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如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1、外科治疗:采用幽门肌切开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治程短,效果好。术前必须经过24~48小时的准备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补充钾盐。营养不良者给静脉营养改善全身情况。
一”字型组术中沿幽门纵轴切开浆膜及浅层肌纤维,再钝性分离肌层达黏膜下层使黏膜完全膨出浆膜面,注意勿损伤十二指肠黏膜,近端则应超过胃端以确保疗效然后以钝器向深层划开肌层,暴露粘膜,撑开切口至5mm以上宽度使粘膜自由出,压迫止血即可。
倒 “Y”型组则自胃窦部开始切开约2/ 3 幽门环肌,然后分别向两侧斜行切口,夹角约100形成倒“Y”型切口。后一种方法切开肌层充分,黏膜膨出范围增大,能明显使幽门管腔扩大,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及术后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术中浆肌层切开要有足够长度和深度,分离必须达病变全长,深度以黏膜膨出达浆膜水平为度
2、术后处理:术后呕吐可能与幽门管水肿及幽门肌切开不完全有关,故术前等渗温盐水洗胃是必需的术后进食应在翌晨开始为妥,试服糖水15~30ml ,2 小时后无呕吐则给予等量母乳或牛奶,以后逐渐加量,术后48 小时加至正常量。术后呕吐大多是饮食增加太快的结果应减量后再逐渐增加。肠功能正常,溃疡病的发病率并不增加然而X线复查研究见成功的幽门肌切开术有时显示狭窄幽门存在7~10年之久。
3、内科治疗:内科疗法包括细心喂养的饮食疗法每隔2~3小时1次饮食,定时温盐水洗胃,每次进食前15分钟服用阿托品类解痉剂第三方面结合进行治疗这种疗法需要长期护理,住院2~3个月,很易遭受感染效果进展甚慢且不可靠。目前仅有少数学者仍主张采用内科治疗。
白色念珠菌跟慢性胃炎有关吗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如病原体感染、生活习惯、药物、精神心理因素、全身性疾病等。首先要针对个人情况,排除相关的病因,如戒烟、戒酒及停用相关药物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有明显症状或黏膜糜烂、萎缩的患者,需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但是有症状的慢性胃炎,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可以口服胃黏膜保护药、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等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无症状的慢性胃炎可以不处理。
至于“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是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常常与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异常及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激素等药物相关,和慢性胃炎没有直接的关系。
十二指肠炎用药
一般幽门螺旋杆菌是十二指肠炎产生与复发的根源,其它的如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临床上治疗建议必须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一般建议口服如如胃酸分泌抑制药(如雷尼替丁或奥美拉唑)、胶态铋制剂(如果胶铋或枸椽酸铋钾)、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进行联合治疗,这个方案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时间是一个月以上,一定注意规律饮食与清洁饮食,同时注意一定要禁烟、酒、咖啡、辛辣生冷食物,并少吃含淀粉多的食物(土豆、芋头等)。
幽门螺杆菌呈阳性怎么回事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在胃液中生存的细菌,而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通过口腔到达胃黏膜后定居感染,会引发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多种疾病,你的慢性胃炎之所以一直反复,久治不愈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直接关系;而且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P)的患者癌变的概率比普通患者高7到12倍左右。所以治疗肠胃疾病一定要根除幽门螺杆菌(HP),目前一般采取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但复发率比较高,建议采取中西医复合疗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标就是消除病因和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及避免并发症 目前最常用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1、抑制胃酸分泌药:目前临床上主要有H2受体拮抗剂(H2-RA)及质子泵抑制剂(PPI)。H2-RA可抑制基础及刺激的胃酸分泌,常用的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PPI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K+ATP酶,使其不可逆失活,抑酸作用更强且作用持久。PPI促进溃疡愈合的速度较快、愈合率较高,适用于各种难治性溃疡或NSAID溃疡患者不能停用NSAID时的治疗,还可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可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因此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乃至消化性溃疡的首选用药。常用的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
2、粘膜保护剂:目前已不属于治疗溃疡的一线用药,但与抑酸药联用后,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常见的如硫糖铝、胶体铋,枸橼酸铋钾、米索前列醇等。
3、胃肠动力药:主要用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的患者以促进胃肠排空,缓解症状。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4、苗药治疗:苗岭舒胃方能活血行气、疏肝理气、温通补中,调节胃酸分泌,培养有益菌群,营养胃肠壁,杜绝幽门螺杆菌等有害菌群的反复,养胃和胃,标本兼顾,快速治愈胃溃疡,恢复胃动力,从根源提高肠胃吸收能力,改善肠胃内环境,杜绝胃溃疡反复发作。
