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的发生与早期的喂养方式有关吗
儿童肥胖的发生与早期的喂养方式有关吗
2008年5月,国际喂养专家们在对61项婴儿体重与喂养方式研究的综 合回顾和评价后,认为儿童肥胖的发生与早期的喂养方式有关。母乳喂养可 减少儿童发生肥胖的机会。
肥胖儿童怎么吃减肥
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吃得多动得少
据统计,我国有12%的儿童体重超标,为什么如此的儿童成了肥胖儿?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一方面是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后天的喂养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多动得少,这也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
儿童肥胖有哪些危害?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胖胖的很可爱,但实际上,儿童肥胖可能会引发很多健康问题,1岁以下的肥胖婴儿,容易患呼吸道感染、腿部骨骼变形、脂肪肝、性发育异常等,肥胖儿还容易患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还容易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容易造成大脑缺氧,对智力发育有一定影响。
预防儿童肥胖应从孕期开始
儿童肥胖危害这么多,我们该如何预防?预防儿童肥胖应该从孕期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着手,注意控制孩子的饮食,让孩子多运动。
1.孕期注意控制体重。统计显示,孕期体重增加越多,新生儿体重越重,新生儿肥胖的概率也越高,因此预防儿童肥胖应从孕期开始。
2.母乳喂养。宝宝出生后6个月内以纯母乳喂养,是预防宝宝肥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有研究显示,非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出现肥胖的比例是24.6%,这是因为人工喂养婴儿更容易出现过度喂养。
3.科学添加辅食。提倡6个月内小儿纯母乳喂养,不要过早在奶中添加米粉等辅食。
4.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按照小儿年龄的大小,合理安排一日的饮食,不要让孩子饥一顿、饱一顿,避免过于油腻、油炸食物及过多淀粉类食物。当体重超重时,应取消餐间点心,多吃素菜水果,不让孩子多食油炸及淀粉类食物。
5.多运动。当体重超重时要饮食控制与增加运动同时并进,逐渐增加体力活动时间和活动量,活动应多样化,要引起孩子兴趣使活动能坚持下去才能起到效果。
6.预防儿童电视肥胖症。家长们应引起高度重视,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
“交通灯饮食法”帮孩子减肥
家有肥胖儿童,该如何帮他“减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因此不能采取过激的减肥方法,儿童减肥,应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着手,“交通灯饮食法”可帮助家长控制孩子的饮食。
1.红灯食物:严格限制
红灯区食物主要为高脂或单纯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包括:
高糖类食物:各种,糖果、巧克力、糖水、麦乳精、炼乳、甜饮料、甜点心、各种冷饮、蜜饯等;
高脂肪类食物:油炸食品(包括炸鸡、炸土豆条、油条等)、动物油(如猪、牛、羊、鸡油)、各种动物肥肉、黄油、级油、曲奇饼干。
2.黄灯食物:控制摄入量
黄灯区食物主要包括:
谷类及其制品:如大米、面粉、玉米粉、馒头、面包、通心粉、咸饼干、面条等;
豆类及其制品:毛豆、黄豆、千张、素鸡、素火腿等;
动物性食物:牛肉、兔肉、瘦猪肉、鸡蛋、猪肝、各种鱼类等;
水果类:香蕉、柿子等。
3.绿灯食物:不予限制
绿灯区食物主要包括:
豆制品:豆腐、豆浆、豆奶等;
蔬菜类:萝卜、土豆、绿豆芽、竹笋、冬瓜、黄瓜、番茄、青菜、卷心菜、胡萝卜、南瓜、芹菜、茭白、四季豆等;
动物性食物:各类虾、贝、黄鳝、鲤鱼、鲢鱼、黄鱼黑鱼、虾皮、猪血;
各种奶类:如牛奶、酸奶等;
水果类:如西瓜、苹果、梨、桔子、草莓、桃子、枇杷、橙子、菠萝、葡萄等。
4.红、黄、绿灯食物一日三餐这样吃
早餐:可选择黄灯区食物、绿灯区食物,注意干稀搭配,如淡牛奶、鸡蛋、面包或豆浆、蛋羹、馒头、拌豆腐。12岁以下儿童,早餐总量不宜超过150克。
午餐:一定要吃饱,可选择黄灯区食物和绿灯区食物,少量红灯区食物。应以绿灯区的蔬菜为主,减少黄灯区的主食(即米面)量,佐以黄灯区和绿灯区的动物性食物适量,注意荤素搭配,荤素菜比例一般为1:2-3。
晚餐:应控制主食量,米面等主食量约占午餐主食量的一半,以绿灯区食物为主,不吃红灯区食物。
饮食控制之外还应加强运动
运动是减肥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还能增强体质,减少生病。有氧运动中,肌肉收缩活动初期能源为糖,持续运动达120分钟以上时,游离脂肪酸供能达50-70%之多。适合儿童的运动包括长跑、散步、游泳、踢球、跳绳、接力跑、骑自行车等。需要注意的是,肥胖儿童由于自身的体重大、心肺功能差,因此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儿童恐惧症跟教养方式有关
a、教养方式 虽然新近的研究着眼于社交恐惧症,但无论那一类恐惧症皆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关。如:过分严厉和教条化的教育,会使人的心理成长过程单一,使其社会理解和适应能力相对较,难于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判断;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育受到扭曲,对外界事物出现错判或误判。
b、遗传及性格因素 此症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比如,3岁以前表现胆小、羞怯者,成年以后往往较容易发生社会交往恐惧症。遗传因素在恐惧症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c、生物学因素 有人推论,恐惧症患者可能存在突触后5-HT能受体超敏感的可能。
儿童肥胖如何减肥
预防儿童肥胖应从胎儿期开始,在肥胖好发年龄(婴儿期、5-8岁、青少年期)采取措施,效果更佳。 近25年来,全球肥胖和超重孩子增加了一倍,这与家长的过度喂养不无关系。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喂得胖,是自己能干的表现,非常有成就感。其实,爱心喂出胖孩子,却苦了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健康危害。
