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下肢肌力训练方法
脊髓损伤下肢肌力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
在进行肌力训练前应根据脊髓损伤的平面、类型及残存的运动感觉功能以及年龄、体质、特征、有无复合伤、术后恢复情况等制定训练步骤和方法[3]。肌力训练方法有很多按照主动用力程度可分为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按照肌肉收缩类型可分为等长运动、等张运动和等速运动。肌力训练贯穿于康复护理全过程对不同时期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康复护理训练。
被动训练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术后创口愈合情况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被动运动训练。早期即卧床期的被动训练是下肢肌力恢复的必要条件同时可达到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对抗肌痉挛等目的。
早期主要进行下肢肌肉按摩。按摩主要针对下肢的臀肌、大腿肌、小腿肌及屈趾肌。根据出现功能障碍的肌肉不同进行有目的的被动训练。按摩手法应刚柔适度由近向远依次按摩1 次/015~1h15~20min/次。不做活动时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双侧大腿外侧用软枕垫起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稍屈曲膝下用小枕支撑踝关节保持90° 防止足下垂用衬垫保护
主动训练
随着患者下肢肌力的不断恢复可逐渐进入主动活动阶段。训练过程应从床上坐起床旁坐立逐渐用辅助工具进行功能锻练如步行器、双拐、平衡杠、单车等。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除了耐心细致的给于病人指导外在某些方面仍旧要协助病人完成训练内容应确保病人安全。主动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患者的下肢肌力。指导并协助病人在床旁站立双手扶床尾并膝下蹲训练保持脊柱挺直足跟不能离开地面逐渐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达到或超过90°每日3~5次每次下蹲的次数以病人的耐受力为宜。还可以采取交腿训练即患者躺在床上或坐在靠椅上腰部挺直双腿交叉将一侧腿置于对侧大腿上每日3~5次每次行交腿30次。以上训练方法主要训练臀肌功能。
股四头肌的训练。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肉属于大腿肌的前群肌肉加强股四头肌的训练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方法:①嘱患者仰卧患侧下肢放在枕头上收紧股前方肌使膝压向地板从小的压力开始逐渐达到最大然后再减轻。②仰面坐在地板上双上肢向后支撑双膝伸直双膝下方垫一枕头两膝间夹枕头双膝向内同时挤压枕头在保持这种挤压的条件下再收紧股前部肌肉使双膝同时下压膝后方的枕头。③仰卧屈双膝患侧下肢屈髋伸膝做直腿抬高。随着病情的恢复可进行抗阻力训练例如砂袋训练患者仰卧屈髋、屈膝或坐位砂袋放在患肢小腿远端前面伸直膝关节。
脊髓损伤下肢肌力训练方法虽然有点复杂,但是值得我们仔细的去看一下,除此之外,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和马虎而让自己的脊髓损伤的更加厉害,这样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比较糟糕的结果。
脊髓损伤怎么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的患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做好正确的康复训练。患者在进行康复的时候,要制定康复的目标,根据目标实行计划。一般在患者治疗一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康复,总结第一段康复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成果进行下一步的康复计划。
患者出现脊髓损伤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物理的方法治疗。采用物理治疗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去除诱发原因,一定要放松。第一大方法就是冷疗法。患者可以采用冰袋或者是冰块进行冷敷。
第二个方法就是温热疗法。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可以使用温水清洗患处,还可以使用温水泡澡。当我们在使用温热疗法的时候,要注意体质。
第三个方法就是电刺激。采用专业的仪器,给患者使用电刺激,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恢复的时间。电刺激最大的功效是,技术先进、效果明显、没有副作用。
除了使用物理治疗之外,还可以使用药物治疗,采用抗痉挛药物,比如安定。还可以使用局部注射用药。如果以上方法没有效果,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要预防感染,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脊髓病变康复训练
保持肢体功能位下肢髋关节保持伸直位,外侧放置枕头或沙袋以防髋外展、外旋。膝关节下可垫一毛巾卷,使膝微屈,踝关节处于90度中间位,可在足下与床架间放一软垫,防止足下垂。