如前所述,幽门螺杆菌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应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其不仅可以促进溃疡愈合,还能预防溃疡复发,从而彻底治愈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目前尚无单一药物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因此必须联合用药。近年来国际上抗幽门螺杆菌相关指南及共识,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是以PPI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疗程7d~14d。临床证实其具有疗效高、耐受性和依从性好等优点。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某些喹喏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PPI及胶体铋体内能抑制幽门螺杆菌,与上述抗生素有协同杀菌作用。溃疡的治疗疗程一般为4-6周,部分需要维持8周,前2周一般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随后继续予以抑制胃酸分泌及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巩固治疗。由于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因此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坚持服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十二指肠溃疡的病情。
手术治疗
目前溃疡病的治疗已相当成熟,一般的溃疡不需要经手术治疗,只有在如下状况下才需行手术治疗:大出血药物不能控制;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溃疡;高度怀疑癌变。
螺旋杆菌超标是怎么回事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我国相当普遍,人群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约59%,但大多数感染者终身无症状,仅小部分表现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发展为胃癌或者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因此,健康体检时发现存在幽门螺旋杆菌,不一定都需要杀菌治疗。
但对于幽门螺旋杆菌超标并且胃部有不舒适症状的人,就需要到专科就诊。有些患者需要做杀菌治疗,但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所用药物的种类、剂量、疗程与其他细菌感染不同。普通抗生素是不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并且能导致细菌耐药、菌群失调、霉菌感染等不良后果。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呢?幽门螺旋杆菌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的,可通过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播。我们习惯使用筷子在一个餐具里吃菜,使唾液里的细菌有机会通过筷子传播,所以建议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现在,国内有不少婴儿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这与大人口对口喂食婴儿有关,因此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父母,一定要注意。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因此,尽量喝开水、吃熟食。牙具等清洁用品要放在通风的地方,卫生间也需要经常通风以及接受阳光的照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常用的餐具也要严格消毒。
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尽管幽门螺杆菌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是在体内用药并不那样如意。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在粘液层下面,胃上皮细胞表面。注射途径用药,对它无作用,经口局部又因为胃酸环境.粘液层的屏障及胃的不断排空作用,使药效也大大地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有些药长期应用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或耐药菌株等问题。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本来看起来很容易治疗的问题,实际上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何况目前缺乏合适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可供帮助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目前的治疗方案几乎全凭临床经验制订,有很大的局限性(因地区、人群的差异)。总的讲来,目前不提倡用单一的抗菌药物,因为它的治愈率较低,一般<20%,且易产生耐药性。
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是: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应先注意口腔卫生。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修复口腔问题如蛀牙,牙垢,牙结石等。可以先更换牙具,牙具不要放在卫生间内,要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无窗子的卫生间要定期紫外线灯30分钟以上时间杀菌消毒,口杯、水杯、不锈钢保温杯不要混用,并且经常要蒸煮消毒,特别是在药物治疗期间,分餐消毒碗筷。
关于螺旋杆菌超标是怎么回事,也通过上文中了解的差不多了。所以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吃不胖而苦恼,每个人的身材都是正常的。过瘦或者过胖都有可能是因为身体出现生病的情况,所以说一定要调养好自己的身体,这样的话才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感染上的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还可能与贫血、血小板减少、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目前越来越受到公众及医务人员的重视。经常有朋友问,我的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感染上的,治疗后还会复发吗,以后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在这里,本人做一个简要的解答。
一、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感染上的?
