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玩具挑选的误区
亲子玩具挑选的误区
亲子玩具是一种强调家庭互动的玩具。传统玩具多是给小宝宝一个人排除空虚感或者用来消磨时光的玩具。亲子玩具则是秉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这一理念而逐渐开发并被接受的玩具。这种玩具使得父母参与到游戏当中来,以玩具为纽带启蒙认知,传达亲情,使孩子乐在其中。
可如今眼花缭乱、不够规范的玩具市场实在让妈妈们挑花了眼,哪些玩具是可以给宝宝玩的,而哪些又不可以呢?
了解宝宝的需要,学会挑选优质的亲子玩具
市面上的亲子玩具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拼图类、游戏类、工具类、玩偶类等等数不胜数,让妈妈们茫然不知所措,有些“购物狂妈妈”索性各种各样买回一堆扔给孩子玩,且不说浪费钱,买回的还未必是安全合适的优质亲子玩具呢。那么,我们来看看一款优良的亲子玩具究竟该具备哪些特质:
首先,在材质和设计上,它应该是安全、卫生无污染的,这一点除了凭借妈妈们的经验,擦亮眼睛仔细观察之外,最简单的办法是挑选可靠的婴童品牌,选对了品牌就成功了一半咯!
其次,在功能上,一款优良的亲子玩具应该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各阶段的基本动作,培养学习能力,引发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探险性,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及成就感,帮助孩子用言语表达意思或发泄情绪,并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
除此之外,适用性、耐久性、经济性及不占空间都是一个优良玩具的必备事项。
孩子玩具选择的误区
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一边玩耍一边对着玩具说话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如果家长过于宠溺孩子,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孩子选择起来就会眼花缭乱,不利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注意力要从小开始培养,让孩子从小形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现在家长对孩子是百依百顺,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不仅滋生了很多小公主,小皇帝,还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养成。让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不要让孩子故意破坏玩具,要懂得爱惜自己的玩具。
另外过多的玩具,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孩子在专一的玩一种玩具时,往往会更用心,发明出很多和这个玩具相关的延伸,在创造新的事物的过程能让孩子获得成长和愉悦。
所以,家长们在给孩子准备玩具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味的追求数量,反而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玩具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安全,家长们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保护,别让玩具伤害到了孩子。其次要考虑是否适应孩子的年龄。玩具的优劣不与它的价格成正比切勿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攀比玩具的习惯。
告诉你挑选羽绒服的三种误区
挑选羽绒服误区一:以为含有的绒量越高质量居室越好,按照羽绒服装的国家标准规定,羽绒服装必须标明羽绒种类、含绒量和充绒量。含绒量指绒子和绒丝在羽绒中的含量百分比,按照规定,含绒量不得低于50%。含绒量越高的同类羽绒服,保暖效果越好。一般消费者选择70%—80%的含绒量就能满足需求。
