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选方
泽泻选方
①治臌胀水肿:白术、泽泻各半两。上为细末,煎服三钱,茯苓汤调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素问病机保命集》白术散)
②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金匮要略》泽泻汤)
③治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头晕引饮: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水-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温服。(《纲目》三白散)
④治妊娠遍身浮肿,上气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泽泻,桑白皮(炒)、槟榔、赤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妇人良方》泽泻散)
泽泻的形态特征
泽泻,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cm。地下有块茎,球形,直径可达4.5cm, 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根生;叶柄长达50cm,基部扩延成中鞘状,宽5-20mm ;叶片宽椭圆形至卵形,长5-18cm ,宽2-10cm,泽泻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广楔形、圆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光滑;叶脉5-7条。花茎由叶丛中抽出,长10-100cm,花序通常有 3-5轮分枝,分枝下有披针形或线形苞片,轮生的分枝常 再分枝,组成圆锥状复伞形花序,小花梗长短不等;小苞片披针形至线形,尖锐;萼片3,广卵形,绿色或稍带紫色,长2-3mm,宿存;花瓣倒卵形,膜质,较萼片小,白色,脱落;雄蕊6;雌蕊多数,离生;子房倒卵形,侧扁,花柱侧生。瘦果多数,扁平,倒卵形,长1.5-2mm,宽约1mm,背部有两 浅沟,褐色,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
泽泻药膳用法
泽泻汤:泽泻5两(15克) 白术2两(6克)。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功效: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用于耳源性眩晕。
泄热泽泻汤:泽泻 半夏 柴胡 生姜各9克 地骨皮15克 石膏24克 竹叶15克 莼心15克 茯苓人参各6克 甘草桂心各3克。上药十二味,哎咀。以水12升,煮取3.6升,分五次服(一云水6升煮取1.8升,分三次服)。功用通脉泻热。适合上焦有热,食后出汗,面、背、身中皆热,名日漏气。
泽泻粥:泽泻粉10克,粳米50克。 先将粳米加水500毫升,煮粥。待米开花后,调入泽泻粉,改用文火稍煮数沸即可。用法:每日2次,温热服食,3天为一疗程。不宜久食,可间断食用。效果:健脾渗湿,利水消肿。适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下焦湿热带下、小便淋涩等。
泽泻的鉴别方法
【药材历史考证】泽泻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汝南池泽,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曰:“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以汉中者为佳。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草,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今人秋末采,暴干。”并附有三幅泽泻图。根据以上本草所述及附图考证,与泽泻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沼生草本,高50~100cm。块茎类球形。叶丛生,叶柄长5~50cm,基部鞘状;叶片长3~18cm,宽1~10cm,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卵形,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心形、圆形或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叶脉5~7条。花茎由叶丛中生出,花序常3~5轮分枝,集成大型的轮生状圆锥花序;花两性,外轮花被片3,萼片状,宽卵形,内轮花被片3,花瓣状,白色,雄蕊6枚;心皮多数,离生。瘦果多数,倒卵形,扁平,有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长卵形、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μm,脐点人字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薄壁细胞类圆形,具多数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内皮层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4~110μm,分泌细胞中有时可见油滴。
【生境分布】生于浅沼泽地或水稻田中,喜温暖气候,多栽培于潮湿而富含腐殖质的粘质土壤中。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主产于福建和四川。前者称建泽泻,后者称川泽泻。
泽泻的临床应用
1、用于肾炎水肿或脚气水肿,取其利尿消肿作用。常配茯苓、白术,方如四苓散。可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
