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的护理对策
小儿高热的护理对策
1 降温治疗与护理
对于高热的患儿,要使其绝对静卧,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当体温超过39℃时应行头部降温。体温超过39.5℃时应行全身降温。具体做法如下:(1)用毛巾浸泡凉水后拧干放在患儿头部。若能放上几块小冰块疗效更佳。(2)还可用30%~50%酒精用小毛巾沾湿,擦小儿的四肢,在其手心、腋窝和大腿根部(腹股沟处)要多停留一会。因为这些部位血管丰富,便于散热。足部应注意保暖,忌擦后颈及前胸腹部。擦时水温控制在20℃左右,过凉会引起小儿不适。(3)也可浸湿大毛巾包裹躯干部,包括腋下和腹股沟处。(4)采用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应用清水。盆浴时间要求较短,操作要敏捷,适用于温暖和炎热季节或者室温在22℃~24℃的任何季节,降温效果均令人满意。(5)药物降温。常用方法:①25%安乃近溶液滴鼻。此法简便有效,适用于5个月~1岁左右的婴儿,每次1~2滴,滴入鼻腔,一般1h以内即可降低体温;②阿苯片(每片含阿司匹林0.1g和苯巴比妥0.01g)常用退热剂量按阿司匹林计算为每次5~10mg/kg,年龄小者应选择小剂量,体温上升可重复使用,间隔≤4h。退热不要求降低太快,一般从高热降至低热即可,以免发生多汗、肢体厥冷等虚脱现象,一般而言,使用物理降温方法较药物降温安全,副作用小,只要能够使体温降至38℃以下,就可避免惊厥的发生。
2 小儿惊厥的治疗与护理
一旦发生小儿惊厥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儿置于平卧位,并去掉枕头,将小儿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去除口腔分泌物,防止抽搐时发生窒息。由于小儿惊厥时可能咬破唇舌,因而需在小儿上下齿之间垫入裹有纱布的压舌板。可应用药物止惊,地西泮为首选药物,0.3~0.5mg/kg(最大剂量10mg),小婴儿一次剂量不得超过5mg,缓慢静注(1~2mg/min),5~10min内生效,但作用短暂,必要时15min后重复,也可保留灌肠,同样有效。因肌注吸收不佳,最好不用。新生儿惊厥时首选苯巴比妥,15~30mg/kg静注,无效时可再用10mg/kg,但每日维持量为5mg/kg。亦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最大量≤10ml,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作用较快。必要时30~60min后重复,也可口服。及时给予吸氧,氧流量为0.5~1.5L/min。无抗惊厥药时,可针刺人中、合谷。经上述处理患儿症状会很快好转。
3 常规护理
患儿需卧床休息,应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小婴儿不要包裹太紧,以利散热。发热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消耗都增加,而消化功能又受到影响,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多饮水,避免脱水,必要时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还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轻拭口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内衣,防止受凉;小儿嗜睡时,注意变换小儿体位,并经常按摩背部、臀部,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要密切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判断发热病因,对因治疗。
肺炎如何护理
肺炎日常护理
1、定时测血压、体温、脉搏和呼吸。
2、观察精神症状,是否有神志模糊、昏睡和烦躁等。
3、观察有无休克早期症状,如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尿量减少等。
4、注意痰液的色、质、量变化。
5、密切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肺炎对症护理
1、根据病情,合理氧疗。
2、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无外溢,必要时置中心静脉压了解血容量。
3、按医嘱送痰培养2次,血培养五次(用抗生素前)。
4、高热护理见高热护理常规。
5、胸痛、咳嗽、咳痰可采取对症处理。
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给予高营养饮食,鼓励多饮水,病情危重高热者可给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
2、注意保暖,尽可能卧床休息。
各种小儿疹子的护理对策
有时候一不留神孩子身上就多出些红色疹子,这是幼儿急疹?手足口病?还是水痘呢?小儿因自身低下的免疫力,使其易成为病毒的侵袭对象,妈妈们应该如何正确制定各种小儿“疹子”的护理对策呢?
