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
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腹膜后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一般而言,腹膜后肿瘤,囊性者常为良性,实质性者多为恶性。
1.腹部肿块:腹膜后肿瘤部位深,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压迫脏器及胀痛时始被发现腹部包块。良性者增长缓慢、恶性者发展迅速,肿块多偏一侧。
2.压迫症状:胃肠道受压时,可有恶心呕吐及饱胀感;直肠受压时可有大便次数增多及肛门部胀感,甚至大便变形及排便困难;泌尿系受压常见症状为: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或血尿,输尿管受压可致肾盂积水,血管受压则下肢水肿。
3.疼痛:腹膜后肿瘤出现疼痛是由于包膜张力增大或压迫侵犯刺激神经表现为腰背痛,会阴部痛或下肢痛。
4.全身症状:出现消瘦、乏力、食饮减退,甚至出现恶病质。少数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详解畸胎瘤的临床表现
畸胎瘤疾病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所了解,该疾病的危害性很大,畸胎瘤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睾丸、纵隔、骶尾部、腹膜后、卵巢、等,罕见部位为腹壁、鼻、鼻咽、胃、肺等部位。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则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畸胎瘤的临床症状介绍。
1、睾丸畸胎瘤
常于5岁前发病,而且常表现为患侧睾丸肿大,往往无其他症状。与其他睾丸肿瘤不同,畸胎瘤更容易发生睾丸肿大,肿大的睾丸坚实、沉重、不透光、表面光滑,且瘤体较小,与正常睾丸间有分界。
2、纵隔畸胎瘤
儿童纵隔肿瘤中畸胎瘤约占30%,其中约25%为恶性。男女发病率无差异。纵隔畸胎瘤大多位于前纵隔,仅个别发生于后纵隔。良性畸胎瘤常无症状,而恶性畸胎瘤患者则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全身症状如发热、厌食和体重下降等表现。
3、卵巢畸胎瘤
多见于7-12岁儿童,可长期无任何症状,或平时经常腹痛,无意中摸及腹部肿块,可移动。卵巢肿瘤(肿瘤【译】: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扭转可发生急性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急腹症症状。分泌激素可有性早熟症状。
4、骶尾部畸胎瘤
骶尾部不仅容易发生畸胎瘤,而且是容易引起恶变的部位。多见于新生儿期,女性约占70%。按肿瘤所在部位可分为3种类型:
①显型:肿瘤发生于尾骨尖,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的为结节状,向臀部内生长。通常肿瘤对全身无任何影响,个别病例肿瘤内腺体分泌性激素而表现早熟。显型病例良性居多。
②隐型(骶前畸胎瘤):此型较其他型少见。肿瘤位于盆腔内即骶骨前方,直肠后方。可伴有脊柱裂、脊膜膨出。骶骨前畸胎瘤恶性居多。
③混合型:具有显性和隐性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肿瘤以向外生长为主,内在部分局限在骶骨前。本型的外部多为囊性,骶前的肿瘤实体较多。Ⅱ型显露部分大小不一,骶前及盆腔部分异常庞大,直肠被肿瘤推向前方,直肠受压,粪便呈扁平状,尿道或膀胱颈常被间接压迫于骶骨上.而出现排大、小便用难。此型恶性者较Ⅰ型多。
5、腹膜后畸胎瘤
腹膜后畸胎瘤的发病率在腹膜后肿瘤中仅次于肾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而居第3位。大多数为良性,可出现在任何年龄,随年龄增大,恶性率有增高趋势。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常发生于脊柱一侧,肿物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而具囊性感,部分可有实质部分,稍有活动性而无压痛。肿瘤如果突然增大加速,可能是恶变的信号。
6、颈部畸胎瘤
又称为甲状腺畸胎瘤。常见于新生儿,大多数肿瘤偏外侧,巨大而坚硬,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7、脊髓内畸胎瘤
以脊髓内占位病变损害所致的运动障碍和疼痛最为常见,膀胱或(和)直肠功能障碍亦较常见。
8、心脏畸胎瘤
为小儿常见良性肿瘤,1/3病例在3岁以内,常在新生儿期即可作出诊断。起源于心脏大血管基部,好发于右心和心包,可发生恶变。常因肿瘤压迫引起房室传导障碍、心力衰竭或猝死。
