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偏低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红细胞偏低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红细胞偏低的鉴别诊断:
1、红细胞寿命缩短:重型β地贫是β0或β+地贫的纯合子或β0与β+地贫双重杂合子,因β链生成完全或几乎完全受到抑制,以致含有β链的HbA合成减少或消失,而多余的α链则与γ链结合而成为HbF(a2γ2),使HbF明显增加。由于HbF的氧亲合力高,致患者组织缺氧。过剩的a链沉积于幼红细胞和红细胞中,形成a链包涵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而使其变僵硬,在骨髓内大多被破坏而导致“无效造血”。部分含有包涵体的红细胞虽能成熟并被释放至外周血,但当它们通过微循环时就容易被破坏;这种包涵体还影响红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
2、嗜红细胞综合征:嗜红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
诊断: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可出现烦躁不安,精神差,不爱活动,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口唇、眼结膜、指甲床和手掌苍白等症状。血象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值偏低,做血清铁蛋白、血清铁等生化检验即可确诊。
容易与夜盲症混淆的症状
1、铁屑性夜盲在生产劳动中,当铁屑弹入眼内时,即刻会产生严重的刺激症状;如果铁屑没有完全取出,在眼内就会慢慢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氧化铁,影响视网膜上杆体细胞的功能,使之产生夜盲.其特点是:有异物弹入眼内的病史;大多为单侧,由于健侧的代偿作用,往往难于发现自己夜盲,常在健侧眼睛患病或健康体检时才发现。这种夜盲用VA治疗无效,唯一的方法是取出眼内铁屑。
2、视网膜色素变性该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因素的眼病,通常先累及视网膜上的杆体细胞而使人产生夜盲,夜盲的程度为渐进性。随着病变的发展,可波及锥体细胞,从而白天视力出现下降。因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常首先出现夜盲,病变是双侧性的,容易被发现。而后可出现视野缩小,甚至产生“管状视野”,最终导致失明。
该病的预防重在禁止近亲结婚,加强孕期保健。从优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患者不宜生育。目前对该病的治疗还没有很好的方法,确诊后可给予维生素B_1、维生素C、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以延缓病程的进展。
红细胞偏低的偏方
治疗红细胞偏低的民间偏方:
偏方一:
配方:甜米酒酿适量,猪皮150克。
制作:加水同煮,待猪皮炖烂后加少许食用油。
疗效:酒酿能活血化淤,猪皮能降低血管脆性,对红细胞减少、血管脆性强所致的出血有良效。
偏方二:
配方::龙眼肉15克,连衣花生30克,鸡蛋1枚。
制作:同炖汤饮食,每日1次。
疗效:龙眼性温,益血宁心,花生衣增补红细胞,故对红细胞偏低患者较合适。
偏方三:
配方:鲜羊肝40克,海带15克。
制作:同烧汤,入少量淀粉,加蒜、醋、酱油调味,每天早晨服。
疗效:冬天更适宜,能补血清热。
上面的偏方可以治疗红细胞偏低。红细胞偏低如果只是一时的问题倒没什么大的问题,如果长期以往,那么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当血液中的红细胞偏低的时候,氧气进入人体之后的搬运能力就会下降很多,这样下来,我们往往就会出现缺氧状态,容易产生贫血。
红细胞偏低的鉴别诊断
1、红细胞寿命缩短:重型beta;地贫是beta;0或beta;+地贫的纯合子或beta;0与beta;+地贫双重杂合子,因beta;链生成完全或几乎完全受到抑制,以致含有beta; 链的HbA合成减少或消失,而多余的alpha;链则与gamma;链结合而成为HbF(a2gamma;2),使HbF明显增加。由于HbF的氧亲合力高,致患者组织缺氧。过剩的a链沉积于幼红细胞和红细胞中,形成a链包涵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而使其变僵硬,在骨髓内大多被破坏而导致无效造血。部分含有包涵体的红细胞虽能成熟并被释放至外周血,但当它们通过微循环时就容易被破坏;这种包涵体还影响红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
2、嗜红细胞综合征:嗜红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
低颅压综合症容易和什么症状混淆
