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着急宝宝不会走路妈妈要看清原因

着急宝宝不会走路妈妈要看清原因

1.遗传因素:父母早,宝宝也会早。

2.强壮体质:健康、四肢长、肌肉发育良好,较早会走路。

3.学习环境:缺乏刺激会延缓走路时间。

4.安全感:学走路时摔过跤,留下害怕的阴影,以后不敢学走路。

5.逆反情绪:逼宝宝学步,反而会导致他的逆反情绪。

6.疾病:耳部感染或流感等疾病,会影响平衡因而推迟学走路的时间。

7.爬行锻炼:如果宝宝缺乏地面爬行锻练,会比同龄儿童晚走路。

出门宝宝总是要大人抱怎么办

跟孩子讲原则

可以跟孩子指定前某一个有标志性的地点,等到达后妈妈再抱。孩子就会非常开心地自觉走到指定地点,这样妈妈也可以得到休息,妈妈可以再抱孩子一段,然后再引导孩子走更多的路,慢慢地就锻炼孩子自己走路了。前提是妈妈离孩子不要太远,以确保孩子的安全,还有就是确定孩子真的不累。

外出时带孩子喜欢的玩具出行

孩子喜欢玩具是天性。如果妈妈出门时,给孩子带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玩具,因为妈妈没有急事,不要太急于走路,可以跟孩子边走边玩,孩子开心地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不知不觉中已经走了很多路,孩子玩得开心,妈妈也轻松。这也是我慢慢找到的经验,宝宝经常因为玩玩具开心而忘记自己在走路。

跟孩子比赛,使用激将法

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跟孩子使用激将法。可以对孩子说:我们比赛好不好,看我们谁跑得快?这样,孩子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就会很认真地跟妈妈比赛,妈妈也可以故意跑得慢一些,让孩子感觉自己好棒好棒,很有成就感,就会一直跑下去。不知不觉中,又走了好多路哦。

父母怎样指引宝宝学步

宝宝的学步期非常重要,因为宝宝走路的习惯都是在学步期形成的。因此,家长一定要掌握宝宝学步的注意事项。下面,小编就和你讲解一下宝宝学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当宝宝的腿部发育渐趋强壮,他就已经跃跃欲试准备直立行走了;然而更多时候只是父母或者监护人的“一厢情愿”。在宝宝自然行走的发展历程中,先爬再走更有利。那么,宝宝学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我们如何扬长避短?

一、宝宝学步,不能操之过急

有些爸妈看见别人家的宝宝已经能够走路,恨不得自家的宝贝立马健步如飞,以显示自己的宝宝体魄强健,聪明过人。于是便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卖力地训练起来。其实,开步不宜过早。因为宝宝身躯各个部分的骨骼都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双脚什么时候能直立、开步,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宝宝10个月就能走了,有的满周岁了还走不好,都属正常现象,完全用不着担心。一周岁之前的婴儿期是宝宝感觉调整的阶段,这种调整过程的需要多少时间没有划一的标准。所以,对于宝宝何时能开步走,应该耐心地等待,顺其自然。与其急着教宝宝早点学会走路,倒不如让宝宝多多练习爬行。爬行能够有效训练宝宝的大脑。爬行少或者爬行不足或者没有经历爬行的宝宝,等到宝宝活动中的身体上半部和下半部会不自觉地对抗,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比如视觉和听觉的不协调,视觉和动作的不协调,听觉和动作的不协调等。到一岁左右时,可有意识地让他和比他略为大一点的小孩一起走走玩玩。宝宝会通过观察,揣摩和模仿,学习走路。

二、宝宝学步,不要不让走

操之过急不行,一点不作为也不行。假如宝宝已经有迈步的强烈愿望,而爸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是认为宝宝还太小,不给他们走路的机会。这样,不光宝宝腿脚的肌肉得不到锻炼,脑子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于健康成长没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人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大脑这个指挥中心指挥的,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因为他们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还缺乏有效连接。而这种连接(神经元长出触须,向邻近的神经元伸去并互相缠绕)需要依靠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碰、舌头品尝、鼻子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逐步实现。缠绕越多,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越发达,大脑功能越强。大脑传导网络的健全和大脑功能的提高是随着宝宝的运动按顺序一步步发展的,我们不能消极等待。

一些进入小学后的宝宝表现出来的情绪不稳定,固执、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等,与婴儿期缺乏有效自主活动有一定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地让宝宝自己走。

三、宝宝学步,穿软底鞋好

有的爸妈以为宝宝穿皮鞋走路神气好看,就买皮鞋给宝宝穿着学走路。这种想法不可取。穿皮鞋学走路有害无益。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数运动鞋,底硬而厚,面子也比较硬,同样不适合初学走路的宝宝。因为宝宝的骨骼还没有长定型,硬底鞋和皮鞋不利于宝宝小脚的正常发育。专家认为宝宝学步还是以穿软底鞋为好。在安全有保障的环境里,甚至可以让宝宝光着脚丫子学习走路。

四、宝宝学步,别用围巾牵着宝宝

我曾经看见一对小夫妇带着十来个月大的宝宝进入公园草坪,先生刚把儿子放在地上,小家伙就迫不及待地欢叫着蹒跚而行。宝宝的妈妈一面从挎包里抽出一条羊毛围巾,一面向儿子追去,嘴里还叫着:“宝宝慢慢走,等妈妈给你系上安全带!”她说的“安全带”就是手中的这条围巾,她要用围巾拴住宝宝。只见她追上前去,把围巾的一头从宝宝左腋窝下穿过,经胸前再经右腋窝下绕到他的背后打一个结,做成一个绳套套在儿子胸部,另一头则攒在自己手中,宝宝在绳套中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让妈妈跟着他跑。

