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与猝死
心律失常与猝死
猝死, 通常指非预料中的天然死亡。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以及一些尽管有明确的心脏病史,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合并症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经抢救或来不及抢救而死亡者,均为猝死。现在一些心脏病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发病6小时内死亡为计算标准。根据经验,发生猝死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以1小时为限的话,则绝大多数属于心源性猝死,其病因主要为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巨大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Q-T延长综合征、冠心病等,以冠心病的猝死率为最高,约占总猝死病人的70%~90%。近年来研究证明,直接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原发性室颤。
病毒性心肌炎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心律失常
毒性心肌炎90%的患者以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占70%,严重者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室速、室颤。
2、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炎由于心肌受病毒侵害的范围广。心肌细胞损害严重,常常出现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有时快速型心律失常也可导致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致死(10%~20%)。
3、心脏性猝死
毒性心肌炎所致的心脏性猝死,病因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很多猝死的患者生前并没有明显的心肌炎表现,只是在尸检时发现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存在。国内报道病毒性心肌炎暴发流行时,心脏猝死可达23.6%。
4、扩张型心肌病
毒性心肌炎慢性迁延,可发展成为扩张型心肌病,表现为心室扩大,以左室扩大为主或出现左右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出现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国外报道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患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率为10%。对病毒性心肌炎随访报道,7%~30%患者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最高的比率达50%。我国学者对急性心肌炎患者进行的随访调查结果,有37%的患者出现早期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7%的患者心脏慢性扩大。
心律失常会导致猝死发生
猝死,通常指非预料中的天然死亡.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以及一些尽管有明确的心脏病史,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合并症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经抢救或来不及抢救而死亡者,均为猝死。
现在一些心脏病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发病6小时内死亡为计算标准.根据经验,发生猝死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
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以1小时为限的话,则绝大多数属于心源性猝死,其病因主要为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巨大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Q-T延长综合征、冠心病等,以冠心病的猝死率为最高,约占总猝死病人的70%~90%.近年来研究证明,直接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原发性室颤。
心律失常可能会持续存在很长时间,例如早搏,多数会存在七八年,甚至十余年,预激综合征将终生存在,严重的心律失常发作时,活动受限、生活质量差,如果反复发作,长时间以后会造成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应该尽早治疗。
1、心律失常可使血液循环失常: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心律失常较严重可致窦性停博、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出现心动过速综合症(又称慢-快综合症)。
2、发生瘁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最高。
心律失常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1、心律不齐可使血液循环失常: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
2、心律不齐较严重可致窦性停博、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出现心动过速综合症(又称慢-快综合症)。
3、心律不齐可导致猝死:发生猝死较好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较好高。
心律失常对心、脑、肾、胃肠道、肌肉和皮肤的血供可产生明显的影响,但这种损害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本身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对心排血量的影响和重要特定器官的功能状态。
虽然心律失常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人们对他们危害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及时治疗,简单的心律失常危害也是很大的,会造成突发性心肌梗塞等疾病。所以,建议大家最好的做法是:有病早治,没病要防。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治疗,生活规律,膳食合理,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等,有不适及早诊断。
当你心悸头晕小心律失常
心脏病患者几乎都有心律失常
正常人的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律稳定而有规律地跳动,心跳频率为60-100次/分钟。当心跳的频率过快或过慢,又或者心跳的节律不规律时,即发生了心律失常。
酗酒,会心律失常;喝了两大杯咖啡,也会心律失常。可以说,人的一生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几乎达100%,心律失常人人有之,只是发生的年龄、时间、种类、持续时间、伴发症状轻重不同而已。
“发生轻微的心律失常时,有人可能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有人则会出现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但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眼前发黑、头发晕、四肢发软、晕厥甚至猝死。”
心律失常可以说是所有心脏病都可能出现的伴随状态,也有可能是以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存在。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因
