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教你缓解胃痛好方法

中医教你缓解胃痛好方法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 、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灸操作简单、 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 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 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 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 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中医教你缓解腰背酸痛

按摩肩井穴

该按摩手法很灵活,主要的手法是拿肩井,即将拇指放在肩井穴的位置,其余四指放在对侧,前后对应用力,向上做提捏的动作,每提捏一次后稍做休息,再次提捏。也可以自颈至肩、由内而外做提捏动作,还可以拍一拍、搓一搓,动作要轻柔缓和,切忌用暴力,反复操作10次即可通畅局部气血,缓解肩背部的肌肉痉挛。

舒缓后颈部疼痛

将2-3条毛巾扭成辫子状,两手各拉住一端,然后拉伸扭结好的毛巾,并把它们放在脖子后面,慢慢的上下揉擦你的脖子,有助释放紧张情绪。

舒缓上背部疼痛

靠墙站立,在左肩胛骨和脊椎之间放置一个网球,身体向后压住球,使它在同一区域内,上下来回移动,要小心别让球压到你的脊椎。然后将球放到右肩胛骨和脊椎之间,重复该动作。

这两天胃疼怎么办

有很多美眉为了减肥,经常节食,殊不知,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良饮食习惯,往往使这些美眉们落下胃疼的病根,如果置之不理的话,更是能引发胃癌,那么这两天胃疼怎么办呢?专家为您介绍一些环节胃疼的方法,希望对胃疼患者有所帮助。

大部分胃病患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胃痛常常在工作时间不期而至,身边又没有任何药物,以至于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而胃痛却依然得不到缓解。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希望可以帮你缓解疼痛。

教你迅速缓解胃疼的方法

1.精神胜利法

胃痛发作时一定要稳住。努力忍住疼痛,镇定地坐在椅子上,然后缓慢地调息,慢慢把气吸到不能再吸,然后再慢慢吐气,如此反复10到20分钟左右,疼痛就减轻或停止。

2.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3.吃点东西

胃痛常常是因为饥饿产生的,这个时候如果有软质食物的话,吃一点,比如面包、饼干等是很管用的,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硬的东西。平时可以买些苏打饼干放在办公桌里,以备不时之需。

教你缓解胃痛的小妙招

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提醒:“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因此有胃痛的朋友应当引起重视,咨询营养师或者专业医师。

此外,平时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C,对胃有维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保护胃部发挥正常功能,维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而日常生活中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类水果,草莓、凤梨、包心菜、甘蓝、番茄、玉米、荷兰芹、哈密瓜、青椒、木瓜、桃子、芥蓝菜、蓝莓等。但是注意补充维生素C也不能一味追求,过量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反应。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提醒:“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因此有胃痛的朋友应当引起重视,咨询营养师或者专业医师。

此外,平时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C,对胃有维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保护胃部发挥正常功能,维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而日常生活中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类水果,草莓、凤梨、包心菜、甘蓝、番茄、玉米、荷兰芹、哈密瓜、青椒、木瓜、桃子、芥蓝菜、蓝莓等。但是注意补充维生素C也不能一味追求,过量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反应。

中医教你缓解阴部瘙痒

按摩穴位缓解阴部瘙痒

曲泉穴,对治疗阴痒非常有名的穴位。用针灸亲测,一针下去立竿见影。按也有不错的效果,这里重点推荐,但是穴位不怎么好找,位置看上图: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行间穴、太冲穴,同属肝经,都有清肝热、除肝火,安定情绪、疏肝理气、解除压力的作用,对于改善压力引起的白带异常现象,及搔痒感有不错的效果,可单独按,按两个可加强效果。

合谷穴,还有镇静神经、消除紧张、易怒情绪、治疗痛经的作用。

曲池穴,有泄热、清邪热的作用,能改善人体反覆感染、发炎问题,抑制皮肤搔痒的不适感。

阴陵泉穴,对于改善女性妇科问题有不错的作用,经常按压阴陵泉穴,能有效舒缓经痛不适感,改善阴部发炎现象,降低白带异常、分泌量过多的问题。

足三里穴,第一保健大穴,适用任何疾病。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改善人体生理机能,降低反覆感染、细菌入侵的可能。

