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伤牙习惯必须改掉
儿童伤牙习惯必须改掉
1.吃手指。孩子爱吃手,在婴儿期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婴儿3个月以后,就应该慢慢纠正这个习惯。如果孩子到了3岁以后还有吮指现象,就会影响到牙齿健康。因为吮指时,拇指放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处,容易形成开合(上下牙咬不上)。如果手指长时间顶在上牙床的骨骼上,还会出现反合(俗称“地包天”)或上颌前突。
2.咬东西。一些孩子喜欢咬绳子、咬铅笔、啃手指甲或者咬衣角、被角、枕角等,咬这些物体时一般总固定在牙齿的某一个部位,因而容易形成牙齿局部的小开合畸形。
3.用手摸牙。孩子在长牙或换牙时,会有痒或疼痛的感觉,常会用手去摸牙齿及牙龈,这样易造成牙齿移位、牙颌畸形,以及创口的感染。
4.托腮。有的孩子喜欢用手托着一边的腮部,或者习惯在睡觉时把手肘、手掌、拳头等枕在一侧脸的下方,这些习惯对于孩子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及面部的对称性都有影响。
5.咬唇。如果经常咬上嘴唇可能造成前牙反合,下颌向前突出。咬下嘴唇则会导致上前牙突出,下颌后缩,上嘴唇会变得厚而短,呈张开状态,牙齿外露,呈“鸟嘴状”。
6.剔牙。剔牙会使牙缝慢慢变宽,食物很容易嵌进牙缝里。另外,牙签如果不卫生或者用力不当,剔牙时可能造成牙龈被细菌感染。
7.爱用一边牙咀嚼。孩子出现偏侧咀嚼习惯,多是由于乳牙脱落或者乳牙龋坏疼痛,一侧牙齿正常的咀嚼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只能用另外一侧咀嚼。偏侧咀嚼会使下颌向咀嚼侧偏斜、导致脸型左右不对称。而且不常咀嚼的一侧因为缺少食物的冲刷更容易堆积牙垢,出现龋齿和牙龈红肿等牙周疾病。
8.吐舌头舔牙。多发生在孩子的换牙期。如果常用舌尖舔上下前牙,会导致开合。如果常舔下前牙,会形成下颌向前突的反合。如果舌头同时舔上下前牙或经常吐出,会使上下颌均向前移位,导致双颌前突畸形及开合。
9.用嘴呼吸。如果孩子患有鼻炎等疾病,鼻道不通畅,就会形成用嘴呼吸的习惯。长期如此,舌头和下颌后退,会导致上颌前凸,上牙弓狭窄,牙齿不齐,看上去开唇露齿,上唇短厚,上前牙突出。
10.横向刷牙。有的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横着刷牙会导致牙颈部釉质薄弱处过分磨耗,形成楔状缺损,引起牙齿过敏,继发龋齿,甚至牙髓暴露或出现牙龈损伤、萎缩。
改掉10大伤脑习惯
10大伤脑习惯之一:长期饱食
最常见的伤脑行为是长期饱食的生活习惯。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长期饱食,容易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现象。
专家建议:每餐吃七分饱完全可以保证营养成分的摄入,如果每天每餐都能够坚持吃七分饱的话,不仅能保持头脑清醒,还能起到控制体重减肥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吃到七分饱?第一餐吃七分饱,第二餐到来之前又不觉得饿就可以了。如果你第一餐觉得吃七分饱,没等到第二餐就饿了,下一餐就可以适当增加点饭量。 此外,吃饭时一定要专心,如果吃饭时边吃边聊,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会不知不觉地增加饭量。
10大伤脑习惯之二:嗜酒爱甜
美国《医学日报》刊文显示,嗜酒、嗜甜食也是伤脑的一大因素。酒精会使中枢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抑制,所以过量饮酒后人会觉得头重脚轻、举步不稳、反应迟钝等。酗酒对大脑的损伤尤其严重。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人体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给大脑带来极大伤害。
专家建议:嗜酒不仅毁肝,更是伤脑。中国营养学会曾建议成年人适量饮酒的限量值是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相当于啤酒750 ml(一瓶),或葡萄酒250 ml(一杯),或38°的白酒75ml,或50°白酒50 ml(2两);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相当于啤酒450 ml(半瓶),或葡萄酒150 ml(3两),或38°的白酒50 ml,或50°白酒30 ml(1两)。