颅内低压起病可很急骤,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其临床特点是头痛剧烈,呈全头痛或枕颈额颞持续性胀痛或无固定位置痛,可向项肩放射。坐起站立及活动时头痛加剧,多在平卧或头低脚高位时头痛减轻或消失。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畏光、眩晕、步态不稳,少数有短暂的晕厥发作、精神障碍、抽搐、心悸、出汗,站立时头痛加剧可能与脑脊液压力降低本身以及站立时脑穹窿面的疼痛敏感结构移位有关。老年患者则表现为眩晕,并伴以头重或头昏感。偶有头痛其眩晕可能与基底动脉局限性供血不足有关,即可能为脉络丛血管痉挛而致脑脊液产生减少所致。体格检查部分有直立时脉搏徐缓、颈强直、颈部肌肉压痛克氏症阳性、双侧或一侧外展神经不全麻痹眼底视乳头模糊神经系统亦可无阳性体征。颅内低压颈部抵抗较真性脑膜刺激症出现的颈部抵抗轻。
红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
红细胞偏低的原因:
生理性变化:妊娠中、后期的稀血症。
失血性贫血:内脏出血、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溶血性贫血: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蚕豆病、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贫血、先天性溶血性黄疸等),后天获得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碎片综合征、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奎宁、奎尼丁、非那西丁等,毒物性溶血性贫血:苯、铅、砷等,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造血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嗜铬细胞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原发性高血压 某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呈现高交感神经兴奋性,表现为心悸、多汗、焦虑、心输出量增加。但患者的尿儿茶酚胺是正常的。尤其是在焦虑发作时留尿测定儿茶酚胺更有助于除外嗜铬细胞瘤。
2.颅内疾病 在颅内疾病合并有高颅压时,可以出现类似嗜铬细胞瘤的剧烈头痛等症状。患者通常会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来支持原发病。但也应警惕嗜铬细胞瘤并发脑出血等情况。
3.神经精神障碍 在焦虑发作尤其是伴有过度通气时易与嗜铬细胞瘤发作相混淆。但是焦虑发作时通常血压是正常的。如果血压亦有上升,则有必要测定血、尿儿茶酚胺以助鉴别。癫痫发作时也类似嗜铬细胞瘤,有时血儿茶酚胺也可升高,但尿儿茶酚胺是正常的。癫痫发作前有先兆,脑电图异常,抗癫痫治疗有效等以助除外嗜铬细胞瘤。
4.绝经综合征 处于绝经过渡期的妇女会出现多种雌激素缺乏导致的症状,如潮热、出汗、急躁、情绪波动难以控制等,类似于嗜铬细胞瘤发作,通过了解月经史,进行性激素及CA的测定可有助于鉴别。
5.其他 甲亢时呈现高代谢症状,伴有高血压。但是舒张压正常,且儿茶酚胺不会增高。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等均需与嗜铬细胞瘤鉴别。一般根据发作时心电图改变、改善心肌供血治疗有效等可以与之区别。最关键的还是尿儿茶酚胺的测定(表3)。
组织细胞增殖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可以通过x射线、CT扫描、MRT、超声波检查、下肢淋巴造影、放射性核素骨扫描、肝脏活检等,有助于分析症状和临床分期;
2.尽早提取肿大淋巴结活检,结合相关的病理学检查,一般可作分型确诊否认依据;
3.进行骨髓检查有利于确诊和临床分期;
4.全身症状:大部分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疲倦乏力、消瘦、盗汗自汗、皮痒、进行性贫血等症状。
5.典型症状:
(1)典型病人有无痛性进行性浅表淋巴结肿大;不典型病人以深部淋巴结肿大为主;淋巴结肿大,好像硬橡皮,早期无粘连,晚期可粘连成块。多发生于两侧颈部,其次为腋下和腹股沟。深部淋巴结亦可肿大,如纵隔及胸腔淋巴组织被累及,可致纵隔肿瘤综合征、肺浸润、肺不张、肺继发感染及胸腔积液等。部分患者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有的则以腹痛、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
(2)发热分三种类型,分别为不规则性、持续性或周期性热型;
(3)常伴有淋巴结之外其他部位,如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道、骨骼、皮肤、肾脏或神经等病变,并有相应症状。
(4)随着恶性淋巴瘤原发与侵犯部位,可见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6.嗜酸性肉芽肿在影像学诊断需与尤文氏肉瘤、骨肉瘤、转移瘤和化脓性骨炎鉴别。
持续低烧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持续低烧的鉴别诊断:
1、反复发烧:支气管异物临床轻、重不一,病程长短不等。病程迁延有继发感染者可反复发烧、咳嗽、肺部可闻及湿罗音。