中医教你缓解阴部瘙痒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外阴瘙痒主要是由于肝、肾、脾功能失常。肝脉绕阴器,肝主藏血,为风木之脏;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脾主运化水湿。若肝经郁热,脾虚生湿,湿热蕴郁外阴,或肝肾不足,血虚生风,阴部失于濡养,而致阴痒,临床常见证型有肝经湿热、肝肾阴虚和血虚生风。

外阴及阴道瘙痒不堪,甚或痒痛难忍,或伴有带下增多。湿胜作痒,常浸淫流液;热胜作痒,则焮热或溃烂;虫淫作痒,则白带增多,色质异常,奇痒如虫爬;风寒作痒,则局部皮肤变白;精血亏虚,则阴部干涩,灼热或皮肤变厚或萎缩。以调理肝肾脾为主。治外必本诸内,内服与外用同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按摩穴位缓解阴部瘙痒

曲泉穴,对治疗阴痒非常有名的穴位。用针灸亲测,一针下去立竿见影。按也有不错的效果,这里重点推荐,但是穴位不怎么好找,位置看上图: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行间穴、太冲穴,同属肝经,都有清肝热、除肝火,安定情绪、疏肝理气、解除压力的作用,对于改善压力引起的白带异常现象,及搔痒感有不错的效果,可单独按,按两个可加强效果。

合谷穴,还有镇静神经、消除紧张、易怒情绪、治疗痛经的作用。

曲池穴,有泄热、清邪热的作用,能改善人体反覆感染、发炎问题,抑制皮肤搔痒的不适感。

阴陵泉穴,对于改善女性妇科问题有不错的作用,经常按压阴陵泉穴,能有效舒缓经痛不适感,改善阴部发炎现象,降低白带异常、分泌量过多的问题。

足三里穴,第一保健大穴,适用任何疾病。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改善人体生理机能,降低反覆感染、细菌入侵的可能。

治疗阴部瘙痒的四个偏方

配方一:黄柏、苦参、百部各10克,蛇床子30克。水煎2次,混合后成1000毫升,倒入盆内,加入烧酒约15毫升,患者坐于盆上,先熏后洗,约半小时,每日1次,一般3—5剂即效。据报道,用本方治疗阴道滴虫病305例,治愈率95.2%。

配方二:六神丸(成药,微丸):患者临睡前用洁净温开水清洗外阴,上床后仰卧位,取六神丸15粒入阴道,每晚1次,6天为1疗程。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滴虫性阴道炎,一般在2个疗程内可愈。

配方三:食醋适量。用25—50%的食醋稀释液冲洗阴道,再塞入70%的食醋棉球,每日1次。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滴虫性阴道炎248例,全部治愈。

配方四:五倍子120克,蛇床子、生黄柏各30克,冰片15克。共研细末。用药末先将阴道洗净,再将药粉涂抹阴道,每晚1次,5次为1疗程。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滴虫性阴道炎60例,痊愈50例,无效10例。

六大食谱助你缓解胃痛

1、 莲子粥

莲子30克,大米100克。按常法煮粥,每天使用,连续服1个月。适用于脾胃虚弱者食用。

2、 银耳红枣粥

银耳20克,红枣10克,糯米150克。按常法煮粥。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胃痛患者。

3、莼菜羹

蒓菜250克,冬笋25克,香菇20克,榨菜丝15克,将莼菜洗净切段;冬笋、香菇、榨菜分别切丝;锅中放入鲜汤,烧沸加入冬笋丝、香菇丝、榨菜丝,同煮至沸,再加入莼菜,汤沸后加盐,出锅后淋上麻油即成。此羹鲜美清淡,具有止呕止痢、消除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痛、呕吐、高血压等病症的辅助食疗