温馨提示:恶性畸胎瘤的复发率一般比较高,而良性畸胎瘤复发率相对较低。如果畸胎瘤复发的话,考虑行二次手术,将其剥除。此外,妇女每年应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复发的蛛丝马迹。
通过放射性核素扫描诊断脂肪瘤
脂肪瘤的诊断一般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可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可选择超声检查、CT检查、核磁检查等。诊断脂肪瘤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放射性核素扫描脂肪瘤
通过口服或注射某些能特定积聚于某些脏器或肿瘤的放射性核素,然后用一定的仪器(闪烁扫描机和γ射线照相机等)在体外追踪其分布情况的方法,已成为检查肿瘤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131碘、198金、99m锝、67镓、87锶、197汞、111铟等10余种,可根据检查的器官组织选择。有的放射性核素分布于正常组织,肿瘤在扫描图上显示放射性稀疏或“冷区”( 囊肿等也显示冷区);有的放射性核素分布于肿瘤细胞组织内多于正常组织,肿瘤在扫描图上显示放射密集区。
脂肪瘤鉴别诊断
脂肪瘤应注意与肉瘤相鉴别,后者系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较常见,好发于大腿、臀部、腋窝深部和腹膜后。肿瘤无包膜,呈结节状,生长缓慢。
睾丸癌的治疗
睾丸肿瘤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其基本手术方式为睾丸切除术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放射治疗对精原细胞瘤极为敏感,胚胎癌和恶性畸胎瘤对放射线的敏感度较低,绒毛膜上皮癌对放射线极不敏感。睾丸肿瘤对化疗效果好,一般认为化疗对精原细胞瘤的治疗效果较好,对胚胎癌和绒毛膜上皮癌也有效,尤其是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更好,对畸胎瘤效果较差,对于晚期或复发病例,化疗也有一定作用。
因此,对局限性精原细胞瘤可采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和腹膜后外放射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对有转移的精原细胞瘤则采用化疗,最有效的三联药物是顺铂、博来霉素和依托泊甙,缓解率约90%。对局限性非精原细胞瘤,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密切随访或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高期非精原细胞肿瘤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采用化疗,而后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典型的睾丸肿瘤诊断不难,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淋巴癌怎么治疗
淋巴瘤初期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浅表淋巴结的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是首发表现,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首发于腹股沟或滑车上的较少。霍奇金病首发于颈淋巴结者占60%一70%,左多于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来自纵隔或两肺,左侧常来自腹膜后。 治疗淋巴瘤的最新的方法---生物免疫治疗,通过刺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达到抑制肿瘤、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
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
1.良性肿瘤
较小的包块一般不产生症状,偶有患侧下腹沉坠或牵痛的感觉。可清楚触及腹部肿块,表面光滑,无压痛,有囊性感。多数良性肿瘤以输卵管形成一较长的柄蒂,因肿瘤与周围组织多无粘连,故移动性较大,常可将包块自下腹一侧推移至上腹部。
2.恶性肿瘤
生长迅速,包块多不规则,无移动性,可伴腹水,短期内出现全身症状如衰弱、发热、食欲不振等。
3.功能性卵巢肿瘤
如粒层细胞瘤,因产生大量雌激素,可引起性早熟的症状。女性特征如体格、乳腺、外生殖器均发育迅速,并出现月经,但不排卵。骨骼发育可超越正常范围。尿中雌激素增高,同时尿中促性腺激素亦升高,超出一般规律而达成人水平。
4.其他
中等大小、蒂部较长的卵巢肿块(包括潴留性卵巢囊肿)可发生瘤体和蒂部扭转。一旦扭转,可发生出血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急腹症,可有腹痛,恶心或呕吐,检查时肿瘤部位腹肌紧张,压痛明显,可有体温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增多。肿瘤较大时,压迫邻近器官,可致排尿及排便困难。