10大伤脑习惯之三:轻视早餐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报道,不吃早餐会使机体和大脑得不到正常的血糖供给。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而久之,会对大脑产生损伤。同时,早餐质量与思维能力也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人最佳思维时间普遍相对延长,而吃素的人精力下降相对较快。
专家提醒,营养健康的早餐标准,要有奶、蛋、坚果和果蔬。奶类、蛋类不仅能提供充足的蛋白质,还可延缓胃的排空速度,延长餐后的饱腹感。每天早晨一小把坚果,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钾、钙、镁、铁、锌等矿物质,能够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利于心脏健康。如果再加一点果蔬,补充维生素就更加完美了。
10大伤脑习惯之四:爱吃粉丝
粉丝、粉条类产品中的铝元素来自加工生产环节,一些黑心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明矾,可使得粉条、凉粉变得筋道,在水中久煮不烂。但是人摄入过多的铝会在体内形成累积,对脑神经有毒害作用,损伤人大脑的记忆功能,造成记忆力减退,增加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还可引发肝病、贫血、骨质软化等疾病。
专家提醒,粉丝本身没有这些重金属,主要看生产加工过程的添加明矾的量。如果合格的产品,就不会损伤大脑、记忆力下降。在挑选粉丝时,第一是要看品牌和价格,价格太低或是杂牌粉丝就最好不要买,质量得不到保证。第二是看外观,有明矾的粉丝颜色鲜艳亮白,无明矾是自然的白色。第三是看耐煮度,开水浸泡一分钟,不含明矾的很软,而含有明矾的仍很硬。
10大伤脑习惯之五:常打呼噜
你睡觉打呼噜吗?很多人以为打呼噜是睡得香,但其实睡觉打呼噜是在损伤记忆力!打呼噜又被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于睡眠时不断打呼噜,进入肺部的气体太少,那么会导致大脑缺氧,这对记忆力的杀伤力非常大。如果您有打呼噜的习惯一定要早早干预,否则后悔莫及。
专家提醒,如果经常打呼噜,甚至打呼噜时都会把自己憋醒,这种情况就是非常严重了,不仅会影响睡眠,还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的呼吸科或者睡眠科做一个睡眠监测,及早地接受治疗。
10大伤脑习惯之六:睡眠不足
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这是很多年轻人的现状。晚上熬夜,或工作,或玩手机,或玩游戏,到凌晨2点才入睡,早晨7点要起床。瑞典吴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教授克里斯蒂安·贝内迪克特(Christian Benedict)负责的一项研究显示,只需一夜睡眠质量不良,大脑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就会显示与脑部受损时类似的情形。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大脑疲劳过度,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智商降低。
专家提醒,睡得太晚,即便第二天多睡几个小时,也回使一天昏昏沉沉的。与其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倒不如晚上早点睡(11点前就睡),白天早点起,即便是有工作,换成早上做,既可以一样完成工作任务,也会让第二天精神一整天。年轻不是“作”的资本,如今很多年纪轻轻的人就得了老年病、得了癌症,这与其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10大伤脑习惯之七:病时用脑
科学合理地多用大脑,能延缓神经系统的衰老,并通过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产生调节与控制作用,达到健脑之目的。但在人身体不适特别是患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还会使脑神经过劳,容易对大脑造成损害。
专家提醒,人生病时,多出现身体不适,没有精神。这其实就是身体在发出信号,提醒你,该休息啦!因此,在生病时,不妨轻松自在地休息一下。勉强的工作不仅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反而还会加重身体负担,让疾病越发严重,损害大脑。