4、三仙炆排骨

材料及制法:麦芽、山楂、莱服子及陈皮各10克,煮成汤汁后,加入萝卜及排骨炆熟。

适合:食饱后胃胀胃痛,嗳气夹有食物味道及大便味臭者

5、姜枣蜜

材料及制法:生姜4片、大枣4枚,加入1匙麦芽糖,以滚开水沏泡,趁热饮服。

适合:部绵绵作痛,饮冷水或受冷后胃痛加重,热敷可缓解胃痛。

6、健脾和胃汤

材料及制法:党参15克、茯苓15克、陈皮、砂仁及白蔻仁各6克,加适量猪?及青红萝卜煮汤。

适合:胃部胀痛、胃口减少及大便稀烂者。

中医教你缓解阴部瘙痒

中医解说女性阴部瘙痒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外阴瘙痒主要是由于肝、肾、脾功能失常。肝脉绕阴器,肝主藏血,为风木之脏;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 脾主运化水湿。若肝经郁热,脾虚生湿,湿热蕴郁外阴,或肝肾不足,血虚生风,阴部失于濡养,而致阴痒,临床常见证型有肝经湿热、肝肾阴虚和血虚生风。

外阴及阴道瘙痒不堪,甚或痒痛难忍,或伴有带下增多。湿胜作痒,常浸淫流液;热胜作痒,则焮热或溃烂;虫淫作痒,则白带增多,色质异常,奇痒如虫爬;风寒作痒,则局部皮肤变白;精血亏虚,则阴部干涩,灼热或皮肤变厚或萎缩。以调理肝肾脾为主。治外必本诸内,内服与外用同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按摩穴位缓解阴部瘙痒

曲泉穴,对治疗阴痒非常有名的穴位。用针灸亲测,一针下去立竿见影。按也有不错的效果,这里重点推荐,但是穴位不怎么好找,位置看上图: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行间穴、太冲穴,同属肝经,都有清肝热、除肝火,安定情绪、疏肝理气、解除压力的作用,对于改善压力引起的白带异常现象,及搔痒感有不错的效果,可单独按,按两个可加强效果。

中医教你缓解尿失禁的方法

点按利尿穴:用两手大拇指按压利尿穴(肚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压力逐渐加大,持续5—15分钟,每日1—2次。

点按中极穴:仰卧平躺床上,以右手拇指抵住中极(位于肚脐正下方4寸),微用力揉按5分钟,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宜,每日1—2次。

按摩下腹部:仰卧平躺床上,两手掌叠加置于下腹部中央,以顺时针方向按摩下腹部5分钟,至下腹部有微热感为宜。每日l—2次。

按摩耻骨缘:仰卧平躺床上,两手食、中指置于耻骨联合上缘,沿耻骨上缘向两侧推摩,每次推拿5分钟,以有微热感为宜,每日1—2次。

艾灸神阙、关元、涌泉穴:神阙即肚脐,关元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涌泉位于脚掌前“人”字凹陷中。点燃艾条,在以上诸穴位轮换熏,每个穴位处感到灼热难忍时换穴再灸,一般一次需要半小时。1日1次,连续灸1周,如此反复施灸,可很快控制病情。如果症状消失,即可停灸。再次复发时,如法再灸1周。

相关推荐

中医按摩缓解亚健康

现今很多人都会患上亚健康,亚健康一般会出现什么症状呢?专家认为,如若出现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等。处在高度紧张工作、学习状态的人应当特别注意这些症状。 足三里: 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足三里是个保健穴,经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壮胃,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饮食的尽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此穴主治:胃病、腰痛、腹泻、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

中医养脾胃

适当服用药物 中医脾胃虚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脾胃气虚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脾阳虚主要表现为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可服用参梅养胃颗粒。 注意饮食调养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保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

中医如何缓解颈椎病疼痛

当人的颈部血液不畅通时,颈椎就会产生僵硬感,伴随而来的就是长时间的疼痛、手发麻、走路步态异常等早期颈椎病变症状。 穴位按摩缓解颈椎疼痛 1、拿捏颈肌 做法:将左(右)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放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双手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次。 功效:解痉止痛,调和气血。 2、按揉风池穴 做法:两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颈后两侧凹陷处),其余手指放在头的两侧,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 功效:疏风散寒,开窍镇痛。 3、对按头部 做法:双手拇指分别放

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

现代人说自己没胃病都没人相信,特别是经常熬夜加班的工作族,胃痛时候时常是吃止痛药随便应付,有胃病要细心调理,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往往表现在食欲不振、胃部胀痛、恶心、泛酸等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气转凉时胃痛就会愈发明显。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中医4个方法缓解便秘