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直,挛缩、畸形根据各关节功能做屈伸或旋转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直至达到最大生理范围,每个关节活动3次~5次,每日2次~3次。
按摩患肢,预防肌萎缩对瘫痪肢体由近向远依次按摩,对弛缓性瘫痪手法宜重,时间宜短;对痉挛性瘫痪手法宜轻,时间宜长,每日2次~3次,每次约15min。
增强肌力训练,促进功能恢复对胸腰段脊髓病变的病人,上肢以主动锻炼为主,提高上肢及躯干肌力,以带动下肢运动,教会病人床上翻身,并进行起坐训练,床与轮椅的转换、扶架站立,扶车行走、逐渐过渡到拄拐行走,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给予助力运动或抗阻力训练,并注意加强耐力训练。
护理脊髓病变的方法是大家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做好对脊髓病变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尽快的康复。在此基础上,大家要选择有效的措施来为患者进行治疗。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是目前临床上疗效较为显著的方法,该疗法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后注意事项 减少黏连
虽然腰椎间盘微创手术的黏连程度较轻,但同样要做好预防神经根黏连的预防。所以,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患者在手术后要做好直腿抬高训练和下肢肌力训练,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神经根黏连。
每天直抬腿3-4次,每次抬腿10次,双腿交替进行,连续训练2周以上。
髌骨脱位还可以运动吗
髌骨脱位通过手法复位或者相关的手术治疗,得到恢复以后,需用膝关节支具固定十到十四天,早期的活动范围的锻炼,将有助于防止关节纤维化,以及促进胶原沿逆向方向形成。然后支具撤出以后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应持续三到四个月,术后一周可以扶拐进行可耐受的负重行走,当通过正确的下肢肌力康复锻炼时,膝关节的肌力可以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此时才能进行正常的运动。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
肌力训练: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训练的重点有所不同。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力训练的重点是上肢肌肉,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残留肌肉要一并训练。肌力3级的肌肉可以采用主动运动;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肌力1级和0级时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肌力训练的目标是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脊髓损伤患者为了应用轮椅、拐或助行器,在卧床、坐位时均要重视锻炼肩带肌力,包括上肢支撑力训练、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训练和握力训练。
垫上训练:在治疗垫上可进行翻身训练和牵伸训练。主要牵伸下肢的腘绳肌、内收肌和跟腱。此外,还可进行垫上移动训练和手膝位负重及移行训练。
坐位训练:此种训练在垫上或床上进行均可。坐位可分为长坐位(膝关节伸直)和端坐位(膝关节屈曲90°)。进行坐位训练前患者的躯干需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或肌力,双侧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特别是双侧髋关节活动范围需接近正常。坐位训练可分别在长坐位和端坐位两种姿势下进行。坐位训练还包括坐位静态平衡训练,及躯干向前、后、左、右侧以及旋转活动时的动态平衡训练。
转移训练:转移是脊髓损伤患者必需具备的技能,包括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转移训练包括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移、轮椅与汽车之间的转移以及轮椅与地之间的转移等。在转移训练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器具,例如滑板。
步行训练:步行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治疗性步行:一般适合于胸6-胸12平面损伤患者。②家庭功能性行走:可在室内行走,但行走距离不能达到900m,一般见于腰1-腰3平面损伤患者。③社区功能性行走:腰4以下平面损伤患者穿戴踝足矫形器,能上下楼,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连续行走900m。步行训练分为平行杠内步行训练和拐杖步行训练。先在平行杠内练习站立及行走,逐步过渡到平衡训练和持双拐行走训练。行走训练时要求上体正直、步伐稳定、步速均匀。耐力增强之后可以练习跨越障碍、上下台阶、摔倒及摔倒后起立等训练。
脊髓损伤病人康复计划
1、外伤性脊髓损伤的早期处理
(1)现场急救:对脊髓损伤的急症病人现伤急救时,要注意防止脊髓损伤加重。搬动病人前首先检查肢体活动及感觉有否异常,如无异常,可使头颈部固定位置下移动病人,平卧位拉于硬板上,头颈部两侧加垫避免摆动,如检查有神经症状,则纵轴方向轻轻牵引头颈,固定好移至硬板上,迅速转送医院。由此可见,有专门训练的急救护送人员对伤后病人预后是很重要的。
