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到底该不该认字
学龄前孩子到底该不该认字
学认字没有错,错的是太多的人一直怀着功利心用错误方法来教孩子认字,败坏了孩子的学习胃口。文字不过是替罪羊而已。
世上任何好东西,如果我们是用错误的方式让孩子接受,结果都会导致孩子对这个东西的厌恶。
比如吃是人的天性,但如果天天怀着完成任务的心理,用逼迫的方式让孩子吃饭,那么孩子厌食几乎是必然。这难道是饭菜或吃饭这件事本身错了吗?
认字和认颜色、认水果一样,都是好的,如果我们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孩子认字,比如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让孩子识字不难》这篇文章提到的办法,哪个孩子会不喜欢认字,哪个孩子会觉得认字难呢?
文字作为一种最具内涵最有效的沟通介质,是启蒙教育中最应该赠送给孩子的,事实上它比让孩子认些简单的东西更重要,更具有启蒙的功能。
手足口病疫苗多长时间打一次 手足口病疫苗多大打合适
目前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6个月—3岁的孩子。
手足口病主要是感染学龄前孩子,5岁以下婴幼儿更易感染。而12—23月龄孩子的发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均最高,其次为6—11月龄孩子,因此建议孩子在6个月—3岁之间打手足疫苗合适,然后体内预防2年左右,基本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得手足口病的几率就比较低,没必要打疫苗了。
学龄前儿童 快乐识字的有效方法
一、识字要在孩子快乐的状态下进行。
在我看来,学龄前儿童识字必须要坚持快乐的原则,即快乐的识字。如果识字的的过程并不快乐,那么就不要强迫孩子识字。近来,“不准开设学前班”、“一年级必须实行零起点教育”、“减轻课业负担”,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导向不要加重学龄前儿童任何学习负担,给孩子们快快乐乐的童年,给孩子们张扬个性的空间,给孩子们增强个人兴趣爱好的时间。所以,学龄前儿童的一切认知行为,都要坚持快乐学习的原则。
二、寻找快乐,助孩子识字。
寻找快乐,即创造快乐的环境,捕捉快乐的因素,让孩子在快乐体验中认字。理论不讲,直接上案例。
儿子两岁半了,妻子买回一叠无图的生字卡,教儿子读。儿子不出声,只是睁大眼睛认真地看,感觉他也在竖着耳朵听。教了两三遍,妻子把字撒在地上,让他"拣"回指定的字,儿子可以全部"拣"对;让他把指定的字送给谁,他也绝对不会"选"错字,也绝对不会送错人!
和儿子一起玩折线的游戏,当折到“东南西北”一儿时的玩具时,我突发奇想,方位用“东南西北”标识,每个方位上的两个点都有数字1、2标识,那么就有东 1、东2——北1、北2共8个点、这8个点分明用“1牛、2马、3羊、4狗、5上、6下、7左、8右”标识。我们和儿子一人一个折纸玩具(8个点汉字顺序随机标识),每次都选一个点,说出点上的汉字数字标识,比较谁的数字标识大,数字大的获胜。没用10分钟,这几个字都记住了。
玩象棋时认识棋字,玩风筝时认识“风”,坐公交时认识“公”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你认真琢磨,善于在生活中捕捉,这样的快乐因素时时处处都有,都是孩子认识汉字的大好时机。
三、让汉字感悟到识字的快乐。
有意安排一些情节,让孩子感受自己学习后的快乐, 要让孩子感悟上识字的成就感。比如,和爱人传一个很简单的小纸条,故意上孩子截获,他就很有兴趣去看上面的话,同时感受到自己长知识的自豪感。比如,画一个迷宫图,让孩子从一个“字”出发,去寻找加一个字,中间用简单“字”提示。这些方法,一方面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增强孩子认识汉字的积极性。
如何让孩子认字 要让孩子过早认字吗
不管是中文、英文或注音符号,对年纪尚小的幼儿来说,并不具任何意义,没有这些文字符号,孩子还是可以玩得快乐、吃得开心。其实是大人主观的认为:孩子长大后要念书,早一点认字对孩子来说绝对有益无害。
你知道吗?当宝宝会认人,懂得分别爸爸、妈妈、哥哥、姊姊…等的时候,就表示宝宝也有能力认字了喔!但这个字必须像爸爸、妈妈等家人这么频繁地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宝宝才有区分的能力。
此外,每个孩子对事情的敏锐度不一样,优势能力也不尽相同,孩子之间有个别差异,有的孩子很会唱歌,有的会话能力强,有的认字很快…,若家长有心引导孩子学习,2、3岁的幼儿的确可能早早就会认字。然而,黄璇糸主任提醒,让孩子没有压力的学习,比孩子几岁会认字又认得多少字,是更为重要的事。
如何让孩子认字 孩子什么时候学认字
3岁之前的幼儿其实还不需要特地去教他们认字,这个时期的重点不妨放在语汇能力上,可做为未来认字的准备。
增加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力
多跟孩子对话,鼓励孩子表达感觉、感想,激发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力,有助于后续语文能力的发展。你今天吃的冰淇淋是什么口味?吃起来的味道?里面有什么馅料?…。今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天空里有什么?云的形状一直变化,你看到的云像什么?…。
看图画书丰富逻辑思考力
