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有10年没有明显症状,请问要不要手术
胆结石有10年没有明显症状,请问要不要手术
你可先考虑溶石疗法,目前溶石治疗的药物主要是鹅去氧胆酸和其衍生物熊去氧胆酸。注意多喝水,照B超看大小和位置来定治疗方法。除溶石法外还有超声波、微创手术。请临床医生检查后,才能定。
胆结石应该怎么治
胆结石治疗方法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胆结石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病情选择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的治愈胆结石,有时候需要多次手术仍然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而且很多老年人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手术的风险比较大,不适合采取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胆结石治疗方法二:体外碎石
液电式碎石机的原理是采用液电式高位放电产生的巨大能量,经过多次放电冲击使得结石被粉碎,并且通过粘液排出体外,用这种方式进行碎石治疗,不必采取手术,痛苦比较小,恢复比较快,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排尽所有的结石,很多结石还会留存在体内,并不能完全治愈还有复发的可能,另外这种治疗方法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损伤,所以应该谨慎使用。
胆结石治疗方法三:西药治疗
西药对于治疗结石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西药副作用比较大,并且不能从根源上进行治愈,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也请慎重使用。
胆结石治疗方法四: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胆结石能够从根源上消除炎症,并且通过中药可以结石在体内溶解、排出,不存在复发的问题,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中药治疗比较慢,对于急性发作的胆结石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所以适宜于虽然是有结石但是没有症状,或者是不需要立即缓解症状的胆结石的治疗。
胆囊息肉手术指证有哪些呢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
1. 单发病变,大于10毫米,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 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 单发病变,小于10毫米,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 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5. 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
6. 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7. 对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胆结石多大需要手术
胆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粘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那这时候能做手术吗?
人的胆囊位于右上腹,所以如果出现胆结石,各种症状也是出现在右上腹。胆结石直径大于1厘米,患者会出现间歇性的右上腹疼痛,还会出现右侧肩背部疼痛,同时出现食欲不振、厌油腻性的食物,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情况。
当胆结石直径在0.5-0.8厘米之间,就可能堵塞在胆囊出口的地方,医学上称为结石嵌顿,导致胆囊内的胆汁无法排除,从而出现胆囊极度的扩张,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胆囊化脓和坏死。有时嵌顿的结石还会压迫胆总管,从而出现胆总管坏死,或者胆总管梗阻或部分梗阻,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发黄,这种情况的治疗很麻烦。
当胆结石直径在0.3-0.5厘米之间,胆结石就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这是因为胆结石随着胆汁进入肠道时,卡在进入肠道的出口处,从而导致胰液排出受阻,这是有生命危险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胆囊管内径为2.0mm,小于2.0mm的胆结石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口服排石药物,有可能排出。如果结石大于2.0mm,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胆结石手术治疗。而胆结石手术的适应症是针对的一般情况来说的,也不是绝对的,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来决定。
多发性胆囊息肉该如何治疗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影响“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危险程度的诸多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处理原则:
(1)单发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结节或蒂粗大者、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同时具备以上5点者要及早手术切除,不要等到一切都水落石出再去手术。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即使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应当积极治疗胆结石,同时定期观察,不必急于手术。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出现血流信号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直径5mm以上息肉影,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部位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要早期王术.不应等到10mm以上。
(5)息肉样病变伴有血液检查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他胃肠道肿瘤者要积极手术。
(6)胆囊息肉样病变,虽胆壁光滑不厚但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要密切观察,必要时应早期手术。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患者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症状明显或出现其他手术指征时须行手术治疗。
胆结石长期不治会怎样
如果长时间不治疗的话首先第一个影响就是胆绞痛发作,那种疼痛是不可忍受的,另外只要有胆结石就会有胆囊炎,炎症的刺激会引起很多并发症的,包括对肝脏的影响,还有就是如果胆囊炎症时间长了,以及加上结石的刺激很可能造成胆囊穿孔,到那时候就要手术治疗了,其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建议积极治疗胆结石,可以选择体外激光碎石,或者中药溶石排石。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手术治疗。
女人得了胆结石怎么办
1.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比经典的开腹胆囊切除损伤小,疗效确切。无腹腔镜条件可作小切口胆囊切除。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下列情况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1)结石直径≥3cm;
(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
(3)伴有胆囊息肉>1cm;
(4)胆囊壁增厚;
(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6)儿童胆囊结石;
(7)合并糖尿病;
(8)有心肺功能障碍;
(9)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2.行胆囊切除时,有下列情况应行胆总管探查术
(1)术前病史、临床表现或影像检查证实或高度怀疑胆总管有梗阻,包括有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反复发作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