腰部酸胀痛可能是肾积水
引起腰部酸胀的原因很多,特别是肾积水,常见的症状是腰部疼痛。
多数患者表现为腰部或下腹部的疼痛,根据梗阻发生的快慢表现为剧烈的绞痛、胀痛或隐痛。
可能是泌尿道内部发生的梗阻,如泌尿系统结石或肿瘤、前列腺肥大等;也可能是泌尿道外的疾病导致泌尿道受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比如腹膜后纤维化、腹膜后肿瘤等。
虽然上述尿路梗阻性疾病最终都会引起肾积水,但患者一开始不一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与肾积水的发生病因和形成速度相关。
如果泌尿系梗阻的部位在膀胱以下,患者还会出现排尿困难。此外,由于泌尿系梗阻,患者会反复出现泌尿系统感染。
乳腺肿瘤的临床表现
1、无痛性肿块:常为首发症状,其特点为肿块呈浸润性成长。即使肿块很小,若累及乳腺悬韧带时也可引起皮肤粘连,较大的肿块可能有皮肤水肿、橘皮样变、乳头回缩或凹陷、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后期出现皮肤卫星结节甚至溃疡。长春协和专家称本病早期应与乳腺良性病变如炎性肿块、乳腺增生病及良性肿瘤等相鉴别。
2、乳头溢液:乳腺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肿块。一般溢液较多血样,血性常见。
3、乳头改变:当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受病灶的浸润而缩短,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一侧。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甚至完全陷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有时因乳房内纤维组织挛缩,使整个乳房抬高,临床可见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尚。乳头糜烂时湿疹样癌的典型症状。
4、局部皮肤凹陷,如同酒窝,称之为“酒窝征"。另外肿瘤直接与皮肤粘连也可能造成此种情况。酒窝征在乳腺癌较早时即可出现,在患侧手臂上下活动时更为明显。
5、皮肤破溃:肿瘤发展到晚期,肿块长大,可使皮肤隆起,如血供不足,随着皮肤发红,变薄,可发生破溃。患者常伴疼痛,有时剧痛难忍。由于创面有大量的坏死组织及血性分泌物渗出,患者常因此出现消瘦、贫血征象。
6、疼痛:乳腺恶性肿瘤有什么症状表现,多数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缺乏疼痛症状。由于疼痛发生较少,乳腺癌不易被早期发现。疼痛常表现为乳腺刺痛,胀痛或隐痛,如癌周伴有乳腺囊性增生也可出现周期性疼痛。
腹膜后肿瘤的危害以及预防
腹膜后肿瘤占全身肿瘤的0.5%以下。它多为软组织肿瘤,占全身软组织肿瘤的10%-20%。据统计:腹膜后肿瘤中有82%为恶性,只有5-18% 为良性。许多腹膜后肿瘤至死亡时也未能确诊。所以,在我国尚无完整的肿瘤发病率的统计。
一、腹膜后肿瘤的危害
腹膜后肿瘤与其他癌症不一样,因其无侵袭性生长,早期又无临床表现,就诊时多半已生长巨大,因巨大肿瘤与腹腔脏器抢占腹腔空间造成压迫而表现出晚期压迫症状。因为发现晚,手术困难,且恶性居多,故总体疗效不理想。虽然如此,但如果了解腹膜后肿瘤的共同生物学特性,我们就不应该轻易放弃对较大的甚至是巨大的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切除,即使是对于复发的病例也应该争取再次或多次手术。尤其是通过B超早期发现更为重要。
二、造成如此高的复发率以下四点
1.腹膜后肿瘤虽然有完整的包膜,但是腹膜后间隙部位特殊、解剖结构复杂,为保全临近脏器结构,术中常常无法切除足够的安全边界,甚至只能做到姑息性切除。
2.术中操作如挤压、穿刺活检、止血、分割切除等导致肿瘤破溃种植或播散。
3.分叶状肿瘤部分遗漏残留,或手术时已有脱离肿瘤主体的腹部种植灶。
4.肿瘤沿其周围间隙、淋巴管、血管向临近组织浸润,即使肉眼上完全切除也有肿瘤细胞的残留。
三、腹膜后肿瘤的预防
腹膜后肿瘤多为软组织起源,而软组织肿瘤又是一个极为多样化的群体。所以,腹膜后肿瘤是一类病理类型繁多,起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一旦确诊常因累及腹膜后众多的血管、神经或脏器,致手术切除困难,而它对化疗、放射治疗又不敏感,因此是一类“不敢问津或无人问津”的难治性肿瘤。
腹膜后肿瘤部位深在,早期多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始觉腰腹胀痛或出现脏器组织的推移压迫症状。因此有腰腹部钝胀痛不适时,应警惕本病,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腹膜后肿瘤多属恶性,发展快、预后不佳,不要乱投医下药,延误病情。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或放疗,非一般诊所能解决,望患者疑有本病时,到有条件的医院诊治,以策良效。
