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不是孩子的错
孩子任性不是孩子的错
有孩子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乖巧,很听大人的话。但接近3岁时,孩子的性情开始出现变化,不那么“听话”了,有的孩子甚至脾气怪,犟得很,不让他做的事情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闹啊……
孩子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开始任性了呢?这些问题是3岁前就产生的,还是到了这个年龄才出现的?专家说,孩子的任性很常见,但并非天生,这主要是教育不当引起的。
3岁的孩子任性很正常
孩子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顺从,父母说什么,就听什么;父母说这些东西不准碰,他就不碰。这样的孩子常会得到父母、亲友的赞扬:“这孩子真听话。”接近3岁时,父母感到孩子开始变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
郑州早慧教育高级育婴师孙文波说,有的孩子被娇惯,吃饭时边吃边玩,当父母收起玩具时,就赖在地上打滚。这种行为就是任性。孙文波表示,家长应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在这一年龄段属于正常表现。但如果伴有其他的行为习惯的问题,就应该查找原因,因为行为习惯往往是长期重复的结果。如:吃饭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作息不规律、怕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如果是单纯的逆反,孙文波建议家长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尊重、信任孩子,不要对孩子摆架子,要平等相待,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
纠正孩子的任性,家长要有耐心
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家长如何进行纠正呢?孙文波说,第一,家长应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不能总跟孩子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对孩子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孩子,助长孩子的任性毛病,以后难以改正。还须注意的是:父母必须一致。
第二,在孩子任性时,父母要善于把孩子的兴趣引开去,以转移他的任性。例如,孩子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父母可设法让孩子去观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
第三,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孩子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孩子自尊心太强,父母可适当给他一个“台阶”,帮他“收场”。
日常生活中的坏习惯,要马上纠正
另外,孙文波建议,处理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遇事多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只有查明原因,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特别任性,家长不要急躁,不要以任性对任性。同时,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用“你不会穿衣服”、“你不会数数”之类的话来刺激他,其效果往往比正面说服还要好。
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坏习惯,那家长就应该找出原因,马上进行纠正。一种新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要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坚持才能固定下来,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任性孩子的形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孩子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一、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
(一)遗传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类型,孩子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有个性”的孩子,这与家长的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二)心理反抗期(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两三岁就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愿意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家长妥协,自己满意为止等。从以上不难看出,孩子的任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内在的、外来的、社会的、自身生长发育期的等等。作为家长应该及早发现、分析、及时纠正,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教育。在两岁左右时,大部分孩子思维、语言、动作已经发育的相当好,有些孩子反抗意识也逐渐表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表现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家长就要抓住婴幼儿阶段这个有利时机迅速进行调整,如果认为孩子小一味地去迁就,任性的个性就可能越来越厉害。任性的个性一旦形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可能因性格的制约受到影响,成了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任性性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后天教养不当所造成,是溺爱的结果。在教养方式上,家长该制止的不制止,一味的迁就;该鼓励的不鼓励,使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认为只要哭闹就可达到自己的目的,助长了孩子的偏激与任性,最终造成了孩子性格的缺陷。
(三)后天养成。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人的神经类型有关。但是,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
1、是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据调查,独生子女和末生的孩子任性率较高,达到60%左右。孩子任性往往与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有关。
2、是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的对不对,孩子都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一味限制,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想出各种方法让孩子就范。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孩子的意愿,也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孩子形成任性的重要原因。
3、是家长蔑视孩子的人格。有些家长总爱讽刺、挖苦、漫骂孩子,或者当着众人面数落孩子,有时家长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心里明白自己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来对抗。
孩子任性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有三种“任性手段”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手段排行最后: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
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父母只好举手投降。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80后育儿法不见得都靠谱
一、不靠谱的育儿方法
1.没原则性的育儿方法
有些家长认为,家长和孩子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这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是很重要。这种观点是对的,但是,育儿要有原则,不可以毫无章程,也不可以对孩子言而无信。
2.放养溺爱式的育儿法
很多年轻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需要自由发展,所以,对孩子采取了放养溺爱式的教育方法。然而若是一味地放养和溺爱,易使孩子变成熊孩子,任性妄为、目中无人、骄纵捣蛋等等便成了孩子的代名词。
3.攀比方式的育儿方法
家长喜欢拿孩子去和别的孩子多对比,把别人的长处或者短处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甚至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么,这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是有很大的弊端。
4.强制命令式的育儿法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因此喜欢用强制性命令式来要求孩子做事,但是,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康。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不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心不甘情不愿,难以将事情做好,而孩子的潜能也无法得到挖掘和发展。
二、育儿注意事项
1.正确地与孩子交朋友
家长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和孩子交心,这就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和孩子交朋友,这是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好的办法之一。