挑选羽绒服误区二:选择了一些比较厚的羽绒服是会很暖和,充绒量是指羽绒服填充的全部羽绒的总重,它跟衣服的大小、长短、款式有关,国家标准并没有对这一指标做出强制规定。但需要提醒的是,不是充绒越多、衣服越沉,羽绒服就越保暖。因为随着填充密度的增大,通过填充料传导而损失的热量也增多。提高羽绒填充物的蓬松度才是提高保暖性的关键,蓬松度越高,羽绒所包含的隔热空气就越多,因此隔热性能就越好。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市面上一些轻型羽绒服,保暖效果也很好的原因。有些充绒量多的羽绒服掺有毛片羽丝、绒丝及粉碎毛,即使含绒量相同,其蓬松度也有所下降。目前市面上,一般价格的羽绒服,蓬松度大约在450—500,价格稍高的羽绒服,蓬松度可以达到600—900。
挑选羽绒服误区三:羽绒服用手去摸的话,要是没有羽毛梗、越发现了羽绒服柔软越是很好,其实优质的羽绒含有一定限度细小的毛梗是很正常的,如果说摸上去特别柔软,一点梗都摸不到,这样的产品要谨慎购买。因为有的厂家会将下脚料、蓬松棉、羽毛打碎之后,填充在衣服里,当作羽绒来欺骗消费者。非但达不到好的保暖效果,卫生还可能不达标。
温馨提示:在平时的生活之中,挑选羽绒服其实都是具有一定的讲究的,并不是我们看着哪一种羽绒服较好就是暖和的,上述的一些羽绒服挑选误区,希望自己要多加进行认识和了解才行的。
孩子的玩具不要太复杂
林林不到2岁,家里的玩具却有几大箱:电动火车、遥控赛车、声控飞机……各个都是功能齐备、颜色鲜艳。然而,这些高科技玩意却受到了林林的“冷落”,玩上两次便扔到一边。儿童教育专家程淮表示:不同的玩具,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过早购买功能复杂的玩具,否则可能不利于孩子正常的成长和智力开发。
因为,以5岁前孩子的智力而言,还达不到理解高科技玩具的程度。“孩子的玩具,应该是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而不是伸出手去够不着东西,过早让孩子玩那些复杂的玩具,不但会令孩子失去兴趣,还会丧失许多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机会。”程淮说。所以,那些功能多、高科技的玩具,在孩子5岁前,最好尽量少给他们买。
1岁以内,孩子对色彩、声响、动作等有很强的探索欲望。所以最好选颜色鲜艳或发声的玩具,越简单越好,最好只有一种功能。
1-3岁是孩子好奇心、求知欲的萌芽时期,应选择一些能提高观察力、动手能力的玩具,如积木、脚踏车、布娃娃、电子图书等。
4-5岁,孩子开始理解周围的事物,活动能力和模仿能力也更强了。这期间,应多选择橡皮泥、复杂积木、智力拆装车、绘图板、计算玩具等。
程淮建议,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玩,不但能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先看孩子玩,再作为玩伴、支持者和引导者参与进去。“有的孩子喜欢洋娃娃,家长可以拿着洋娃娃,讲一些关于动物的童话,这会增进孩子对玩具的感情。”一种玩具能玩出很多花样,如投掷,可以扔皮球、扔木头、扔小铁器等。不同物质、不同形状、不同重量的东西,扔出去后发出的声音和距离都不一样,会引起孩子思考,促进孩子思维的开发。
此外,孩子面前的玩具,最多不要超过5种。如果玩具过多,孩子容易分散注意力,什么都玩不好。
挑选洗发水的误区误区
挑选洗发水的误区误区1选择洗护二合一的洗发水好方便
正解 最好洗发水和护发素分开用
许多人为洗发方便,都选择购买洗护二合一的产品,但医生并不建议这样做,最好洗发水和护发素分开使用。王群解释说,洗护二合一的产品对头发的清洁度不够,分开使用则更为科学,也有利于不同发质的人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护发素。对于干性发质,头发干枯没有光泽的人,可选择含保湿润泽成分的护发素;对于油性发质的人,可选择控油爽发型的护发素;对于中性发质的人,可选择滋养型的护发素,比如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B5的护发素。
误区2全家人共用一大瓶“家庭装”
正解 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特别是儿童不宜用成人洗发水
很多家庭中,所有成员共用一瓶洗发水。有报道说,在英美等国,仅有5%-10%的低收入家庭才会共用一种洗发水,多数家庭拥有三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洗发水。王群建议,由于每个人的发质情况不同,洗发水的选择应个性化,不建议“一瓶包全家”。他还特别提醒,12岁以下儿童最好不要用成人洗发水,而选择儿童专用的洗发水。这是因为儿童的体质比较敏感,化学产品更易对其健康造成影响。许多国家对儿童洗护产品的质量都有更高要求。另外,儿童的发质和成人也有很大不同,分泌的油脂非常少,大多数成人洗发水并不适合他们。
误区3经常换洗发水会导致脱发
正解 家中应备2-3种洗发水轮流使用
