢性浅表性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内镜检查
诊断胃炎的主要方法。正常胃黏膜在胃镜下呈粉红色,光滑柔软,有光泽。出现病变时,胃黏膜可呈红斑或条状红斑、平坦或隆起(疣状)糜烂、点状或片状出血、黏膜肥厚、黏膜颗粒状、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等改变。
根据上述内镜下胃黏膜表现,悉尼系统提出7种内镜下胃炎的诊断,即:
①红斑渗出性胃炎;
②平坦糜烂性胃炎;
③隆起糜烂性胃炎;
④萎缩性胃炎;
⑤出血性胃炎;
⑥返流性胃炎;
⑦皱壁肥大性胃炎?
上述诊断分类对胃炎的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目前认为,根据内镜下病变范围(胃窦、胃体、全胃)及病变特性,可将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CSG)和萎缩性胃炎(CAG)。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内镜胃炎的诊断书写格式除表明胃炎类型、分布范围外,对病因也尽可能加以描述。例如“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 pylori阳性”。这种分类简单明了,并且突出了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的不同,是属于癌前病变的疾病的特性。
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内镜表现为肿胀或水肿,失去光泽; 黏膜红斑或红白相间; 黏膜表面渗出物附着,脆性增加; 出现平坦或隆起糜烂、皱襞肥大等。
2. H. pylori感染的检测
依据取材是否有创,H.pylori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可分为无创和有创检查两大类,前者包括血清学方法、呼气试验和胃液PCR等。后者是指依赖胃镜取材进行的形态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检查。微生物学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和生化鉴定,是诊断H.pylori感染的微生物学“金标准”,同时可以获得诸如抗原制备、药敏试验、分型和致病性研究等所需的细菌,目前技术要求并不难,但操作繁杂,增加了工作量,测试时间长,并不作为临床常规诊断手段。血清学方法主要为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技术。
由于H.pylori菌体表面存在多种抗原组分如尿素酶、粘附素和鞭毛素成分等,因此可激发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通过检测IgG抗体可确认H.pylori感染状况。由于H.pylori感染数周后血中才出现特异抗体,且血中抗体可长时间(>6个月)维持在阳性水平,故检测结果不能作活动性感染的依据,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的早期。
尿素酶依赖技术包括碳呼气试验(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是临床最为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由于H.pylori可产生尿素酶,后者分解胃液中的尿素产生二氧化碳与氨。利用这一原理,用13C或14C同位素标记尿素让病人口服后在胃内可被H.pylori尿素酶分解,产生13CO2或14CO2,阳性患者可在呼出气中检测出13C或14C放射性活性。该法创伤性小,病人依从性好,结果客观可靠,可作为仅次于细菌培养的诊断“金标准”。特别适合不愿行胃镜检查或除菌治疗的随访。13C-UBT无放射性,安全性好。14C则有一定的的放射性,半衰期长达5000余年。
3.病理学检查
胃炎分类的主要依据,主要用于评价H.pylori感染的程度、黏膜炎症程度、腺体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程度。活检取材主要是在胃窦、胃体及胃角取材,用于临床建议取2~3块,胃窦小弯1块(和大弯1块)和胃体小弯1块。对可能或肯定存在的病灶要另取。
炎症的评价指标包括: H. pylori感染、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慢性胃炎病理活检要求对上述5种形态学变量进行分级,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如有异型增生要注明,并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其他组织学特征如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非特异性改变,或者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出现时要注明。假幽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
重度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方法
①保护胃粘膜药 常用的药物有胶体次枸橼酸铋(CBS)、硫糖铝、思密达、麦滋林-S、氢氧化铝凝胶、胃膜素及盖胃平等。
②调整胃肠运动功能药物 上腹饱胀用胃复安或多潘立酮等。打嗝、腹胀或有返流现象为主者,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叮林或西沙必利(普瑞博思)。
③抗生素 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实验阳性,应服用抗生素,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士霉素等,都有清除HP的作用,一般可选用两种,常与胃粘膜保护剂和制酸剂联合应用。
两种慢性胃炎的主要区别
(1)胃粘膜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细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其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2)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主要有:①胃粘膜充血、水肿,充血区和水肿区可交叉存在,形成红白相间,并以充血的红色为主;②胃粘膜表面附着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粘液斑;③胃粘膜有出血点;④有时粘膜上可看到小的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是:
①胃粘膜颜色变淡,呈淡红、灰黄,重者呈灰白或灰蓝色。可为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块状分布;
②粘膜下血管显着。萎缩初期可见粘膜内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严重者可见粘膜的蓝色树枝状较大静脉;
③粘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
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⑤萎缩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区别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细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
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其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2)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主要有:①胃粘膜充血、水肿,充血区和水肿区可交叉存在,形成红白相间,并以充血的红色为主;②胃粘膜表面附着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粘液斑;③胃粘膜有出血点;④有时粘膜上可看到小的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是:①胃粘膜颜色变淡,呈淡红、灰黄,重者呈灰白或灰蓝色。可为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块状分布;②粘膜下血管显著。萎缩初期可见粘膜内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严重者可见粘膜的蓝色树枝状较大静脉;③粘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⑤萎缩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