2.顾忌孩子的感受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要注意顾忌到孩子的感受,不可以随便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尊重孩子的兴趣
想要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家长要懂得抓住孩子的兴趣,从孩子的长处进行着手培养教育,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
4.家长要讲原则和规矩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讲原则,不可以任由孩子任性,而且对孩子要讲规矩,从小让孩子学会做一个讲规矩的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重要。
不要放任孩子的任性和固执
80你要什么时候才懂事
“妈妈,给我巧克力!”玩得满头大汗的林林跑回家里,对妈妈说。
“下楼的时候不是刚吃过吗?再吃牙会坏的。”妈妈不同意。
“我就要,就要!”林林跺着脚嚷起来。
“那就只吃一小块儿。”妈妈妥协了。
“不,我要吃整块儿!”林林任性地说。
“你要什么时候才懂事?”妈妈气急败坏地训斥起来。
不料林林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妈妈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唉!这孩子,总是这么任性。
林林是奶奶带大的,从小被视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林林想买什么玩具,爸爸妈妈说不买,爷爷奶奶就掏钱。一来二去,林林有主意了,说他他就闹,有时一闹一两个小时,爸爸为此没少揍他,可也不起什么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林林的任性、固执同成人的溺爱、放纵以及教育不一致有关。任性的孩子,长大了就可能发展为刚愎自用、钻牛角尖的人,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其实父母应该清楚,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有所限制和约束的;只有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纠正他们的任性与固执。
首先,要从根子上去除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对林林而言,就是要纠正溺爱与放纵,纠正成人对他教育的不一致。
对具体的任性行为,父母不能硬来,可试试以下方法:
转移注意力。在孩子表现出执拗时,父母可先采用转移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妈妈可以告诉他,天冷,玩水容易感冒,咱们出去打球好不好?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呢。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放弃玩水的念头,而跟随大人去打球。
暂时不理睬。转移的方法收效不好时,可以“暂时不去理他”,父母可视情况采用沉默和“禁闭”两种形式。沉默是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哪怕孩子滚到地上也当看不见;或当孩子闹得很凶时,用神情制止。沉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孩子看闹了半天也引不起父母的关注,一般就会偃旗息鼓。
假如沉默不起作用,就可以将门带上,让孩子独处一会儿。当然,屋里不能有危险品,也不要有孩子能玩的东西,以防惩戒作用被削弱。孩子在屋里哭闹,父母不要理他,孩子闹一会儿感到没趣,就不会再固执了。“禁闭”的时间不用长,但父母的态度必须坚决,这样才会有好效果。当然,在这之后,还是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及父母不同意的理由。
赏罚并用。当孩子任性胡闹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明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闹是没用的。
不过应注意的是,有些时候,孩子表现出“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可一味指责或惩戒。那么,哪些“固执”行为是可以肯定的呢?
首先,是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忽视或粗暴干涉后出现的执拗行为。例如,孩子正玩得兴头上,父母不由分说拽上就走,孩子就可能会哭闹着不愿离开。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会反抗。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先告诉孩子需要做什么事了,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把将要做的事与孩子的游戏联系起来,如:该睡觉了,可以让孩子带上正在玩的娃娃一起睡。
其二,是孩子认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时候,会执拗地“坚持真理”。比如,平日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拿糖果招待,会受到赞扬。但如果忽然来了一位患糖尿病的客人,就会拒绝吃糖,孩子不理解,硬是让客人吃。这时,大人只要给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去拿些瓜子招待客人,孩子就会兴冲冲地当好小主人的。
其三,是父母本来答应做而违约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得很固执。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答应孩子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好可行性,不要糊弄孩子,也最好不要随便违约。实在做不到,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这也是对孩子守诺言、讲信用的一种教育。
三岁孩子太任性怎么办
1.转移注意力:在孩子任性发脾气时,家长也可以说:“你听,那边是什么声音,快去看看。”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以摆脱眼前的困境。
2.暂时回避:有时让孩子先哭闹一会也好,就当做呼吸操和运动体操,它既可以增加肺活量,又可增加血液循环,还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孩子的生长和发育。其实,大哭大闹往往是3岁左右孩子逼迫大人“就范”的主要手段。如果孩子一哭,就无条件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就会使孩子认为只要自己一发脾气,一切都会如愿以偿。因此,家长切不能因为孩子一哭闹就轻易迁就,要耐心等待他冷静下来,然后再予以教育,但也要切忌用“武力”来解决。
宝宝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隔代喂养。
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现在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
3.同伴交往机会缺乏。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对不听话的孩子要怎么惩罚他呢
1、 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 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 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宝宝任性该怎么教育 适当惩罚和奖励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
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在行为干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
面对孩子的任性家长如何做呢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从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为每个父母的期望,而对于每个孩子都有在任性的年龄阶段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孩子缺乏判断力,认知的能力不够成熟,很容易产生任性的性格。
孩子的个性比较偏执,或是自我约束能力偏差也不排除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有关系,孩子的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家长不约束,慢慢引发的结果,家长要及早的预防,这样才会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的任性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人际交往及生活能力的发展,难以适应环境,常因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立, 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形成社会性发展障碍,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当孩子出现任性的情况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打骂,这样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会教育孩子,让他理解父母,父母也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与孩子沟通,给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他发现自己错在哪里。做孩子的朋友、平等沟通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也不排除会有一些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一直的纠缠不休,当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家长可以暂时的不理他,让他自己待会,或是让他自己感觉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坦诚地与他交流,给他思考、自省的时间。
解决孩子任性的情况要从孩子小的时候抓起,在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上父母态度要一致并且要坚决,要彻底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父母就要采取一致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对自己的任性行为,只有放弃,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