* 幼儿急疹
俗称“烧疹子”,是婴儿时期的常见发疹性疾病,一般多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至1岁左右的小婴儿,但6个月以内也可以发病。主要是人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以冬春季发病最多。幼儿急疹患病后,患儿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发病。
幼儿急疹发病急骤,常常无任何诱因突然发热,体温在39-40℃,持续3-4天后,体温消退后随即在全身可以见小米粒大小红色疹点,以前胸、后背、臀部最多,出现1-2天后逐渐消失。疹子消退后,皮肤并不会留有瘀痕或色素沉着,也不会留有后遗症,一般不发生什么并发症。
提醒一点,幼儿急疹发病时最让妈咪担心的就是高烧不退,即使服用退热药,也要不了多久体温就会又升高。但妈咪应该注意到,宝贝虽然热度很高,但精神状态很好,不影响玩耍和饮食。这一点是与其他疾病有所不同的。
居家对策
1.发热高于38.5℃,可以服用小儿退热药,如美林、泰诺、百服宁等,剂量一定遵守医嘱。
2居家可用鲜芦根50-100g加500ml水煎煮,然后取汁频频喂服宝贝。
3 把西瓜翠衣(去掉绿色皮),把其中的100g切片,然后煎水随时服用。
4.发现患儿出疹注意隔离到出疹后5天,全愈后方与别的小朋友接触,以免传染。
*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的宝贝。这种疾病传染性较强,更容易在托幼机构里发生流行。如果不及时治疗,少数重症的宝贝会合并心肌炎、脑炎等而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多数宝贝会突然起病并出现发热,大多在38℃左右。主要表现为嘴疼,随即在口腔及手、足部位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在咽喉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年幼的宝贝表现为烦躁、哭闹、流口水、厌食、在口腔疱疹1-2天后可在皮肤上见到斑点疹,手心、足心、臀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扁平状凸起,从米粒到豌豆大小不等,质地较硬,一般不会溃破,周围绕以红晕,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疱疹一般在7-10天消退,疹退后不会留下瘢痕。
一般来讲,体温越高病程就会越长,病情也就越重。手足口病的患儿一般牙龈红肿,但流血情况很少见,皮疹一般在躯干及面部也极少见。
居家对策
1、手足口是病毒感染所致,患病后不要随意服用抗生素,服用抗生素无效。
2、注意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为宜,忌食海鲜、香菜等发物。
4、可把100-150克小白菜洗干净后用煎水,然后把菜水频频给宝贝服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也是由感染柯萨奇病毒引起,多发于婴幼儿。传染性很强,表现为起病急、突发高热、早期伴有流鼻涕,继而,大一些的宝贝会自诉口腔疼痛或拒食,小一些的宝贝则表现为烦躁、哭闹、流口水,尿色黄、短少,大便干燥成球。检查时,可以见患儿上腭、口腔粘膜、咽后壁、扁桃体等口腔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疱疹,大约在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
一般疱疹性咽峡炎往往都伴有牙龈一碰就出血,口腔内有臭味,还会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但很少波及口腔外部的皮肤。
居家对策
1.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疼痛明显,患儿大多都有拒食现象。妈咪应该注意营养补充,食物不宜过热,应该清淡一些,不油腻,并富有营养,进食困难时可以通过大静脉进行营养。
2.为防止继发感染,一定注意口腔卫生。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流行。
3.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
4.可取绿豆100g、苦瓜50g、薏米150g、大米100g煮粥,放凉后给患儿食用。
* 水痘
水痘是由于感染水痘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以冬、春两季发病最多。任何年龄的小儿皆可发病,多发于6个月至5岁的宝贝,并经常在托幼机构流行。感染一次后大多可获得终生免疫,预后多良好。
患儿在起病前2-3周,大多有与水痘患者接触史。一般来讲,发热并不明显,即使发热体温也在38℃左右。发热同时或第2天,就会出现皮肤发痒,并可在全身皮肤看到红色疹点或疱疹,以躯干为主,疱疹成椭圆形,大小不一,内含透明水液,周围绕以红晕,结痂后只要皮肤不感染就不会留疤痕。水痘的皮疹是分批出现的,因此在同一时期可见丘疹、疱疹和结痂等不同表现的皮疹。