网上有这样的说法:不用经常更换洗发水,我们的头皮对洗发水有适应的过程,比如一直用偏碱性洗发水,头皮已经适应了,突然换成偏酸性,会对头皮造成刺激,引起脱发。洗发水之间的配方也不一样,有化学成分,也有植物成分,我们对新的配方不适应,也容易对头发造成损伤,或加剧脱发。
误区4使用去屑洗发水可预防头屑
正解 去头屑洗发水要少用,一周一次即可
头屑是非常恼人的家伙,于是去头屑洗发水非常受青睐,不少人即使没有头皮屑,也出于预防的心理使用去屑洗发水,而且是长期使用。头皮屑的产生与糠秕马拉色菌等有关,所以去屑洗发水中一般都含有抗真菌成分,如果确实有头皮屑的人,可以一周使用一次去头屑洗发水,其他时间洗发使用其他洗发水,并不建议频繁使用,否则会破坏头皮的正常菌群。如果没有头皮屑的,就不要使用去头屑洗发水。
误区5 头发有油就得洗
正解 “水油膜”是天然护发素,不必有油就洗
很多人视头发上的油为敌人,只要头发有一点油立即就要洗。其实,头皮表面密布着皮脂腺和汗腺,它们的分泌物会构成一层天然的“水油膜”,这层膜对我们的头发是有保护作用的,可以说是天然的护发素,可以使我们的头发更加润泽、有弹性,完全没有必要有一点油就马上洗掉,只要保持清洁就可以了。
自制洗发水啤酒令头发增强弹性材料
半杯啤酒、一汤匙柠檬汁用法:将啤酒和柠檬汁混合,在洗发后在发上会令头发加添弹性和更易梳理。
注:不要太贪心涂太多,因为啤酒含酒精成分,若直接接触头皮,可能会令头皮损伤。
柠檬水去头油材料
柠檬数滴、一杯水用法:混和后在冲去洗发水后,再用来冲头。
注:可以帮助头皮油脂分泌旺盛的人,减低分泌,有助头发吸收营养。花生护发素增头发光泽材料:花生粉末、酸乳酪、柠檬汁少许用法:将所有材料混合,然后在用完洗发水后使用,再用水清洗。
5个月宝宝如何早教
5个月的婴儿能看清东西并能记住它们,听到声音就会转过去。这时正在学习使用自己的手指,他已经了解了手的一些用途,手能自由地活动,能够主动抓东西,能用手拍东西,抓住并摇动不同的物件或用手将有趣的玩具往嘴里送,还知道用手捡起非常小的东西。
他俯卧时,会用双手支撑,长时间地抬起头来东张西望。还能做一些较大的动作,能翻滚或举起手要别人抱等很多小动作。这时他们需要用玩具或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常用的实物来有目的地来帮助他们发展,来增加他们全身和四肢的活动。这时父母应该多和他一起游戏玩耍,你可为孩子挑选以下几种类型的一些玩具:
1、发展视觉的玩具:选择色彩鲜艳的脸谱、镜子、洗澡玩具、塑料书、图片、小动物、动物造型之类的玩具;
2、发展听力的玩具:选择小摇铃、拨浪鼓、八音盒、风铃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的玩具;
3、发展触觉能力的玩具:选择不同质地的玩具,如:绒毛娃娃、丝织品做的小玩具、床头玩具、积木、海滩玩的球;
4、6个月以前的婴儿视线会追随着镜子的移动而移动,给他准备一个镜子,婴儿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认为是个“小伙伴”,对这个小伙伴的亲昵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体现,这些正是社会性内容的一部分,这对培养婴儿社会的亲和性和对丰富婴儿的视觉体验都很有好处。
初买山竹水果的三个挑选误区
市场上的山竹越来越多了,和荔枝一样量版式销售。喜欢山竹的人也越来越多。山竹有果后的美誉,尝过后确实名不虚传,让人想起了五月成都的枇杷和九月西安的石榴,虽然不能和山竹的醴甜媲美,贵在当季和水土的独一无二。买山竹之前一定要摒弃原来的选水果的观念。大多数初买者容易进入几个误区:
1、水果的软硬度是习惯上对陌生水果的第一感性认识。如椰子、苹果、梨等一定是硬的,软的变质了不能吃了;还有的水果如圣女果、枇杷等挑软和的买,习惯性按一下,找到一点证明已经熟透了的安全感,否则是生的。
山竹不是这样的,如果摸起来绵软,那么果肉已经腐烂了,不能吃;
硬的么,动用了斧头等尖锐工具才砸开的,里面的果肉都已萎缩了。
2、新鲜的山竹乍一摸是硬的,轻轻一按能凹下去,还有弹性的。往往这种下凹给人一种果肉不丰满的感觉(事实山竹的果肉比重确实很低),这种山竹容易被初买者淘汰,事实这样的山竹最鲜美可口。
3、很多人倾向于在进口区购买山竹,以为品质好。事实上商场的进口水果区、进口水果专卖店和国产区的山竹是没有区别的,国内尚没达到生长山竹的气候水土条件,所以国内的山竹统一都叫“进口水果”,如果在进口区购买,价格贵一倍。在露天摊上买的,也是进口水果。
与孩子玩耍时要与孩子平等相处
许多人以为,孩子爱看电视。而调查显示,有73%的孩子更喜欢和父母一起玩而不是看电视。还有38%的孩子表示“我希望爸爸妈妈花更多的时间陪我一起玩”,而45%的父母承认,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父母同时坦言,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耍。