肥胖会对儿童各系统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心理行为等产生不良影响,对当前及以后的生活质量、学习工作能力、健康状况等造成损害,还会缩短预期寿命。儿童肥胖的治疗非常困难,因为儿童缺乏减肥动机,对少吃、多动的减肥方法很难持之以恒。因此,儿童肥胖的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预防儿童肥胖应从胎儿期开始,贯穿一生,在肥胖好发年龄(婴儿期、5~8岁、青少年期)采取措施,效果更佳。
小儿肥胖症病因
单纯肥胖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聚集性)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1.遗传与环境因素
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肥胖小儿的父母往往显示肥胖症状,大约有1/3左右的人与父母肥胖有关,如果父母两人都超过正常体重,子代中2/3出现肥胖。此外,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亦常见肥胖症状,如肝糖原累积症等。
2.多食
小儿自幼养成多食,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减少,特别是习惯于摄取油腻食物,日久即可发生肥胖现象。
(1)不合理喂养:如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生后1~2个月)和断奶过早,是婴幼儿期促成单纯肥胖症产生的一种喂养模式。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趋势与父母给予的不合理饮食及营养摄入过多有很大关系,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摄入过多,谷类食物摄入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油脂摄入量由1992年的37g增加到了44g,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2)食欲亢进:食欲亢进,进食过快是肥胖儿童的一个摄食特征。
3.少动
小儿缺乏适宜的体育锻炼,加上多食的因素,活动减少及摄入与排出的不平衡,更容易形成肥胖;肥胖的小儿往往不喜欢活动,愈不活动则愈胖,形成恶性循环。
4.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与肥大
在脂肪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扩大的关键时期(孕后期,产后早期和青春期)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促成了单纯肥胖症的形成。
孕期头3个月细胞水平营养不良,孕期后3个月营养过量,孕期体重增重过大,过速,是子代生后肥胖的孕期危险因素。脂肪细胞数目的逐渐增多与年龄增长及脂肪堆积程度有关,从小儿时期开始肥胖的人,成年后仍肥胖则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而缓慢持续的肥胖,则既有脂肪细胞的肥大又有脂肪细胞的增多,一个肥胖人的全身脂肪细胞可比正常人的脂肪细胞增加3倍以上。
5.溺爱
家长的动机因素对肥胖儿童超量喂养起着重要作用,溺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某些传统的文化观念(过度约束儿童活动等)是造成男童中重度肥胖检出率高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动机因素,低收入家庭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肥胖儿童的一个重要来源。
儿童肥胖易诱发冬季咳喘
“十个胖墩九个喘”。专家提醒,秋冬季节气温降低导致儿童感冒高发,肥胖儿童更易由普通感冒诱发喘息,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入院患儿多因营养摄入过多导致肥胖,喂养方式对孩子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专家建议,为了减少孩子咳喘发病几率。
一是要做好恰当的保暖,根据气温的升降,室内户外的进出,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
二是在空气不好时,减少孩子的户外活动次数,比如在雾天时,减少户外活动,同时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三是当孩子发生咳嗽时,不要自行购买感冒药或止咳药给孩子服用,应来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孩子吃“冤枉药”;
四是注意讲究科学喂养,肥胖要从小开始预防,从母乳喂养开始,从小培养孩子不偏食、不挑食,不要等吃成了小胖子再为孩子以后的减肥发愁。
小儿肥胖症是怎么引起的
单纯肥胖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聚集性)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1.遗传与环境因素 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肥胖小儿的父母往往显示肥胖症状,大约有1/3左右的人与父母肥胖有关,如果父母两人都超过正常体重,子代中2/3出现肥胖,此外,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亦常见肥胖症状,如肝糖原累积症等。
2.多食 小儿自幼养成多食,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减少,特别是习惯于摄取油腻食物,日久即可发生肥胖现象。
(1) 不合理喂养:如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生后1~2个月)和断奶过早,是婴幼儿期促成单纯肥胖症产生的一种喂养模式,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趋势与父母给予的不合理饮食及营养摄入过多有很大关系,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摄入过多,谷类食物摄入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油脂摄入量由1992年的37g增加到了44g,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2)食欲亢进:食欲亢进,进食过快是肥胖儿童的一个摄食特征。
