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隙感染的概述
椎间隙感染的概述
椎间隙感染易发于18~40岁的青壮年,胸椎和腰椎是最易发生化脓性感感染的部位。腰椎多于颈、胸椎,除因腰椎体积大且血流量多外,也和盆腔内血管与腰椎静脉系统交通有关。
化脓性脊椎炎比较少见,临床上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椎体化脓性骨髓炎,另一种为椎间隙感染。椎体终板是脊柱感染病灶的易发部位。穿刺带入椎间隙的细菌、硬膜外脓肿和椎旁脓肿都可以引起椎体终板感染。据报道脊柱的其他组成部分包括关节突、关节而也可以是原发感染的部位,但这些一般都是个案报道。
血源性椎间隙感染一般见于年轻成人,儿童则比较少见,腰椎的发病率较高。一般起病缓慢,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腰椎病变者都有腰背痛与坐骨神经痛。体征则有压痛、腰肌痉挛和活动障碍。经石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可缓解,而一旦活动过多或停止治疗,症状又加重。病程趋向慢性。在发热期白细胞计数增高,但血细胞沉降率持续增快提示病变仍处于活动状态。
胆道感染的概述
胆道感染是指胆道内有细菌感染,可单独存在,但多与胆石病同时并存,互为因果。感染的胆道易于形成结石,胆石如阻塞胆总管则有80-90%合并感染,感染常见细菌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等。胆石病在静止期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或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厌油腻饮食等症状;当胆道某一部位发生胆石移动、梗阻或细菌感染时,可出现中右上腹绞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右上腹可出现压痛、肌卫、反跳痛或扪及肿大胆囊之底部。重症感染可并发胆囊坏疽穿孔、胆道出血、肝脓疡、中毒性休克等。
胆石病包括原发于胆囊及原发于胆管系统的结石,二者在发病机理和临床过程中均有显著差别。胆石虽是由胆汁中的成分构成,但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与病人的饮食习惯、地理环境、营养条件、胆道本身的病理改变和身体的代谢活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西方国家结石主要发生于胆囊,但我国及东南亚、日本一带,原发于胆管系统的色素结石却很常见。
咬肌间隙感染治疗措施
咬肌间隙感染治疗措施:
咬肌间隙蜂窝组织炎时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局部可和物理疗法或外敷中药;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史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的途径,虽可从口内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分离进入脓腔腔引流,但因引流口常在脓腔之前上份,体位引流不畅,炎症不易控制,发生边缘性骨髓炎的机会也相应增加。
因此,临床常用口外途径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切口长约3~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以及咬肌在下颌角区的部分附丽,用骨膜剥离器,由骨面推起咬肌进入脓腔,引出脓液,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引流。次日交换敷料时抽去纱条,换置橡皮管或橡皮条引流。
如有边缘性骨髓炎形成,在脓液减少后应早期施行死骨刮除术,术中除重点清除骨面死骨外,不应忽略咬肌下骨膜面附着之死骨小碎块及坏死组织,以利创口早期愈合。
咬肌间隙感染缓解或被控制后,应及早对引感染之病灶牙进行治疗或拔除。
在对咬肌间隙感染治疗措施认识后,治疗咬肌间隙感染的时候,都是可以选择以上方法,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咬肌间隙感染治疗过程中,患者一定要注意不要有激烈的运动,这样对疾病治疗没有任何帮助的,这点患者要注意的。
手掌深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
1、对于掌中间隙感染:治疗可用大剂量抗生素。局部早期处理同脓性指头炎。如短期内无好转,应及早切开引流。纵行切开中指与无名指间的指蹼,切口不应超过手掌远侧横纹,以免损伤动脉的掌浅弓。用止血钳撑开皮下组织,即可达掌中间隙。亦可在无名指相对位置的常远侧横纹处作一小横切口,进入掌中间隙。
2、对于鱼际间隙感染:一般的治疗与掌中间隙感染相同。引流的切口可直接作在大鱼际最肿胀和波动最明显处。亦可在拇指、示指间指蹼(“虎口”)处作切口,或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作纵切口。
大部分的人就是觉得手掌深部间隙感染很常见,往往就忽视了,但是却不知道,有的时候却是疾病的信号,不及时治疗真要命。
智齿发炎导致发烧怎么办
概 述前些天,晚上,我突然智齿有点痛,没怎么管它,后来越来越痛.而且导致我有些发烧,第二天就去医院看了看.医生说这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会造成发烧,颌下淋巴结肿大甚至间隙感染.在医生的指导下我现在不痛了.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智齿发炎导致发烧看医生的经验.