教育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6岁前,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孩子最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爱与安全感,从而从容不迫地发展出开朗、自信、独立、乐观等性格品质。缺少妈妈的陪伴,缺少与妈妈良好的情感互动,孩子容易敏感、多疑,人际交往能力和探索欲望也会更弱。有句话说:“妈妈教出来的是男孩,爸爸教出来的是男人”。爸爸陪伴孩子时,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较少迁就孩子。缺少爸爸的陪伴,孩子更容易出现娇气、任性、我行我素的问题。
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呢?在陪孩子玩这件事上,父母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把“玩”同“智能开发”捆绑在一起,好像游戏不能“寓教于乐”就是浪费时间。父母抱着这样的功利心,很难激起孩子的热情,真正与孩子打成一片。
玩耍本身就是智力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事实上,孩子更希望自己构想、创造、编排游戏活动,而不是被大人安排,他们不需要大量的玩具,而是需要尽情的玩耍。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加入他们的游戏:“我想跟你一起玩,可以吗?”一些非常简单的游戏,如躲猫猫、互相打闹等,就可以让亲子关系升温。孩子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以及社会规则。
宝宝可以咬的玩具
当宝宝具备了抓摸能力,就可以玩玩具了。玩玩具能够让宝宝锻炼抓摸能力,但是宝宝总是爱啃咬,所以挑选可以让宝宝咬的安全的玩具十分重要。
1、宝宝咬玩具可能铅中毒
铅是一种保持颜色明亮和持久的廉价方法,很多颜色鲜艳的玩具中含铅量都比较大。可铅中毒会永久伤害儿童,破坏器官功能,损害儿童神经发育,导致学习障碍,影响孩子的智力和行为。
2、宝宝咬玩具可能有危险
如果玩具上有小配件,一旦脱落可能发生误食、误吸,严重时可能窒息导致死亡。如果玩具没有很好地消毒、清洁,可能导致宝宝发生感染,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疾病。
3、选择宝宝可以咬的玩具
“咬”是孩子在生长过程中,学习感知外在世界的一种方法。爸爸妈妈们可以给孩子安全的磨牙物,比如磨牙棒,或者允许啃咬的质量过关的玩具。但要避免给孩子啃咬色彩过于艳丽、品质缺乏保证、尖锐、有易脱落配件、或标注禁止入口的玩具,这些可能会对宝宝造成伤害。
孩子和玩具的亲密关系
玩具是游戏的工具,游戏离不开玩具。而游戏又是宝宝的天性,玩具是游戏的物质前提,宝宝要玩耍必然离不开玩具。世界“幼教之父”福禄贝尔就把宝宝的玩具意为“恩物”,并专门针对宝宝发展需要设计了一系列的玩具。事实上,纵观中外学前教育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举凡强调学前教育者,莫不重视玩具的教育价值。当代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玩具对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促进感知能力的提高
感知觉是宝宝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幼儿的中期,由于言语能力还比较低下,宝宝获得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感知觉获得的形象信息,而玩具以其生动夸张的形象、鲜艳明亮的色彩刺激宝宝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在与玩具的接触的过程中,宝宝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接触各种不同材质的玩具,加强了感官的感受性和观察力,促进了感知能力的提高。
爸妈在家里应该为宝宝创设具有丰富玩具的环境。玩具的准备应考虑到玩具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点,要为宝宝准备颜色各异、对比度比较明显的玩具,玩具的大小应考虑到宝宝的身高特征。另外,在宝宝与玩具接触的过程中,爸妈要加强对宝宝感知能力的指导,让宝宝“跳一跳”能摘到苹果。如可以引导宝宝摸一摸绒布类、丝绸类、塑料类玩具,让他说说感受。看一看,让他看看玩具的颜色的不同,让他挑选自己喜欢颜色的玩具去玩,比较玩具颜色的深浅,让宝宝对颜色有初步的意识。举一举,让他感受玩具的重量,还可以让他举一举气球和大积木,说说哪个更重。
促进宝宝语言发展