全世界有超过50%的人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可能与饮食习惯、居住卫生条件有关。然而大部分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可能不会发病。大多数情况下,首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都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多在10岁以前),成人之后的感染相对少见(但也存在)。而主要的传染源可能来自于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传播途径一般为口-口、粪-口途径,亲密接触、进食被污染食物和饮水都有可能传染。国外的研究发现,在城市饮用水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达4%,而且在蔬菜等食物表面也能检测到。笔者还没有见到中国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过,估计不会比国外好太多。一旦感染上了,如果不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陪伴您终生。
二、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答案是:有可能。确实有部分人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复发,而且复发率有地区、种族差异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复发率很低,平均每年的复发率仅为 2-3%左右,而在欠发达地区,复发率可高达每年10-13%。这里说所的复发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根除不彻底,残留在体内的少量细菌死灰复燃,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治疗成功后的1年内;第二种情况是再次感染了新的幽门螺旋杆菌。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在发达国家,以前者为主,在欠发达地区,通常是后者占主导地位。
三、怎样预防感染及复发?
如何预防感染及复发呢?根本的办法是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及卫生条件,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能做的,主要有几点:第一,前面提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感染很常见,所以如果有条件,家庭成员应同时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第二,初次治疗时就选用疗效好的药物和方案,尽量彻底治疗。第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还存在于人体口腔中,所以在治疗胃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应同时检测并治疗口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加用漱口水漱口即可)。第四,治疗后定期复查幽门螺旋杆菌,如果复发,可以再次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目前还有很多未知的方面,有研究甚至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如果出现了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一系列情况,那必须治疗。对于一个正常人,治还是不治,这是一个问题。
胃炎到胃癌有多远
有研究显示,在胃癌患者中,60%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发国家之一,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疗消化性溃疡、预防胃癌的一个可行措施就是预防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多在儿童期感染,感染后大多发展为慢性胃炎,10%~15%发生消化性溃疡,小于1%发展为胃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幽门螺旋杆菌消失了,症状却没有完全消失,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担心癌变。
“癌变有20多种因素,仅仅归结于幽门螺旋杆菌,是片面的。医学认为不单单是什么病菌导致什么病,而且与环境、心理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有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肠化伴不典型增生担心癌变,20年中做过40次胃镜,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是多因素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是唯一因素。
在消化内科门诊,很多胃炎患者惶恐地询问“会不会发展到胃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到底多久可以引起癌变?癌变率有多高?这个问题就像乙肝病毒感染多久可能引起原发性肝癌一样不好回答。但癌变率即便不高,对每一个感染者来说却被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对胃癌的担心,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焦虑、躯体形式障碍甚至自杀。从这个层面来讲,心理障碍的危害要大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
萎缩性胃炎不等于胃癌,医学上有一个“胃癌三部曲”的说法:胃炎-胃溃疡-胃癌,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被认为是胃癌的“邻居”。慢性萎缩性胃炎很可能是机体全身老化退行改变的一部分,医学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就像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萎缩也是老化的一部分。很难想象老年人全身各个部位都在老化,只有胃部还是年轻的。因此,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结合病理,区分情况对待。
从胃炎发展到胃癌有多远,这个过程说漫长也漫长,说复杂页复杂,说快速也快速。我相信,只要我们时时关注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平时注意饮食结构和习惯,胃炎就不会发展到胃癌。
胆汁反流性胃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临床上,胃炎可以分为慢性胃炎和急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其实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比较多见于胃部分切除手术后、胆道疾病和胆囊切除术后的人群,胆汁返流性胃炎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饮酒,以及为运动障碍有关,常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普通胃炎在症状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也会表现为中上腹的持续烧灼感,餐后疼痛加剧,有一部分患者会感到反苦水的症状。
胆汁反流性胃炎经常是通过胃镜诊断,胃镜下可见含有胆汁的黄绿色十二指肠液呈泡沫状或水样从幽门口反流入胃腔;还可以通过监测胃里的PH值、胆汁酸浓度来帮助诊断;另外还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测定胃液胆酸胆红素的含量。