这样一来,不管宝宝怎样跑动也不至于摔倒了,安全确实得到了完全保证。不过,这位妈妈大概没有想到,她这样做,剥夺了儿子体验走路感觉、调整平衡能力的权利!在公园里,在居民小区里,我不止一次看见类似的的情景,这么做着的爸妈或监护人,他们获得了宝宝暂时的安全,却在无意中伤害了宝宝。宝宝的平衡能力是要通过走路实践来提高的。

爸妈或监护人越俎代庖,代替他们做平衡,剥夺了他们学习、积累经验的权利,他们的能力怎么能够提高?要知道,小宝宝刚开始学走路,跌倒是常有的事,用不着这么紧张的。哪一个宝宝没有摔过跤?哪一个宝宝不是在“摔倒——站起来——再摔倒——再站起来”的反复过程中长大的?何况,宝宝都是小精灵,他们天生就会保护自己。当他们感到自己将要摔倒时会一屁股坐在地上;即使是合扑倒地,他们也会高昂起小脑袋避免头部受到重创。

另外还有一点,恐怕是一般人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这样做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用羊毛围巾、丝巾之类拉住宝宝,使他们的胸部受到外力压迫,呼吸受到影响,会降低肺功能。宝宝年幼,骨头还处在发育阶段,丝巾、围巾扎的时间长了,会导致肋骨外翻的,宝宝的胸部长成鸡胸状,不光难看,还影响健康,后患无穷!

五、宝宝学步,少用学步车

学步车有不少功能让人青睐于它,比如,把宝宝放进学步车里,任其纵横驰骋,放心好啦,绝对没有发生摔倒的可能性,再怎么磕磕碰碰,也不会伤到宝宝一根毫毛,非常安全。

不过,请不要忘记,世界上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的,学步车有许多优点,但是并不具备“能有效培养宝宝的走路能力”这一优点。如果是仅仅是为了宝宝学走路而专门去买学步车,那么,请你还是省下这笔钱吧。四平八稳的学步车剥夺了宝宝体验平衡的机会,影响宝宝平衡能力的提高。另外宝宝的骨骼很嫩,可塑性大,长时间坐在学步车里也容易导致罗圈腿,爸妈不能图省事而把宝宝长时间放在学步车内。更何况,在学步车里的宝宝仍有翻倒的危险。宝宝学步时,千万不能过分依赖学步车。因为使用学步车时,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就会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此外,学步车会让宝宝失去对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锻炼。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孩子学步越早越好,宝宝的发育有快有慢,也有一部分宝宝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发育会较慢,父母不要看到别的同龄孩子学步,就担心自己的孩子学步慢,让宝宝通过学步车学步也许会拨苗助长,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导致以后长大变成“O形腿。”

六、宝宝学步,注意环境的安全性

当然,保护宝宝,不让他们意外受伤是爸妈的职责,注意学习走路环境的安全性是必要的。

我们可以在宝宝的活动场所铺上发泡塑料垫。万一宝宝摔倒了,不至于摔伤。我们也可以给宝宝戴上填有缓冲材料的帽子,预防因头部触地而使大脑受到震荡。还应该把家具的棱角用海绵或其他软性材料包裹起来,把热水瓶藏起来,把刀具、锐器锁进橱柜……七、宝宝学步,需要父母的正确指导

爸爸妈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宝宝学习走路的特点,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使宝宝的“第一次”独立行走更顺利:应该多陪伴宝宝进行独立的训练,培养自己和宝宝的勇气;要做足必要的安全措施,爸爸妈妈更应该在宝宝身后保护,尽量避免磕碰;在帮助宝宝练习走路时,爸爸妈妈可以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来引导宝宝,激发宝宝独立行走的兴趣。

七、宝宝学步,需要全方位的营养

当然,全方位的营养是宝宝大动作发育中最重要的生理基础。6-12个月的宝宝,建议每天应首先保证600ml-800ml的奶量,而对于1-3岁的宝宝,可继续给予母乳喂养直到2岁(24月龄),或每日给予不少于相当于350ml液态奶的幼儿配方奶粉,但是不宜直接喂给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或大豆蛋白粉等。此外,宝宝还需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钙质、胡萝卜素和核苷酸等,帮助宝宝生长发育、骨骼强健、增强免疫力。当然,爸爸妈妈一定要为宝宝选择适合的配方奶粉,而优质可靠的奶源、全面均衡的营养是尤其重要的。

以上就是宝宝学步的注意事项。父母一定要学会耐心对待宝宝的学步问题。宝宝会在跌跌撞撞中逐步成长起来,会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经验、总结经验,一步步走向成功,我们即使不教,他们也会自行摸索前进,学会走路。

预防宝宝扁平足的措施有哪些

扁平足顾名思义,就是脚掌比常人要平且扁。正常宝宝的脚掌的内侧及中间部分隆起向上,形成了纵、横两个弓。没有足弓的宝宝,今后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力也将受到影响。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往往双脚站立和行走时易于疲劳,小腿容易酸胀,严重时膝关节和腰部也会有不适感。因此,足弓虽小,爸爸妈妈也应重视。

有的扁平足是先天的,这在宝宝开始走路后可以观察出来。一般来说,婴幼儿足部脂肪丰满,大多为扁平足,这是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不要担心。但是,宝宝在3岁时就已经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足弓了,如果那时脚底板还是平平的,就有可能是扁平足了。

