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虾饺的发展历程

虾饺的发展历程

“粤点天王”话虾饺

粤式点心虾饺是“四大天王”之首(与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同誉)。虾饺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广州河南(现海珠区)五凤村,该村一涌二岸,当地人在岸边捕到鲜虾后剥其肉以粉裹而蒸之,其汁液不外流且极鲜美,久而久之,名声鹊起而风行于市,并引进到茶楼食肆,经不断改良,形状由角形改成梳子形,细折封,每只不少于十二折呈弯梳状,美观得体,成为南粤名点。后来,虾饺皮由米粉改为澄面(小麦淀粉),用大滚水熨熟而成,馅的原料也有了改进,即用合理比例,以鲜虾肉、熟虾肉脊肥肉头(用大热水熨过,去油增加口感),脱水鲜竹笋尖,猪油加味料组成,以旺火蒸之,达到晶莹通透,馅心红白双映生辉,百食不厌而回味无穷成粤点之首。

纵观今时,要吃上名副其实的靓虾饺,确难寻觅,主因是澄面问题,过去澄面加工是每年深秋以小麦磨浆压干,反复暴晒而成,不用任何物料搭配,质感晶莹通透而爽。如今需求量大,以暴晒改为烘干,这一制法澄面皮就复成粘牙而不爽。

现在不少酒楼的虾饺皮只能用生粉配上澄面混合搭配,通透有余,韧爽不足;虾饺馅方面,则矫枉过正,认为虾越大越好,除虾以外则一无所有。以虾大来互相攀比,什么虾饺王、王上王,不一而足。虾过大其形不能保持,虾饺变成凹凸难平,馅肉没其他原料中和搭配,毫无汁液可言。失却了原有名点特色,且价格偏高。

笔者偶到黄岐一酒家品尝其虾饺,确与众不同,其馅料搭配为鲜虾70%,马蹄肉、生西芹等各10%,另加猪油10%,既增强虾饺色泽,又均衡营养,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意,值得同行们推广,但愿粤名点之首的鲜虾饺能发扬光大,精益求精,实广大消费者之幸也。

虾饺皇

单看避风塘横扫上海就能知道港式下午茶是多么深入人心。精致的港式点心伴随着一张报纸,一壶茶,美好时光即刻溶入。港式点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包含了英式文化影响下的西方饮食,又原汁原味地保有了岭南食文化的精髓。非中非西,却结合的恰倒好处。

吃港式点心,最紧要的是态度——点心并没有精细到高贵,我们也不疲于奔命的忙碌。茶楼里熙熙攘攘,只用最闲适的心情品尝着满足。港式茶点,尽含市民气息。而港式点心最让人留恋的东西就是虾饺。

好的虾饺,虾仁足够大,被称作虾饺皇。一笼三个的虾饺皇,皮软韧透薄,虾鲜馅多汁适中,自然滋味无比。

很多年前,虾饺并没有原只虾仁。它始创自三十年代广州市伍凤乡的一间家庭式小茶楼。后来的港式茶楼去芜存菁,虾饺皇越发精致诱人了。目前师傅都以澄面作皮,皮软而色白半透,可隐约看到内里的鲜虾。因形状宛如弯梳,故又有“弯梳饺”之名。还有些地方开发出了新的做法,芥辣虾饺皇,碧绿虾饺皇等,大致是在原只虾仁之外添加其它馅料制成。然而一只虾,一点猪肉,一点冬笋,加上一层水晶燕皮是最纯粹的虾饺皇,鲜而多汁。

葡萄酒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波斯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阿拉伯国家。由于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提倡禁酒律,因而阿拉伯国家的酿酒行业日渐衰萎,几乎被禁绝了。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1] 、罗马、高卢(即法国)。然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欧洲国家就发展起来,因此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欧洲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人均消费葡萄酒最多的国家。欧洲国家葡萄酒的产量,占世界葡萄酒总产量的80%以上。