(2)术中证实胆总管有病变,如术中胆道造影证实或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肿块,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cm,胆管壁明显增厚,发现胰腺炎或胰头肿物。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
(3)胆囊结石小,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为避免盲目的胆道探查和不必要的并发症,术中可行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胆总管探查后一般需作T管引流,有一定的并发症。
胆囊息肉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1.胆囊息肉的手术时机
(1)息肉呈单发,直径大于1cm,尤其是息肉位于胆囊颈部,患者年龄大于50岁的应该尽早手术治疗。
(2)胆囊内有多个息肉,并伴有胆囊结石,且患者年龄大于50岁的,可不考虑息肉直径大小,应当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3)息肉单发病变小于1cm,患者年龄小于50岁的,可以每隔3-6个月随访检查,如果息肉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应及时手术治疗。
(4)药物治疗胆囊息肉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病变有明显变化且反复发作的患者,也要积极进行手术。
2.胆囊息肉的三种手术方法
(1)在胆囊周围结缔组织中剥离的单纯胆囊切除术。
(2)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
(3)扩大胆囊息肉切除术。
胆囊息肉的症状表现:
1、超声诊断胆管息肉的经验表明,胆管内息肉样团块,不伴声影且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是胆囊息肉的病变较具有特征性的声像表现。但胆管息肉的症状应与胆道蛔虫残尸、胆管癌、胆管结石等病变的胆管内声像相鉴别。
2、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比较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假如胆囊息肉患者伴有结石时,会有可能出现胆绞痛。但是有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患者没有症状,只要在健康体检或诊断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胆囊息肉的症状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3、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目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以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很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进步。
胆结石会不会诱发胆囊癌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胆囊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进展快,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囊结石,可见,胆囊癌的发生与胆结石密切相关。
胆结石可诱发胆囊癌
胆结石如果长期不治疗,随着结石在胆囊内时间的延长,容易感染诱发炎症,胆囊壁或胆总管长时间受刺激将导致胆囊与胆管功能逐渐丧失,进而形成急、慢性胆囊炎或胆管炎,甚至引发癌变。胆囊癌常与胆囊结石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
出现黄疸要格外警惕
胆结石患者初期会出现轻微阵发性疼痛、饱胀不适等症状。当胆结石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痉挛疼痛,并会渐渐加重。有部分患者在出现剧烈腹痛之后,出现一过性黄疸。
胆管癌的症状与结石性胆囊炎发作时的症状相似,患者发病时会出现腹痛、饱胀不适、黄疸等症状。梗阻性黄疸是胆管癌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还伴有皮肤瘙痒、大便为陶土色等症状。因此患者如果出现黄疸、上腹隐痛、厌油腻、胃口差等症状时,最好做腹部B超或CT检查,看看胆管是否有扩张。此外,也可抽血查看肿瘤标记物是否有升高,以此来帮助鉴别判断病人是否有肿瘤。
结石超过1厘米,建议手术
若胆结石直径超过1厘,经常出现上腹部胆囊区疼痛、明显消瘦或胆囊结石伴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剔除胆结石。微创手术伤口愈后快,效果明显。
结石小于1厘米且无症状的患者也不要大意。小结石也会随着时间的沉积变成大结石,还会从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形成梗阻性黄疸或化脓性胆管炎。所以,胆结石患者应积极治疗,就算暂时不需手术的患者也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免耽误病情,危及健康。
胆结石合并胆囊息肉者更危险
这是因为,胆囊息肉可癌变,而胆结石也为胆囊癌的高危因素,约有70%到80%的胆囊癌与胆结石有关。晚期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10%。建议,体检发现有胆结石的人,关注一下有无胆囊息肉,如果两者都有,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将根据结石的情况和息肉的大小,建议观察或切除。
警惕无痛性胆结石掩盖胆囊癌
胆囊结石症状发作时,患者常常因为耐受不了疼痛迅速来医院治疗。但是,往往那些与患者长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的无痛性胆囊结石容易被人忽视。其实,没有疼痛症状的胆囊结石发展更为隐匿,一旦恶变为胆囊癌,预后很差,生存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胆囊息肉怎样治比较好呢
1.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
(1)胆囊息肉的大小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恶性病变。
(2)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3)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
(5)伴随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
综合以上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则没有必要手术;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且仅有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等),可以保守治疗。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
2.手术治疗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
胆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胆息肉对患者的伤害非常的大,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一般认为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事实上并非所有“胆囊息肉”都须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胆囊息肉被确诊后,一般认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关键是确切判断病变的性质是属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两者的治疗措施截然不同。前者有癌变可能,通常应作胆囊切除;后者为无癌变性息肉,除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外,一般不需要作胆囊切除术。然而。术前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有时比较困难。
大多数学者认为出现下列三种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1)息肉直径超过1.0厘米以上。
(2)息肉合并胆囊结石。