10大伤脑习惯之八:长期吸烟
长期吸烟会损害大脑细胞,造成记忆力减退。常年吸烟还会引起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变性,继而出现脑萎缩,导致老年痴呆。
专家提醒,大多数烟民都有了戒烟的意识,但是难于执行。中日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肖丹教授表示,戒烟不能单靠毅力“干戒”,单靠个人毅力“干戒”成功率不足5%。老烟民可能需要尼古丁的替代品或者戒烟药物,帮助他们度过戒烟早期的戒断症状。因此老烟民可以在戒烟门诊的医生指导下科学有效的戒烟。慢慢减少对尼古丁的渴求,实现戒烟。
10大伤脑习惯之九:少言寡语
大脑有专司语言的功能区,经常说话,尤其是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逻辑性的话,可促进此功能区的发育。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这些功能区会逐渐退化,进而出现整个脑部功能退化。
专家提醒,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上,临床中老年痴呆的患者,很多都是沉默寡言。因为老年人除了日常锻炼身体外,也要加强脑部的锻炼。多下下棋,多与身边人交流,学一学新鲜事物,都会帮助大脑减缓退化。
10大伤脑习惯之十:不愿动脑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多动脑、勤思考,人会变得更聪明。反之,越不爱动脑,大脑退化得越快,人也会变得更愚笨。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多动脑,墨守成规,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变革。不用脑就等于土地再荒废,久而
小儿换牙期的护理
重视乳牙龋病,关注六龄牙。六龄牙是指在孩子6岁左右萌出的乳牙列后的第一恒磨牙,它对全口牙齿的生长排列至关重要。5岁前的龋齿大多发生在咬合面上,而替牙期牙齿清洁不干净,食物残渣残留牙缝的话,两牙之间就会开始烂牙。很多父母忽视孩子的乳牙龋病,认为乳牙反正要脱落,不会影响恒牙。其实,乳牙龋坏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恒牙生长甚至带来恒牙严重畸形。儿童的六龄牙,对孩子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有定形、定高的作用,对其他恒牙的萌出和排列整齐与否影响也很大。所以,保护好六龄牙将终生受益。
恒牙萌出,乳牙不掉需拔除。一般恒牙萌出前,乳牙会自动脱落,但有些孩子会出现恒牙已经长出来,而相应的乳牙却顽固如初不肯“让位”的情况,迫使恒牙从乳牙的内侧长出,形成“双层牙”。林医生指出,出现双层牙时,应把乳牙拔掉,否则会令牙齿排列不整、咬合不正。
饮食均衡很重要。据了解,现在多数小孩出现“双层牙”的原因主要是饮食过于精细,牙齿咀嚼功能下降,颌骨发育较差。咀嚼食物能促进乳牙牙根的生长发育以及自然吸收、脱落。因此,家长应当让孩子多进食蔬果,如芹菜、花生、苹果、甘蔗等耐嚼食物。
让孩子改掉舔牙齿等坏习惯。儿童换牙期较长,一般需要6~7年,在这较长期间里,如果儿童有一些不良习惯,如咬唇、舔唇、咬舌、伸舌、吮指、咬指甲等,可造成牙列不齐、咬合错乱和面部不对称等畸形,影响牙齿功能和面部美观。所以,要时刻注意纠正他们的这些不良习惯。如果存在自己不能纠正的习惯,应尽早到口腔科就诊,配戴矫治器以协助纠正。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换牙期不应该吃硬的东西,其实不一定哦。口腔清洁要做好。要特别注意的是牙齿的保养,保持口腔清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对已出现牙齿拥挤、扭转或牙间隙过大,或发生龋齿等齿病者,应及时就诊。
龋洞不治会死吗 儿童乳牙龋洞需要治疗吗
需要治疗。
儿童乳牙虽然会更换掉,但是一旦出现龋洞,是需要及时治疗的。乳牙龋洞加深后,会引起疼痛和影响儿童正常咀嚼习惯,还可能发生牙髓感染,甚至是牙尖周炎。当儿童出现龋洞后一定要尽早治疗,不能延迟到换恒牙。
小孩牙齿换牙时期如何护理
一:重视乳牙龋病。5岁前的龋齿大多发生在咬合面上,而替牙期牙齿清洁不干净,食物残渣残留牙缝的话,两牙之间就会开始烂牙。很多父母忽视孩子的乳牙龋病,认为乳牙反正要脱落,不会影响恒牙。其实,乳牙龋坏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恒牙生长甚至带来恒牙严重畸形。