此外还有一说为葡萄酒起源于希腊,在此就不赘述了。传说古代有一位波斯国王,爱吃葡萄,曾将葡萄压紧保藏在一个大陶罐里,标着“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数天以后,国王妻妾群中有一个妃子对生活发生了厌倦,擅自饮用了标明“有毒”的陶罐内的葡萄酿成的饮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没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异常兴奋,这个妃子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盛了一杯专门呈送给国王,国王饮后也十分欣赏。自此以后,国王颁布了命令,专门收藏成熟的葡萄,压紧盛在容器内进行发酵,以便得到葡萄酒。

压岁钱的发展历程

汉代: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古代压岁钱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代: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代: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20世纪80年: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代:压岁钱不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

红包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参与调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

B超的发展历程

普通B超

B超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最早采用的是黑白超声诊断技术,也就是现在的普通B超。通过超声探头测得的图像是黑白的,只能观测到胎儿的组织结构,测量头有多大、身有多长。

彩色B超

上世纪80年代在普通B超的基础上出现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探测诊断技术,观测到的图像以红蓝两色为主,面向探头的呈现红色,反之为蓝色。

这种技术能够观测到胎儿的血液流动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胎儿的异常,例如胎儿颈部如有血流环,则意味着发生了可导致窒息死亡的脐带绕颈。

关于资优生的影响因素

(1)个人方面

资优生具有追求真理、不受拘束、独立思考及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等异于普通儿童的特质,其个别的人格、角色压力、多样的性向与兴趣、完美主义等都将对其生涯发展历程有所影响。

1. 人格特质:包括自尊心、幽默感、自我概念、自我瞭解、自我效能、价值观及社会化的程度等。

2. 性向和兴趣:资优生都偏向多才多艺,兴趣广泛,造成生涯难以抉择。

3. 认知和发展:对成长历程、工作世界的看法,进而影响其生涯准备与生涯期许。

4. 高度抱负水准:强迫性的完美主义者往往造成期望过高;害怕失败的动机或逃避成功的行为,也可能造成自我期望的过低。

5. 教育程度:大学的主修领域对事业的抉择有很大的影响。

6. 工作价值:事业往往是资优者自我表达的主要方式,不仅是个工作而已。

7. 工作经验:包括生涯准备度,是生涯决策的讯息来源之一。

8. 婚姻状态:影响情绪的成熟度、生活的满意度等。

(2) 家庭方面

家庭是影响个人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透过角色模范的扮演,对儿童自我概念、职业动机及工作讯息来源的影响,以及身为儿童发展环境的提供者等种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生涯发展。尤其是对资优者的生涯发展历程而言,家庭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1. 父母的因素,父母的教育程度、期望、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2. 社会地位,家庭的社经环境、父母的职业。

3. 手足同胞,兄弟姊妹间的感情、相处方式、成就表现等。

(3) 学校方面

学校生活是莘莘学子生活的另一个重心,以往的研究若着眼于学校时,常常忽略了学校生活层面的交互影响。据研究显示,学校的师长、同侪常是影响资优者生涯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1.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对应方式等。

2. 同学:人际关系、互动方式、同侪影响等。

3. 教育措施:安置方式、设备、制度、学习气氛等。

(4) 社会方面

由于人无法离群而索居,且资优者背负高度的社会期望与资优标记,因此属于社会面向的影响因素,对资优者的生涯发展历程,益发突显其重要性。

1. 角色模式:认同的对象。

2. 性别角色的冲突:尤其是资优女性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冲突。

3. 他人的期望:资优的标记。

4. 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差异。

5. 良师典范(mentors):良师典范制度乃在协助学生为未来而做准备,可藉此瞭解及欣赏自己的潜能。良师的责任包括:倡导、示范、掌握时机、运用计画、架构、探索、引导经验、实际赞赏进步、增加任务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训练学生的专职、维持创造性的紧张以及实施间接教学等。因此,良师可以提供角色楷模的任务,并为有意义的生涯探索提供指引。

葡萄酒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波斯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阿拉伯国家。由于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提倡禁酒律,因而阿拉伯国家的酿酒行业日渐衰萎,几乎被禁绝了。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2] 、罗马、高卢(即法国)。然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欧洲国家就发展起来,因此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欧洲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人均消费葡萄酒最多的国家。欧洲国家葡萄酒的产量,占世界葡萄酒总产量的80%以上。此外还有一说为葡萄酒起源于希腊,在此就不赘述了。