步骤/方法:1首先要注意口腔卫生.冲洗口腔,可用消毒过的注射针头拧弯,选用洗必泰或双氧水以及生理盐水等冲洗冠用袋。
2每日可用温热水或盐水漱口或用口腔含漱液漱口.每天刷两次牙.晚上刷牙后不能吃东西了.
3可口服磺胺类药物,必要时可注射抗菌素,如有脓肿形成应到医院专科诊治。也可用:牛黄解毒丸
注意事项:针头一定要消毒.注意口腔卫生.每天刷两次牙.多用温水漱口.
淋球菌感染的概述
淋球菌感染,是指由淋病奈瑟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简称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俗称淋病。
临床表现以尿道炎、宫颈炎多见,典型症状是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排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等。也可侵犯眼睛、咽部、直肠和盆腔等处以及血行播散性感染引起关节炎、肝周炎、败血症、心内膜炎或脑膜炎等。
此病的预防关键是,宣传性传播疾病知识,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严禁嫖娼卖淫,避免非婚性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如浴巾、浴盆、毛巾应予消毒,对病人的衣物及用过的日常用品进行晾晒,避免在公共场所传染,宜使用蹲式便器,执行新生儿硝酸银溶液或其他抗生素液滴眼的制度,防止新生儿淋菌性眼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感染的危险。
怎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治愈率
(一)非手术治疗
卧硬板床休息,辅以理疗和按摩,常可缓解或治愈。牵引治疗方法很多。俯卧位牵引按抖复位,是根据中医整复手法归纳整理的一种复位方法,现已研制出自动牵引按抖机,其治疗原理是:牵开椎间隙,在椎间盘突出部位以一定节律按抖,使脱出的髓核还纳。此法适用于无骨性病变、无大小便失禁、无全身疾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前不宜饱食,以免腹胀,治疗后须严格须卧床一周。一次不能解除症状者,休息数日后可再次牵引按抖。本法简便,治愈率高,易为患者接受,为常用的非手术疗法。
(二)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①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②神经损伤症状明显、广泛,甚至继续恶化,疑有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者。
术前准备包括X线片定位,方法是在压痛、放射痛明显处用美蓝划记号,用胶布在该处固定一金属标记,拍腰椎正位X线片供术中参考。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切除患部的黄韧带及上下部分椎板,轻缓地牵开硬脊膜及神经根,显露突出的椎间盘,用长柄刀环切突出部的纤维环后取出,将垂体钳伸入椎间隙去除残余的退化髓核组织,冲洗伤口,完全止血后缝合。操作必须细致,术中注意止血,防止神经损伤,术后椎管内注入庆大霉素预防椎间隙感染,闭合伤口前,放置橡皮管引流。
手术一般只显露一个椎间隙,但如术前诊断为两处髓核突出或一处显露未见异常,可再显露另一间隙。合并腰椎管狭窄者,除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外,应根据椎管狭窄情况做充分的减压。因系采用椎板开窗法或椎板切除法进行手术,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术后3天下地活动,功能恢复较快,2~3月后即可恢复轻工作。术后半年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
真菌感染疾病概述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4类;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一)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二)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三)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尿路感染的概述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尿路所引起。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肾盂肾炎又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好发于女性。治疗主要是抗感染。
