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中脘为任脉腧穴,内与胃相应,有调升降,理三焦,促健运,化湿滞,止疼痛之功。针刺本穴。可谓直达病所,故能强中消食,消胀除满,祛湿化痰。

主治病证:   1.邪气犯胃,中焦气滞之胃脘痛,腹痛,肠鸣,呃逆,呕吐,泄泻,便秘,黄疸,胁下坚痛诸病证。

2.脾胃虚弱,中虚脏寒之胃痛,翻胃,纳呆,食不化诸病证。

3.脾失健运,痰饮不化之哮喘,惊悸,怔忡,失眠,脏躁,癫狂,痫证,惊风,头痛诸病证。

4.气血亏虚之虚劳吐血,产后血晕诸病证。

艾灸中脘的最佳时间 艾灸中脘的作用

中脘穴位于胸腹正中,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

艾灸中脘,可以通过深部经络的传感,调整肠胃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促进营养吸收,强化新陈代谢,协调脏腑及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刺激中脘不但能调理肠胃,还能提高人体功能的免疫功能,增加肺部的通气量。

中脘的作用与好处 脾胃同疗

中脘是“后天之本”。因为人体六腑的精气都汇集在这个 地方,正因如此,中脘对于沟通脾,胃有重要作用,脾胃疾病一般由气虚或气血堵塞引起,刺激中脘可以疏通堵塞和补足气血,全面调理脾胃,加强脾胃功能,特别对运化不良的胃部消化问题有特效。

针刺曲骨怎么操作

曲骨的针刺深度和方法

取穴:仰卧,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取穴。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壁成90°。

针刺深度:直刺0.1-1.5寸,其局部会有酸胀感,并可向外生殖器扩散。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针灸曲骨的作用

类属:属任脉。

作用:温肾培元,清利湿热。

主治病证:

1.肾虚之遗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诸症。

2.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沥,阴囊湿痒,小腹胀满,带下,疝气,痛经诸症。

注意事项

曲骨穴近膀胱,该穴忌深刺,以免针尖穿过腹白线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进入腹腔膜而有可能刺中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尿闭者沿皮刺。

悬枢的准确位置图 悬枢穴配伍应用方法

配内关,足三里可温胃和中,通经止痛,主治胃痛;配天枢,中脘,可化积通腑,主治食积腹胀;配肾俞,委中,可通经活络,散寒止痛,主治腰痛;配长强,百会可升阳举陷,益气固脱,主治脱肛。

心力衰竭能针灸治疗吗

体针:以益元固本,强健心神为原则。

主穴为内关、间使、少府或内关、郄门、曲泽。配穴补中益气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补益真元取关元、归来、气海;通阳利水取水分、中极透曲骨、水道、复馏、水泉、飞扬、阴陵泉;活血行淤取太冲、章门、肝俞;平喘祛痰取肺俞、天突、俞府、膻中、少府、合谷。深刺,中强手法,有感应后即出针,每日1次,(亦可隔几日或二日针刺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酌情休息几天,再作第二疗程。

水针:主穴为内关、间使、定喘、肺俞、心俞等。每穴每次用当归注射液0.5ml注射,间隔1~2天注射1次,7~10次为一疗程。

外陵位置图和作用 外陵的穴位配伍

1、外陵穴配子宫穴、三阴交穴:治痛经。

2、外陵穴配天枢、足三里、中脘:可用于缓解胃痛。

3、外陵穴配阑尾、足三里:适用于阑尾炎。

针刺中极时宜选体位 针刺中极的作用

中极为任脉经腧穴,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内为胞宫,精室所居,有培下元,助气化,调血室,温精宫,理下焦,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艾灸中脘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中脘穴是4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间,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同时号称胃”灵魂腧穴“,该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效,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于胸腹正中,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

艾灸中脘,可以通过深部经络的传感,调整肠胃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促进营养吸收,强化新陈代谢,协调脏腑及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刺激中脘不但能调理肠胃,还能提高人体功能的免疫功能,增加肺部的通气量。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针刺中脘主治疾病

中脘为任脉腧穴,内与胃相应,有调升降,理三焦,促健运,化湿滞,止疼痛之功。针刺本穴。可谓直达病所,故能强中消食,消胀除满,祛湿化痰。

主治病证:

