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绒毛状腺瘤治疗

绒毛状腺瘤治疗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专家总结了下列治疗绒毛状腺瘤的药物。

1、乳核散结片,舒肝解郁,软坚散结,理气活血。用于治疗乳腺囊性增生,乳痛症,乳腺纤维腺瘤和男性乳房发育等。

2、平消胶囊,活血化瘀,止痛散结,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对肿瘤具有一定的缓解症状、缩小瘤体、抑制肿瘤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

3、中华灵芝宝,对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呼吸系统肿瘤(肺癌、鼻咽癌、喉癌)、妇科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及血液、淋巴等多种恶性肿瘤有特效,而且对其他疑难癌种(如绒癌、横纹肌肉瘤)也有显著功效。

4、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抗癌药。用于肺癌,肺癌脑转移,消化道肿瘤及肝癌的辅助治疗剂。

绒毛状腺瘤检查

有部分女性朋友疑问,如果患上了绒毛状腺瘤要做什么检查呢?针对绒毛状腺瘤的检查,接下来,我们请专家来具体的讲解一下,该病临床诊断中大多数乳头状腺瘤经直肠指检,直肠镜或结肠镜检发现。

由于腺瘤很软,而直肠指诊时腺瘤很软,需仔细检查,否则容易被忽略,发现乳头状腺瘤要进行仔细扪诊全腺瘤,质地均匀而很软的,属良性结构的可能性较大,扪及乳头状腺瘤有小结节及质硬者须高度警惕癌变的可能。

扪诊检查绒毛状腺瘤有否癌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可行性,扪诊不十分清楚的绒毛状腺瘤可经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结肠纤维窥镜检诊,为确定肿瘤有无癌变可能,须在腺瘤表面及基底不同部位采取组织做活检。

什么是管状绒毛状腺瘤

1、绒毛管状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容易发生恶变。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2、它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腺息肉,炎症性息肉。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3、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像这种结肠性的息肉我们都有一定的家族性,如果有遗传性病史的这种家族呢嗯我们应该提前做好预防,提到医院进行检查,因为这个腺瘤是可能会引起癌变,如果不摘除的话,癌变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在饮食上不要吃一些生冷辛辣的食物,像火锅、烧烤都不可以吃,手术后不要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应以流食为主,防止肠道出血。

绒毛状腺瘤怎么回事

1、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在2006年消化疾病周上报告副作用,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2、Jill E Elwing博士治疗及其同事对进行结肠镜筛查的100例2型糖尿病女性和500名非糖尿病女性进行了研究。糖尿病组努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41%为白种人,10%与结直肠癌有一级亲缘关系不见。平均体重指数为34.4,29%使用胰岛素。非糖尿病对照组的激素状态相当。平均年龄是59岁,68%是白种人,平均BMI 是28.5,7%与结有一级亲缘妙手关系。

3、任何反而绒毛状或管绒毛状很好并且直径大于1cm的腺瘤或晚期腺瘤或指导任何高度增生3、不良都符合这项研究腺瘤的定义。女性的腺瘤发生率为37%,非糖尿病女性为24%。所以几率为1.80。糖尿病女性的晚期腺瘤发生率为14%,非糖尿病女性为6%,几率为2.4.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炎症比较,肥胖糖尿病女性发生任何心情腺瘤和晚期腺瘤的几率分别为2.6和3.5.

4、连接糖尿病和结直肠腺瘤的可能原因,高胰岛素血症作用可能是穷人原因。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它一年可能具有直接为人的促瘤形成搭理作用,或者通过生长因子-1间接发挥作用。

大肠息肉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多不?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怎样了解呢?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大肠息肉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怎样了解呢?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盲肠腺瘤性息肉的症状

1. 结肠脂肪瘤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结肠良性肿瘤,常见于中年以上或老年,多发生在盲肠,从升结肠以下逐渐减少。大多是单发的,偶可多发。绝大多数脂肪瘤发生在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约2/3有蒂,少数在浆膜下,可能起源于脂肪垂。肿瘤常呈分叶状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为 1-10cm, 黄色,质软,偶尔粘膜面发生溃疡而引起便血,或因肿瘤诱发结肠套叠而引起腹痛、产生腹块等。