传说古代有一位波斯国王,爱吃葡萄,曾将葡萄压紧保藏在一个大陶罐里,标着“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数天以后,国王妻妾群中有一个妃子对生活发生了厌倦,擅自饮用了标明“有毒”的陶罐内的葡萄酿成的饮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没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异常兴奋,这个妃子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盛了一杯专门呈送给国王,国王饮后也十分欣赏。自此以后,国王颁布了命令,专门收藏成熟的葡萄,压紧盛在容器内进行发酵,以便得到葡萄酒。

宝宝抓周的发展历程

文献上有关抓周的记载,对民间这一“抓周”习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中就明确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即满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拭儿。”不少著述在论及抓周习俗的历史时,都称此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普遍流行于江南地区,至隋唐时逐渐普及全国。到了唐宋时期,这一风俗已从江南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国各地逐渐盛行开来,谓之“试晬”或“周晬”。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记载说:民间生子后,“至来岁生日,罗列盘盏于地,盛大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盛礼也。”元代和明代,此习俗更加盛行,被称之为“期扬”,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试周”之称。《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就详细记载了一则抓周趣事:“这年正是你的周岁,我去给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摆了许多的针线刀尺、脂粉钗环、笔墨书籍、戥子算盘,以至金银钱物之类,又在庙上买了许多耍货,邀我进去,一同看你抓周儿。”清末民初,北京民间仍然盛行这种小儿“抓周儿”礼。虽然,小儿周岁并不搭棚办酒席,也不下帖请客,但凡近亲们都不约而同地循例往贺,聚会一番。一般不送大礼(如贺幛、金银首饰)仅是给小孩买些糕点食物或玩具。另外,在习惯上,凡与小孩初见的长辈们,都用一挂白线,拴上钱币,给小儿套在脖子上,谓之“挂线”(此礼平时也适用)。今天,不少地方当孩子满周岁时,仍有“抓周”习俗,但已没有了迷信内容,纯粹是一种取乐逗趣的游戏,以助孩子周岁欢乐之兴。而这,也可说是我国古老民俗文化的一种“遗风”。

节育环的发展历程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又称节育环[1] ,由古代发展而来。据记载古代阿拉伯和土耳其人在骆驼子宫内放入小石块,以防止骆驼在沙漠长途旅行中妊娠。在11世纪中期,以色列科学家Avicenna报道了避孕托的应用。19世纪后期,金属制成的有柄托的应用,当时为了纠正子宫的位置,也可作为引产,同时也起到防止妊娠的作用。实际上这些装置并未进入宫腔,不是真正的功能节育器。

首次设计用作人类避孕的宫内节育器者是波兰医师Richard Richter,他于1909年以蚕肠线制成环形节育器,用带缺口的棒送入宫腔。1923年,K.Pust发展为蚕肠线环和有柄托结合的宫颈子宫装置,虽曾有临床报道,后因盆腔感染受到医师反对,而未能推广。

首次推广应用宫内节育器并作改进者为德国Emst Grafenberg,他将蚕肠线和银丝制成的星形IUD改进为合金环,即格氏环。

1920年后,格氏环在德国普及。1925年日本Ota设计车轮状塑料环,1934年Ota环应用金和涂金的银环,据称其效果高于格氏环。

1957年Oppenheimer在以色列报道329位妇女,Ishihama于日本报道18594例在149所医院的临床试用效果,其失败率各为2.5%和1.7%。而无明显并发症,引起人们的关注。

1962年人口理事会建立了合作统计规划(CSP),对各种IUD进行了广泛评估。1964年举行第二次IUD国际会议,研究分析各种IUD。并对27000名放置妇女和39000以上使用妇女进行国际性评估。

1974年于开罗召开第三次IUD国际会议,以塑料IUD为载体加入金属、激素和抗出血药物等,称为第二代的活性IUD。

1994年于纽约召开第四次IUD国际会议,对各国常用的和新研究的IUD性能以及大样本、多中心比较性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评估。按其妊娠率,把当前活性IUD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放置后一年的妊娠率在2%—3%;第二类妊娠率在1%—2%;第三类妊娠率≤1%。建议推广第三类。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IUD出血副反应的产生机制,远期安全性的研究。在防止IUD出血的新型IUD的研究方面,说明带铜IUD上加入吲哚美辛能明显减少置器后的出血,提高临床使用效果。2001—2002年间已有带消炎痛和铜IUD、记忆合金IUD的新产品。