玩具本身就是一种宝宝表达表现的工具,较之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玩具是宝宝更为得心应手的“语言”。玩具是一本“无字的书”,它更像是“教学大纲”或开放式的“课本”,为学习者留下了较大的自主建构、想像的空间,激发宝宝的表达欲望,为宝宝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宝宝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宝宝之间就玩具的交换、玩法的交流,使其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进步。“我可以玩你的小车吗?”“我可以加入你玩积木的游戏吗?”“我可以用我的小猪换你的小鸭吗?”“可以的。”“好的。”“一起玩吧。”“我在玩呢,等一会儿给你玩。”两个宝宝的对话可以看到礼貌用语的运用,她们把礼貌用语运用得如此适当呢。
宝宝在与玩具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自语”现象。而这些“自言自语”的产生对宝宝语言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女儿在“娃娃家”里玩时,会拿起一个布娃娃,把它放在小凳子上,微笑着对她说:“娃娃穿得好美,但还没有佳佳漂亮。佳佳要把娃娃打扮得像佳佳一样漂亮。”佳佳开始给布娃娃穿上小礼服。“伸伸腿,举举手,衣服拉上就好了,妈妈说了这样就听话了,衣服穿好了。”佳佳在布娃娃对话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出其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还把妈妈给自己穿衣服的语言用到了自己给布娃娃穿衣服上。早期宝宝的语言以假装的身份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不必担心自己讲得对不对,需不需要纠正。佳佳在“自语”的时候,可以装出妈妈在给自己穿衣服时的声音、语调和动作。她可以认为这是妈妈在说话,而不是她自己在说。
玩具还能促进宝宝书面语言的建构。如在玩“小猫钓鱼”这套玩具中,“鱼饵”、“鱼竿”这些玩具的符号标识可以让宝宝对文字的意义有初步的理解,而像拼音类玩具、数数类玩具等,可以直接锻炼宝宝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力。
在玩各种玩具的过程中,宝宝以具体的感知和动作,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创造性地变换语言,从而发展了以语言为中介建构的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因此,爸妈要充分利用玩具训练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宝宝想像力的发展
玩具具有虚拟性或象征性的普遍特征,并以“假装”为标志,给宝宝提供了想像的充分自由或空间。宝宝与玩具接触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以物代物或以物代人的现象,即把玩具作为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物品或人。爸妈要做玩具的“有心人”,认真思考玩具的用法,启发宝宝的想像力。前段时间我发现女儿非常喜欢玩“荧光棒”,就组织了一个“神奇的荧光棒”的家庭活动,参加人都是女儿的小朋友。活动主要是让大家说出棒可以当作什么用,并当场表演荧光棒的用途。女儿说,“可以当粉笔。粉笔这么长,老师就不用换粉笔了。”丁丁说,“可以当面条。这么粗,面条就可以变少很多了。”“还可以当小树枝。就是冬天没有树叶的小树枝。”……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呢。
亲子沟通应该少说多听
对此,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玛莎·史翠珊指出,很多亲子无法沟通,关键在于父母误把孩子当成年人,认为和他们沟通能又快又清楚。但孩子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自己的情绪,才能清楚地表达观点。近日,她在《孩子与青少年的不讲话疗法》一文中表示:“最好你什么都不说,但如果你想要他回答,你应该鼓励青少年说。”也就是,家长要学着当个倾听者。下面就是她提出的亲子沟通常见的误区。
亲子沟通10个误区
误区一 和青少年在早上讲话,尤其是当他还在想今天其他的活动或还没睡醒。 建议:孩子的生物钟比成人延后,他们在晚上较爱说话。应选择此时跟海子沟通。
误区二 直视他的眼睛。 建议:因为孩子在你不盯着他们时,才能打开心房,所以最好并肩坐着谈话。