二:恒牙萌出。乳牙不掉需拔除一般恒牙萌出前,乳牙会自动脱落,但有些孩子会出现恒牙已经长出来,而相应的乳牙却顽固如初不肯"让位"的情况,迫使恒牙从乳牙的内侧长出,形成"双层牙"。林医生指出,出现双层牙时,应把乳牙拔掉,否则会令牙齿排列不整、咬合不正。
三:让孩子改掉舔牙齿等坏习惯。儿童换牙期较长,一般需要6~7年,在这较长期间里,如果儿童有一些不良习惯,如咬唇、舔唇、咬舌、伸舌、吮指、咬指甲等,可造成牙列不齐、咬合错乱和面部不对称等畸形,影响牙齿功能和面部美观。所以,要时刻注意纠正他们的这些不良习惯。如果存在自己不能纠正的习惯,应尽早到口腔科就诊,配戴矫治器以协助纠正。
预防呼吸道异物进入
1.最好不要给五岁以下儿童吃瓜子、花生、豆类等食物。吃西瓜时可先去掉瓜子。进食避免谈笑、哭闹或打骂小儿。要改掉边走边玩边进食的不良习惯,以免一旦跌交后啼哭,将口中食物吸入下呼吸道。要细心照看小儿,教育年龄稍大的儿童,勿给幼儿喂吃瓜子、花生、豆类等食物。也要提防小儿自己拿取上述食物。
2.教育儿童不要把小玩具放在口中,发现儿童口中含有东西时要及时设法取出。但切不可强行夺取,以免哭闹后吸入。
3.成年人应改掉工作时把针、钉等物咬在嘴里的习惯,以防发生意外。对于昏迷或全麻后未清醒的病人,要细心护理:预先取下已摇动的假牙,呕吐时,头应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下呼吸道。
磨牙习惯易导致牙本质敏感
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牙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牙科主任姚军博士介绍说,口腔中上下牙齿相对的面会产生摩擦,长期摩擦后,牙齿的面会变得平坦,在口腔医学上称之为咬耗。
轻微的咬耗是正常的,但严重的咬耗就需要注意。有睡梦中磨牙习惯的人常常会发生多个牙齿的严重咬耗,严重咬耗不仅会损伤牙齿,而且会导致“牙本质敏感”的口腔疾病。
姚军说,在正常情况下,牙本质被牙釉质和牙骨质包围着,但是因为严重咬耗等原因,牙釉质或牙骨质变薄或消失,里面的牙本质就会露出来。牙本质中有许多连接牙髓和牙釉质的牙本质小管,没有外围的保护,对牙本质的刺激就会通过牙本质小管传到牙髓,引起牙齿酸或疼痛。
另外,磨牙还会减少口腔上下颌的距离,增加颞颌关节腔内的压力,严重时还会引起颞颌关节的异常。
专家建议,有睡梦中磨牙习惯的病人可以使用药物治疗,或者在夜间佩带保护牙齿的装置来减少咬耗的发生。
改掉控油坏习惯
习惯1:经常洗脸,洗的次数越多越减油。
许多人会经常洗脸,希望将油分洗掉。事实上,洗脸只是将脸部表面的油脂暂时清理掉。如果肌肤的油脂和水份分泌仍然处于失衡状态得不到改善,反而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的油脂。
习惯2:频繁使用吸油纸。
用吸油纸吸油虽然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宜频繁使用。因为这样会给肌肤错误的暗示,以为又缺乏油脂了,不久就会分泌出更多的油脂。
习惯3:加强控油就可以。
除了干性肌肤缺水外,出油也与脸部缺水有关。正是因为缺水才导致肌肤水油失衡,出现表面出油,内部缺水的复杂现象。因此,如果你的控油功课只在“油”上下功夫,没有解救肌肤的“渴”,想告别油光是难以实现的。
女性要改掉的8个伤身习惯
1.穿高跟鞋走长路。研究发现,整天穿高跟鞋的女性更容易受伤。其原因是,穿高跟鞋走长路会增加髋关节、膝部和背部的压力。专家建议,只限特别场合穿高跟鞋,每天穿2—3个小时为宜,走长路时,最好换上平底鞋。
2.背包太重。背包过重既影响身体平衡,又会增加颈椎、肩膀和脊柱压力。专家建议,背包重量不宜超过体重的1/10。背包应选材质轻的,避免包上金属等饰物过多,同时还要将不必要的物件及时从背包中清理出来。
3.不爱做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有助于保护女性关节和骨骼健康,使身材更匀称,甚至可防止认知能力下降、老年痴呆症和糖尿病。专家建议,每周日常运动中增加两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4.家务活太繁重。研究显示,每周花48小时忙各种家务的职业女性更容易感到压力过大和精疲力竭。专家建议,工作及各种家务活应分清主次,至少不要同时忙于多件事。让老公和孩子分担一些家务活,可让你感觉压力大减。
5.节食减肥容易妥协。研究发现,女性平均每年在饮食方面对自己撒谎474次。因此更容易导致减肥失败或加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专家建议,应坚持写饮食日记,记录每日摄入的热量,同时避免情绪化饮食。