据第四次IUD国际会议资料,目前全世界应用IUD的总人数已1亿余,而中国占8000万以上,达育龄妇女采用措施中40%左右。[2]

卫生巾发展历程简介

过去的卫生用品

据推测,人类的女祖先们曾使用过各种吸水的材料来处理月事,比如干草、海绵、动物的皮毛和羽毛等等。传说古希腊女数学家希帕提亚一生清心寡欲,专注于数学(女死理性派么……),但因为面容姣好,常遭爱慕者围追堵截,于是希帕提亚就将女人月事时用的布条掷在追求者面前,以使他们望而却步,看来古希腊的时候女性已经开始使用布来吸收月经了。在古埃及,女性会使用叠好的亚麻布来应付月经。在中国,古代的女人们也会使用布头来DIY成月经时的卫生用品。

甚至一直到了近代,在现代卫生巾发明之前,女性用品仍是能省则省,整点布条之类的东西,用完了洗洗晾干下个月接着用。甚至英语里还专门有句俚语叫做 “on the rag”,字面的意思是“在破布上”,实际上就是处于经期的意思。那时候妇女的卫生用品,很多都是自己做的,当然还有工厂的产品。

用布做的月经用品,终究洗起来太麻烦,而且反复使用也不能保证卫生,幸好,一次性的卫生护垫出现了。

现代卫生巾的起源

说起一次性月经垫(menstruation pads),它最初的创意来自一个全世界人民都很脸熟的人,那就是头像印在满地球流通的美元上的富兰克林。不过最初他的设计是为了救助中枪的伤员止血(小Tip,卫生巾的确是止血好帮手,玩户外的朋友都知道)。不过,直到富兰克林去世近100年后,到了1888年,最早的一次性卫生巾(品名为Southall's Towels)才成功上市。

其实即使到了20世纪初的,能清洗,可以反复使用的月经用品还没完全退出舞台,而且,无论是自制的还是量产的,当时的月经用品必须借助几条带子挂在腰间,到了20世纪70年代,还有这类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实际上中国的女性到了80年代还在使用月经带。

到了20世纪70年代,真正具有革命性的东西出现了,那就是和现代卫生巾相差无几的背面有胶条的卫生巾。这也等于判了月经带的死刑。

从此往后,卫生巾就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了,只是材料更好,更轻更薄,还加上了护翼和沟槽。

相关推荐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由滑膜炎形成血管翳并导致关节的破坏,并因类风湿结节与类风湿性血管炎病变而致各膝痛组织损伤。所以,病人除了有以上关节炎的表现外,还可有其他全身性表现。 2、发热、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皮下结节、心包炎、胸膜炎、周围神经病变、眼病变、动脉炎等。由此可知,类风湿关节炎并非只是关节发生了炎症病变,而是全身性的广泛性病变。 3、风湿性疾病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至今,风湿性疾病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构成了危害,而人类在其漫长的生存发展历程中,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与危害人

水饺历史起源

起源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2]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明朝末年张自烈做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

水晶虾饺的历史典故

虾饺最早出现在广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产鱼虾,茶居师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当时虾饺的外皮选用粘(大)米粉,皮质较厚,但由于鲜虾味美,很快流传开来。城内的茶居将虾饺引进,经过改良,成为广州的名点,历久不衰。 虾饺在制作上较为讲究,将澄面、生粉制成虾饺皮;鲜虾洗净去壳吸干水分压烂搅拌成肉胶,肥肉切成细粒,用开水烫至刚熟,再用清水浸过,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加入鸡蛋白、细笋丝、味粉、麻油、胡椒粉等配料,经冷冻后制成虾饺蒸熟。虾饺片薄而半透明,皮内鲜饺馅料隐约可见,形似一梳香蕉。由于外形美