有的宝宝因为身体发育和足部韧带的关系,也会导致足弓塌陷。建议爸爸妈妈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宝宝3岁后,还是常常走路姿势不稳、运动后容易脚部发软、疲劳,或是不喜欢走路时,建议尽早带宝宝去医院看看骨科医生。

医生会通过图像检查装置对宝宝的足底骨骼进行检查,或是给宝宝做个小测试。测试很简单,爸爸妈妈在家里也可以给宝宝测测看。

让宝宝赤脚踩上白粉,踏在一张深色纸板上,留下足印。接着,沿足印内侧画一条直线,量出足印中凹陷部到直线的距离。

正常宝宝足的这个距离,比足印最窄处的宽度大1倍左右。如果二者的距离差不多,那么宝宝为轻度扁平足。如果该距离仅为足印最窄处宽度的1半左右,则为中度扁平足。无凹陷存在,即为重度扁平足。

胖宝宝的鞋子每3~5个月要更换

导致宝宝扁平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宝宝的韧带力量不够以及足底肌肉发育不良。这些都是先天的原因。但是,近年来小胖墩一多后,扁平足的发病率也提高了。

有医生做过统计,扁平足的发病率与宝宝的体重成正比。因为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手脚的生长速度最快。而胖宝宝足部的肉肉比较多,如果鞋子小,肉挤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可能诱发扁平足。因此,宝宝3岁左右后,鞋子一般在3~5个月左右就应该更换了。

如果你家的宝宝比较胖,那么尤其需要一双好鞋。宝宝鞋子的材料、形状、高低、轻重都有讲究。建议爸爸妈妈给宝宝选择轻便的鞋子,鞋子紧贴脚底板。皮鞋底部应随着脚底板的线条有轻微弧度,而运动鞋则需要透气耐穿,不要太厚。

此外,除了鞋子的长短,宽度也是需要爸爸妈妈留意。当宝宝穿好鞋子后,妈妈用手指按压鞋面前部,看看脚趾和鞋之间是否有一定的活动缝隙。对于胖宝宝来说,早点在鞋子里垫一个足弓垫并没有坏处。

宝宝不用太早学走路

现在天气冷了,爸爸妈妈也不要给小宝宝用热水泡脚。可是太热的水并不利于宝宝足弓的发育,所以最好用温水,然后给宝宝做足部的肌肉训练。三四岁的宝宝则可以练习用足跟、足尖、足的外缘走路,同时也是预防和纠正扁平足的好方法。

宝宝怎么防治扁平足方法

宝宝的脚脚粉粉嫩嫩、胖胖乎乎,妈妈看了真想咬一口。不过,宝宝的小脚丫看上去却是平平的,难道是扁平足?爸爸妈妈可不要小看这个足弓,其实它的作用可大了。对于大脑的发育来说,足弓有“天然减震器”之称。足弓起着支撑宝宝全身的重量,减少运动对大脑的震荡的功能。同时,它对保护脊椎、胸腹器官的作用也很大。难怪入伍体检时,都有筛查扁平足这一关呢。

宝宝骨骼方面的问题早期发现非常重要,本期,我们就来关注宝宝的小脚板,尽早解决扁平足宝宝今后运动的烦恼。

3岁左右可以看出是否扁平足

扁平足顾名思义,就是脚掌比常人要平且扁。正常宝宝的脚掌的内侧及中间部分隆起向上,形成了纵、横两个弓。没有足弓的宝宝,今后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力也将受到影响。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往往双脚站立和行走时易于疲劳,小腿容易酸胀,严重时膝关节和腰部也会有不适感。因此,足弓虽小,爸爸妈妈也应重视。

有的扁平足是先天的,这在宝宝开始走路后可以观察出来。一般来说,婴幼儿足部脂肪丰满,大多为扁平足,这是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不要担心。但是,宝宝在3岁时就已经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足弓了,如果那时脚底板还是平平的,就有可能是扁平足了。

有的宝宝因为身体发育和足部韧带的关系,也会导致足弓塌陷。建议爸爸妈妈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宝宝3岁后,还是常常走路姿势不稳、运动后容易脚部发软、疲劳,或是不喜欢走路时,建议尽早带宝宝去医院看看骨科医生。

医生会通过图像检查装置对宝宝的足底骨骼进行检查,或是给宝宝做个小测试。测试很简单,爸爸妈妈在家里也可以给宝宝测测看。

让宝宝赤脚踩上白粉,踏在一张深色纸板上,留下足樱接着,沿足印内侧画一条直线,量出足印中凹陷部到直线的距离。

正常宝宝足的这个距离,比足印最窄处的宽度大1倍左右。如果二者的距离差不多,那么宝宝为轻度扁平足。如果该距离仅为足印最窄处宽度的1半左右,则为中度扁平足。无凹陷存在,即为重度扁平足。

胖宝宝的鞋子每3~5个月要更换

导致宝宝扁平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宝宝的韧带力量不够以及足底肌肉发育不良。这些都是先天的原因。但是,近年来小胖墩一多后,扁平足的发病率也提高了。

有医生做过统计,扁平足的发病率与宝宝的体重成正比。因为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手脚的生长速度最快。而胖宝宝足部的肉肉比较多,如果鞋子小,肉挤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可能诱发扁平足。因此,宝宝3岁左右后,鞋子一般在3~5个月左右就应该更换了。

如果你家的宝宝比较胖,那么尤其需要一双好鞋。宝宝鞋子的材料、形状、高低、轻重都有讲究。建议爸爸妈妈给宝宝选择轻便的鞋子,鞋子紧贴脚底板。皮鞋底部应随着脚底板的线条有轻微弧度,而运动鞋则需要透气耐穿,不要太厚。