2、用于治疗由肾阴不足(肾阴虚)、肾火亢盛而引起的遗精、滑精、眩晕等证候,取其有泻肾火的作用(可能与利尿清热有关),但须配合其他滋补肾阴的药物,如熟地、山萸肉等,方如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既有熟地、萸肉、山药之补,又有泽泻之泻,泻去肾火,使补药更能发挥作用,这样一泻一补,一开一合,相反而相成,共奏补肾阴之效。但要注意,由肾阳虚而引起的滑精以及无湿热者,则不宜用泽泻。
附:前任曾说泽泻能治消渴(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现代实验也初步证实泽泻有降血糖作用,但现代临床实践极少用泽泻为主药治糖尿病。至于六味地黄丸虽可用治糖尿病,但主要作用不再泽泻。
中药泽泻的几种选方
①治臌胀水肿:白术、泽泻各半两。上为细末,煎服三钱,茯苓汤调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素问病机保命集》白术散)
②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金匮要略》泽泻汤)
③治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头晕引饮: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水-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温服。(《纲目》三白散)
④治妊娠遍身浮肿,上气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泽泻,桑白皮(炒)、槟榔、赤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妇人良方》泽泻散)
⑤治湿热黄疸,面目身黄:茵陈、泽泻各一两,滑石三钱。水煎服。(《千金方》)
⑥治寒湿脚气,有寒热者:泽泻、木瓜、柴胡、苍术、猪苓,木通、萆薢各五钱。水煎服。(《外科正宗》)
⑦治小儿齁蛤,膈上壅热,涎潮:泽泻一分,蝉衣(全者)二十一个,黄明胶(手掌大一片,炙令焦)。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米汤调下,日进二服,未愈再服。(《宣明论方》,泽泻散)
⑧治酒风,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素问》)
⑨治风虚多汗,恶风寒颤:泽泻、防风(去皮)、牡蛎(煅赤)、苍术(米泔浸,去皮,炒)各一两,桂(去租皮)三分。上五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温粥饮调下,不计时。(《圣济总录》泽泻散)
⑩治肾脏风生疮:泽泻、皂荚,水煮烂,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以温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经验方》)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泽泻
泽泻性寒,味甘,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湿热,利小便,驻颜泽面。
适应病症: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高血脂症,湿疹,疱疹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面色萎黄。
用来用法:内服,减退6-9g。
应用配伍:本品利水之功效比茯苓强,通过配伍可用于各种水肿症,尤适宜与水湿停蓄之水肿,若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常与猪苓,茯苓,白术,桂枝同用;脾虚水肿可以与茯苓,猪苓,白术同用。渗利水湿,利小便,实大便,与猪苓,茯苓,生薏仁同用。
宝宝腹泻能用止泻药吗
有很多年轻的父母都会有这样的苦恼:自己的小宝宝经常腹泻,而且持续很长时间,可是给宝宝喂药实在是太难了,哭闹不止而且还不一定能把药喂进嘴里。其实,宝宝腹泻不妨尝试采用脐贴治疗。
专家介绍说,因为肚脐周围的血管很丰富,距宝宝肠道最近,宝宝腹壁薄,药较容易吸收。现代中药研究表明,外治通过体表给药,药物在体内局部半衰期较长,作用较持久。另外,外贴肚脐部位无痛苦,宝宝也较容易接受。
风寒泻:因为外出玩耍、洗澡不注意或天气转凉没有及时加衣等外因导致腹部受凉,大便清稀、有泡沫或呈绿色,有的宝宝会有发热的症状。
脾肾阳虚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更泻”。早上4~5时久泻不止,宝宝面色发白、怕冷、手脚凉、精神不振。
湿热泻:宝宝泻下急迫,大便臭,少数会有黏液,肛门周围红肿,食欲不振,唇干,有时会有发热症状。
宝宝腹泻以6~18个月龄居多,较常见的有脾虚泻、伤食泻、风寒泻、脾肾阳虚泻、湿热泻等几种情况。
脾虚泻:脾胃虚弱导致吃完就泻,大便里有不消化食物、乳块等,但不臭,宝宝面色发黄,不够精神。
伤食泻:因为宝宝吃得过多导致腹胀、腹痛,泻下大便酸臭,由于饮食过多损伤脾胃,导致不想吃饭。
选药:脐贴的药物主要选用温里、补中固涩的中药,如果有食积不化症状,再加上消食化积药,有风寒症状再加上解表散寒药物。
选穴:应根据不同的腹泻情况进行选穴:脾虚泻选取神阙穴(即肚脐)与脾俞穴,伤食泻选取神阙穴、中脘穴与天枢穴,风寒泻选取神阙穴、风池穴、风府穴与大椎穴,脾肾阳虚泻选取神阙穴、脾俞穴与肾俞穴,湿热泻选取神阙穴、中脘穴与天枢穴。
操作:采用脐贴治疗时需在第一天中午贴上,第二天中午11时左右取下,下午3时前再贴上。因为11时至3时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间,人体抵抗力强,取下也不易腹泻。同时也可缓解宝宝娇嫩的皮肤持续受胶布刺激,一般疗程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