误区三 等他们不分心时才和他们约时间谈重要的事情。 建议:家长应在孩子活动的间隙和他们谈谈,因为孩子喜欢在打球、吃东西时,有人和他们分享感受。
误区四 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或说“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继续谈”。 建议:父母应该让孩子发泄,耐心听孩子说“我很烦”、“我很困扰”。
误区五 问一般的问题,如“你今天学校怎么样”。 建议:不要泛泛问问题,而是要用正面的态度问特定问题,如“你的老师怎么说你这次的成绩”。
误区六 当你认为孩子已经讲完了,就开始讲你的想法。 建议:孩子需要时间发泄情绪、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表达完,所以尽量在其他时间再说自己的想法。
误区七 话题集中在琐事上。 建议:跟孩子谈大范围的话题,如电视节目、运动、音乐、美食甚至政治,这更有助于彼此了解。
误区八 给他们不需要的建议。 建议:赞美之词比啰啰嗦嗦的建议更有用,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
误区九不要以为你知道现在孩子的想法。 建议:用开放式的语句鼓励孩子谈他们的世界,如“你的同学怎么说”。
误区十 拿困扰孩子的事开玩笑。 建议:孩子内心很敏感,容易受伤,你拿困扰他们的事开玩笑,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重视他们的事。
五个月婴儿的玩具
他俯卧时,会用双手支撑,长时间地抬起头来东张西望。还能做一些较大的动作,能翻滚或举起手要别人抱等很多小动作。这时他们需要用玩具或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常用的实物来有目的地来帮助他们发展,来增加他们全身和四肢的活动。这时父母应该多和他一起游戏玩耍,你可为孩子挑选以下几种类型的一些玩具:
1、发展视觉的玩具:选择色彩鲜艳的脸谱、镜子、洗澡玩具、塑料书、图片、小动物、动物造型之类的玩具;
2、发展听力的玩具:选择小摇铃、拨浪鼓、八音盒、风铃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的玩具;
3、发展触觉能力的玩具:选择不同质地的玩具,如:绒毛娃娃、丝织品做的小玩具、床头玩具、积木、海滩玩的球、
4、6个月以前的婴儿视线会追随着镜子的移动而移动,给他准备一个镜子,婴儿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认为是个“小伙伴”,对这个小伙伴的亲昵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体现,这些正是社会性内容的一部分,这对培养婴儿社会的亲和性和对丰富婴儿的视觉体验都很有好处。
玩具与年龄配配对介绍
一位父亲为出生才几个月的婴儿购买了一个与之差不多大小的绒娃娃,当父亲将绒娃娃放在婴儿面前时,吓得孩子哇哇大哭,儿童对玩具的喜好,跟他的心理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0-2岁婴儿喜欢探索、触摸,视觉、听觉都在发展,注意力不稳定,1岁左右开始出现言语,他们喜欢将小东西放入较大盒子内;喜欢打开瓶盖,滚球、推不倒翁,玩积木和套盒。
色泽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有利于培养婴儿的注意力。如动物摇铃、拨浪鼓、环状摇铃等,有利于培养孩子手的精细运动能力;选择机动的、有响声的玩具,如小推车、拖拉玩具,以提高孩子走路的兴趣;还可以选择小动物玩具、娃娃、积木、小套圈、小篮等,让孩子认识事物,锻炼眼手协调的能力。
2-4岁的儿童能够走很长的路,活动能力更强了,喜欢进行联合游戏,模仿力强,结合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小板凳、小餐具、小水桶等,帮助孩子了解事物的属性和特性;还可为孩子选择一些适合户外活动的玩具,如能动的小车、大皮球等,以锻炼身体,发展大运动功能。
4-5岁的儿童开始理解周围的事物、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喜欢扮演生活中常见的不同角色,例如爸爸、妈妈、司机、医生、护士、解放军。所以应该选择带有简单情节的玩具。如娃娃最好有四肢、眼睛能转动、衣服能穿脱,以及小炊具、医疗用具等。
5岁半到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理解能力有了飞速提高,可以选择一些智力型玩具,如橡皮泥、积木、智力拆装车、绘图板、计算玩具等;此外,还可选择一些简单的棋类、球类活动,如跳棋、象棋等,让孩子的智能和运动技能同时发展。