此外,除了鞋子的长短,宽度也是需要爸爸妈妈留意。当宝宝穿好鞋子后,妈妈用手指按压鞋面前部,看看脚趾和鞋之间是否有一定的活动缝隙。对于胖宝宝来说,早点在鞋子里垫一个足弓垫并没有坏处。

宝宝不用太早学走路

由于我们人体足部的软骨很多,构造精细。因此,即便是通过手术,扁平足的问题也很难彻底解决。所以,医生建议,妈妈可以给已经患有扁平足的宝宝,定做专门的扁平足鞋垫。

当然,扁平足也可以预防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纠正。首先,爸爸妈妈控制宝宝的体重很重要,避免过于肥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宝宝不用太早学走路。

宝宝学会站立后,爸爸妈妈也不要急着让宝宝学走。因为,在足弓

宝宝的脚脚粉粉嫩嫩、胖胖乎乎,妈妈看了真想咬一口。不过,宝宝的小脚丫看上去却是平平的,难道是扁平足?爸爸妈妈可不要小看这个足弓,其实它的作用可大了。对于大脑的发育来说,足弓有“天然减震器”之称。足弓起着支撑宝宝全身的重量,减少运动对大脑的震荡的功能。同时,它对保护脊椎、胸腹器官的作用也很大。难怪入伍体检时,都有筛查扁平足这一关呢。

宝宝骨骼方面的问题早期发现非常重要,本期,我们就来关注宝宝的小脚板,尽早解决扁平足宝宝今后运动的烦恼。

3岁左右可以看出是否扁平足

扁平足顾名思义,就是脚掌比常人要平且扁。正常宝宝的脚掌的内侧及中间部分隆起向上,形成了纵、横两个弓。没有足弓的宝宝,今后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力也将受到影响。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往往双脚站立和行走时易于疲劳,小腿容易酸胀,严重时膝关节和腰部也会有不适感。因此,足弓虽小,爸爸妈妈也应重视。

有的扁平足是先天的,这在宝宝开始走路后可以观察出来。一般来说,婴幼儿足部脂肪丰满,大多为扁平足,这是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不要担心。但是,宝宝在3岁时就已经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足弓了,如果那时脚底板还是平平的,就有可能是扁平足了。

有的宝宝因为身体发育和足部韧带的关系,也会导致足弓塌陷。建议爸爸妈妈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宝宝3岁后,还是常常走路姿势不稳、运动后容易脚部发软、疲劳,或是不喜欢走路时,建议尽早带宝宝去医院看看骨科医生。

医生会通过图像检查装置对宝宝的足底骨骼进行检查,或是给宝宝做个小测试。测试很简单,爸爸妈妈在家里也可以给宝宝测测看。

让宝宝赤脚踩上白粉,踏在一张深色纸板上,留下足樱接着,沿足印内侧画一条直线,量出足印中凹陷部到直线的距离。

正常宝宝足的这个距离,比足印最窄处的宽度大1倍左右。如果二者的距离差不多,那么宝宝为轻度扁平足。如果该距离仅为足印最窄处宽度的1半左右,则为中度扁平足。无凹陷存在,即为重度扁平足。

胖宝宝的鞋子每3~5个月要更换

导致宝宝扁平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宝宝的韧带力量不够以及足底肌肉发育不良。这些都是先天的原因。但是,近年来小胖墩一多后,扁平足的发病率也提高了。

有医生做过统计,扁平足的发病率与宝宝的体重成正比。因为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手脚的生长速度最快。而胖宝宝足部的肉肉比较多,如果鞋子小,肉挤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可能诱发扁平足。因此,宝宝3岁左右后,鞋子一般在3~5个月左右就应该更换了。

如果你家的宝宝比较胖,那么尤其需要一双好鞋。宝宝鞋子的材料、形状、高低、轻重都有讲究。建议爸爸妈妈给宝宝选择轻便的鞋子,鞋子紧贴脚底板。皮鞋底部应随着脚底板的线条有轻微弧度,而运动鞋则需要透气耐穿,不要太厚。

此外,除了鞋子的长短,宽度也是需要爸爸妈妈留意。当宝宝穿好鞋子后,妈妈用手指按压鞋面前部,看看脚趾和鞋之间是否有一定的活动缝隙。对于胖宝宝来说,早点在鞋子里垫一个足弓垫并没有坏处。

宝宝不用太早学走路

由于我们人体足部的软骨很多,构造精细。因此,即便是通过手术,扁平足的问题也很难彻底解决。所以,医生建议,妈妈可以给已经患有扁平足的宝宝,定做专门的扁平足鞋垫。

当然,扁平足也可以预防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纠正。首先,爸爸妈妈控制宝宝的体重很重要,避免过于肥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宝宝不用太早学走路。

宝宝学会站立后,爸爸妈妈也不要急着让宝宝学走。因为,在足弓尚未较好形成的情况下,宝宝勉强练习走路,全身重量压在足部,很容易使足弓过重而逐渐导致扁平足。这个时候,反倒更适合让宝宝多练练爬行、翻跟斗。

现在天气冷了,爸爸妈妈也不要给小宝宝用热水泡脚。因为宝宝足底的韧带遇热会变得松弛,不利足弓发育形成和维持。爸爸妈妈可以每天定时给宝宝做做足部肌肉锻炼,如让小宝宝踮起足尖站立。三四岁的宝宝则可以练习用足跟、足尖、足的外缘走路,这些都是预防和纠正扁平足的好方法。

