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和附子的区别
乌头和附子的区别
乌头和附子都是同一株植物上的产物,乌头是主根,附子是侧根。但是入药的附子都经过炮制,分为白附子、黑顺片、盐附子等,以降低毒性。 两者功效近似,但临床上先多用附子,因其功效更强。
吃中药中毒有什么症状 含生物碱类中药中毒
生物碱为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生物碱为无色结晶固体,由氮,碳,氢,氧等元素构成,具有苦味和辛辣味,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代表性药物有莨菪,曼陀罗,颠茄,乌头,肤质,钩吻,马钱子等。
药物代表:莨菪,曼陀罗,颠茄等。
临床症状:面颊潮红,皮肤干燥发红,口渴唇干舌燥,咽灼热,吞咽困难,呕吐,腹痛,瞳孔散大,视物不清,心跳过速,兴奋或狂躁,幻觉,甚至昏迷,痉挛,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中毒机制: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处理措施:早期(4-5小时内),可以用0.02%-0.025%高锰酸钾或0.5%鞣酸洗胃,继用硫酸镁或硫酸钠25-30g导泻口;服浓茶或大量糖水,或输等渗葡萄糖液。
药物代表:乌头,附子等。
临床症状:口咽灼热,呕吐,恶心,流涎,全身麻木,难以忍受,烦躁不安,早期瞳孔缩小,呼吸困难,心跳过缓,心律不齐,甚至面苍唇绀,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休克而死亡。
毒理作用:乌头碱类,兴奋迷走神经,对于中枢神经先兴奋后麻痹,并且具有兴奋和麻痹感觉神经末梢的作用。
处理措施:早期(2-5小时内),用0.5%鞣酸洗胃,继用硫酸镁或硫酸钠25-30%导泻;服蛋清,活性炭,补充糖盐水(静滴葡萄糖盐水和葡萄糖水,或大量饮糖盐水。
几个适合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使用的贴敷药物
痛风的贴敷疗法适用于痛风的慢性关节炎患者,一般不主张在急性期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贴敷药物,在应用之前应向医生咨询后,方可应用。
(1)大青膏:大青叶60g,黄柏、大黄、乳香、没药、明矾、樟丹、黄连、芙蓉叶、铜绿、胆矾、五倍子各30g。以上药物研为细末,用凡士林调和成膏,摊于纱布上。外敷患处,每H或隔日1次。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适宜于痛风性关节炎。
(2)头葛软膏:川乌150g,野葛、莽草各500g。上药细切,将药拌匀,经3 日,用猪脂2 500g与前药入锅中,以草火煎之,以乌头色焦黄为度,用绵滤去渣,收于瓷器中。摊贴患处。具有祛风散寒,除痹止痛的功效。适宜于痛风,手足顽麻。
(3)头子软膏:乌头、附子、当归各60g,羌活、细辛、桂心、防风、白术、川椒、吴茱萸各30g,猪脂500g。上药细切如豆大,以醋微腌之,经一宿,煎猪脂化,去渣,内药微火煎之,候附子色黄即可成膏,收瓷盒中。贴患处。具有祛风通痹止痛的功效。适宜于痛风、顽痹、四肢拘挛。
(4)大贝止痛膏:大贝母15g,生大黄、白芷各10g,冰片、薄荷霜各1.5g,广木香5g,麝香0.68g。上药共研细卡,用凡士林调和成膏。外敷患处。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适宜于痛风性关节炎。
(5)风火软膏:防风、大葱、白芷、川乌各60g,共捣为膏。调热黄酒敷冷痛处。2~3日后用大红椒、艾叶煎汤敏洗再敷药,包好。若皮肉热痛用清油搽之。具有祛风痹痛的功效。适宜于痛风性关节炎。
乌头的功效与作用
乌头的功效: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有大毒,别名:草乌、附子花、金鸦、独白草、鸡毒、断肠草、毒公、奚毒等。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治大汗之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脚气等症。
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一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病作痛等,需炮制后方可内服。生乌头酊外用能刺激皮肤,用作止痛剂。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痹痛,关节疼痛,心腹冷痛,麻醉止痛。
乌头的作用:
乌头为散寒止痛要药,既可祛经络之寒,又可散脏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
适应症:乌头能散经络之寒而止痛,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如乌头汤治历节病,散脏腑之寒而止痛,适用于寒邪所致心腹疼痛,如第九篇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第十篇赤丸治腹满痛,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痛。
