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四个方面
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四个方面
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1、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2、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是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
家长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3、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会不知不觉地收到社会的影响,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有样学样。
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4、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
学龄前儿童与性教育
1)“贞洁”是性教育的核心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对婚姻忠实的品格,必须遵守的准则,并能对婚前性行为进行控制。另外要让孩子懂得,任何不正当的性行为、关系、同性恋、婚外情,不仅是不道德的,还会对自身及他人健康产生危害。
2)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父母首先要自我建立正确的观念,使孩子明白性是自然的,异性之间的吸引力是正常的。纯洁的、正当的性关系是美好的。性是生命之源,是参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只能与爱、与履行责任连在一起,决不能随便。只有不正当的、婚姻以外的性关系才是肮脏的、不道德的。
3)父母的责任
当父母本身未能做到婚前保持贞洁,及由于对婚姻不忠实而尝到的痛苦,可以自身的体验引导孩子,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在双亲家庭中父母对婚姻忠实,稳定的婚姻与家庭给孩子带来幸福与安全感。可以向孩子讲解如何履行对婚姻的责任,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如同一体不可分。除彼此之外,不需要任何别人介入。
至于单亲家庭,特别是由于婚姻破裂的单亲家庭,可用孩子心理上所受的冲击来做反面教材。此外,在单亲走向再婚的过程中,要为孩子树立与异性交往的典范。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无时不在模仿我们。父母不要等着学校去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能在孩子第一次提问:“我是怎样生出来的?”时,就能正面引入性教育的话,整个性教育的过程,将会是再自然不过了。
儿童低视力可能是散光
人们通常对近视、远视、弱视、斜视比较熟悉,但对散光了解不多。其实,散光也是幼儿视力差的常见原因之一。眼屈光系统结构各个方向的屈光力不一样,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聚焦成一个焦点,称为散光。散光是一种先天变异,可能与孕期准妈妈受到饮食、有机农药或有害气体等影响,引起胎儿眼球不对称发育有关。对于散光的理解,可以认为是黑眼珠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的。100度以上的散光就可引起弱视。小儿散光如果得不到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出现视疲劳、异常头位,歪头或低头眼上翻看电视等问题,并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近视、弱视和斜视等。幼儿园里很多孩子的低视力是由散光引起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双眼屈光度的检查,并通过调查表调查散光发病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散光发病率为6.4%。出现散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先天发育原因外,户外活动时间和近距离用眼时间是其后天重要影响因素。调查还发现,学龄前儿童和家长对眼保健的重视不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且多来自书本、网络和电视途径。家长应该注意,增加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每半年带孩子到眼保健或眼科门诊做一次常规检查,以便有效监测孩子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变化。
电动牙刷儿童可以使用吗
学龄前儿童不宜使用电动牙刷。
学龄前的儿童只有一些软垢,很少有牙石等顽固的物质,没有必要使用电动牙刷大力摩擦。而且刷牙的时候,学龄前儿童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很容易损伤牙龈,使牙龈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因此建议学龄前儿童最要不要选择电动牙刷。
学龄前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哪些
1.早期行为问题的研究
关于学龄前儿童的这种行为问题,研究人员已经做了相应的分析,丽贝卡·沃勒(UM心理学研究员)表明:他们现在正处于快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中,使得父母的管理行为在这个时候变得更加困难,这个阶段是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行为准则的重要时刻。
家长如果是攻击性或暴力的代表者,往往会导致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因此家长在这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防止孩子重要暴力和犯罪。
该数据来自于对密歇根州240名儿童纵向研究,幼儿的危险行为问题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研究过程和结论
该研究数据收集于家长,记录孩子3岁的时候和6岁的时候,家长应根据记录填写子女的行为调查问卷,而孩子也应完成配合研究的六项任务。这项研究确定了三种类型的早期行为问题,在3岁时,对立的行为,多动症的行为,以及冷酷而理性的行为。对于对立的行为,家长报告说:“他们的孩子常常生气、沮丧并且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毫无疑问,孩子的父母将多动症的行为加以重点关注。
如果家长发现学龄前儿童有“冷酷而理性的行为”,这些孩子可能会有较少的同情心,并且几乎不会感到内疚,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不完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这项工作中想达到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出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虽然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干预措施,但如果不进行干涉,孩子的行为问题会一直伴随他上学,直到成人。
例如,孩子无情和冷静的行为可能是最危险的,需要及时治疗,家长要专注于孩子的情感引导,让他们试着理解别人。
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吗
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婴儿的情感需要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或在婴儿阶段已埋下隐患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很多案例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其实早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埋下隐患。
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儿童心理专家说,临床中儿童心理厌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祸首”就是自己的父母。如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母亲常常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厌食;再如经常带儿童吃油炸类的食物,久而久之会引发儿童心理性挑食。
