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3招帮孩子战胜1型糖尿病

3招帮孩子战胜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近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必要的胰岛素治疗,日常调养也很重要。近日,加拿大《读者文摘》杂志刊文,请医生、营养学家和健身教练分别支招,教家长帮孩子战胜1型糖尿病。

保持健康饮食

患儿老想吃面包、饼干等高糖食品,这时应该向孩子解释,这些食物会使血糖急速升高,引起口干、疲劳和胃痛。可以带他去食品店,告诉他哪些是有营养且有益健康的食物,让他快乐地接受平衡饮食。

建议买一本食谱,看一看哪些是低糖食物,做饭时给孩子添加。例如,肉桂有助于平衡血糖,柠檬和醋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以用豆类取代面粉,建议每2~3个小时给孩子加餐一顿。

补充多种维生素

每天给孩子补充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欧米茄-3型脂肪酸的复合维生素制剂,有助于平衡患儿的血糖水平。

通过锻炼,减少胰岛素依赖

运动可以让身体储存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控制血糖水平,并且减少对胰岛素的依赖。

注意运动前后应检测血糖,以便明确运动对身体的影响。运动时,患儿应随身携带高糖零食,以备低血糖救急之用。

二型糖尿病和一型糖尿病的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酮症和胰岛功能,其次是有无胰岛自身免疫的证据。

1. 1型糖尿病分为2大类,3型: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和非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1A型又分为速发型(经典1型糖尿病)和缓发型(LADA)。

2. 因此1型糖尿病除了LADA以外,特点都是酮症起病,病程在3个月以内,以后必须要用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功能很差。如果不是酮症起病,即可排除经典1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3. 但是2型糖尿病有时也可以以酮症起病,但是一般有诱因或者病程较长或者有并发症,酮症好转后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4. 但是在临床特征类似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BMI较低,胰岛功能较差,要考虑有LADA的可能,可以行GAD-Ab和ICA检测,如果阳性则诊为1型糖尿病中的缓发型,即LADA。

5. 在酮症起病的患者确诊为1型糖尿病后,还需要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如果阳性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如果阴性则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如何诊断

儿童时期糖尿病是指小于15岁的儿童发生糖尿病者,其中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少数为2型糖尿病。随着医疗诊断水平和人们的健康理念的不断提高,儿童时期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之快,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弄清楚,只是找到了一些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发病因素如免疫、遗传、病毒感染等。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β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并最终导致血糖升高。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某些位点出现频率增减。1型糖尿病具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则更易患病。某些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病也有关系,因为患者在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过病毒感染史(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等,也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武警北京三院糖尿病治疗中心专家介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肥胖增加儿童患1型糖尿病危险。患儿越肥胖,1型糖尿病确诊年龄越小。在20世纪90年代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儿中,超重者是20世纪80年代诊断患儿的3倍。

随着肥胖,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中的肥胖者增多,儿童及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有资料表明:在日本学龄儿童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最近20年内上升了30倍,其增长幅度远高于1型糖尿病。这也就改变了医学界传统认为儿童糖尿病以1型为主的看法。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性,其Ι级、Ⅱ级亲属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74%~100%。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易发生肥胖和2型糖尿病。国外有学者发现:日本自1974年以来,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与动物脂肪和蛋白的摄入增加有关。肥胖尤其向心性肥胖,是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肥胖可造成外周靶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机体则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最后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体重指数是与年龄无关的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儿童体重指数是正常体重指数的1.85倍时,发生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上升。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标准,血糖升高作为其诊断依据,儿童、成人诊断标准相同。

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多饮、消瘦)者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为糖尿病:1.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称为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诊断标准的介绍,专家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重视,特别在儿童饮食方面,做到营养均衡且体重不超标。

1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特点一:对于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特点二:很多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特点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特点四:大量的临场试验表明,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糖尿病遗传吗

糖尿病现在的发病率一直在增加,得这个病的人不仅仅是老年人,不少年轻人也患有此病,如今的社会,各种各样的病症是越来越多,好多人都得了糖尿病,那么糖尿病更是好多啊。那么,糖尿病会遗传吗?这就需要小编来告诉你们了,让你们好好了解一下糖尿病是如何到来的。那么,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好好介绍一下吧。

糖尿病遗传吗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情况下,患糖尿病的几率要相对来说高一些,从而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

所以建议大家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热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饱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复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糖尿病隔代遗传吗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 所以不存在隔代遗传问题。

但是,糖尿病有家族基因倾向,家族中可以有糖尿病发病聚集,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相对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为高。

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而2型糖尿病则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疾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美国卫生和营养普查发现:约35%的2型糖尿病患者,报告其双亲中有1个或2个患有糖尿病; 先前无糖尿病,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符合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有28%和27%报告其双亲1个或2个患有糖尿病;若用寿命表计算2型糖尿病累积患病率,假如全部活至80岁,其一级亲属将38%发生糖尿病,而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仅11%;若双亲均患糖尿病,则子代糖尿病患病率可达50%,可见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是发生糖尿病的最主要的高危人群。

1号糖尿病是否遗传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生活。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糖尿病遗传吗 让你了解糖尿病

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十七分之一。但如果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四分之一。

除了与先天的遗传易感基因有关外,1型糖尿病的发病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以及出生后婴儿期的喂养方式等。

防范措施

一些研究表明,一直给宝宝母乳喂养并且在他6个月以后才添加辅食可以略微降低1型糖尿病的患病几率。

为了预防I型糖尿病的发生,家长应为孩子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儿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不要暴饮暴食,少喝糖分多的甜饮料,少吃高热量的快餐食物,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早春、秋冬时节,要注意保暖防护,避免受到病毒的侵袭和化学毒性物质的刺激。患了感冒及各类炎症时,要积极科学地进行治疗。

