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胃部后胃有点疼
艾灸胃部后胃有点疼
艾灸胃部是让阳气不断的输入人体内,而艾灸胃部结束后,会有一些排病反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排病反应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气胀、起水泡、局部红点等。
若艾灸胃部后胃有点疼,有可能是艾灸后造成的不适,情况轻微一段时间后好转的话,并没有什么大碍,若疼痛时间长疼痛加剧等,建议前往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治疗。
胃疼艾灸有用吗 寒邪客胃型胃疼
症状:胃疼爆发,畏寒喜暖,局部热敷寒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紧。
施灸方法:艾灸穴位要有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的时间要短,火力要壮而短促,使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可用艾柱或艾条灸,每穴可灸3-7壮,艾条灸可用温和灸灸15-20分钟。
施灸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上脘,下脘。
艾灸足三里的神奇功效
胃处于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时,艾灸足三里可“理上”,腹部正中出现不适,艾灸足三里可“理中”,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艾灸足三里可“理下”。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效。
胃疼怎么缓解
1、松开腰带。松开腰带就可以给腹部,胃部一个足够的空间了,这样做有利于胃气的流畅从而使得腹部免受挤压。所以建议经常胃疼的人日常最好选择一些相对较宽松的衣物。
2、吃点东西。虽说并不是所有的胃疼都是由于饥饿引起的,但是如果在你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缓解之前适当的吃些软质的食物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切记不要吃过硬的食物,也不要喝牛奶。
3、保温。特别是秋冬季很多人的胃疼都是由于胃寒引起的,所以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喝点热水热汤之类的以中和胃寒,另外用热水袋敷会胃部,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胃疼艾灸有用吗 食滞型胃疼
症状: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黄腻,脉滑。
施灸方法:灸疗用补法,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 下深层,起到温阳散寒补虚之效,每穴每次灸疗壮数3-7壮,如用艾条灸,可用雀啄灸,每穴每次灸3-5分钟,可每日灸治1次,10-30天为一个疗程。
施灸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
胃疼艾灸哪个部位图 胃疼艾灸有用吗
胃疼艾灸有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胃疼主要与脾胃有关,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血瘀凝滞等,这些原因最易引起脾胃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艾灸特定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缓解胃疼的作用。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
(1)、气滞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证候: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滞胃痛:
证候:胃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虚寒胃痛:
证候:隐隐作痛,喜暧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细数或沉迟。
治法:散寒温胃,健脾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5)、阴虚胃痛:
证候: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或剥脱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中医艾灸治疗胃痛:
足三里穴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呕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期门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肋疼痛,乳腺炎。《中华针灸学》说:“主治肋下积气,伤寒心痛,呕酸。”
灸法:艾条灸3~5分钟,艾罐灸10~15分钟。
特效反射
在手掌第四掌骨和钩骨的交界处。
主治:胃下垂,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症状缓解速度快,安全简单,很多人都可以在家自行治疗。
胃疼艾灸哪个部位图 脾胃虚寒型胃疼
症状:胃疼隐隐,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沉细。
施灸疗法:灸疗用补法,每穴每次灸疗壮数3-7壮,也可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3-5分钟,可每日灸治1次。
施灸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门。
艾灸可以治疗胃痛吗
艾灸可以治疗胃痛吗可以治疗胃痛,中医一般都是属于养生,治疗胃痛是一个长久的事情,而不是像西医那么明显一个疗程立马见效。
胃痛艾灸的好处中医认为,胃痛主要与脾,胃有关,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这些原因最终会引起脾胃之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艾灸上述两个个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而中脘穴是胃气于腹部的穴位,艾灸这个穴位更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减轻胃痛的作用。
胃痛艾灸取穴脾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
胃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
中脘穴
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暑湿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胃痛注意事项1.如果是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并且伴随刀割样的疼痛,疼痛朝肋部或背部放射,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把急性胰腺炎当胃痛误诊。
2.治疗胃痛期间要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3.如果胃痛发作时,身边没有艾条,艾炷,不妨让患者趴着,在其背部到太阳穴附近,找到一个压痛点,用拇指一下下的往下按压,坚持按压2-3分钟,疼痛能慢慢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