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10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因冠心病而死亡的占其死亡总数的50%左右。[1]冠状动脉造影成为当今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2]既往,行冠状动脉造影主要采用股动脉途径,但股动脉穿刺容易出现穿刺点的并发症,如: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腹膜后血肿,而且,术后需平卧制动24小时,造成患者活动不便。[3]近年,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已成为其诊治的主要途径之一,[4]与股动脉的传统方法比较,它有易于压迫止血,出血少,术后体位自由,减少了长时间卧床引起的腰背疼痛,排尿困难,甚至下肢血栓等并发症,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等优点。我科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实行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以来,经过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11年9月~2012年11月为100例患者试行了经桡动脉途径的冠状动脉诊疗术,其中行冠状动脉造影者6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者32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33岁,合并高血压30例,心律失常20例,糖尿病35例。
1.2 方法: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把患者右上肢放在支架装置上,手背腕部垫高,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选择合适的桡动脉穿刺针进行穿刺,获得搏动性血流,无任何阻力地送入钢丝,沿导丝插入桡动脉鞘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立即拔除桡动脉鞘,拔鞘管后局部加压包扎,包扎后注意保持桡动脉搏动。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部位,大概方法,手术的必要性,检查及治疗中要配合的地方,讲解穿刺途径和术后注意事项,亦可向手术成功的患者了解情况,并根据患者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及文化程度,有针对性的做好患者的心理调适,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患者大多乐于接受。本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解释后,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诊治。
2.1.2 皮肤准备:右前臂和手腕部清洁备皮,双侧腹股沟备皮(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病人条件允许者,可于手术前一晚淋浴,更换清洁病人服,嘱患者去除手表,手镯,戒指,勿穿内衣裤。
2.1.3胃肠道准备:术前4-6小时禁食,禁水。
2.1.4训练床上大小便,进入介入室前排空膀胱。
2.1.5行碘静试,建立静脉通道,在患者左上肢或左下肢行静脉穿刺,术前半小时静滴0.9%NS500毫升,带入导管室。
2.1.6 保证充足睡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术中护理
2.2.1Allen试验:为观察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血液循环情况,穿刺前应进行Allen试验,只有Allen试验阴性的患者,才能行桡动脉穿刺。方法如下:术者以两手拇指压迫被检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让患者握拳然后松拳,此时可见掌心和手指苍白,松开尺动脉如果10s内掌心和手指颜色恢复正常,这说明尺动脉和桡动脉之间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即Allen 试验阴性,手术的安全性较好。反之,如果手掌颜色在10秒内未变为红色或未恢复正常,说明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侧支循环不良,Allen试验阳性,不宜行桡动脉穿刺。
2.2.2 术中注意关心体贴患者,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避免因精神紧张引起动脉痉挛,影响操作.熟悉导管室的环境,熟悉各种手术的操作流程,熟练配合医生手术,严格无菌操作,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如:多巴胺,阿拉明,硝酸甘油等,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如:除颤机,呼吸机,主动脉球囊反搏机,心包穿刺包,吸痰机等。
有效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是什么
冠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恢复心肌血流的灌注,缓解胸痛和局部缺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不能接受介入治疗或治疗后复发的病人,以及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或出现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时,在治疗并发症的同时,应该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的选择应该由心内、心外科医生与患者共同决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应用特制的带气囊导管,经外周动脉 (股动脉或桡动脉)送到冠脉狭窄处,充盈气囊可扩张狭窄的管腔,改善血流,并在已扩开的狭窄处放置支架,预防再狭窄。还可结合血栓抽吸术、旋磨术。适用于 药物控制不良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首选急诊介入治疗,时间非常重要,越早越好。
药物治疗:
(1)硝酸酯类药物 本类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效硝酸甘油制剂(硝酸甘油油膏或橡皮膏贴片)等。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用药。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或皮肤贴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可间隔8~12小时服药,以减少耐药性。
(2)抗血栓药物 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替罗非班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阿司匹林为首选药 物,维持量为每天75~100毫克,所有冠心病患者没有禁忌证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是对胃肠道的刺激,胃肠道溃疡患者要慎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 应坚持每日口服氯吡格雷,通常半年-1年。
冠心病能治好吗
冠心病能治好吗
药物治疗
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消心痛,欣康,长效心痛治。
他汀类降血脂药,如立普妥,舒降之,洛伐他丁,可延缓或阻止动脉硬化进展。
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终生服用。过敏时可服用抵克立得或波立维。
β- 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有倍他乐克,阿替乐尔,康可。
钙通道阻滞剂,冠状动脉痉挛的病人首选,如合心爽,拜心同。
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取一段血管,然后将其分别接在狭窄或堵塞了的冠状动脉的两端,使血流可以通过“桥”绕道而行,从而使缺血的心肌得到氧供,而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这一手术属心脏外科手术,创伤较大,但疗效确切。主要用于不适合支架术的严重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
介入治疗不是外科手术而一种心脏导管技术,具体来讲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它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
介入治疗的创伤小,效果确切,风险小(<1%)。普通金属裸支架的再狭窄率为15%-30%。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支架术的长期疗效,一般人群再狭窄率3%,糖尿病/复杂病变约为10%,其效果可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相媲美。
其他治疗
运动锻炼疗法 谨慎安排进度适宜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量而改善症状。
心肌缺血常见的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由于心肌缺血有发生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危险,因此发现心肌缺血时,要及早治疗。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治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治疗,防治恶化,延长患者寿命。.