心脏就是一个永不停跳的“泵”,只不过泵出来的不是水而是血液。当心脏不收缩或“无效”收缩时,心脏无法完成泵血功能,就会造成全身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这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被称为“致死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的症状多种多样。据临床研究发现,心脏病并发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心悸、气促、心衰和休克,部分患者有头晕的症状。
在心内科接收的急诊病人中,最常见的则是房颤,它可以说是最乱的心律失常。当发生房颤时,心房只能颤动而不能进行完整有力的收缩,从而失去了辅助将血液从心房送入心室的功能,心室输出血量减少会使患者心悸、憋气、头晕等,可以诱发心力衰竭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甚至会引发心脏骤停,导致猝死,药物常不容易控制,需要立即除颤和急诊抢救。
高危人群可植入起搏器除颤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的主要防治方法,比如β受体阻滞剂是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心脏性猝死的最重
要的药物,对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患者更是如此。王景峰认为,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捕捉到大部分心律失常的信号,也可以帮助预防。
“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外,”王景峰认为,“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仪(ICD),可以对此类患者进行24小时监护,对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作出及时诊断,并在体内除颤,这是预防猝死的可靠方法。”
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也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不可缺少的方法,有些患者需要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温馨提示: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
1、运动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下的人群;
2、缺乏活动的人群;
3、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
4、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的人群;
5、所有心脏疾病的人群;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
1.发病原因
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发病至摔死时限愈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愈高。统计学资料显示24 h内猝死,心源性占50%~60%;l h内猝死,心源性占80%~90%。冠心病是80%以上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其次是心肌病、肺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成人心脏性猝死的常见病因:
(1)冠状动脉疾病:①冠心病;②冠状动脉栓塞;③冠状动脉畸形;④冠状动脉瘤破裂;⑤风湿性冠状动脉炎。
冠心病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如原来心脏正常的患者,大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在导致心肌梗死的一瞬间就发生室颤,这些情况较为多见;另一方面,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梗死后的瘢痕提供了折返性室速的解剖基础,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对大多数冠心病的患者,猝死的直接原因在这两者之间。在Holter纪录中,摔死更常见于有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患者。明确的冠心病可以无症状,或者没有被发现。一般人群中有大量的这类患者,高达50%的冠心病所致的猝死可以发生于以前不知道患有冠心病的患者。
(2)瓣膜疾病:①主动脉瓣狭窄;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③肺动脉瓣狭窄;④严重二尖瓣脱垂。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年轻人,猝死常与运动有关。虽然相关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心室充盈的突然改变或主动脉阻塞和继发心律失常可能为猝死的原因。在获得性瓣膜性心脏病,猝死常发生于心力衰竭和心室肥厚的晚期。虽然有症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见于二尖瓣脱垂的患者,除非并发症存在(如长Q—T综合征、电解质紊乱或者药物毒性),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罕见。
(3)心肌病变:①严重心肌炎;②扩张型心肌病;③肥厚型心肌病;④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猝死多发生于原来无心脏症状的年轻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以剧烈运动时居多。在其他家庭,猝死更容易发生于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体征出现以后。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猝死的家族史、反复发作的不能解释的晕厥以及非持续性室速和严重的左室肥厚。循环系统常见急症
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猝死发生相对较晚。在心功能不全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后,各种心律失常可以出现,如单形性和多形性室速。在晚期心力衰竭的患者,50%心脏骤停的患者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
严重心肌炎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出现,是造成猝死的原因之一。
(4)大血管病变:①主动脉瘤破裂;②主动脉夹层;③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④原发性肺动脉高压;⑤动静脉瘤破裂。
主动脉夹层患者如果夹层主动脉持续性扩张破裂,可破裂入胸腔或心包内,形成心脏压塞,如处理不及时,90%患者可死亡。肺栓塞临床表现的轻重急缓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广泛程度以及发病时间的长短,2/3的急性病例死于发病2 h内。
(5)心律失常:①长Q—T综合征;②预激综合征伴房颤;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⑤Brugada综合征;⑥夜间猝死综合征;⑦青壮年猝死综合征;⑧原发性电疾病;⑨心脏震荡。
先天性长Q—T综合征为家族性疾病,体表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有发展为多形性室速或变成室颤的倾向。电解质紊乱、心动过缓或心搏暂停及突然的交感神经刺激药物的作用都可以进一步延长这些患者的复极,引起室性心动过速。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标准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加重这种心律失常。
Brugada综合征为引起猝死的另一家族性疾病。患者有完全或不完全的右束支阻滞,伴有V1、V2导联ST段抬高,发生自发性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室速和室颤,通常发生于睡眠时。相似的心律失常也可以在电生理检查时诱发。
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果节律极快,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蜕变成室颤。在WPW综合征患者,房颤伴有快速的旁道传导是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最常见的原因。但其他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偶尔也可以发生猝死,虽然预激综合征发生猝死少见,但它可以是该病的最早的临床表现。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以引起猝死,完全性心脏阻滞,心室率逐步减慢而使患者越来越不适应。在严重心室功能障碍、并发性疾病、电解质紊乱或药物中毒时,这些心律失常可引起猝死。