非复杂性尿路感染80%由大肠杆菌引起,10~15%由葡萄球菌和克雷白氏杆菌引起,仅2~5%是由变性杆菌所致。而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细菌谱则要广的多,大肠杆菌仍为主要致病菌,但许多其它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变性杆菌、沙雷菌属、克雷白菌及假单孢菌属等,均可导致复杂性尿路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霉菌的感染日益增多。
对有些尿路症状的病人应明确膀胱尿是否有细菌,在被证实为有意义的菌尿时,才能诊断为尿路感染。对发病不久、膀胱刺激症状明显而无全身不适、感染局限于下尿路的患者,可诊断为膀胱炎;对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和剧烈腰痛的患者,可以认为感染已波及上尿路而诊断为肾盂肾炎。如未经过特殊检查确定感染部位,则以“尿路感染”这一诊断较为合适。
感染的概念
感染的血液学症状包括白细胞增多,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小板减少症。
传染病通常引起白细胞增多,主要是嗜中性细胞和未成熟的循环的嗜中性细胞数增加。虽然早期白细胞数未超过正常且来自骨髓库的成熟粒细胞不多,嗜中性细胞的释放是由于白介素-1和白介素-6直接作用于骨髓嗜中性细胞库引起的。在慢性感染,嗜中性细胞数的持续增多好像是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他组织产生的克隆刺激因子介导的。这些现象的严重化可导致白血病样反应,释放不成熟白细胞进入血循环。白血病样反应的特点是非恶性白细胞数>25~30X109 /L;是健康骨髓对外伤,炎症等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反应。
相反,某些感染(如伤寒、布鲁病)常产生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在极为严重感染,骨髓可能不能维持外周血中嗜中性细胞数,导致明显中性粒细胞缺失,常是预后不良的象征。形态学的改变(如Dhle小体,毒性颗粒,,泡形成),在败血症病人嗜中性细胞中已观察到。嗜依红细胞增多与细菌性感染无关,常由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引起。
贫血,尽管有足量铁离子,仍然会发生。它可能是急性的,由出血和红细胞破坏所致(如与肺炎支原体相关的冷凝集);也可能是慢性的,网状内皮系统中铁离子库正常或增加,而胞浆铁和整个铁的结合力减少。
革兰氏阴性菌菌血症比革兰氏阳性菌菌血症更常见,严重的感染常引起DIC,肿瘤坏死因子通过诱导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凝血酶原活性在促进DIC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DIC的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素降解产物增加,纤维素原水平下降。并发症包括出血和/或血小板增多症,这时尽管处于超凝血状态,出血依然存在,病因治疗对逆转DIC具有重要性。
单纯的血小板减少症也能由败血症引起,观察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可以帮助建立诊断。
感染造成的心肌症状可从心动过速和心输出量增加到心功能衰竭。虽然在大多数传染病脉搏增快,但在寒伤热、免热病、布氏菌病和登革热脉率并未随热度升高而成比例地升高,低血压可能发生。但并不伴有败血症休克或仅部分进入休克状态,败血症休克的特点是早期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管抗性降低;晚期为心输出量降低,全身血管抗性增加。
呼吸道症状包括超通气量,常伴随显著的呼吸性碱中毒,随后出现肺功能下降,最后可发展为成人呼吸困难综合征和呼吸肌衰竭。
肾的症状可从微量蛋白尿到急性肾功能衰竭.氮血症,少尿和显著的尿沉渣可以发生,但与休克无关。在败血症休克、氮血症和少尿常由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在某些败血症病人,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肾功能不全可能由肾小球肾炎引起;在肺炎链球菌感染或嗜肺军团菌感染,可由肾小管间质病变引起。
很多传染病,即使感染因子不定位于肝脏,也会引起肝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常为黄疸(诊断价值不大).红细胞破裂和肝功能紊乱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在细胞水平,白蛋白合成减少,肝球蛋白,补体和某些蛋白酶抑制因子合成增加,其他急性期反应物(淀粉状朊A和C反应蛋白)能增加几百倍。
在败血症期间,由于溃疡反应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通常仅发生少量出血,小部分病人可出现大出血。
虽然感染因子没有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但在一些严重感染也会出现精神异常,这种现象在老年人多见且严重。症状包括焦虑、混乱、谵妄、僵呆、抽搐和昏迷,并伴有脑病的临床图像。脑病的逆转有赖于原发疾病的较好控制.