2、持续发烧:人的正常体温是36.5-37°左右,如果高于37.2°,则称作发烧。当人不能维持正常体温的时候,很多生理机能将发生障碍。新生儿柯萨奇病毒的症状:温超过38。5℃,、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持续发烧、呼吸急促、全身无力、心跳加快等。呕吐增多,甚至持续呕吐或呈现喷射样呕吐。肌肉抽搐痉挛或颈部及肢体僵硬、意识模糊或昏迷。
指持续发烧两周以上体温在37.3℃~38℃。
情绪低落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情感高涨:此时病人的情感活动异常增强,表现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表情丰富生动,显得没有忧愁与烦恼,自负自信,甚至夸大。其乐观情绪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多见于躁狂状态。
(2)欣快:虽然病人经常乐哈哈的,也有似乎十分满意和幸福愉快的体验,但由于伴有智能障碍,此时病人即使很高兴,其面部表情都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同时病人自己也说不清楚高兴的原因,内容表现较单调刻板,因而难以引起正常人的共鸣,也没什么感染力。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及麻痹性痴呆等疾病。
(3)焦虑:指病人在无明显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病人可表现为搔首顿足、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有大祸将临之感,惶惶不安、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多见于焦虑症、疑病观念、更年期忧郁状态、神经衰弱等。
(4)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高兴愉快之事,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泰然处之、无动于衷、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漠不关心、视若无睹,面部表情冷淡呆板。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脑器质性痴呆病人。
(5)情感倒错:指认识过程和情感活动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此时病人的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病人遇到悲痛的事却高兴愉快,遇到高兴的事则痛苦不已。如:有一病人当接到父亲突然意外死亡的电报时,却哈哈大笑。在与其谈论别人施用残酷手段迫害时,也显得没有什么事似的,甚至面带笑容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6)情感暴发:这是一种在心理因素作用下突然发作的暴发性情感障碍。病人可表现喜怒无常、大喊大叫、伤人毁物、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或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狂笑不已,常伴撒娇、做作、幼稚及表演色彩,有时在地上打滚,表现极为粗暴,整个现象天差地别,变化很大,但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并无障碍,意识清晰。常见于癔病。
(7)易激惹:这是指病人每遇到心理刺激或不愉快时,即使轻微,也易产生剧烈的情感反应,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争吵不休;或可有冲动行为。常见于癔病、神经衰弱、躁狂状态或脑器质性精神病。
是负性情感活动的增强。悲伤、抑郁的情绪经常占优势。什么事情都不能令其高兴。较轻的情绪低落,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严重的情绪抑郁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
红细胞压积偏低是怎么回事 贫血
贫血分为好几种,有总血量少引起的,有红细胞体积偏小引起的,有红细胞畸形引起的,还有红细胞数量少引起的等多种,有一部分的贫血会引起红细胞演技偏低,比如红细胞畸形和红细胞偏小以及缺铁性贫血。这几种都是直接导致红细胞所占比例发生改变。
肝母细胞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呢
疾病是可怕的,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是否会被疾病困扰,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可能性是非常的大的,为了让我们自己远离这些疾病我们就要对我们身边的疾病进行了解,那么肝母细胞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如充盈的膀胱、妊娠的子宫、干结的粪便等;更多更重要的是病理性的,是一些腹部疾病的临床表现。通常所说的腹部肿块,是指后更多>>或伴性早熟,AFP 升高影像学证实肝内占位性肿块结合辅助检查多可做出诊断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本病须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错构瘤及畸胎瘤鉴别,与肝外病变,如腹膜后的Wilms瘤,神经母细胞瘤相鉴别,尤其是肝细胞癌较常见,但后者多见于成年人及有肝炎史者,常有肝大,肝区痛多伴有肝硬化,AFP阳性,含量升高,同时ALP,GGT,LDH亦增高。