6.关心家人,忽略自己。女性总是将家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而忽视了自己。这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女性感觉不健康,1/5的人表示保持健康太难。专家建议,按照重要性列出各种需求,设法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7.杜绝一切零食。一项针对绝经期肥胖女性的调查发现,每天吃一两次零食,减肥会更成功。专家建议,每天两餐之间吃两次零食(热量为100—200卡路里)既扛饿又能防止过量饮食。无糖爆米花、低脂酸奶、胡萝卜、浆果等都是不错的零食。
8.克扣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危害女性健康,加重某些疾病危险,使认知能力减退,导致身体肥胖。专家建议,即使再忙,也应将睡眠放在首位。保证卧室温度适宜、黑暗和安静,不将电视及手机等带入卧室,创造一切条件,保证每晚睡足7—8小时。
儿童牙齿保健的5大方法
儿童牙齿保健方法1:用温水清洁口腔
健康生活,从牙齿开始。儿童想要拥有健康生活,就应该做好牙齿保健。儿童刚出生不久,家长就应该注意儿童的口腔健康。喂奶后,要喂清水,清洁儿童口腔,夜间,还要用纱布擦洗儿童的口腔黏膜,减少口腔细菌。
儿童牙齿保健方法2:用指套刷洗牙齿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出牙。当儿童长出第一颗牙齿时,家长就要持续关注儿童的口腔健康。在儿童喝奶后,用指套为儿童清洗牙齿。另外,让儿童多喝开水,少喝饮料。
儿童牙齿保健方法3:用软毛刷刷牙
儿童两岁时,妈妈就要开始教儿童刷牙,因为此时儿童的乳牙已经全部长出。若不注意牙齿健康,乳牙就会被虫子蛀坏,变成蛀牙。为了儿童牙齿健康,即使儿童不愿刷牙,妈妈也要每天帮儿童刷牙。其实,比较乖巧的儿童,只要家长以游戏的方式让他模仿,他就会跟着做,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刷牙的习惯。
儿童牙齿保健方法4:不要吃太多甜食
儿童都喜欢吃甜食,这是众人周知的。但经常吃甜食的儿童,一般都会满口烂牙。为了儿童牙齿健康,家长应做好监督工作,严格要求儿童改掉常吃甜食的习惯。就算儿童哭闹,家长也不要纵容,否则只会害了他,影响他的牙齿健康。
改掉五个坏习惯
发出莫名其妙的噪音。
莫名其妙的噪音,没有任何悬念地成为了让人抓狂的办公室坏习惯之首。虽然绝大部分白领都不希望一整天办公室里都没有一点声音,但是如果是过度的重复的噪音,则会让人心烦意乱。
想想看,如果你正在工作,而隔壁隔间里的女同事却在不停地弄出短信、微信提示音,你还会有心情继续工作吗?除了这些提示音,像是大声讲电话、吹泡泡糖、吃冰块和薯片、小声唱歌、不停地清喉咙等等,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在电话会议或是视频会议时引起混乱。
在开电话会议或是视频会议的时候,一些你觉得没什么的小声音可能会在耳机里成为惹人心烦的背景音。不要觉得参加会议的人只能听见讲话的声音,否则你就是太低估话筒的能力了。通过你的话筒,大家肯定能听出你正从塑料袋 里拿出一块椒盐饼干,或是在喝热咖啡。这些声音很容易让人分心,从而无法集中精神在回忆的内容上。
散发出强烈的气味。
也许你太喜欢蒜蓉面包或是蘸了蒜酱的饺子了,但是你的同事可不一定跟你有同样的喜好。如果你带着一股大蒜味或者韭菜味走进办公室,那么也许惹恼的不仅是同事,还有你的顶头上司。
除了食物,还得注意你使用的香水或化妆品,浓重味道的香水绝对不适合出现在办公室。因为它们除了把同事们熏得头昏眼花外,也只能让别人怀疑你是不是有什么异样的体味需要这么浓烈的香水来帮你掩盖了。
不分时间地点地闲聊。
在办公室里最首要的任务, 毫无疑问,是把工作做完。如果你把太多的上班时间浪费在闲聊上,一定让别的同事非常恼火。你要学会观察同事的肢体语言。
你在跟他们讲述自己周末的旅行时,他们是看着你的眼睛,还是盯着自己的显示器呢?如果是后者,那就赶紧闭上嘴,回到自己位置上干活吧。而且,在以后的时间里,除非同事特意问起,否则就再也不要提起这个话题了,因为除了你自己,打架根本对你钓了几条鱼开了多远的路不感兴趣。
入侵同事的私人空间。
在办公室里,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入侵他人的私人空间呢?比如说不请自到,去别人的格子间里借一下订书器双面胶什么的,这就是典型的惹人烦的行为。虽然办公室格子间并没有门,但却建立起了一个私人的空间。即便是你自己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对着电脑的时候,也一定不喜欢有人没打招呼就过来告诉你说“嘿,原来你也常逛这个网站”吧?所以,请换位思考,记住照顾别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