2、药物治疗
可以总结为ABCDENT方案:
A.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治血栓形成,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
B.β-受体阻断剂(如美托洛尔或其缓释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秏氧,预防猝死;
C.钙离子拮抗剂;
D.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
E.RAS系统阻断剂(如贝那普利和缬沙坦等):预防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等;
F.硝酸脂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G.溶栓药物:溶解急性形成的血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3、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CI术,是近30年来冠心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是一种不用外科开胸、病人无痛苦感开通冠状动脉的微创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广为患者接受。从早期的单纯球囊扩张术,到裸金属支架时代,到现在发展为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症状发作典型或不稳定、药物治疗不理想、无创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支架置入术。
4、手术治疗
外科冠脉搭桥术:复杂多支血管病变、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可选择。
一般来说,应该根据病情发展来选择治疗方式。如前期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在生活中,需要注意心肌缺血患者的饮食,注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这些都是能提高患者身体抵抗能力的食物。
冠心病药品
一、药物治疗
1、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消心痛,欣康,长效心痛治。
2、他汀类降血脂药,如立普妥,舒降之,洛伐他丁,可延缓或阻止动脉硬化进展。
3、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终生服用。过敏时可服用抵克立得或波立维。
4、β- 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有倍他乐克,阿替乐尔,康可。
5、钙通道阻滞剂,冠状动脉痉挛的病人首选,如合心爽,拜心同。
二、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取一段血管,然后将其分别接在狭窄或堵塞了的冠状动脉的两端,使血流可以通过“桥”绕道而行,从而使缺血的心肌得到氧供,而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这一手术属心脏外科手术,创伤较大,但疗效确切。主要用于不适合支架术的严重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
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
介入治疗不是外科手术而一种心脏导管技术,具体来讲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它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
介入治疗的创伤小,效果确切,风险小(<1%)。普通金属裸支架的再狭窄率为15%-30%。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支架术的长期疗效,一般人群再狭窄率3%,糖尿病/复杂病变约为10%,其效果可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相媲美。
冠心病治疗
药物治疗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消心痛,欣康,长效心痛治。他汀类降血脂药,如立普妥,舒降之,洛伐他丁,可延缓或阻止动脉硬化进展。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终生服用。过敏时可服用抵克立得或波立维。β- 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有倍他乐克,阿替乐尔,康可。钙通道阻滞剂,冠状动脉痉挛的病人首选,如合心爽,拜心同。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取一段血管,然后将其分别接在狭窄或堵塞了的冠状动脉的两端,使血流可以通过“桥”绕道而行,从而使缺血的心肌得到氧供,而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这一手术属心脏外科手术,创伤较大,但疗效确切。主要用于不适合支架术的严重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介入治疗不是外科手术而一种心脏导管技术,具体来讲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它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介入治疗的创伤小,效果确切,风险小(
心肌缺血药物治疗方法介绍
心肌缺血的西医治疗原则
由于心肌缺血有发生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危险,因此发现心肌缺血时,要及早治疗。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治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治疗,防治恶化,延长患者寿命。
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
治疗心肌缺血的西药可以分为七大类,总结为ABCDENT方案:
A.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治血栓形成,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
B. β-受体阻断剂(如美托洛尔或其缓释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秏氧,预防猝死;
C. 钙离子拮抗剂;
D.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
E. RAS系统阻断剂(如贝那普利和缬沙坦等)预防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等;
N 硝酸脂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T. 溶栓药物 溶解急性形成的血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的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状动脉疾病检查及治疗的微创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适用于症状发作典型或不稳定、药物治疗不理想、无创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可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冠脉情况,必要时行支架置入术。
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冠脉搭桥术,英文缩写CABG,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复杂多支血管病变、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可选择。
怎样提高冠心病的治愈率
1、药物治疗
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即使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也需同时接受药物治疗以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善预后和治疗不完全血运重建后的残余缺血。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延缓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进展或逆转病变治疗、改善心功能和防治其它缺血相关并发症治疗等。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术是应用取材于自身的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阻塞部位的远段之间建立起一条血运通道。CABG是血运重建的重要方式之一,疗效可靠,对于严重的多支、多处和弥漫性病变以及重要血管的分叉等复杂病变具有血运重建更完全的优点,但是CABG手术创伤大,单次医疗费用相对较高,年老体弱和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的高危病人手术风险高,因此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3、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在影象系统的支持下,借助相关器械和材料,应用导管介入技术,消除或减轻自体冠状动脉或桥血管的狭窄或堵塞,重建心脏血运,改善心肌供血的一组经皮介入治疗技术,包括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冠脉斑块旋切、斑块旋磨、血栓切除、冠状动脉激光成形等,目前PCI主要涉及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其它介入技术很少应用。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被称之为现代医学的一场革命,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介入材料不断改进,操作技术日益成熟,抗血小板和抗血栓治疗不断完善,使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不断拓宽,手术风险和并发症逐渐减少,操作成功率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并因其创伤小、疗效确切可靠成为了冠心病治疗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