乌头除单独为方外,多与它药配伍使用。有相辅相成配伍者,如乌头赤石脂丸,方中大辛大热之乌头为主药,逐寒止痛,与大辛大热之附子、蜀椒、干姜合用,相辅相成,以加强其温阳逐寒止痛之力;也有相反相成配伍者,如治寒饮上逆腹痛的赤丸方中,乌头与相反药半夏同用,相反相成,以增强散寒化饮降逆之功。
每天喝蜂蜜水有没有润嗓子的效果
喝蜂蜜水对嗓子干燥是有好处的,中医认为,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心、胃、大肠经。具有滋阴润燥、补虚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常用于肺燥咳嗽、体虚、肠燥便秘、口疮、水火烫伤、胃脘疼痛,还可以解乌头、附子之毒。
但是喝蜂蜜水一定要注意,水温不能过高,一般是50-60°C的水温泡,温度太高蜂蜜的营养价值会流失很多,水温太低,如果是结晶蜂蜜的话,会影响蜂蜜溶解。
附子的分布范围
附子主要分布于四川和陕西;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云南、甘肃等亦有分布及种植。
附子传统产区主要为四川江油及陕西城固、勉县。建国后发展的新产区有四川安县、布拖、美姑、城口;陕西南郑、汉台、兴平、户县;河北晋县、元氏;湖北竹山、竹溪;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维西、大理宾川巍山;山东菏泽、潍坊等。以四川江油、陕西城固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销全国并出口。
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东部、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辽宁南部。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带分布于海拔850-2150米,在湖南及江西分布于700-900米间,在沿海诸省分布于100-500米间;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1]
乌头是我国乌头属中分布最广的种,被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的历史也较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将乌头列为下品。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四川彰明、江油等地栽培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乌头野生的植株有两个块根,经过栽植后块根数目增多,对这些块根过去都给予不同名称,并且各有不同的医疗用途。南北朝梁代的大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乌头、附子的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药学学报,12卷7期)。在医疗上,附子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脉微欲绝,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阳痿,水肿,脾阳衰弱的泄泻久痢,脘腹冷痛,形寒畏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痹,脚气等症(中药志);川乌治中风,拘挛疼痛,半身不遂,风痰积聚,癫癎等症(中药材手册)。块根可作箭毒,李时珍指出:“草乌头取汁晒为毒药,射禽兽,故有射网之称”;也可作土农药,消灭农作物的一些病害和虫害(中国土农药志)。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写过较生动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双鸾”指的是两个花瓣。)[1]
乌头,自川藏高原东缘起 向东遍历长江中、下游以及珠江流域上游各省区的丘陵地区,从江苏向北经过山东到达辽宁南部。在秦岭西段出现了一个叶子多毛的变种,毛叶乌头 A. carmichaeli var. pubescens。在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山地出现了一个叶的中央裂片狭长,花序轴常缩短的变种,黄山乌头 A. carmichaeli var. hwangshanicum。在南京一带低山地区出现了另一个类型,深裂乌头 A. carmichaeli var. tripartitum,其特征是叶分裂明显地不达基部,叶基部呈宽心形或截状心形。以上三变种的花序和乌头一样都有反曲并贴伏的短柔毛。从浙江向北经江苏、山东到辽宁南部出现了第四个变种,展毛乌头 A. carmichaeli var. truppelianum,这个类型与乌头的区别在于花序轴和花梗,以及萼片外面都有开展的直毛;但是,在浙江、辽宁南部出现有过渡类型,有些居群的花序的毛稍离开轴展开一点,可是没有到与轴成直角完全开展的程度。这些变种的块根也都各在自己的分布地区被当作“草乌”利用。