腹膜肿瘤的治疗方法
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腹膜后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一般而言,腹膜后肿瘤,囊性者常为良性,实质性者多为恶性。
治疗原则
1.腹膜后肿瘤都应行剖腹探术,良性肿瘤应手术切除,如与重要组织粘连,不能完整切除时,可作包膜内切除术。
2.恶性肿瘤无远处转移者,应争取根治性切除,不能切除时,根据活检结果选择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对能手术切除的病例,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加强支持治疗(包括特需药物)以促进术后恢复。
2.对恶性肿瘤,根据病理结果选择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
脂肪瘤的检查
影像学检查: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可选择超声检查等。
诊断该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脂肪瘤应注意与肉瘤相鉴别,后者系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较常见,好发于大腿、臀部、腋窝深部和腹膜后。肿瘤无包膜,呈结节状,生长缓慢。
畸胎瘤有哪些表现
畸胎瘤的好发部位依次是骶尾部、腹膜后、卵巢、睾丸、纵隔等,罕见部位为腹壁、鼻、鼻咽、胃、肺等部位。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则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
1.骶尾部畸胎瘤
骶尾部不仅容易发生畸胎瘤,而且是容易引起恶变的部位。多见于新生儿期,女性约占70%。按肿瘤所在部位可分为3种类型:①显型:肿瘤发生于尾骨尖,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的为结节状,向臀部内生长。通常肿瘤对全身无任何影响,个别病例肿瘤内腺体分泌性激素而表现早熟。显型病例良性居多。②隐型(骶前畸胎瘤):此型较其他型少见。肿瘤位于盆腔内即骶骨前方,直肠后方。可伴有脊柱裂、脊膜膨出。骶骨前畸胎瘤恶性居多。③混合型:具有显性和隐性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肿瘤以向外生长为主,内在部分局限在骶骨前。本型的外部多为囊性,骶前的肿瘤实体较多。Ⅱ型显露部分大小不一,骶前及盆腔部分异常庞大,直肠被肿瘤推向前方,直肠受压,粪便呈扁平状,尿道或膀胱颈常被间接压迫于骶骨上.而出现排大、小便用难。此型恶性者较Ⅰ型多。
2.腹膜后畸胎瘤
腹膜后畸胎瘤的发病率在腹膜后肿瘤中仅次于肾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而居第3位。大多数为良性,可出现在任何年龄,随年龄增大,恶性率有增高趋势。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常发生于脊柱一侧,肿物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而具囊性感,部分可有实质部分,稍有活动性而无压痛。肿瘤如果突然增大加速,可能是恶变的信号。
3.卵巢畸胎瘤
多见于7-12岁儿童,可长期无任何症状,或平时经常腹痛,无意中摸及腹部肿块,可移动。卵巢肿瘤扭转可发生急性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急腹症症状。分泌激素可有性早熟症状。
4.睾丸畸胎瘤
常于5岁前发病,而且常表现为患侧睾丸肿大,往往无其他症状。与其他睾丸肿瘤不同,畸胎瘤更容易发生睾丸肿大,肿大的睾丸坚实、沉重、不透光、表面光滑,且瘤体较小,与正常睾丸间有分界。
5.纵隔畸胎瘤
儿童纵隔肿瘤中畸胎瘤约占30%,其中约25%为恶性。男女发病率无差异。纵隔畸胎瘤大多位于前纵隔,仅个别发生于后纵隔。良性畸胎瘤常无症状,而恶性畸胎瘤患者则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全身症状如发热、厌食和体重下降等表现。
6.颈部畸胎瘤
又称为甲状腺畸胎瘤。常见于新生儿,大多数肿瘤偏外侧,巨大而坚硬,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7.脊髓内畸胎瘤
以脊髓内占位病变损害所致的运动障碍和疼痛最为常见,膀胱或(和)直肠功能障碍亦较常见。
8.心脏畸胎瘤
为小儿常见良性肿瘤,1/3病例在3岁以内,常在新生儿期即可作出诊断。起源于心脏大血管基部,好发于右心和心包,可发生恶变。常因肿瘤压迫引起房室传导障碍、心力衰竭或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