尚未较好形成的情况下,宝宝勉强练习走路,全身重量压在足部,很容易使足弓过重而逐渐导致扁平足。这个时候,反倒更适合让宝宝多练练爬行、翻跟斗。

现在天气冷了,爸爸妈妈也不要给小宝宝用热水泡脚。因为宝宝足底的韧带遇热会变得松弛,不利足弓发育形成和维持。爸爸妈妈可以每天定时给宝宝做做足部肌肉锻炼,如让小宝宝踮起足尖站立。三四岁的宝宝则可以练习用足跟、足尖、足的外缘走路,这些都是预防和纠正扁平足的好方法。

要纠正宝宝这5种走路姿势否则难以长高

从宝宝呱呱落地起,他的一切都牵动着爸爸妈妈的心。看着他慢慢地成长,从指挥嚎啕大哭到学会摸爬打滚再到宝宝成功迈出自己的第一步,这一切都让爸爸妈妈感到非常的自豪和开心。

但是,对于宝宝走路的姿势,却不容忽视了对身高的影响。有的宝宝走路喜欢弯着小腿,有的宝宝走得如同螃蟹般。这些不良的姿势都会影响着宝宝健康长高。如果你的宝宝是以下五种不良的走路姿势,或许你就要采取一定的行动了。

1、宝宝走路总跌撞

危害:排除影响身高的骨架问题

小米米自从学会走路已经差不多一个半月了,但一直都跌跌撞撞的,米妈甚是担忧,便带小米去询问医生。

其实,就算宝宝会走,还总是会跌跌撞撞的。而这种现象一直到宝宝1岁半时,都是属于完全正常的。在宝宝迈出了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大约3-6个月的时间,宝宝才能很好地控制脚步。没有跌跌撞撞的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好自己的脚步的。

然而,在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经常摔跤,因为他的肌肉还不是很结实。至于平衡的保持,他的内耳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记录下所有的参数,来使身体保持平衡。

但是,如果到了2岁左右时,在公园的小路上走路,宝宝还跌跌撞撞,除非他是有意这样做,否则那就要带他去看医生了。如果医生没有发现神经方面的疾病,他可能会建议你去看骨科方面医生,以排除骨架结构的问题。骨架问题有很可能影响宝宝长高。要及时排除这个问题。

2、宝宝走路像螃蟹一样

危害:影响大脑血液循环,难以长高

凯凯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总是有内八的现象。一步一步走起来就像是小螃蟹一样,都被周围的叔叔阿姨笑称为“凯凯小螃蟹”。

在刚学会走路的宝宝中,他的两脚朝内,像个大夹子的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小宝宝走路时,头往前探,使他的双脚朝内。大约3岁左右,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消失。

如果他的双脚一直朝内,而且你觉得这种走路姿势实在不雅,你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好他走路的姿势。

而且内八字则影响胆、胃和膀胱的经络,而这些经络均在脊柱的周围,脊柱周围气血不畅,一样影响大脑血液的循环,从而会影响宝宝长高。

3、宝宝走路像个鸭子

危害:扁平足影响长高速度

宏宏妈在宏宏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总是很忧心。因为宏宏总是一摆一摆的走着,像个小鸭子似的。

其实这是生理问题,因为他还是平足。小宝宝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练他的脚底的肌肉,练出弧形。95%的宝宝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

另外一方面,扁平足的宝宝站立或者行走都会受到影响。一般扁平足的宝宝都不能走很多的路,或者站立很久。这样从而导致了宝宝运动量的减少,影响着宝宝的身高成长。

所以爸爸妈妈平常可以让宝宝多练习蹬三轮或骑两轮小轱辘童车,这样可以使宝宝脚底弧度更快地形成。

4、宝宝走路像西部牛仔

危害:长期缺钙影响身高

欢欢有个小花名叫“小牛仔”,因为他走路时,双腿总是叉开,好像经过马术训练似的。

如果宝宝2岁前,他的双腿像个括号,爸爸妈妈不必太担忧。然而,如果一直这样,可能表明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就需要治疗了。

钙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宝宝缺钙会引起的全身钙磷代谢异常,钙不能正常沉着于骨骼的生长部分,导致骨骼发育畸形。所以,当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时,爸爸妈妈要大气十二分精神了。

5、宝宝夹着大腿走路

危害:不爱运动长不高

小晨妈总是抱怨晨晨不愿意走路,走两下就要妈妈抱抱,不抱就哭闹不止。为什么晨晨会这样呢?原来他有“大屁股综合症”。

宝宝走路时总夹着大腿,是因为他的双腿呈现x型,而且这种现象一般在不愿意走路、不好动的宝宝中较为常见。

宝宝不爱运动,不愿意走路的话,运动量就不足,这样会影响着宝宝的身高成长。如果发现这种现象就要及时给宝宝纠正。

一般只要进行一点锻炼,甚至在8岁左右做一点体操训练,就能把这种不雅的走路姿势纠正过来。

宝宝进入学步期该注意什么

1、给宝宝使用学步车是不对的

许多爸爸妈妈都认为学步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帮助宝宝往前走,直接将宝宝往学步车里一放,宝宝就可以随意走了,这让宝宝玩得很是开心,爸爸妈妈们看到宝宝这么开心,自然也觉得是个好东西。但实际上,宝宝使用学步车是不对的。因为在宝宝刚开始学走路的阶段,将宝宝固定在学步车里,这让宝宝失去了自主运动和锻炼的机会,会对宝宝有很多的限制,限制宝宝的大动作发育,另外,学步车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宝宝还太小,如果一下子控制不好学步车就会增加意外受伤的风险,因此,家长们不宜给宝宝使用学步车。