结语:虽然目前糖尿病还不能完全治愈,但只要大家多多了解这个病是可以控制的,通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应该知道了好多关于糖尿病遗传的相关知识了吧。其实糖尿病还是挺可怕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防着自己的血糖的升降,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希望小编的介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1型糖尿病是否遗传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生活。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十七分之一。但如果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四分之一。

除了与先天的遗传易感基因有关外,1型糖尿病的发病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以及出生后婴儿期的喂养方式等。

防范措施:

一些研究表明,一直给宝宝母乳喂养并且在他6个月以后才添加辅食可以略微降低1型糖尿病的患病几率。

为了预防I型糖尿病的发生,家长应为孩子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儿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不要暴饮暴食,少喝糖分多的甜饮料,少吃高热量的快餐食物,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早春、秋冬时节,要注意保暖防护,避免受到病毒的侵袭和化学毒性物质的刺激。患了感冒及各类炎症时,要积极科学地进行治疗。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糖尿病1型严重还是2型严重

一般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机会远远超过2型糖尿病,且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发生早而多,而2型糖尿病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超过1型糖尿病。

相较于治疗难度而言,1型糖尿病更难治疗一些,所以相对来说1型糖尿病更严重。

糖尿病的预防知识

糖尿病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一旦患上糖尿病对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能预防糖尿病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定期血糖检查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控制血压

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

控制盐量

多尿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和肥胖,多吃盐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故必须限盐。少吃盐可以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

饮食疗法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1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1型糖尿病的食疗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有那些呢?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对其治疗方法以及饮食都不是很了解,导致患者减少饮食,给患者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那么如何治疗1型糖尿病最好?下面就让我们介绍一下1型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方法。

饮食治疗1型糖尿病,有一些患者有误解的地方,患者要知道控制饮食绝不是意味着尽量少吃,因为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导致机体自身消耗,不仅会出现消瘦、抵抗力减弱,而且可加重糖尿病。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要遵照医嘱,合理安排每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适当比例,订出自己较理想的食谱。

1型糖尿病人每天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尽量不吃零食,戒烟、忌酒。1型糖尿病病人及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病人,在饮食中还要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应少吃或不吃,鸡蛋每日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

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粮帮助人们及时控制好血糖情况,是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最佳方法,此外在使用饮食治疗糖尿病之外,想要有效地控制血糖一定要做一些适量的运动,增强抗病能力。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上述介绍的是饮食疗法对于治疗1型糖尿病只能有效的控制1型糖尿病的病情,不能完全治疗好1型糖尿病,如果患者想更好的对1型糖尿病进行治疗最好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1型糖尿病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1型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 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 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 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 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 流行性腮腺炎和 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 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1型和2型糖尿病该如何区别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相关推荐

孕期血糖hold不住 邀请蔬菜来

蔬菜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萨尔格学院的研究者和临床营养师希尔达·布雷克说:“这是第一篇关于孕妇怀孕期间的蔬菜摄入量和孩子日后患1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文章,在此之前,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我们也不会下任何定义的”。研究当中采取了6000个5岁的儿童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在1型糖尿病中,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在生产胰岛素的时候就会逐渐恶化,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患有1型糖尿病孩子血液里面都有一种会减少生产胰岛素的细胞数量的抗体。布莱克说“对于这项研究,我们不能肯定的说是蔬菜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

生活中预防糖尿病的方法有哪些

1、我们可以经常参与运动: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可以很好地预防1型糖尿病,每天进行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内容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这是绝对有效果的方式。不仅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还能提高您的身体免疫力,顺便可以塑形瘦身,一举三得!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2、控制血压: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3、控制

哪些原因引起了糖尿病的发生

(一)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遗传因素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Ⅰ类基因区域

孩子也会得Ⅱ型糖尿病吗

以前提起Ⅱ型糖尿病往往想到的是40~50岁的成人,不会想到发生 于儿童和青少年,而对于孩子糖尿病往往只联想到1型糖尿病,但是现在 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孩的运动量越来越少,而他们的进食,类 似西方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肯德基、麦当劳吃得越来越多,使得现在的孩 子越来越胖。所以随着肥胖的孩子越来越多,Ⅱ型糖尿病的孩子和青少 年也越来越多。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遗传因素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Ⅰ类基因区域包括HLA-A、

怎样判断糖尿病的类型

1、判断糖尿病的类型的方法 1.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1.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1.2、

糖尿病的预防应该从胎儿期开始

如果母亲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话,孩子将来患上糖尿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到4倍,且妈妈的终身糖尿病几率也大于50%。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龄化 简单地说,糖尿病就是血液中葡萄糖堆积过多的疾病,属于需要纳入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主要疾病之一。据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深圳20岁以上居民糖尿病发病率为6.2%,较全国的9.7%要低,但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47.6%。 同时,随着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的不断上升,原本只在成人身上发生的2型糖尿病也出现了低龄化。“过去孩子得的几乎都是胰岛素分泌异常的1型糖尿病,近年来2型糖尿

糖尿病可以分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有较好的方法来降低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病友大多在发病后不久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

糖尿病遗传几率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 1、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父母、兄妹、子女,很容易患糖尿病。 2、1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代亲属,指兄弟姐妹及子女,他们较一般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高10倍,但95%-97%可不发生糖尿病;另外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释放减少者,也应预防1型糖尿病。 3.新生儿过瘦、过胖,将来都容易得糖尿病。 父亲患糖尿病后所生育的子女,先天畸形的危险并不增加;而母亲患糖尿病后妊娠、生育的子女,发生先天畸形的危险就要增加。但并不是说糖尿病妇女不能妊娠。在严格地监控下,大多数的糖尿病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