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中脘为任脉腧穴,内与胃相应,有调升降,理三焦,促健运,化湿滞,止疼痛之功。针刺本穴。可谓直达病所,故能强中消食,消胀除满,祛湿化痰。
主治病证: 1.邪气犯胃,中焦气滞之胃脘痛,腹痛,肠鸣,呃逆,呕吐,泄泻,便秘,黄疸,胁下坚痛诸病证。
2.脾胃虚弱,中虚脏寒之胃痛,翻胃,纳呆,食不化诸病证。
3.脾失健运,痰饮不化之哮喘,惊悸,怔忡,失眠,脏躁,癫狂,痫证,惊风,头痛诸病证。
4.气血亏虚之虚劳吐血,产后血晕诸病证。
艾灸中脘的最佳时间 艾灸中脘的作用
中脘穴位于胸腹正中,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
艾灸中脘,可以通过深部经络的传感,调整肠胃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促进营养吸收,强化新陈代谢,协调脏腑及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刺激中脘不但能调理肠胃,还能提高人体功能的免疫功能,增加肺部的通气量。
中脘的作用与好处 脾胃同疗
中脘是“后天之本”。因为人体六腑的精气都汇集在这个 地方,正因如此,中脘对于沟通脾,胃有重要作用,脾胃疾病一般由气虚或气血堵塞引起,刺激中脘可以疏通堵塞和补足气血,全面调理脾胃,加强脾胃功能,特别对运化不良的胃部消化问题有特效。
针刺曲骨怎么操作
曲骨的针刺深度和方法
取穴:仰卧,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取穴。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壁成90°。
针刺深度:直刺0.1-1.5寸,其局部会有酸胀感,并可向外生殖器扩散。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针灸曲骨的作用
类属:属任脉。
作用:温肾培元,清利湿热。
主治病证:
1.肾虚之遗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诸症。
2.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沥,阴囊湿痒,小腹胀满,带下,疝气,痛经诸症。
注意事项
曲骨穴近膀胱,该穴忌深刺,以免针尖穿过腹白线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进入腹腔膜而有可能刺中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尿闭者沿皮刺。
悬枢的准确位置图 悬枢穴配伍应用方法
配内关,足三里可温胃和中,通经止痛,主治胃痛;配天枢,中脘,可化积通腑,主治食积腹胀;配肾俞,委中,可通经活络,散寒止痛,主治腰痛;配长强,百会可升阳举陷,益气固脱,主治脱肛。
心力衰竭能针灸治疗吗
体针:以益元固本,强健心神为原则。
主穴为内关、间使、少府或内关、郄门、曲泽。配穴补中益气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补益真元取关元、归来、气海;通阳利水取水分、中极透曲骨、水道、复馏、水泉、飞扬、阴陵泉;活血行淤取太冲、章门、肝俞;平喘祛痰取肺俞、天突、俞府、膻中、少府、合谷。深刺,中强手法,有感应后即出针,每日1次,(亦可隔几日或二日针刺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酌情休息几天,再作第二疗程。
水针:主穴为内关、间使、定喘、肺俞、心俞等。每穴每次用当归注射液0.5ml注射,间隔1~2天注射1次,7~10次为一疗程。
外陵位置图和作用 外陵的穴位配伍
1、外陵穴配子宫穴、三阴交穴:治痛经。
2、外陵穴配天枢、足三里、中脘:可用于缓解胃痛。
3、外陵穴配阑尾、足三里:适用于阑尾炎。
针刺中极时宜选体位 针刺中极的作用
中极为任脉经腧穴,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内为胞宫,精室所居,有培下元,助气化,调血室,温精宫,理下焦,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艾灸中脘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中脘穴是4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间,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同时号称胃”灵魂腧穴“,该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效,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于胸腹正中,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
艾灸中脘,可以通过深部经络的传感,调整肠胃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促进营养吸收,强化新陈代谢,协调脏腑及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刺激中脘不但能调理肠胃,还能提高人体功能的免疫功能,增加肺部的通气量。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针刺中脘主治疾病
中脘为任脉腧穴,内与胃相应,有调升降,理三焦,促健运,化湿滞,止疼痛之功。针刺本穴。可谓直达病所,故能强中消食,消胀除满,祛湿化痰。
主治病证:
1.邪气犯胃,中焦气滞之胃脘痛,腹痛,肠鸣,呃逆,呕吐,泄泻,便秘,黄疸,胁下坚痛诸病证。
2.脾胃虚弱,中虚脏寒之胃痛,翻胃,纳呆,食不化诸病证。
3.脾失健运,痰饮不化之哮喘,惊悸,怔忡,失眠,脏躁,癫狂,痫证,惊风,头痛诸病证。
4.气血亏虚之虚劳吐血,产后血晕诸病证。
针刺中脘操作手法
中脘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简易取法:取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口窝上边)的中点。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前壁成90°。
深度:针0.8-1.5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5-3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深部(腹后壁)。
女性患绝经综合症时需要治疗吗
绝经的常见的体针治疗方法:
(一)取穴主穴:长强。配穴:肾俞、阴交、三阴交、地机、八。
(二)治法以长强为主,效不显加配穴。先令病人取俯卧位,在尾骨下端与肛门之间中点陷凹中取穴,以28号针刺入1寸深,施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配穴,前三穴针刺,中等刺激,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后二穴以指针按揉5~6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0例,结果,痊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本法适用于继发性绝经。
取穴主穴:
中极、十七椎下、公孙、次。
配穴:
Ⅰ型为冲、任、督三脉不足,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加关元、气穴、百会、神门、肝俞、志室、肓俞、复溜、气门。
Ⅱ型为邪侵冲任,气血瘀阻,脉络失宣,加中脘、大赫、子宫、腰俞、肝俞、脾俞、蠡沟、三阴交。
中府怎么按摩 中府能针灸吗
可以。
实验观察表明,针刺中府穴对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针刺中府穴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从而缓解哮喘,而且有研究人员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中府穴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改善肝的血液循环。
针灸时直刺0.3-0.5寸,或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禁止向内斜刺,以免伤及肺脏,此外,由于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所以不宜自行针灸。
有哪些疗法适宜于妊娠早期呕吐
有这些疗法适宜于妊娠早期呕吐:(1) 按摩疗法:孕妇取卧位,施术者用栂指点按颈后风池、乳 突,并按压双侧内关,以胃部有发热舒畅感为好。然后,掐双足跟 腱,按揉足三里、丰隆穴,最后用掌根推揉两胁3~6次。还可用手 掌轻摩胃脘部(上腹部)20~30次。(2) 针刺疗法:用毫针刺中脘、关元。(3) 耳穴埋藏法:选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为主穴,肾、 膈为配穴。将王不留行籽放在0.4cm x0. 4cm胶布中心,贴于上述穴位,稍加压力,使局部有胀痛。2 ~3日换王不留行籽1次,4次为1 个疗程。每天按压王不留行籽数次,以胀痛为度。(4) 按敷灸法:取内关、神阙穴,生姜6g烘干,研为细末,过筛,以水调为糊状,敷于内关、神阙,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一般 敷药1 天后呕吐即止,3天后饮食如常。(5) 拔罐疗法:取中脘,用抽气罐操作,每次饭前实施,立即 进食,食后15~20min放去负压取下罐具。(6) 敷贴疗法:取吴茱萸9g,黄连6g, —起入砂锅炒熟后,用 纱布包好,温熨脐部。凉后再炒,每次5min,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