由于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有关,因此还需要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大约35%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会同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些患者一般要先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服药疗程大约是10-14天。张洁医生说,虽然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部分药物同时可以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但不会使疾病的症状完全缓解,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还是要继续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具体的药物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胃粘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等,促动力药,减少胆盐的药物如:消胆胺、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值得注意的是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与治疗其他慢性胃炎一样。可能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症状减轻后药物逐渐减量,直到停药。但是,由于胃炎容易复发,所以部分患者治疗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在服用药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饮食调整,进食无刺激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愉快的心情,劳逸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都非常重要
幽门螺杆菌传染吗
深居胃黏膜兴风作浪的幽门螺杆菌(简称Hp),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并不那么老实,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关,还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组织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贫血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消灭Hp,这些疾病可意外改善或恢复。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启动了一系列致病事件,导致萎缩性胃炎、化生、异型增生和最终胃癌的发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预防胃粘膜癌前变化(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清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风险大大降低。幽门螺旋杆菌非常顽固,一旦感染,除非用正规的治疗方案,否则自愈率接近于零。
注意:幽门螺杆菌原本就跟人类共生共存千百万年,研究显示不同种族也有不同的幽门螺杆菌,研究幽门螺杆菌的差异,还可以作部族迁移的证据。所以能够与人类共存共荣,一定有其必要性的一面。幽门螺杆菌的大量出现,是因为整个消化系统内在的平稳受到破坏,幽门螺杆菌才大量滋生,也才导致溃疡。所以不恢复整个消化系统的稳定,汲汲追求消灭幽门螺杆菌,难免舍本逐末,最後还是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
得了胃幽门螺旋杆菌疾病该怎么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治疗方案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常用的药,1.是铋制剂为主的方案,2.是以质子泵抑制剂的方案。另一类是微生物制剂,常用的是卫舒元复合益生菌。此类方案已兴起,并逐渐代替抗生素,并能抑制反复感染!其缺点是周期长!
三联疗法:态次枸橼酸铋120毫克,每天4次。甲硝唑400毫克,每天4次。国内初步应用证明疗效较好,可使幽门螺旋杆菌根治率达82.3%,但副作用大。
应指出的是,虽然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为溃疡病的病因与治疗开拓了新思路,但对此菌的致病作用仍有争议。因为无论在人体或动物试验中,口服幽门螺旋杆菌并没有引起溃疡。在美国的一些地区,黑人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高于白人,但十二指肠溃疡的患病率却低于白人。抗菌素的滥用易于产生耐药菌株,目前又没有一个公认的有效根治方案,三联疗法的副作用较大。故目前并不主张广乏采用抗幽门螺旋杆菌疗法,只主张用于有活动性胃炎或难治性溃疡,经H2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另外再有两种抗菌素,最常用的是阿莫西林,再就是甲硝唑,我们常采用的方案就是这三种方案,对胃炎或者是对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这个方案是比较容易一些,效果能够达到80%根除。这个方案不适合的病人是青霉素过敏的,青霉素过敏的可以换四环素类的药,它对于螺杆菌的作用也是比较好,配用甲硝唑,连续一个星期就可以,如果有胃溃疡病可以加上雷尼替丁或者是法莫替丁;再就是洛塞克,青霉素过敏可以换四环素,甲硝唑可以换成克拉霉素。
常规清除幽门螺杆菌主要是利用三联或者四联疗法,就是所谓的不同种的抗生素杀菌,但抗生素“敌我不分”,杀灭幽门螺杆菌的同时也会消除有益菌,这样杀幽门螺杆菌不成倒扰乱了胃内的微生态平衡,造成幽门螺杆菌反复进入难以根除。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菌治菌”的方式,直接向胃肠中补充有益菌,这样不但会彻底杀灭幽门螺杆菌还会补充胃肠必须的有益菌。
治疗胃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药物治疗,患者也可使用三联疗法,治疗期间患者要观察身体异常症状,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疾病治疗后会还要注意疾病的预防,防止疾病再次发生,并且患上疾病后身体受到的伤害也会威胁到工作及生活,所以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是同等重要的。
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危害
1、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炎患者久治不愈,甚至与上消化道疾病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的诱发和反复发作与幽门螺杆菌有着必然的联系。
2、目前(21世纪初)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80%的胃溃疡都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胃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样(MALT)恶性淋巴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治愈消化性溃疡,防止溃疡复发。
4、幽门螺杆菌通常寄居在人体胃的幽门部,是引起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而且幽门螺杆菌不仅在胃粘膜上寄生作祟,还会在口腔内寄生,特别是牙菌斑里含量最多,引起顽固性口臭。
幽门螺杆菌重要毒性物质尿素酶可以分解口腔内的尿素等物质产生难闻的、严重的氨臭味,所以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口臭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