2. 绒毛状腺瘤腺瘤性息肉中约 10% 是绒毛状腺瘤,一般都是宽基底,表面如乳头状,轮廓不规则的上皮细胞肿瘤。好发部位为直肠和盲肠。绒毛状腺瘤由肠粘膜面上长出,有的分布在肠壁上犹如绒毯状,有的则纠集在一起呈不规则分叶状。肠的粘膜下层及肌层均无改 变。绒毛样腺瘤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腺瘤性息肉相同,常见有便血、便秘以及腹泻。当肿瘤较大时,可有大量粘液排出。绒毛样腺瘤极易恶变,发生率高达30-60% , 手术切除往往不易彻底,术后易复发。

绒毛状腺瘤

引起绒毛状腺瘤的原因有哪些呢?有许多患上该病的女性朋友,仍然不解自己为何会患上绒毛状腺瘤,针对绒毛状腺瘤病因,我们请专家为我们具体分析。

乳头状腺瘤绝大多数呈广基型生长,无长蒂型息肉,瘤体稍高出于正常粘膜面,向周边蔓延面积较大,典型病例可累及肠管周径的大部分,瘤表面呈丝绒或粗颗粒或粗毛形状,颜色较一般息肉状腺瘤略淡,常覆盖一层粘液。

瘤体结构质地较软,用钳子轻触似海棉状,呈块状并有蒂的乳头状腺瘤发生极少,病理观察其瘤的特点是多数纤细的乳头状分支,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表面呈单层柱状或复层上皮及杯状细胞,腺体成分的结构较少,可有散在分化较差区,病变主要限于粘膜层,很少多发,可并存息肉状腺瘤。

胃息肉会癌变吗

胃肠息肉是指隆起于胃肠黏膜上皮并向胃肠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根据息肉所处消化道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其中以胃息肉和大肠息肉最常见。息肉大多为单发,多发约占20%,少数患者胃肠道内息肉数量很多,称为胃肠道息肉综合征。

胃息肉按组织学特点可分成四类: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其中,炎症息肉与肠道的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绒毛腺管状腺瘤三种。

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5%-4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为25%-72%;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变率极低。此外,息肉越大,个数越多,癌变的概率也越大。

大肠腺瘤息肉的发病机理

(一)发病原因

大肠瘤属癌前病变,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凸起物。

(二)发病机制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 1="" 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相关推荐

导致肠癌的主要原因

1、饮食因素 导致肠癌的主要病因,与大家的生活饮食有关,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可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性。因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可促进甲基胆蒽物质的分泌,致使胆酸分泌增加,被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不烃,因此这两种物质成为致癌物质。纤维素量少,导致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增加,从而致癌物质与肠结膜接触时间增加,癌变机会增多。 2、遗传因素 肠癌的患者中,有不少患者是具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不少患者是属于消化道肿瘤,因为细胞的基因改变,患者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遇上激发此病的某种因素,组织细胞迅速生长,发展成为癌。所以

肠息肉到底会不会癌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

大肠息肉类型有哪些

腺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最大,尤以绒毛状腺瘤为著,多无蒂,被称为癌前期病变。大肠息肉的癌变率国内外报告大体上在10%左右,对年龄较大的成年人更应提高警惕。 增生性息肉 又称化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很少会发生癌变,但不赞成放任不管,如果息肉>0.5cm,仍需内镜下电灼切除,少数增生性息肉也会消失。故明确病理性质对于临床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炎性息肉 又称假息肉,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炎性刺激而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炎性息肉一般不恶变

胃癌与胃息肉大有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

胃息肉不是胃癌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

肠息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这是很多患者都想知道的,直肠息肉外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下面我们来看下肠息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

大肠息肉病理是什么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著,被称为癌前期病变。 2、炎性息肉。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氏病、血吸虫病等炎性肠道疾病所致的息肉。 3、错构性瘤。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 患有大肠息肉的朋友们不要误认为大肠息肉就会癌变,后三种息肉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几乎不发生癌变。

胃息肉症状 腺瘤性息肉

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

胃息肉如何作病理诊断

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镜见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限局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少数呈分叶状,或表面发红、糜烂、出血,约一半息肉的直径在0。5~1。0mm之间,少数直径小于2cm。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3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