1.肝囊肿
(1)病程长,病情进展缓慢。
(2)常无肝病背景。
(3)一般情况良好。
(4)超声检查可见囊性结构和液平。
2.肝脏血管瘤
(1)病程长,进展缓慢。
(2)常无慢性肝病史。
(3)一般情况良好。
(4)女性较多见。
(5)99mTc-RBC核素扫描呈“热”区。
(6)影像学检查无包膜,注入造影剂后自周边开始增强。
(7)肝功能及酶,谱学检查正常。
以上内容就是我们大家都想要了解的关于肝母细胞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的介绍了,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需要对这些疾病进行了解,只有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疾病,我们才能健康的生活下去。
红细胞偏低的病因
1、初生时机体铁的含量与贫血的关系:
正常新生儿血容量约为85ml/kg,血红蛋白约190g/L。新生儿期体内总铁量的75%以上在血红蛋白中,约 15%~20%储存在网状内皮系统,合成肌红蛋白的量很少。酶中的铁不过数毫克。因此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血容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血容量与体重成正比。倒举一个3.3kg的新生儿与一个1.5kg的早产婴比较,其体内总铁量相差120mg。正常新生儿其体内铁的含量约70mg/dl,早产儿及出生低体重儿体内的铁量与其体重成正比。生后生理性溶血所放出的铁储存在网状内皮细胞,加上储存铁足够生后体重增长1倍的应用。故出生体重越低,体内铁的总量越少,发生贫血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胎儿经胎盘输血给母体,或双胎中的一胎儿输血给另一胎儿,以及分娩中胎盘血管破裂和胆带结扎等情况(脐带结扎延迟的,可使新生儿多得75ml血或40mg铁),都可能影响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母亲妊娠期间有缺铁性贫血,与婴儿贫血并无肯定的关系,因为胎盘可将血清铁含量低的母体内的铁运送到血清欠浓度高的胎儿体中,无论母亲缺铁与否,或饮食的质量如何,输入用同位素标记的铁后,约有10%的铁进入胎儿体内。故出生时,无论母亲有无贫血,新生儿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的浓度并无明显差别,与母亲的血红蛋白并不成比例。即使母亲患中或重茺贫血,婴儿的血清铁蛋白仍可在正常范围内。
2、生长速度与贫血的关系:
小儿生长迅速,血容量增加很快。正常婴儿长到5个月时体重增加1倍。早产婴增加更快,1岁可增加6倍。若初生地血蛋白为19g/dl。至4.5~5个月时降至11g/dl左右,此时仅动用储存的铁即可维持,无需在食物中加铁。但早产儿则不同,其需要量远超过正常婴儿。正常婴儿体重增加1倍,保持血红蛋白于11g/dl,其体内储存的铁是足够用的。所以在体重增长1倍以前,若有明显的缺铁性贫血,一般不是由于饮食中缺铁所致,必须寻找其他原因。
3、饮食缺铁:
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此类食品中铁的含量极低。母乳铁的含量与母亲饮食有关系,一般含铁为1.5mg/L。牛 0.5~1.0mg/L,羊乳更少。乳类中铁的吸收率约为2%~10%,人乳的铁的吸收率较牛乳高(缺铁时人乳中铁吸收率可增至50%)。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若有足量的母乳别喂养,可以维持血红蛋白和储存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在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喂强化铁的配方奶,并及时添加辅食,否则在体重增长1倍后,储存的铁和完,即能发生贫血。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不添加辅食,亦可发生贫血。根据北京儿童医院39例小细胞贫血的病因调查,65%为人工喂养,部分母乳喂养者都未及时添加辅食。较大儿童每因次饮食习惯不良、拒食、偏食或营养供应较差而致贫血。
4、长期少量失血:
正常人体内储存的铁,为人体总铁量的30%,如急性失血不超过全血总量的1/3,虽不额外补充铁剂,也能迅速恢复,不致发生贫血。长期慢性失血时,每失血4ml,约等于失铁1.6mg,虽每天失血量不多,但铁的消耗量已超过正常的1倍以上,即可造成贫血。1岁以内婴儿由于生长迅速,储存的铁皆用于补充血容量的扩充,好使小量的慢性失血,也能导致贫血。近年来发现,每日以大量(1L)未经煮旨的鲜牛乳,喂养的小儿,可出现慢性肠道失血,此类患儿血中可发现抗鲜牛乳中不耐热蛋白的抗体。也有人认为肠道失血与食入未经煮沸的鲜牛乳的量有关,2~12个月的婴儿若每日摄入鲜牛奶总量不超过1L,(最好不超过750ml)或应用蒸发奶,失血现象即可减少。常见的慢性失血还可由于胃肠道畸形、膈疝、息肉、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钩虫病、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少女月经过多等原因。