陪孩子看图画书,特别是以图为主、字不多的绘本,一开始由父母讲给孩子听,陪着孩子一起讨论,接下来可以换孩子讲,让孩子尝试看着图画去叙述故事内容,此时父母千万别着急,让孩子天马行空的随意发挥,可以丰富孩子脑袋瓜里的想像力及逻辑思考,并增加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会主动问,这个字怎么念?是什么意思?就表示孩子对认字产生兴趣了,大约4岁以后,差不多中班开始,最慢大本、为幼小衔接最准备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试着带孩子学习认字,这个时候学认字,除了可以进一步跟周遭环境产生连接,对将来孩子上小一(国小一年级)时注音符号的学习也有助益。黄璇糸主任说明,现在小学注音符号的教学是采用直拼法,先会念中文,可以增加孩子的反推能力,学习注音符号会更快更上手。
现在孩子生得少,不少父母会主动带孩子学习认字,黄璇糸主任提醒,陪着孩子从生活环境里找到认字的乐趣,千万不要对着孩子说:这个字就是小,这个字就是大,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只会抹煞孩子的学习热忱,让孩子有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是快乐认字的秘诀。
学龄前不认字
1一年级容易开小差
因为一年级学的大部分的字,孩子可能在学龄前已经学会了,老师教的字自己都认识,并且在一年级阶段也能轻松拿满分,所以这部分孩子往往更容易开小差、上课分神 。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
2二年级遇到挫折容易气馁
一年级时的尖子生,容易被一年级的成绩所迷惑,以为学习就是如此简单。因为习惯了不认真和不重视,到二年级会渐渐落后于其他孩子,遇到些小挫折就倍感压力,更容易气馁。
3“三年级效应”
教育界上有种说法叫“三年级效应”,因为一二年级的重复学习,使得孩子上课走神,加上一二年级的基础扎不好,也没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到三年级学习新知识了,往往很难学好,学习成绩也急剧下滑。在压力和失望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的。
老人带孩子该注意的事项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忙于工作,小孩多数会让老人帮忙带,那么老人家在带孩子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下面为大家介绍老人带孩子该注意的事项,供大家了解。
早教
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带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安全
眼睛腿脚不灵带来隐患。在隔代育儿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最致命的。老人由于上了岁数,可能眼睛不够灵光、腿脚不够灵便,导致了各种安全隐患。对此,一方面,年轻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个有精力确保孩子安全的人,陪同祖辈一起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不能打消老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要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把隐患降到最低。比如,给家里安上防撞角、安全锁、安全餐椅等,让老人照顾孩子更方便、更顺手。
管教
管理过严或过松。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前者以过去的“军事化管理”为标准,喜欢什么事情都要订个标准;而后者则看到孩子撒娇就心软,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
喂养
追着孩子喂饭。临床发现,由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这可能是因为老人更加心软、慈善,以至于逾越了“关爱”与“溺爱”的边界。
教孩子认字的方法有哪些
1.激欲法
就是在识字前想法调动孩子的情绪、唤起兴趣,激起求知欲。如有人教孩子和字“交朋友”,说字是人的好朋友,它可以告诉你好多故事,好多知识,认识的字越多,朋友越多,知道的事情也就越多,将来干的事就越大,如当汽车司机、飞行员,这样孩子就十分想和字交朋友,并且想交很多朋友。
2.物字法
就是将孩子熟悉的家俱物品上贴上相应的字,一边指着物体和字,一边念物体的名称和字音,多次反复就会形成音形结合的条件反射,就把字记住了。
3.熏陶法
就是将孩子生活的环境造成文字的环境,如家里除了家俱物品上贴上字以外,还可贴上几张图文并茂的画或地图,或诗词、歌曲、条幅,或放几本画册、小人书等,过一段时间还要适当换一换,在抱着孩子玩时,随时随地反复进行教,并不一定要求一次记住,这是一种熏陶,一回生,二回熟,时间一长,就自然记住了。
4.看图识字
书店有卖的,自己也可以制。一边告诉孩子看图认物,一边用手指着字念这个图的符号——“字”。
5.用汉字积木识字
买一盒汉字积木,让孩子摆成各种玩具如火车、小楼房等。而且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将某个汉字的偏旁拆开,和另外一个重新组合成一些新的汉字。孩子可以通过认一个字而连带学会很多字,并在拼拆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6.拼词造句识字
幼儿认字往往是记忆方式的重现。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反映出来的就是单独一个字的认读,以词汇、句子形式记忆的,反映出来的就是词汇和句子,有着整体记忆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