感染造成的内分泌紊乱包括甲状腺刺激素、血管紧张素、胰岛素和糖原产生的增加;骨骼肌肌肉蛋白继发性分解代谢加强,导致氨基酸氧化。长期感染可导致肌肉消耗、骨骼脱钙。虽然过多的皮质类固醇会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但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有利于宿主抗病能力的提高。
在败血症、低血糖相对不常见,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肝糖原储备缺失和新糖原生成抑制有关。低血糖在糖尿病人可能是感染的最早迹象,且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咬肌间隙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是指咬肌间隙的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嚼肌为中心的急性炎性红肿、跳痛、压痛。
咬肌间隙
咬肌间隙masseteric space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上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诊断
1.病史 有急性化脓性下颌智齿冠周炎史。
2.临床表现 以嚼肌为中心的急性炎性红肿、跳痛、压痛,红肿范围上方超过颧弓,下方达颌下,前到颊部,后至颌后区。深压迫有凹陷性水肿,不易扪到波动感,有严重开口受限。用粗针从红肿中心穿刺,当针尖达骨面时回抽并缓慢退针即可抽到少许粘稠脓液。病人高烧。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大。
治疗措施
咬肌间隙蜂窝组织炎时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局部可和物理疗法或外敷中药;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史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的途径,虽可从口内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分离进入脓腔腔引流,但因引流口常在脓腔之前上份,体位引流不畅,炎症不易控制,发生边缘性骨髓炎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因此,临床常用口外途径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切口长约3~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以及咬肌在下颌角区的部分附丽,用骨膜剥离器,由骨面推起咬肌进入脓腔,引出脓液,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引流。次日交换敷料时抽去纱条,换置橡皮管或橡皮条引流。如有边缘性骨髓炎形成,在脓液减少后应早期施行死骨刮除术,术中除重点清除骨面死骨外,不应忽略咬肌下骨膜面附着之死骨小碎块及坏死组织,以利创口早期愈合。
腰椎盘突出的危害
1、腰椎不稳
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的切除术的一部分病人中,坐骨神经痛消失而腰痛持续存在,其中一些原因是由于腰椎不稳,表现在腰椎前屈时出现异常活动。
2、感染
是较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危害表现,尤其是椎间隙感染给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带来的痛苦很大,恢复时间长。
3、血管损伤和脏器损伤
血管损伤主要发生在经后路手术摘除椎间盘时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摘除时,单纯脏器损伤少见,几乎均是血管损伤时伴有其他脏器损伤,如输尿管、膀胱、回肠、阑尾等。
4、可致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导致高位截瘫,这种类型的病人虽然只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数的10%,但发生截瘫的比例较高,所以应引起大家的注意。高位截瘫是大家都不想发生的,因为那样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让我们丧失劳动力,甚至是丧失对生活的希望,所以说一定要尽力避免。
腰背痛的病因分类
腰背痛是一个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病因而有所不同。导致腰背痛的病因非常多,轻则可能只是肌肉拉伤,重则可能是腰椎恶性肿瘤等,所以对腰背痛应有所警惕
急、慢性损伤
1. 急性损伤 如脊柱骨折,韧带、肌肉、关节囊的撕裂,急性椎间盘突出等。
2. 慢性损伤 如韧带炎,肌肉劳损,脊柱骨关节的增生和退变,脊柱滑脱等。
炎性病变
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炎症和非细菌性炎症两种。