1.邪气犯胃,中焦气滞之胃脘痛,腹痛,肠鸣,呃逆,呕吐,泄泻,便秘,黄疸,胁下坚痛诸病证。

2.脾胃虚弱,中虚脏寒之胃痛,翻胃,纳呆,食不化诸病证。

3.脾失健运,痰饮不化之哮喘,惊悸,怔忡,失眠,脏躁,癫狂,痫证,惊风,头痛诸病证。

4.气血亏虚之虚劳吐血,产后血晕诸病证。

针刺中脘操作手法

中脘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简易取法:取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口窝上边)的中点。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前壁成90°。

深度:针0.8-1.5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5-3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深部(腹后壁)。

女性患绝经综合症时需要治疗吗

绝经的常见的体针治疗方法:

(一)取穴主穴:长强。配穴:肾俞、阴交、三阴交、地机、八。

(二)治法以长强为主,效不显加配穴。先令病人取俯卧位,在尾骨下端与肛门之间中点陷凹中取穴,以28号针刺入1寸深,施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配穴,前三穴针刺,中等刺激,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后二穴以指针按揉5~6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0例,结果,痊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本法适用于继发性绝经。

取穴主穴:

中极、十七椎下、公孙、次。

配穴:

Ⅰ型为冲、任、督三脉不足,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加关元、气穴、百会、神门、肝俞、志室、肓俞、复溜、气门。

Ⅱ型为邪侵冲任,气血瘀阻,脉络失宣,加中脘、大赫、子宫、腰俞、肝俞、脾俞、蠡沟、三阴交。

中府怎么按摩 中府能针灸吗

可以。

实验观察表明,针刺中府穴对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针刺中府穴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从而缓解哮喘,而且有研究人员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中府穴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改善肝的血液循环。

针灸时直刺0.3-0.5寸,或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禁止向内斜刺,以免伤及肺脏,此外,由于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所以不宜自行针灸。

有哪些疗法适宜于妊娠早期呕吐

有这些疗法适宜于妊娠早期呕吐:(1) 按摩疗法:孕妇取卧位,施术者用栂指点按颈后风池、乳 突,并按压双侧内关,以胃部有发热舒畅感为好。然后,掐双足跟 腱,按揉足三里、丰隆穴,最后用掌根推揉两胁3~6次。还可用手 掌轻摩胃脘部(上腹部)20~30次。(2) 针刺疗法:用毫针刺中脘、关元。(3) 耳穴埋藏法:选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为主穴,肾、 膈为配穴。将王不留行籽放在0.4cm x0. 4cm胶布中心,贴于上述穴位,稍加压力,使局部有胀痛。2 ~3日换王不留行籽1次,4次为1 个疗程。每天按压王不留行籽数次,以胀痛为度。(4) 按敷灸法:取内关、神阙穴,生姜6g烘干,研为细末,过筛,以水调为糊状,敷于内关、神阙,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一般 敷药1 天后呕吐即止,3天后饮食如常。(5) 拔罐疗法:取中脘,用抽气罐操作,每次饭前实施,立即 进食,食后15~20min放去负压取下罐具。(6) 敷贴疗法:取吴茱萸9g,黄连6g, —起入砂锅炒熟后,用 纱布包好,温熨脐部。凉后再炒,每次5min,每日2次。

相关推荐

有哪些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的方法

颈三针疗法 主要针刺天柱、百劳、大杼。大杼是治疗颈椎的重要穴位;针刺百劳穴可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虚劳损伤,对退行性变的颈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以缓解颈部肌群的紧张状态,消除神经根的炎症水肿,改善脊髓、神经根、颈椎周围组织的营养和血液供应;调节局部血液和代谢循环;在改善颈椎动力失衡的基础上,起到调节阴阳、动静平衡的效果。 腹针治疗 主要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针刺以上穴位具有补气血,益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中脘、下脘补益中焦,气海鼓舞经脉运行,关元培补下焦。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 经筋针刺法 经

便秘的针灸疗法

大家都知道,中医是博大精深的,经过上千年的积累,中医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其中的针灸技术,连外国的资深专家和教授都叹为观止。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上面,针灸学有着独特的疗效,往往有“一针见效”的奇效。今天,小编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如何利用针灸技术治疗生活当中的常见——便秘。 便秘的针灸疗法 针刺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冷秘可加艾灸;热秘可加针刺合谷、曲池;气滞秘加针刺中脘、行间;气血虚弱加针脾俞、胃俞;冷秘可加灸神阙、气海。 耳针疗法,取穴:大肠、直肠下段、肝、心穴。方法:王不留行籽压