最近发现心脏正常的年轻人猝死综合征称为震荡心(commotio cordis)。患者在被用力撞击胸部后发生室颤,通常在运动中发生。动物实验显示打击胸部的时间和部位正好在T波的易损期能够诱发室颤。
药物毒性也可引起猝死,许多药物可以影响心脏电生理,导致致命心律失常。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可以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6)其他:①先天性心脏病;②左房黏液瘤;③左房球形血栓;④心脏起博故障。
2.高危因素
(1)中年以上男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心电图提示左室肥大等。
(2)有广泛严重冠状动脉损害的冠心病,据822例冠心病猝死统计,冠状动脉狭窄>75%在2支以上者占72%~88%,3支以上者占36%~65%。
(3)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脏性猝死危险性大,特别是最初几小时和3 d内,急性心肌梗死院前猝死率达10%~47%。(4)冠心病伴心脏增大、心肌节段性收缩异常及左室功能减低者(EF<30%)猝死危险性高。EF被认为是当前预测SCD的独立指标,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心脏泵的功能及心肌供血能力,EF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并存则对SCD的预测价值更大。
(5)心脏复苏存活者,复发SCD的危险性极大,1年内可有30%的再发。
(6)新近出现的持续时间长、进行性加重有明显ST—T异常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绞痛者。
(7)心梗后有心脏增大、舒张压高、吸烟或梗死时曾有心衰,随访5年内95%发病猝死。
(8)持续QRS波群低电压。
(9)宽大畸形的低振幅室性早搏或频发多源性室早、长串的室性心动过速,尤其发生在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小全的患者,SCD的危险性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的频繁和复杂有所增加。
(10)急性心肌梗死后精神高度紧张者或反复出现昏厥者。
室性早搏的治疗
1、缓解症状:如果明确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有可能出现的负作用,不首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非该治疗能明确地改善生活质量。
2、预防心源性猝死: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频繁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此时,医生治疗的重点是预防猝死的发生而不是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本身,因为这种心律失常并不是致命性的,因此治疗基础心脏病本身或治疗触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比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更为重要。
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因
每个人的一生中几乎都会经历心律失常,更多见于有病变的心脏。轻度心律失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是,多数人“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民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归咎原因主要有:中国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宣传教育不完善,从而人们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普遍不足,并且产生了两种偏差或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紧张,从而造成过度治疗;更多、更严重的是未予足够重视,全民救治心脏性猝死的知识和技术几乎为零。
心悸、胸闷、晕厥等都可能是心律失常的症状。恶性心律失常不仅出现在某些疾病的危重阶段和生命的临终时刻,也可伴发于常见病或出现在常规的诊疗过程中,甚至发生在健康人。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性猝死。
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和心电图以明确诊断。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包括冠心病人尤其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有过心梗和猝死经历的患者。目前最常见、门急诊诊治率较高的心律失常是房颤。
中山医院宿燕岗副教授列举,房颤的人群发病率高达0.8%~1%,我国约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反复发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还会损害心功能,导致脑中风,使致死率、致残率明显增加。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运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取得满意效果后,射频消融术现已成为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SCD),SCD是指死于不可预知的循环骤停,往往由于心律失常所致,在症状发生的1小时之内死亡,如经治疗(如电除颤)后逆转而未发生死亡,称为心脏骤停(SCA)。在对死因的统计分析中提示,SCD仅次于癌症的死亡人数,其中约80%的SCD是由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所致。
中国每年约54万人死于SCD,全世界每年约300万人发生SCD,其救治成功率却不足1%。即使在发达国家,在有良好救治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条件下,SCD的救治成功率也低于5%,因此其预防远重于治疗。
效果最显著的预防是患者在没有遭遇心脏猝死事件前,但已被确诊是心脏猝死高危人群后,就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植入ICD(体内除颤器)等;次之则是在发生心脏猝死等严重事件之后再植入ICD,这是预防心脏猝死的首选方法。
2008年公布的一系列国际指南也充分肯定了ICD作为心脏猝死一级预防的重要地位,对心脏猝死的一二级预防研究也已证实,对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预防可明显降低其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老年人心脏猝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小板黏稠度正常。
1.心电图 目前已知,心肌肥厚是心脏性猝死的标志性心电图。QRS波群高电压和侧壁导联明显的间隔部Q波的出现可能是猝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右束支阻滞,6个月的猝死风险约30%。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使39%~82%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诊断,并能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度、复杂程度、昼夜节律等变化,尤其是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明确的预测价值。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和频发性而增加。