1.细菌性炎症: 可分为化脓性和特异性感染如脊柱结核。化脓性感染多见于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脓肿,椎体骨髓炎。
2. 非细菌性炎症: 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能储关节致密性骨炎。
椎间隙感染的诊断鉴别
椎间隙感染临床上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椎体化脓性骨髓炎,另一种为椎间隙感染。椎体终板是脊柱感染病灶的易发部位。穿刺带入椎间隙的细菌、硬膜外脓肿和椎旁脓肿都可以引起椎体终板感染。据报道脊柱的其他组成部分包括关节突、关节而也可以是原发感染的部位。
一、椎间隙感染的诊断标准:
椎间隙感染的诊断比较迟,特别是血源性椎间盘感染的诊断更迟,最短的亦要3个月,最长的于发病后18个月才得出诊断,比化脓性椎体骨髓炎几乎迟了3倍,MR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在MRI片上可见病变椎间隙的两个相应的椎体有对称性炎性异常阴影。
儿童患椎间隙感染的特征是发热和血沉快,发病后4~6周拍X线片可见椎间隙变窄。常见症状是行走困难,全身不适,易哭闹,突然站立不稳或行走不适。虽然本病常与创伤有关连,但大多数报道表明其发病原因是细菌感染,培养多是金黄色萄葡球菌。发病平均年龄为6~7岁,症状常于住院前4周已出现,物理检查阳性体征并不多。往往小孩拒绝行走或行走时哭闹。脊柱屈曲受限,由于疼痛患儿身体保持竖直位。直接与脊柱有关的体检发现极少见。
二、椎间隙感染的检查方法: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MR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在MRI片上可见病变椎间隙的两个相应的椎体有对称性炎性异常阴影。
椎间隙感染的X线表现要迟至发病1个月左右时才出现,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椎间隙变窄,发生于起病头3个月以内。
2.第二阶段:从起病3个月后开始,表现为软骨下骨质进行性硬化,邻近椎体密度增加,侧位片上特别明显,这是由于骨膜下新骨形成所致。
3.第三阶段:邻近椎体骨板进行性不规则,椎体缘出现反应性硬化,说明炎症进展。
4.第四阶段:椎间隙呈气球样改变,伴椎体侵蚀,仍可见椎体密度变化。
椎间隙感染一般不会与其他疾病混淆。
温馨提示: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膳食平衡,饮食应清淡并且富于营养。忌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椎间隙感染患者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腰椎的概述
什么是腰椎
腰椎(lumbar vertebrae):椎体较大;棘突板状水平伸向后方,相邻棘突间间隙宽,可作腰椎穿刺用,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人体有五个腰椎,每一个腰椎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附件组成。椎板内缘成弓形,椎弓与椎体后缘围成椎孔,上下椎孔相连,形成 椎管,内有脊髓和神经通过,两个椎体之间的联合部分就是椎间盘。它是由纤维环和髓核两部分组成。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它是一种富含水分 、呈胶冻状的弹性蛋白。在髓核的周围是纤维环,一层层的纤维环把两个椎体连接在一起,并把髓核牢牢地固定在中央。
当椎体承受纵向负载时,髓核用纤维环借其良好的弹性向外周膨胀,以缓冲压力,有减震作用,在行走、弹跳、跑步时防止震荡颅脑。还可以使脊柱有最大的活动度,使人能进行腰部的各方向活动。椎间盘的这种结构,允许椎体间借助髓核的弹性和移动以及纤维环的张力做运动,但是纤维环一旦破损,其间包裹的髓核就会穿过破损的纤维环向外突出,即发生了椎间盘突出(脱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突出的位置、程度、方向、退变程度与神经根的关系及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分型方法,至今无统一标准。报道的分型有多种,多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有关,有的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完整型、骨膜下破裂型和椎管内破裂型,有的分为幼弱型、移行型和成熟型、有的分为可逆型和不可逆型,还有的分为凸起型、突出型和孤立型。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特别在非手术治疗中,正确应用分型,能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发生意外损伤。
什么是腰椎痛
腰椎痛是指腰椎发生疼痛之症,是腰椎病的典型症状,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独立的疾病。腰椎的疾病比较常见的有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