5、其他原因:
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脂肪痢等,均可影响营养的吸收。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小细胞肺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上皮性胸腺瘤
胸腺瘤的核内染色质不像胸腺小细胞癌那样均质分布,而且常被内部的纤维条索分隔成小叶状。胸腺小细胞癌嗜铬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而胸腺瘤为阴性。
2.胸腺内甲状旁腺腺瘤
此类患者临床常有高钙血症,这与内分泌性病理损害的特点正相反,但有些病例可无激素引起的症状,这样就易与胸腺小细胞癌相混淆。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鉴别。
3.纵隔副神经节瘤
在形态学上也与胸腺小细胞癌相似,但是它并不一定出现在胸腺而常发生于大血管;因其多起源于主动脉、肺动脉内的或是血管内的副神经节,同胸腺小细胞癌的较大的腺管样生长方式不同,副神经节瘤的瘤细胞呈紧密群集状生长。另外,副神经节瘤核分裂象少见,而胸腺小细胞癌核分裂象多见。嗜银染色在副神经节瘤为阳性,而胸腺小细胞癌呈阴性。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染色二者均可呈阳性,但在副神经节瘤更多见。
骨巨细胞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骨巨细胞瘤(GCT)与之易混淆的骨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3例骨瘤样病变进行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对比。结果:对于患者是儿童,病变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颌骨和手足骨,病灶多发,通常不是骨巨细胞瘤。结论:GCT与骨瘤样病变鉴别时一定要结合年龄、病史、部位和临床特点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临床和预后是重要的。
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GCT)又称破骨细胞瘤,是一种较常见的骨肿瘤,好发长骨骺端。因其病理形态和临床表现与几种骨的瘤样病变相似,易引起混淆或误诊,而它们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并不相同,予以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GCT临床病理特征好发20岁~40岁青壮年,男女发病差别不大,特发部位为长骨骺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桡骨下端多见。镜下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多核巨细胞数量多,均匀分布,间质出血明显。GCT具有明显的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并可发生转移,用原来的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预测预后,并非绝对可靠。
棕色瘤多骨受累,成年女性多见,早期症状为骨痛,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血磷降低,血中AKP、PTH升高,好发长骨骨干或骨干骺、髂骨、手足骨等。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层骨。切除甲状旁腺原发病变后,骨骺病灶可随之修复。
骨巨细胞瘤图册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常见10岁~20岁青少年,好发下颌骨。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者通常并非真性GCT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发椎骨及扁骨,但也可发生于长骨干。X线上与GCT相似,呈骨的偏心膨胀,骨皮质消融,与GCT镜下不同的是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且多位于血管囊肿和出血灶附近,胞体较小,间质为成熟的纤维组织。单纯病灶刮除四分之一会复发,大块切除或刮除并结合骨移植效果较好。多核巨细胞性骨病变十分复杂,稍不警惕就易造成误诊,对于患者是儿童,病变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颌骨和手足骨,病灶多发,通常不是GCT。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骨折时可因坏死、出血及多核巨细胞反应而误诊为GCT合并病理性骨折,应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