学龄前的心理疾患应及早治疗
从婴儿期到学龄前时期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能低估。心理学家告诫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下心理健康,科学地对待孩子生活与学习,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家庭缺陷对婴儿心理的影响
父母感情不和,他们养育的婴儿也总显得很忧郁。这说明刚出生的婴儿虽不明白父母间的微妙关系,但是他们却能敏感地警觉周围发生的微妙变化。如果夫妇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当然,婴儿不明白父母为什么吵架,吵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却能从中学会憎恨和仇视。他们的神情也很忧郁,这是一种非语言信息交流。
非言语信息交流包括人的表情、态度、说话的语气、语调的高低等等。这种信息作为言语信息的补充而存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还不懂许多道理,他们很容易在情绪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非言语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父母在家中经常无故发火,常给孩子脸色看,这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胆小、内向。
学龄前儿童教育从何入手
劳育方面由于这个时期孩子太小,劳育方面也只能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生活劳动,如洗手、吃饭等。所以劳动方面的教育一定要从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出发。
智育方面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兴趣,开发智力,并不是传授什么深奥的科学知识,是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基础。家长可以锻炼孩子识字、说话、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让孩子每天必须认识多少个字。
体育方面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教育就是体能的教育,平时多陪孩子做一些体育活动,跑、跳、攀、登都可以,这样能让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得到锻炼,提高外界适应能力。虽然孩子的生活都可以由父母照顾,但也要记得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保持良好卫生的习惯,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健康考虑也为了让孩子体会独立的乐趣。
美育方面美育方面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还要教孩子优良美德。生活中很多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艺术,让人体验到美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意识的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的美,还可以利用孩子对美的感受去培养他们对音乐、舞蹈、乐器、文学作品等的兴趣,当然这个时期要选择比较浅显易懂的,因为他们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是很低的。
德育方面
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了解只是直观上的认知,并没有形成抽象的思维,而且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教育,告知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很可能会学到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亲身示范慢慢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不是一味的进行说教。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4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4:耐心教育
家长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怕你,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悉心教导,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学龄前健身操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1、运动身体,提高体能素质
⑴ 促进肌肉生长。学龄前儿童健身操是一种适度运动。做运动时,参与活动的肌肉血液流动加快,使新陈代谢变得旺盛,肌肉会因此变得结实强壮。
⑵ 促进骨骼形成和发育。做运动时,覆盖在骨骼上作为肌腱收缩媒介的骨膜会受到刺激,使骨骼的生长更为旺盛和坚固。
⑶ 促进器官发育。做运动时,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心、肺、肝、脾、肾功能变得更为强盛,成长变得更为迅速。
2、刺激感官,促进智能发达
⑴ 活化全身的神经系统。学龄前儿童健身操是一种适度的刺激,可以刺激学龄前儿童的感官、皮肤和经络,从而使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的神经系统与荷尔蒙系统的机能经常处于活化状态。
⑵ 养成良好性格。学龄前儿童健身操能给孩子带来喜悦,让孩子在运动中得到快乐,从而养成性格开朗、生机勃勃和喜欢与人沟通的性格。
⑶ 促进智力的发达。通过做操不断刺激感官、经络和身体,从而不断刺激中枢神经和大脑,增强大脑皮质的活动,使大脑生长速度加快,发育更为完善,使智力更为发达。
3、调节生理,培养良好习惯
⑴ 培养良好的运动姿势。学龄前儿童健身操是一种适度的调节,通过促进学龄前儿童坐起、站立、步行等动作的发展,培养正确的运动姿势。
⑵ 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它通过培养正确的运动预备条件,促使关节完全活动,习惯运动的节奏,最终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运动的正确性、灵敏度和持久力。
⑶ 提高整个身体的健康水平。孩子通过健身操得到的喜悦与快乐,经由自律神经和荷尔蒙的作用,对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和各个机能组织产生。
二、学龄前儿童练健身操的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
刚开始时,应采取步伐走动的方式,以使身体和下肢有充分时间适应。开始不要做太长时间,以10分钟为宜。在步伐走动之前,先做热身和适当的伸展运动,特别是下肢的适度伸展非常重要。天冷时,热身时间要长,并多穿些衣服。
2.卫生与健康
健身操运动后,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避免着凉,特别是在空调房内运动后应做些伸展运动再行淋浴。
3.适当的服装
做健身操时,应穿合身透汗的健身操服。健身鞋应有较厚的护垫,以减缓足部与地面撞击而造成的震荡。鞋身不宜太软,可采用半高筒式,以保护脚踝。
4.训练前后要饮适当的净水
训练中出汗,会大量损耗体内液体,所以在训练前1-2小时和训练中都要饮用一些净水,在训练后也要有计划地饮用些液体,不要到口渴才喝。
学龄前儿童健身操
1、基本体操。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要求以徒手操为主,并选学1~2套轻器械操,每套6~8节。家长要教小儿学习立正、稍息、看齐、向左(右)转、原地踏步、立定、齐步走、跑步走、左(右)转弯走等基础动作。对于动作方面,学龄前儿童走步要求步伐均匀,有精神地走;跑步时要求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用前脚掌着地跑;跳跃时要求屈膝摆臂,四肢协调,用力蹬地跳起,轻轻落地,以保持平衡。
2、韵律体操。韵律体操指的是在徒手操和持轻器械体操的基础上,发展成以节奏为中心、以自然性动作为基础,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有节奏的、有韵律的、连续性的身体练习。韵律体操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动作新颖独特,把音乐舞蹈、技巧等融为一体,综合艺术和美的身体活动练习。韵律体操不仅可以发展孩子的柔韧、协调、灵活和耐力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孩子锻炼健美的体形,提高节奏感和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