1、中药疗法 材料:大黄6克,麻油20毫升。 做法:先将大黄研成末,与麻油和匀,以温开水冲服。每日1剂。这个方子具有顺气行滞的作用,对于欲便不得、肋腹胀痛、嗳气频作、便少等症状的人来说,效果非常不错。 2、按摩腹部 闭上眼睛仰卧于床上,用右手或双手叠加按于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摸,力量要适度,动作要流畅。按约3~5分钟即可。按的时候最好穿没有扣子的衣服。 3、推肋部 仰卧于床上,闭上眼睛两手掌放在体侧,然后用掌根从上向下推两侧肋部,反复做1分钟。

中医如何缓解脖子痛

1.大号热水袋 用大号热水袋灌半袋开水(刚开的水要稍放一会儿,温度大概80℃~90℃),裹上两层毛巾,枕着睡觉,以感到温热不烫为宜。夏天水温可以保持到天亮,冬天水凉了需换水一次,谨防烫伤。大约枕到一个小时,局部会出汗,不用关注,继续睡觉。一般患者连枕三晚,症状会明显好转,颈部轻松舒缓,甚至治愈。其原理是: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优点:温热度持续时间长,充分利用睡眠时间,纠正局部气血循环。 2.按摩天宗穴 取穴:上半身保持直立,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碰触之处就是天宗

中医妙招缓解夏季肠胃不适

夏季炎热是最适合细菌、病毒繁殖的高发期,加上人们饮食的不规律导致经常出现肠胃不舒服现象,夏季肠胃不舒服怎么办?中医妙招缓解夏季肠胃不适。 捏脊 捏脊疗是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孩子。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督脉所在,脊柱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及时调整脏腑的作用。 饭后揉肚 饭后先散步,然后或卧或坐,用手轻轻按揉腹部,先将双手搓热,分别以左、右手按顺时针或

应对胃痛的小妙招有哪些

对于胃痛、经常胃痛的人来说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方法就可以减少胃痛。首先第一个就是不要的暴饮暴食。因为暴饮暴食会使胃酸被迫进入食道,胃酸会分泌比较多会导致胃痛。第二个胃痛的时候不要平躺。因为当觉得不舒服的时候,认为平躺可以休息。实际上平躺的时候胃酸会比较容易的待在胃内,那么就会导致胃痛了。第三个就是当出现胃痛的时候怎么办呢,可以吃一些药。 我们中药治疗胃痛的效果也是很好的,比如说可以吃胃苏颗粒可以吃加味保和丸或者是胃气止痛丸,吃了以后可以很快的缓解胃痛,也可以比如说如果反酸比较多的话,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止酸剂

中医去胃火

按摩治疗 有的人牙龈经常出血,尤其是每天早晨或者晚上刷牙的时候,这种情况很明显。 中医解释说,龈为肉之余,为阳明所主,上龈属足阳明胃,下龈属手阳明大肠,而牙龈出血,多是由于胃热引起。 胃热炽盛的话,它腐熟功能也会过于亢进,会过多消耗掉体内的津液,而导致燥热内结。胃火循经上炎,就出现牙龈肿痛或出血。 如果烧坏了我们胃的脉络,甚至会出现血上涌,而呕血的症状。 生活中,如果是个爱吃辣、口味重,甚至有点儿“贪杯”的人,那么就要小心胃火咯。 一般这样的人多少有胃热。或者是积食、血淤、气滞也可能郁结化热、化火。 肝

中医这样缓解口干

1、食疗 吃对食物有助缓解口干,若是搭配一些中药材烹饪成汤品饮用,缓解口干的效果会更好的。建议喝几款汤: A、喝些莲子汤,备好30克没有去莲心的莲子,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然后用纱布将15克栀子包起来同样也放入锅中,最后让锅里加入冰糖和清水,开火煎煮至莲子熟烂关火起锅食用。 B、桂圆洋参汤,准备好一些桂圆肉和西洋参,清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再加入清水熬煮一段时间。等到水沸后几分钟就可以起锅倒入碗中食用了,想要用这一款汤缓解口干的话,建议在夜晚入睡前的一段时间内服用比较好,对于因为心阴不足的造成的口干,能够起到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