2、给宝宝使用学步带是不对的

不能用学步车,那么,给宝宝使用学步带可以吗?也是不行的,在宝宝学习走路的过程中,是要锻炼宝宝的平衡感,而经常使用学步带的话,宝宝的平衡感完全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将学步带绑在孩子的胸部,还会对宝宝的胸部造成压迫,影响宝宝的肺部功能,同时,还会令宝宝养成向前倾的走路的姿势,对宝宝真真是没有什么益处,因此,建议妈妈们不要给宝宝使用学步带。

3、拖着宝宝的腋下学步也是不对的

在宝宝学步阶段,有许多的家长都是拖着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学习走路,这样其实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宝宝只是在配合大人的动作,宝宝完全依靠大人的力量来走路,自身的协调性、平衡性以及全身肌肉的综合力量并没有得到最佳的锻炼,日后走路也容易摔跤。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不小心用力过大了,还可能损伤宝宝的肩部关节,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家长们不宜拖着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学习走路。

一周岁宝宝的独特早教方法

(1) 让宝宝早学习行走的过程中设置一些障碍物,尤其是好玩的玩具,可以吃的干净水果、会发出声音的铃铛、锣鼓等等都是可以分散宝宝注意力的,这时候看看宝宝还会不会受到诱惑,看看宝宝可以顺利的通过你所设置的障碍物没有,每天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锻炼宝宝走路,看看宝宝的活动能力是不是比较有待提高。

(2) 运动细胞的开发和锻炼主要就是要看妈妈们花时间陪伴宝宝,然后让宝宝感受到行走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宝宝一定会喜欢上运动的哦!妈妈们可以拉着玩具陪伴宝宝一起练习走路,宝宝刚开始走得比较慢没有关系的,只要宝宝愿意跟着你一起拉玩具走路就可以了,妈妈们不用过于担心。

(3) 妈妈们让宝宝扮演搬运工的角色,把轻的物体搬运到另一边去,如此反复的搬运东西就可以了,不过在宝宝搬运的过程中要注意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过于疲劳可以让宝宝休息一会,补充体力之后再来继续运动。

语言发育迟缓原因

一般宝宝1岁左右开始说话,喊"爸爸、妈妈",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宝宝可能要到二三岁才开始开口说话,确实,由于语言学习需要较好的注意,而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难以在一件事情上注意较长时间,因此“开口”的时间相对要晚。民间也常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孩子先会走路,那么说话就晚;而先学会说话的,学会走路则要晚。所以每个宝宝的发育不一致,做完妈妈不要太着急,让宝宝自己慢慢来。宝宝语言发展慢,跟接触的语种有关系。

看到别同龄的宝宝说很多话的时候,我家豆豆还只是停留在爸爸妈妈的阶段时,我分析了我家宝宝说话慢的原因。豆豆平时是由姥姥带的,姥姥说的是家乡话,周末是由爸爸妈妈带的,爸爸妈妈说普通话,上早教的时候,早教老师说的是英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宝宝接触的语言种类太多了,他不知道他该选择说那种话了,所以就表现出语言发展缓慢了。

小孩子在日常应该适当的选择相应的语言来学习,我们应该对于语言的筛选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小孩子接触的语言一次性太多,这样会让孩子的大脑无法适应,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到小孩子的语言发育,所以小孩子语言发育和我们日常引导有关。

三个小步骤让宝宝轻松地学会走路

第一步:站

在宝宝学走路前,爸爸妈妈首先教会宝宝站立。可以先扶着宝宝慢慢地开始练习站立,锻炼宝宝的腿部肌肉力量。不过,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久,而且宝宝第一次站的时间要短一些,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逐步延长时间。宝宝站立和行走的训练都是同样不可操之过急的,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学习。

第二步:迈步

当宝宝能自己站稳后,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宝宝试着向前迈步了。这个时候,爸爸可以在宝宝背后,扶着宝宝,妈妈可以宝宝的前面拿着玩具来逗引,激发宝宝向前迈步的欲望。宝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自己就会有着本能地向前移步的动作出现了。

第三步:走路

当宝宝学会了站、迈步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尝试松开双手了,让宝宝自己走路试试看。在学会走路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踉跄不稳,坚持的时间不长,甚至会跌倒。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爸爸妈妈无须过分担心,只要注意保护好宝宝,就让宝宝大胆地走起来吧。

宝宝学走路最佳时机

通常都说小孩子先会说话后会走路比较好,妈妈们让孩子学走路之前最好让宝宝多练习爬行,这样有利于智力的发展。那么究竟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是最佳时机呢?

科学证明,宝宝一岁以后学习走路才是最佳时机。因为一岁以前宝宝的骨骼处于发育期,如果让宝宝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宝宝骨骼变形。一岁以后宝宝的骨骼的发育基本完整,再有现在的孩子营养都比较好,比较胖,宝宝学太早走路会对腿部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了腿的发育,尤其是女宝宝,如果出现罗圈腿可不好看的哦!