总的原则是,幼童对声音和形态比较敏感,可选择一些动态或有声音的玩具,在为儿童选择玩具时不宜过早(六七岁前)显示出儿童的性别差异,不一定非得为男孩儿挑选枪、飞机、坦克等动态玩具,为女孩子选择娃娃等静态玩具。
如何给宝宝挑选安全的玩具
安全的儿童玩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宝宝的人身安全。但是,大部分家长却不了解如何挑选安全的儿童玩具。父母在给宝宝挑选安全的儿童玩具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事项,如掌握儿童玩具的标识、金属含量及玩具安全标准符号所暗示的信息,再根据宝宝年龄来选择安全的儿童玩具。
挑选安全的儿童玩具事项一:年龄分组的特别意义
在新的玩具标准中,3岁和8岁是年龄分组中比较明显的分界线。对于适合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标准中特别增加安全要求。
家长应该注意:为孩子选择玩具时,一定要看清适合年龄,尤其是3岁以下的宝宝。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是习惯性地把物件送入口中,所以,他们使用的玩具一定要考虑到与小零件有关的潜在的噎塞和窒息危险。如果玩具上标有“在家长的监护下安全使用”,即使孩子到了此玩具使用的年龄底线,仍要按照提示,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进行看护。
适合于3岁及以下儿童的玩具的部分特征,根据玩具的类别列在下面:
(1)玩具娃娃最好选择可供手持或搂抱的身体柔软的婴儿娃娃或人物娃娃,填充的或“豆袋”类娃娃,形状简单(包括附件)的碎布娃娃或布娃娃和面貌简单、四肢关节处活动范围有限的轻型小巧的塑料娃娃。
(2)婴儿玩具提供在童床或游戏围栏上使用,能很容易地被小手握住、晃动、抓住、摇动发声和抱住的玩具。
(3)玩具车外形简单结实的汽车、卡车、船及火车,以简单色调装饰,没有微细外形刻画并对车辆的具体牌子或型号没详尽描述说明,并且只要求简单的使用动作(例如滚动、翻到、推动及放开。
(4)早期学习玩具提供基础学习训练(例如字母、数字或图案)、简单的形体动作训练(例如转动轮子或旋钮),拉开和放开或根据大小分类等玩具(例如书和拼图)。
(5)动作玩具提供识别声音或图画用的简单动作玩具及惊奇动作玩具。
(6)软体的球或类似物品提供挤压、摇动、滚动或扔掷的柔软的、质量轻的球或类似玩具。
挑选安全的儿童玩具事项二:玩具标识你会看吗?
新标准对玩具包装上的标识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和说明。增加了一些内容详尽的安全警语,“适合年龄:3岁以下”“内有小配件,请在大人监督下使用”“防止玩具眼、鼻、纽扣等配件被儿童吞食”等提示语已经出现在玩具的外包装上,且对于玩具的材质、游戏方法、注意事项等也有明确的标注。
怎样给宝宝挑选玩具
1.经得起“折腾”
玩具都是在摔打中伴随宝宝成长的,因此玩具一定要经得起“折腾”,耐得住摔打这样才能算是儿童玩具。如果玩具经不住摔打而出现破裂、爆裂等情况,那么产生的碎片就很有可能会被儿童所吞食,从而引起不良的后果。
所以家长在购买玩具的时候要注意,最好不要购买一些有小零件或者零件过多的玩具。购买之前不妨事先摔打试试看,以免在宝宝使用过程中发生问题。
2.绳子长短须特别留意
在挑选带有绳索的玩具时一定要注意,为了避免儿童被绳索缠绕而导致的勒伤、勒死,对于玩具绳索的长度一定要认真选择。对于36个月及以下的宝宝来说,玩具上的绳索不宜超过220mm。
随着网上购物方式的逐渐流行,在购买玩具的时候无法判断玩具的绳索是否符合安全标准,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多费心了,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留意。
3.“警告”字体不小于四号
为了宝宝的安全问题,所有的儿童玩具都有着明确的标识以及使用说明,特别是在儿童玩具的外包装上的“警告”和警告内容的字体都有具体要求,同时“警告”俩字的大小不宜小于四号黑体字。
供37~72个月儿童使用的玩具中如果含有小零件的话,在警告说明中必须详细标出,除此之外,在玩具标识中还必须要包括产品名称、型号、标准编号、适用年龄、生产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地址。
宝宝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会逐渐学会如何动手、如何思考,但与此同时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所以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宝宝,家长一定要在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