(2)尽早解除脊髓压迫症状:为脊髓恢复提供条件,如整复脊柱骨折、脱位,脊柱姿 式的固定。对于脊髓横断完全性损伤病人,在24小时内给予停止损伤病理变化的处理,如脊髓切开、局部冷冻、高压氧、药物应用等都可以改变脊髓损伤后继发变化,利于截瘫的部分恢复。
2、预防、治疗并发症
截瘫尤其是颈脊髓损伤的高位截瘫病人,由于早期治疗护理不当,可发生多系统并发症,如呼吸系统的感染,运动系统肌肉的挛缩,关节变形,泌尿系统的感染,血栓的形成,皮肤压疮等。这些并发症即是病人死亡的原因,也是影响脊髓损伤后病人康复的主要因素。因此要积极预防并发症,一旦发现并发症及早治疗才能使康复计划顺利完成。
(1)尿路感染: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时引起脊髓休克,运动反射受到抑制膀胱松弛,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此期病人因排尿力不足,致大量残留尿。而长期留置导尿也是造成膀胱上行感染的因素。为了使截瘫病人排尿功能得到恢复,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排尿训练,外力压迫逼尿时要正确应用腹压,以免因膀胱过度充盈下加压引丐肾盂积水及逆行感染。采用每隔4小时导尿一次的间歇导尿法可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有条件的医院也可应用体位移动床使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定时站立位,可以增加膀胱内沉淀物排出,使残留尿相对减少而预防尿路感染。
(2)褥疮;这是截瘫病人的终身注意的问题。在卧床期除按皮肤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外还要注意足趾也可因被子的压力造成褥疮的可能。对恢复期病人护理人员要教会病人检查受压皮肤的方法,双手撑起减压的方法及预防褥疮的措施。
(3)解除消化道常见症状,如便秘、大便失禁、肠胀气,肠梗阻也可以应用干扰电疗法及中医按摩针灸技术。
(4)深部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常发生在脊髓损伤后一个月内,护理上要注意观察患者两侧下肢的腿围 ,看是否有水肿出现,尽早应用弹力袜和弹力绷带,早期斜床站立训练,可使截瘫的肢体血管神经舒缩功能得到恢复。
(5)肺部感染:截瘫病人长期卧床或呼吸肌运动障碍,呼吸量减少,咳嗽动作减弱或消失 ,大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肺部感染。为预防这一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帮助病人排痰时,护理人员用双手紧压患者胁下部,运输和要随患者呼吸节奏,可以使病人将痰咳出。力量不宜过大,以免加重损伤脊神经或导致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的体育康复
肢体的摆放训练:在患者卧床期间,应注意保持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置。
关节被动运动:主要是对瘫痪肢体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每天1~2次,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
体位变换:在患者卧床休息期间,应定时变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压疮形成,但是要注意翻身时不要引起新的损伤。
早期坐起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后,可早期开始坐位训练,时间一般在伤后/术后3周左右,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开始时将床头抬高或摇起30°,如无不良反应,则每天将床头升高15°,一直到80°,并维持继续训练。一般情况下,从平卧位到直立位需1周的适应时间,适应时间长短与损伤平面相关。
起立床站立训练:在患者经过坐起训练后,无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即可考虑进行站立训练。训练时应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配带腰围训练起立和站立活动。患者站起立床,从倾斜30°开始,角度渐增直至达到90°,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降低起立床的高度。
呼吸及排痰训练:如果发生颈髓损伤,出现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应训练其腹式呼吸运动,咳嗽、咳痰能力以及进行体位排痰训练,以预防及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并促进呼吸功能。
高位截瘫并发症
截瘫,是指胸腰段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颈椎脊髓损伤往往引起四肢瘫。其中,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
翻身训练;此训练的目的是防止患者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而导致压疮。患者仰卧,双上肢上举,用力向左右甩数次,利用惯性向一侧翻身。
截瘫是由于直接操作(如火器、刀刺伤等)和间接操作(脊椎骨折、脱位等)脊髓所致。脊柱操作可影响到肌肉逐渐萎缩、丧失有关的感觉和知觉、某些器官功能受损(如膀胱失控等)或失去某些活动能力等,严重的有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