当宝宝10-11月时:这个月龄的宝宝是准备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家长要让宝宝学会很稳地扶站,甚至可以扶着东西单独站一会儿。学会站是宝宝学走路前的必经环节。

当宝宝12个月时: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过程,爸爸妈妈们应多对宝宝进行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学习蹲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当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可以开始教宝宝扶着东西行走,这是一个适应过程。接下来必须让宝宝慢慢学会放开扶手也能独立走出两至三步,妈妈可以在前方迎接宝宝,妈妈多鼓励可以让宝宝更快点学会走路,但还要注意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当宝宝13个月左右时:爸爸妈妈们除了要继续训练宝宝腿部的肌力,以及宝宝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更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行走适应能力。宝宝走路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学习好好走路,同时不会影响到骨骼的发育。

预防宝宝扁平足的措施有哪些

宝宝骨骼方面的问题早期发现非常重要,早发现早治疗,相对来讲就可以避免用药和治疗的复杂程度,那么孩子多大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孩子患上的是扁平足呢,一般来说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患上了扁平足。

3岁左右可以看出是否扁平足

扁平足顾名思义,就是脚掌比常人要平且扁。正常宝宝的脚掌的内侧及中间部分隆起向上,形成了纵、横两个弓。没有足弓的宝宝,今后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力也将受到影响。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往往双脚站立和行走时易于疲劳,小腿容易酸胀,严重时膝关节和腰部也会有不适感。因此,足弓虽小,爸爸妈妈也应重视。

有的扁平足是先天的,这在宝宝开始走路后可以观察出来。一般来说,婴幼儿足部脂肪丰满,大多为扁平足,这是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不要担心。但是,宝宝在3岁时就已经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足弓了,如果那时脚底板还是平平的,就有可能是扁平足了。

有的宝宝因为身体发育和足部韧带的关系,也会导致足弓塌陷。建议爸爸妈妈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宝宝3岁后,还是常常走路姿势不稳、运动后容易脚部发软、疲劳,或是不喜欢走路时,建议尽早带宝宝去医院看看骨科医生。

医生会通过图像检查装置对宝宝的足底骨骼进行检查,或是给宝宝做个小测试。测试很简单,爸爸妈妈在家里也可以给宝宝测测看。

让宝宝赤脚踩上白粉,踏在一张深色纸板上,留下足印。接着,沿足印内侧画一条直线,量出足印中凹陷部到直线的距离。

正常宝宝足的这个距离,比足印最窄处的宽度大1倍左右。如果二者的距离差不多,那么宝宝为轻度扁平足。如果该距离仅为足印最窄处宽度的1半左右,则为中度扁平足。无凹陷存在,即为重度扁平足。

胖宝宝的鞋子每3~5个月要更换

导致宝宝扁平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宝宝的韧带力量不够以及足底肌肉发育不良。这些都是先天的原因。但是,近年来小胖墩一多后,扁平足的发病率也提高了。

有医生做过统计,扁平足的发病率与宝宝的体重成正比。因为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手脚的生长速度最快。而胖宝宝足部的肉肉比较多,如果鞋子小,肉挤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可能诱发扁平足。因此,宝宝3岁左右后,鞋子一般在3~5个月左右就应该更换了。

如果你家的宝宝比较胖,那么尤其需要一双好鞋。宝宝鞋子的材料、形状、高低、轻重都有讲究。建议爸爸妈妈给宝宝选择轻便的鞋子,鞋子紧贴脚底板。皮鞋底部应随着脚底板的线条有轻微弧度,而运动鞋则需要透气耐穿,不要太厚。

此外,除了鞋子的长短,宽度也是需要爸爸妈妈留意。当宝宝穿好鞋子后,妈妈用手指按压鞋面前部,看看脚趾和鞋之间是否有一定的活动缝隙。对于胖宝宝来说,早点在鞋子里垫一个足弓垫并没有坏处。

宝宝不用太早学走路

现在天气冷了,爸爸妈妈也不要给小宝宝用热水泡脚。可是太热的水并不利于宝宝足弓的发育,所以最好用温水,然后给宝宝做足部的肌肉训练。三四岁的宝宝则可以练习用足跟、足尖、足的外缘走路,同时也是预防和纠正扁平足的好方法。

相关推荐

宝宝走路3种情况注意

八字脚需补充钙 宝宝的八字脚表现在腿上。X型腿的宝宝爱夹着大腿走,一般都不爱走长路,老嚷着让妈妈抱。有时候这种姿势的宝宝是缺乏肌肉负重锻炼,妈妈别老宠着,让他多做些锻炼;O型腿的宝宝走路像骑马,不过慢慢自己就能调整过来。这两种走态一般在2岁就能慢慢恢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需治疗。像O型腿严重的宝宝甚至给双腿打上石膏来纠正。 跌撞易影响平衡 宝宝学步时,跌撞、摔跤都正常。不过,如果到2岁后还是这么跌撞着走,那么就带他去医院,一种可能是骨架结构的问题;另一种可能是小脑疾病影响

宝宝多大会走

在生活中让我们的宝宝早点学会走路,我们建议妈妈们在生活中多教孩子走路,这样宝宝就会早点走路了,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应该对于宝宝多大会走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了解才好。 每个宝宝开始站立和走路的时间差异很大,有的宝宝是在9个月时就能迈步扶走,而有的到12-13个左右甚至更晚的时候才开始迈步扶走,这多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宝宝本身的发育情况、遗传因素、运动训练的机会、疾病以及季节的影响等,也有的宝宝在刚刚学步时跌了一跤后产生了惧怕走路的心理而影响学步的进程。 宝宝从躺卧到直立并学会迈步,是动作发育的一大进步,对于