(3)息肉伴有临床症状。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厘米而无临床症状者,则可采用中医药物保守治疗,如息肉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其附着的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等变化时,则需要行胆囊切除术。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影响“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危险程度的诸多高危因素,提出下列处理原则:
(1)单发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结节或蒂粗大者、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同时具备以上5点者要及早手术切除,不要等到一切都水落石出再去手术。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即使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应当积极治疗胆结石,同时定期观察,不必急于手术。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出现血流信号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直径5mm以上息肉影,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部位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要早期王术。不应等到10mm以上。
(5)息肉样病变伴有血液检查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他胃肠道肿瘤者要积极手术。
(6)胆囊息肉样病变,虽胆壁光滑不厚但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要密切观察,必要时应早期手术。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患者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症状明显或出现其他手术指征时须行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切除胆囊,不管任何一种手术方法,都容易引起息肉的移位再生、癌变,同时手术后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反流性疾病、严重消化不良、严重腹泻、便秘等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免疫力会出现严重低下,一旦出现癌变,患者会在数月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有增加食道癌、胃癌、大肠癌发生率的可能性。
胆石症的治疗
1.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比经典的开腹胆囊切除损伤小,疗效确切。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下列情况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1)结石直径≥3cm;
(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
(3)伴有胆囊息肉>1cm;
(4)胆囊壁增厚;
(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6)儿童胆囊结石;
(7)合并糖尿病;
(8)有心肺功能障碍;
(9)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2.行胆囊切除时,有下列情况应行胆总管探查术
(1)术前病史、临床表现或影像检查证实或高度怀疑胆总管有梗阻,包括有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反复发作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
(2)术中证实胆总管有病变,如术中胆道造影证实或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肿块,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cm,胆管壁明显增厚,发现胰腺炎或胰头肿物。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
(3)胆囊结石小,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为避免盲目的胆道探查和不必要的并发症,术中可行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胆总管探查后一般需作T管引流,有一定的并发症。
胆结石可怕吗
问题一:胆结石可怕吗?是绝症吗?答:胆结石是一种多发于妇女的常见疾病。是一种普通的疾病。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胆结石是可以治愈的。如果及时的就医是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的。
问题二:胆结石有什么症状呢?答:胆结石在发病初期是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的,大多数朋友会出现胃痛等一些症状。所以常常无故胃痛的朋友需要注意了.胆结石发展比较严重时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背心放射性疼痛,以及黄疸等.有部分患者的胆结石是一直没有明显症状的。大多数是在体检中检查出来的。所以养成一个定期体检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问题三:胆结石必须要治疗吗?答: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涉及人体的几大循环系统,一旦胆囊出现问题,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发现就一定要及时的治疗。
胆囊切除了还会长结石吗
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有很多,但并非每一位患者都会表现出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症状的出现与否和结石的大小、部位,是否合并感染、梗阻以及胆囊的功能状况有关。一般情况下,对于胆囊结石的确诊,首选b超检查,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即可以确诊,其正确诊断率在96%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检查手段的日渐完善,胆囊结石病的发病率与检出率也越来越高,但是其中大约有20%~40%的胆囊结石患者可以终身无症状,只是在做其他检查、手术时偶然发现,这种胆囊结石被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
对于静止性胆囊结石,由于平时没有症状,有些人根本就不把它当一回事,可有些人又过分紧张,终日惶惶不安。虽然,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但是,对于静止性胆囊结石患者的处理,目前的看法一般认为不需要立即进行胆囊切除,只需要在生活与工作中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避免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餐或暴饮暴食,注意加强密切观察和定期随诊。但有以下情况时,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1.检查时,口服胆囊造影剂,胆囊不显影;
2.结石直径超过2~3厘米;
3.合并糖尿病,在糖尿病已经控制时;
4.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者。尤其是后两种情况,一旦急性发作或发生并发症而被迫施行急诊手术时,危险性更大。
对于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再到消化科或肝胆专科检查一下,确定是否真的有胆囊结石。然后再确定是否真的无任何症状,如饱食或脂肪餐后上腹部隐隐作痛,或上腹部闷胀不适,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有没有把这些症状当做胃病,等等。如果确定是胆囊结石,并且确实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可以将自己胆囊结石的数目、大小、胆囊壁的情况等记录下来,然后每三个月至半年左右定期复查一次b超,以便进行对照。中老年患者应该同时检查癌胚抗原 (cea),以免漏掉胆囊恶性疾病。观察过程中如发现短期内胆囊结石数目明显增多,或结石明显增大,即使无症状,也建议行胆囊切除术;如有胆囊壁明显增厚,不能排除胆囊癌发生者,或血液cea增高,不能排除胆囊肿瘤,或胆囊萎缩、胆囊积液致胆囊已无功能者,均可行手术治疗。如果观察期间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胆囊炎症状,甚至发生急性胆囊炎,或出现了腹痛、发热、黄疸等胆管结石的症状,亦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