针灸治疗肝吸虫

体针 对此针灸治疗有辅助治疗作用,人患华支睾吸虫后,内伤肝脾、络脉瘀 阻、升降失常、清浊相混,渐积而成鼓胀。肝胃不和时针刺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太冲。 气滞血瘀时,针刺肝俞、膈俞、阳陵泉、太冲。气阴两亏时,针刺期门、章门、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太冲。寒湿中阻时,针刺脾俞。胆俞、至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有关症状进行加减配穴,如脘腹痞满加中脘,恶心呕吐加内关,神疲无力加关元,失眠多梦加神门、足三里等。针刺治疗每日或隔日 1次。 耳针 针刺耳朵相应肝、胆、脾、胃穴位。食欲不振者加胰胆

针灸丰隆的作用与好处 丰隆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肺俞,太渊,列缺,合谷,脾俞,太白,针补肺俞,脾俞,余穴针刺泻法,健脾化湿,化痰止咳,治疗痰湿浸肺之咳嗽痰多。 2.配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中府,风门,尺泽,足三里,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余穴针刺泻法,清热祛痰,止咳平喘,治疗痰热壅肺之哮喘,咳嗽痰多。 3.配列缺,尺泽,风门,肺俞,阴陵泉,针刺泻法,针刺加灸,温肺化饮,治疗寒饮伏肺咳喘。 4.配中脘,内关,足三里,灵道,神门,厉兑,隐白,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治疗痰热内扰之心悸,失眠,多梦。 5.配百会,脾俞,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化痰熄风

委中针刺方法 针刺委中功能主治

委中穴又名血郄,委中央,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下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它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腰脊强痛,下肢屈伸不利,丹毒,痧症,霍乱(类似急性肠胃炎),中暑,小腿肚转筋,中风昏迷,半身不遂,风湿痿痹,热汗不出,疔疮,发背,湿疹,肛门瘙痒,乳痈,小便难,虚汗盗汗诸症。

针刺足三里的作用 足三里针刺禁忌

足三里穴不要针刺过深,如针刺2寸以上,并针尖向胫骨方向,会刺中胫后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中风偏瘫针灸治疗绝技介绍

针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发挥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快速治疗疾的目的。随着对中风认识的不断加深,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不断得到改善,疗效不断得到提高。 《黄帝内经》曰:“治痿独取阳明。”治疗时主要取患者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可单刺患侧,久则刺灸双侧,初宜泻,久宜补。在临床中,我们采用效果尤佳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如赵老人,中风初,取上肢手三里、外关,下肢取足三里、丰隆,用电针治疗时,选用较大电流,刺激周围神经、兴奋中枢神经,使患

梁丘的作用与好处 梁丘穴常用配伍

1.配中脘,内关,下脘,针刺平补平泻法,消食 导滞,治疗饮食停滞之腹痛,反酸,呕吐等。 2.本穴为胃经郄穴,和胃止痛,善治胃痛,配内关,行间,阳陵泉,中脘,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气滞胃胀痛;配中脘,内关,公孙,胃俞,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治寒积胃痛。 3.配地五会,膺窗,丰隆,温溜,内庭,针刺泻法,清胃泄火,祛瘀散结,治疗胃热乳痈。 4.配阳陵泉,犊鼻,足三里,血海,鹤顶,针刺平补平泻法,加灸,祛风除湿,通利关节,治疗风湿痹阻之膝肿疼痛。 5.配曲泉,膝关,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治疗经脉痹阻之痉挛

中脘的作用与好处有哪些

中脘穴是4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间,是人体正气与疾的必争之地,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该穴具有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之功,主要作用于治疗各种胃腑疾患,包括胃痛,腹痛,腹胀,呃逆,反胃,肠鸣,泄泻,胃炎,胃溃疡,胃扩张等症。具体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脘是胃之募穴,是胃运行的灵魂枢纽,它的主要功用为健脾和胃,经常刺激该穴位,不但可以治疗胃下垂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胃及消化系统疾,还可以缓解胃痛等不适症状。 中脘是“后天之本”。因为人体六腑的精气都汇集在这个 地方,正因如此,

膻中的针刺方法 针刺膻中功能主治

膻中为任脉经气所发,穴居两乳之间,为宗气之海,又善治气,故称气之会穴,又是心包络之募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与人脉之交会穴,以宣降为要,本穴具有调气降逆,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宽胸利膈,理气散瘀之功,主要用于治疗气短,哮喘,咳嗽,肺痈,唾脓,咯血,心胸疼痛,心中烦闷,噎膈,妇人乳汁少,心悸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