孕期多走路宝宝就越聪明真是这样吗

有孕的时候多散步,娃出生后就越聪明? 怀孕的时候进行一些运动确实是可以促进胎儿的发育,而且对娃也好,但是这里说的是适量,如果是过多走路的话,那么这种说法就是不对的,适量的运动对宝宝有一定的好处,大量的运动对孕妈和胎儿都不好,所以孕期散步适量,不可运动量过度。 孕期散步注意些什么 首先得有一双舒服的鞋子 有空的时候就可以出门散散步,但是有些事情是需注意的,从有孕一直到生,准妈妈都不穿带跟的鞋,多高的跟都不可以,最好是穿平底鞋,外出时孕妈换上材质柔软而且鞋底软的鞋子,最也是穿上棉质的袜子,以免鞋子会

一周岁宝宝的独特早教方法

一周岁宝宝的独特早教方法之一:运动细胞的开发和锻炼 一周岁的宝宝就像开头小编说的一般不论是练习行走还是练习爬行,宝宝的意志力都是非常的坚强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贯穿其中。那么妈妈们在进行早教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开始教授。 (1) 让宝宝早学习行走的过程中设置一些障碍物,尤其是好玩的玩具,可以吃的干净水果、会发出声音的铃铛、锣鼓等等都是可以分散宝宝注意力的,这时候看看宝宝还会不会受到诱惑,看看宝宝可以顺利的通过你所设置的障碍物没有,每天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锻炼宝宝走路,看看宝宝的活动能力是不是比较有待提高。

宝宝学步鞋怎么选

宝宝开始蹒跚着走路时,妈妈就可以给他选一双真正可以走路的鞋子了,而不是再给他穿那种鞋底软软的婴儿鞋。但在此之前,宝宝以爬为主,如果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多让宝宝光着小脚丫,因为他在爬行的时候,光着脚可以让他充分感受到脚趾的力量,可以充分锻炼脚趾和整个脚的肌肉力量。 4月,许多小宝宝也沐浴着春风成长了起来,不知不觉就到了学走路的年龄。这是宝宝人生旅途中最重的里程碑之一,它能让宝宝获得更多的自主性,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身为爸妈的,在这时候当然宝宝坚定的后盾,为宝宝的学步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比如说给宝

宝宝几岁学走路最好

不少家长们每每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苦恼: 同样都是1岁左右,为啥别人家的孩子能自己走得那么好,我家的孩子却还得扶着东西不敢放开走? 因为 1.发育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动作发育都不相同 只是18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是正常的,早学会晚学会都没关系。 2.错过了练习走路的最佳时机 可能是大人们太溺爱宝宝,到哪都抱着,因此孩子错过了练习走路的最佳时机,没能养成行走的习惯。 3.缺少了鼓励,导致自信心不足 学习走路,对孩子来说可谓是充满挑战的一件事。 所以当ta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倒或受惊吓时,家长们学会给t

盘点男孩女孩教育的5区别

1.食量少、吃得秀气 专家研究证明,女宝宝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都较男宝宝灵敏。所以,她们对食物更挑剔。女宝宝对新事物的戒备比男宝宝强,不容易接受新口味。 女宝宝相对比较安静,不像男宝宝那样好动,也不会像男宝宝那样动不动就用大哭大闹来宣泄不满,所以体能消耗量较小,食物的需量相应也较少。 另外,女宝宝妈妈分享零食的机会比男宝宝多,因此过量的、不合理的零食成为她们正餐吃得更少的主原因。许多女宝宝并不是真的吃得很少,事实上,她们一天中几乎不停地在吃,仅仅是正餐吃得少罢了。 2.说话早、走路早 因为

宝宝走路的前兆是什么

宝宝走路前兆 1,当你的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候,他的世界会发生很多变化。大约有百分九十的宝宝在17个月的时候就会走路。 2,当宝宝扶着家具可以站起来,慢慢扶着东西或者其他支撑走,蹲下在站起来的时候。这些迹象都表明宝宝走路了。 3,宝宝开始走路的时候只知道往前走,不回注意安全,所以作为妈妈,你确保宝宝的环境安全。列入吧有拐角的地方抱起来,把松动的家具拧紧。吧电线藏起来,吧楼梯封起来,洗漱用品收起来。 如何教宝宝走路 1,帮宝宝做手脚运动 这个需宝宝满3个月后就开始,坚持到起码宝宝满6个月为止。刚开始宝

宝宝学步阶段避免这5大误区

宝宝学步阶段,这6个坑,你都完美避开了吗? 1、给宝宝使用学步车 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学步车是个好东西,将宝宝往车子里一放,脚尖轻轻一点地,就可以满地跑了。从未感受过的自由与速度,会让宝宝玩得开心,爸爸妈妈看到宝宝这么开心,自然会觉得这玩意儿非常好。 但是认真做过功课的妈妈都知道,学步车已经被众多专业的儿科医生拎出来“批判过”。 因为: ▪ 学步车将宝宝固定在车内,使宝宝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大动作发育。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独自行走的时间都比较晚。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

拉拉裤怎么穿

一般拉拉裤的穿法,在每个产品后面都有图文配备的说明,妈妈们看了之后应该就可以很清晰的判断除拉拉裤应该怎么穿了。 而且拉拉裤的穿着是非常简单的,妈妈们可以像给宝宝穿纸尿裤一样去穿拉拉裤,换的时候两边一撕,从下网上卷,黏贴带揭开,粘紧后扔掉,就不会弄脏衣服了。另外夜里用拉拉裤一片就够了。 在给宝宝穿拉拉裤或者是换新的拉拉裤的时候,妈妈注意这个时候不太着急,也不特别用力,轻轻的来,不然弄伤小宝宝就很伤心啦~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拉拉裤虽然很适合学步的宝宝穿,但是在宝宝没有走路或者是在睡觉的时候,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