3.运动试验 有研究表明,运动试验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4.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 心室晚电位是体表记录到的局部心室延迟碎裂电活动,一般出现在QRS终末部并可延伸到ST内,呈高频(20~80Hz)、低幅(≤25μV=碎裂波),持续10s以上。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心室晚电位在预测患者发生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Brethard等报道,冠心病患者伴有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比心室晚电位阴性者高3.3倍。
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指出,每个人的一生中几乎都会经历心律失常,更多见于有病变的心脏。轻度心律失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是,多数人“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民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归咎原因主要有:中国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宣传教育不完善,从而人们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普遍不足,并且产生了两种偏差或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紧张,从而造成过度治疗;更多、更严重的是未予足够重视,全民救治心脏性猝死的知识和技术几乎为零。
心悸、胸闷、晕厥等都可能是心律失常的症状。恶性心律失常不仅出现在某些疾病的危重阶段和生命的临终时刻,也可伴发于常见病或出现在常规的诊疗过程中,甚至发生在健康人。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性猝死。
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和心电图以明确诊断。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包括冠心病人尤其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有过心梗和猝死经历的患者。目前最常见、门急诊诊治率较高的心律失常是房颤。
中山医院宿燕岗副教授列举,房颤的人群发病率高达0.8%~1%,我国约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反复发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还会损害心功能,导致脑中风,使致死率、致残率明显增加。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运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取得满意效果后,射频消融术现已成为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SCD),SCD是指死于不可预知的循环骤停,往往由于心律失常所致,在症状发生的1小时之内死亡,如经治疗(如电除颤)后逆转而未发生死亡,称为心脏骤停(SCA)。在对死因的统计分析中提示,SCD仅次于癌症的死亡人数,其中约80%的SCD是由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所致。
中国每年约54万人死于SCD,全世界每年约300万人发生SCD,其救治成功率却不足1%。即使在发达国家,在有良好救治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条件下,SCD的救治成功率也低于5%,因此其预防远重于治疗。
效果最显著的预防是患者在没有遭遇心脏猝死事件前,但已被确诊是心脏猝死高危人群后,就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植入ICD(体内除颤器)等;次之则是在发生心脏猝死等严重事件之后再植入ICD,这是预防心脏猝死的首选方法。
2008年公布的一系列国际指南也充分肯定了ICD作为心脏猝死一级预防的重要地位,对心脏猝死的一二级预防研究也已证实,对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预防可明显降低其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专家介绍预防心肌梗塞的重要性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在无并发症者中第一年的病死率约为7%-10%,但在有并发症者中,特别是有心力衰竭患者中可高达30%-50%。
心肌梗塞的后果如此严重,预防就显得更为重要。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戒烟限酒、控制糖尿病等都很重要。下面主要谈谈除一级预防之外的预防措施:对于一切急性心肌梗塞后的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后,都应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了解血管病变的性质、程度、血管受累的支数及心功能,根据病变情况选择治疗方案,预防再梗塞、心律失常、猝死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律不齐有什么危害
1、使血液循环失常
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心律不齐较严重可致窦性停博、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出现心动过速综合症(又称慢-快综合症)。
2、导致猝死
发生猝死较好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较好高。心律失常对心、脑、肾、胃肠道、肌肉和皮肤的血供可产生明显的影响,但这种损害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本身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对心排血量的影响和重要特定器官的功能状态。
心梗有哪些症状 心律失常
在心梗的病人中大约有75%-95%的患者伴有心律失常的症状。
特点: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早搏,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
高血压心肌劳损之间有什么关系
高血压病人出现心脏肥大决非好事,其以后发生心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中风等的危险将显着增加。因此,心电图出现反映心脏肥大的异常改变也不是好兆头。
高血压病人特别是患病时间长、血压控制又不满意者,心脏常会有肥厚、扩大、重量增加等改变。心脏的这些变化反映到心电图上,一是QRS波电压升高并超过正常值,这被称之为“左室肥厚”;二是ST段与T波异常,而被称之为“左室劳损”(左心室心肌劳损)。因此,左室劳损指的是高血压病人心电图的ST段与T波(即ST-T)异常。多数学者认为,这与心脏肥大所引起的心肌生物电活动的改变有关。
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出现心脏肥大决非好事,其以后发生心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中风等的危险将显着增加。因此,心电图出现反映心脏肥大的异常改变也不是好兆头。有报道说,心电图仅有“左室肥厚”时,病人以后发生上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正常人增加2倍;若再并存有“左室劳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将增加得更多。
由此可见,预防心脏肥大,逆转已发生的心脏肥大非常重要。如何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认真控制血压是最重要的事,即尽可能把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目前的降压措施有二:一是实施健康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保持标准体重、低盐低脂肪饮食、适当运动、戒烟、不酗酒、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等;二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疗效确切的降压药物。二者缺一不可。
高血压导致心肌劳损是很常见的,最终受损的心肌也直接导致出现各种心脏疾病,其中冠心病就是其中一种,而冠心病在治疗上也不容易彻底根治,所以做为心肌劳损患者一定要预防血压升高,做好降压治疗,避免产生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