水痘与其他出疹性疾病比较,皮肤瘙痒较其他发疹性疾病明显,但没什么危险或严重并发症。提醒的是,水痘对正在使用激素治疗哮喘、肾病的宝贝十分危险,这些患儿一定要避免与水痘患者接触。一旦接触,立即与经治医生联系采取应急措施,不可擅自处理。对于体弱的宝贝,可在易发季节之前接种水痘疫苗,保护率可达98%以上。
居家对策
1.发现患儿应该隔离至疱疹结痂为止,以免传染他人。
2.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疱疹,减少皮肤继发性感染。
3.皮肤瘙痒时,可以涂炉甘石洗剂止痒。
4.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忌食海鲜、牛羊肉、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5.取薏米150g、绿豆150g、大米少许,加水500ml一同煮粥,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有助于水痘消退。
以上就是对几种多发于宝宝的出疹性疾病的做一简单的介绍,若果宝宝出疹还应及时到医院看医生,明确诊断,采取相应处理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高热惊厥的预防 饮食调护
饮食调理对预防小儿高热惊厥有着重要意义。清洁卫生的饮食可以帮助小儿远离常见致病菌如葡萄球菌;选择营养丰富、搭配科学的饮食可以帮助小儿补充身体营养;而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有利于小儿对营养的消化吸收;最后要注意避免给有过高热惊厥史的婴幼儿喂食任何刺激性食物。
新生儿发热护理方法有哪些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很多新生儿都曾患这种疾病,患病原因多为室温过高、摄入水量不足、病毒感染等。发病时,新生儿体温会比正常婴儿高。经测量后,发现新生儿腋温为37℃以上,若不立刻治疗,高热会损伤新生儿大脑。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注重护理。新生儿发热护理方法有哪些?
日常,如果新生儿发热,家长很容易在第一时间知道。因为家长会经常抚摸新生儿的额头,尤其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新生儿很容易因被包裹得太严实而发热,发热后喉咙干燥,不想吸食奶水,而且经常哭闹,由此家长就很容易发现新生儿的异常现象。新生儿发热后,家长要立即用湿毛巾敷新生儿的头部,待头部温度有所下降后,再用温水帮新生儿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水温过高会烫伤新生儿,水温太低会加重疾病。若此方法无效,家长就应带新生儿到医院就诊,根据医生指导让新生儿服用退烧药。
新生儿退烧后,家长还要注意加强护理,以防再新生儿再次发热。护理的方法有将室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若室温超过25度,就要适当降温,若室温低于10度,就要给新生儿添衣。若新生儿被衣服包裹得太严实,体温太高,家长就要适当解开衣服。日常,家长还要多喂温水给新生儿喝,补充体液,体液不足也会引起发热。
新生儿发热护理方法有哪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告知大家答案。
怎么样防止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是单纯指体温突然升高时所致的惊厥,高热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往往是较轻的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3岁以后发作减少,小于6月大于6岁罕见。其实当小儿高热时,家长如给予恰当的护理,将大大减少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现在许多家长认为小儿发烧就要捂,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这使得原本发烧的小儿体温越来越高,从而引发惊厥的发生。
当患儿体温大于39℃ 时,尤其是发生过高热惊厥的患儿非常容易在下次高热时再次发作,应立即给予退热,脱去多余的衣服,松开衣扣,头置冷毛巾或将家中水枕置冰箱冷却后置小儿头下或腋下,置小儿于通风阴凉处,如家中有退热药,可按医嘱或说明服用,并多次饮水。一旦在家中或就诊路上发生惊厥,应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鼻腔及口腔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并指压人中,切务用力摇晃患儿,同时拨打120救护车转送医院救治。
如何来诊断小儿高热
如何诊断小儿高热呢?小儿发烧是指当小儿发热,温度在39.1~41℃左右。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