川乌乌药鉴别
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北乌头及其他同科不同属类的野生乌头,因其主根色黑,象乌鸦的头,故均被称为乌头。其主根如马铃薯的种子,可以生出好多小的子根茎,围在主根的周围,有小茎连接,为乌头生出的子代小乌头,附于周围故形象称为附子,故其子根称为附子。主根及其子根历来被药用,故称乌药。所以乌头是其主根,乌药是对整个植物的称呼,也包括各类乌头与附子。所产的附子来年又可以作为种子繁殖下一代附子,相对下一代的附子,原代作种子的附子就叫做乌头了。所以乌头与附子只有药材生长年龄的差异。这大概属于附子乌头原本的名称内涵。
由于人口的大发展,社会需要量的增加,野生附子已不能满足,所以家种附子的大规模生产实属必然。四川是附子的产地,早在宋神宗时期就有大规模、规范化的种植文献。如杨天惠《彰明县附子记》对四川附子的种植范围,种植时间,种植方法,采收季节,加工方法,植物特性等均有详细记载。其实当时不独四川一省,广西,云南,陕西,厦门,浙江等地都有种植,但四川产的乌头附子影响最大,效果最佳,久而久之,所有的家种乌头都以川乌命名,所有家种乌头的子根都叫附子。事实这一习惯一直沿用到了现在,目前对各大中药市场如陕西、湖南、湖北等家种的乌头都叫川乌,各地乌头的子根加工品都叫附子。
草乌属于野生乌药,主要指同科北乌头的块根,同科的其他野生乌头也属于草乌。《本草纲目》将其与川乌附子进行了区别。如在乌头条集解下曰:“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但此系野生,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尔,然毒则甚也”。所以说各地野生的乌药不同于川乌附子。不仅没有严格规范的加工工艺,而且毒性较川乌更大,形态色泽也略有不同,所以加以区别。当然在乌药成为家种之前,所谓的川乌与草乌都是野生,两者的区别并不突出,应当都叫乌头。
乌药,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英文名:Root of Combined Spicebush。这种药材与上述乌药迥然不同,樟科乌药无毒,为理气药。
【药性】辛,温,有大毒。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附子有毒吗 附子的主要成分及毒性成分
附子成分类似于川乌,主要含有多种生物碱,有乌头碱、异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川乌头碱、川乌碱、附子灵、北乌碱等。附子的毒性反应主要是有乌头碱类生物碱所引起,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成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出现中毒反应。
枣花蜂蜜的作用
1、用于虚人及产后肠燥便秘。内服或将蜂蜜做成栓子,纳入肛门。亦可与其它润肠药配用。
2、用于阴虚肺燥,久咳咽痛。单用或与润肺止咳药同用。此外,用化痰止咳药如枇杷叶、款冬花、紫菀等治干咳、久咳时,亦常以本品拌炒(即蜜炙)。
3、用于慢性衰弱性疾病。可作为辅助药。丸剂、滋膏等补益药剂,常以此作滋养、赋形药。补益药常用蜜炙,以增强补益的功效。用于溃疡病、慢性肝炎有一定疗效。
此外,用以涂敷疮肿、烫伤,有解毒和保护疮面的作用;又可用以缓解乌头、附子等药物的毒性,可以做药引,有护肝作用。
白附子和黑附子的区别 二者毒性作用不同
白附子全株均有毒,又以块茎的毒件最大,皂昔为其主要毒性成分。生品的中毒量为1.5g-4.5g/d。白附子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麻痹作用。中毒后可表现为口舌发麻,四肢及全身紧束感,全身大汗,口渴舌干,心慌,躁动不安,后可出现诣语,呕吐,腹泻,额面青紫,终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黑附子的毒性反应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所引起,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成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出现中毒反应。黑附子中毒事件较为常见,附子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严重者可致人死亡。相关阅读:附子有毒吗
白附子和黑附子有什么区别 二者药用成分不同
白附子主要成分:主要含粘液质、草酸钙、蔗糖、皂计、谷出醇、谷岿醇—D—葡萄糖昔、肌醇以及胆碱、尿嘧啶等。
黑附子主要陈飞:附子成分类似于川乌,主要含有多种生物碱,有乌头碱、异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川乌头碱、川乌碱、附子灵、北乌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