虾饺的食用禁忌

虾饺,透明玲珑,滑爽鲜美。是广东茶楼、酒家的传统美点。广东人饮茶,少不了来一笼虾饺。上乘的虾饺,皮白如冰,薄如纸,半透明,肉馅隐约可见,吃起来爽滑清鲜,美味诱人。 虾饺最早出现在广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产鱼虾,茶居师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当时虾饺的外皮选用粘(大)米粉,皮质较厚,但由于鲜虾味美,很快流传开来。城内的茶居将虾饺引进,经过改良,成为广州的名点,历久不衰。 过敏性皮炎的患者忌食。 虾饺忌与某些水果同吃。虾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如果把它们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

铝的发展历史

铝(Aluminium)的英文名出自明矾(alum),即硫酸复盐KAl(SO4)2·12H2O。[1] 史前时代,人类已经使用含铝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制成陶器。铝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位列第三。但是由于铝化合物的氧化性很弱,铝不易从其化合物中被还原出来,因而迟迟不能分离出金属铝。[2] 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电池后,戴维试图利用电流从矾土中分离出金属铝,都没有成功[2] ,但他建议将其命名为“alumium”,后改为“aluminum”,不久即修饰成aluminium。这

艾灸发展历史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一、“灸”字考 艾灸条“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

虾饺的简介

虾饺是广东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属粤菜系,虾饺始创于20世纪初广州市郊伍村五凤乡的一间家庭式小茶楼,已经有百年历史。那些地方盛产鱼虾,茶居师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当时虾饺的外皮选用粘(大)米粉,皮质较厚,但由于鲜虾味美,很快流传开来。城内的茶居将虾饺引进,经过改良,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传统的虾饺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馅料有虾,有肉,有笋,味道鲜美爽滑,美味可口。 相传当 时的伍村很繁荣,地方幽美,一河两岸,河面经常有渔艇叫卖鱼虾。这家酒楼老板为了招徕顾客,

探索你不知道的世界——小儿听力发展历程

一、听力发展历程 (一)在子宫中 胚胎学研究表明,胚胎从第4周开始神经系统初步形成,听神经开始发育。胎儿发育进入20~28周即5~7个月时听力完全形成,能分辨出各种声音,并在母体内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出生0~30天 此阶段的新生儿在觉醒状态下听到声音后,转动眼球和头寻找声源。 听到突然的响声后,两臂屈曲抱在胸前,四肢抖动并眨眼。 听到友善或熟悉的声音会停止哭泣,喜欢听高音调和母亲的声音。 (三)2~3个月 大人用语言引逗时,2~3个月的婴儿能够听到,并能够作应答式的回答,如“哦”、“啊”、“嚷”等。

血透的发展历史

1、历史学家称最早的透析是在古罗马皇帝的浴池。在那里四周用大理石铸造,池水沸腾充满蒸汽,那些患尿毒症的人们在浴池里通过出汗和蒸气浴使体内的毒素和水分清除到池水中。在人们寻求有效的透析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毒素和水分地逐渐堆积,无数的尿毒症病人死亡了。通常他们会静悄悄地死在家里,有人称之为“dropsy”(浮肿而死)。[1] 2、从1850年开始,人们寻求清除毒素和水分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1854年,苏格兰的化学家ThomasGraham利用牛的膀胱膜做为过滤分子的膜。在以后的近一个世纪里,科学家们遍寻可以作为

虾饺的做法大全

材料 饺皮:澄粉(小麦淀粉)200G,玉米淀粉60G,开水280G,猪油1瓶茶匙,饺馅:鲜虾仁250G,笋末70G,猪肥肉40G,盐,麻油,料酒,姜汁(或姜末),葱末适量,蒸制:红萝卜薄片若干(防止沾盘),你要喜欢别的颜色,还可以用土豆片,茭白片,生菜替代。 做法: 1、虾仁洗净去虾线,沥干水份,其中2/3虾仁酌情稍切小(2~3段),用盐、姜汁、料酒腌10分钟; 2、1/3虾仁、肥猪肉切成泥,笋切末后混合,加适量盐、料酒拌匀; 3、将虾肉笋泥加入腌好的虾仁中; 4、200G的澄粉和20G淀粉混匀,其余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