遇到小儿高热时,首先要判断病情轻重。发热的高低、长短与病情轻重一定成正比。当病儿高热聚起,精神状态良好,哭声响亮,常属于轻症,可能是病毒感染,如流感、疱疹性咽喉炎。
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
高热伴寒战,常见于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疟疾;高热伴多汗时,败血症出汗无定期,结核病常在夜间盗汗,疟疾则于退热时出汗。如病儿长期高热,形容憔悴,口干唇裂,病情复杂,如败血症、伤寒等。
小儿高热的护理
第一步:患儿侧卧或头偏向一侧。立即使患儿侧身俯卧,头稍后仰,下颏略向前突,不用枕头。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患儿喂药(防窒息)。
第二步: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用手绢或纱布及时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
第三步:控制惊厥。用手指捏、按压患儿的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两三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第四步:降温。
冷敷———在患儿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并常更换;将热水袋中盛装冰水或冰袋,外用毛巾包裹后放置患儿的额部、颈部、腹股沟处或使用退热贴。
温水擦浴———用温水毛巾反复轻轻擦拭大静脉走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使之皮肤发红,以利散热。
温水浴———水温32~36℃,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患儿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要多擦洗皮肤,帮助汗腺分泌。
药物降温———口服退烧药,或将宝宝退热栓塞到肛门。
第五步:及时就医。
一般情况下,小儿高热惊厥3-5分钟即能缓解,因此当小孩意识丧失,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或抽搐时,家长不要急着把孩子抱往医院,而是应该等孩子恢复意识后前往医院。经护理,即使患儿惊厥已经停止,也要到医院进一步查明惊厥的真正原因。但患儿持续抽搐5-10分钟以上不能缓解,或短时间内反复发作,预示病情较重,必须急送医院。就医途中,将患儿暴露在外,伸直颈部保持气道通畅。切勿将患儿包裹太紧,以免患儿口鼻受堵,造成呼吸道不通畅,甚至窒息死亡。
普通发热的一般护理
控制发热:把体温控制在38℃以内。首选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头部冰敷,也可以使用药物降温。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理口鼻咽部分泌物。
保持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家长不要搂抱或晃动患儿。
饮食:如能进食,要及时哺喂母乳;较大儿童可给予流食,并鼓励多饮水,予清淡饮食,补充营养。
其他:处于嗜睡状态者,要注意变换患者体位,经常按摩背部、臀部,促进血液循环。专人看护,防止患儿坠床或碰伤。
护理宝宝胃肠感冒大攻略
居家护理对策一:
胃肠感冒居家护理很重要,妈咪应注意保持居室内的新鲜空气,遇有气候变化及时为宝贝增减衣服。
居家护理对策二:
如果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出汗多,每次出汗后应及时将湿衣服换下,以免再次着凉,加重病情。
居家护理对策三:
发热期间多给宝宝饮开水,食易消化食物,口味清淡为宜,忌食辛辣、冷饮、油腻、油炸食品。
居家护理对策四:
患病期间宝贝食欲减退,这是正常反应,妈咪不要着急,更不可勉为其难强迫进食,应该让孩子的胃肠道有一个休息时间,会有利于身体尽快康复。
居家护理对策五:
如果宝贝舌苔发黄,嘴里有酸臭味,提示体内存有食火。妈咪一定要控制油腻食物,并可给宝贝服用化食丸、山楂丸,以清热导滞。
居家护理对策六:
一旦宝贝呕吐,妈咪不要慌乱,要让宝贝取侧卧位,对于较大的宝贝可采取俯卧位,这样有利于呕吐物流出,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居家护理对策七:
发烧38.5℃以上或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一定要及时服用退热药,或采取物理降温的措施,以防高热惊风。
居家护理对策八:
家庭成员或托幼机构发生感冒,最好不要和孩子亲密接触。如果不能隔离应佩戴口罩,以免传染给孩子。在疾病没有彻底恢复之前,不要急于送幼儿园,以保护其他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