3.少动 小儿缺乏适宜的体育锻炼,加上多食的因素,活动减少及摄入与排出的不平衡,更容易形成肥胖,肥胖的小儿往往不喜欢活动,愈不活动则愈胖,形成恶性循环。
4.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与肥大 在脂肪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扩大的关键时期(孕后期,产后早期和青春期)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促成了单纯肥胖症的形成。
孕期头3个月细胞水平营养不良,孕期后3个月营养过量,孕期体重增重过大,过速,是子代生后肥胖的孕期危险因素,脂肪细胞数目的逐渐增多与年龄增长及脂肪堆积程度有关,从小儿时期开始肥胖的人,成年后仍肥胖则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而缓慢持续的肥胖,则既有脂肪细胞的肥大又有脂肪细胞的增多,一个肥胖人的全身脂肪细胞可比正常人的脂肪细胞增加3倍以上。
5.溺爱 家长的动机因素对肥胖儿童超量喂养起着重要作用,溺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某些传统的文化观念(过度约束儿童活动等)是造成男童中重度肥胖检出率高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动机因素,低收入家庭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肥胖儿童的一个重要来源。
新生儿多长时间喂一次奶
新生儿喂奶的时间间隔,与宝宝的胃容量和宝宝的喂养方式有关。新生儿胃的排空时间要根据食物的种类和性质来定,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胃排空的时间是2-3小时;牛奶喂养的是3-4小时;水则为1-2小时。所以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喂奶的时间间隔要稍微短一点。
导致婴儿期肥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婴儿期肥胖主要与家长喂养及饮食方式不科学有关。生后早期父母在 进食方面干涉较多的小儿常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进食,导致食物摄入过 多,引起肥胖。另外进食的量、进食的种类和进食方式不当也是造成儿童肥 胖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过多、进食过快、暴饮暴食 等;不吃早饭,而造成中餐或者晚餐进食过量;饮食内容上过于精细,油炸食 品、碳酸饮料、咸味小零食、糖果过多,而蔬菜、水果、牛奶、钙摄入量少均可导 致儿童肥胖风险增加。
小孩肥胖的危害
肥胖病给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都会带来危害。目前,在世界各地,儿童肥胖相当普遍。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胖是健康的标志。其实这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偏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孩子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体重标准,超过这个标准10%就是肥胖。儿童肥胖与否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其喂养的认知程度。许多好心的父母常常采用填鸭式的喂养方法,劝食、诱食,甚至逼食等手段,很多成年人也都是以给孩子买各种美味食品来表示自己的爱心,儿童也很容易被各种美味食品所诱惑,养成吃零食的习惯。这样不用多久,他们就会营养过剩,体内蓄积越来越多的脂肪,因而导致肥胖。儿童期肥胖,可促进脂肪细胞数量增加,使其到了成年期更容易肥胖,并且大大增加减肥的难度。
儿童一旦肥胖,由于体内脂肪比例增高,酸性代谢产物排泄不充分而蓄积量增大,儿童会经常感觉疲困乏力,贪睡,不愿活动;又因为肥胖导致水、糖、脂肪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而出现异常饥饿感,表现为嘴馋而特别贪吃。这样就容易促成儿童惰性的养成,变得既贪吃又贪睡,形成越来越胖,越胖毛病越多的恶性循环。越是肥胖,越是贪食,越是懒惰,越不愿运动,失去儿童那种天真活泼好动的天性。儿童肥胖,长大后90%会变成大胖子。
肥胖还会引起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等。部分儿童会因肥胖导致性发育障碍,男孩出现隐睾,乳房膨大等性器官和性征发育障碍;女孩则出现性早熟或月经异常,导致其成年后的性功能障碍和生殖无能。
肥胖还可以影响儿童的头型发育,出现愚蠢型倾向。还容易长成X形或O形腿,扁平足。生活自立能力下降,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羁患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
过度肥胖导致呼吸系统功能下降,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脑皮层缺氧,儿童学习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由于体型变化,体力下降以及肥胖后的各种令人难堪的症状,给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形成自卑、孤僻以及人格变态,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
新生儿大便次数多是什么原因 喂养方式导致
通常宝宝的喂养方式有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给宝宝喂配方奶粉)和混合喂养(母乳和配方奶粉交替喂养)。
如果是母乳喂养或者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会相对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多一些,通常每天在2-4次之间,有些新生儿的次数还会更多,这跟个体的消化能力也有关。
怎么办:只要新生儿精神和吃奶状况正常就不用担心。
喂配方奶粉的婴儿容易肥胖
我们国家的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肥胖问题尤为突出,儿童肥胖危害非常大。目前胖孩子的数量,在我们国家是趋于年年递增的趋势。那么如何预防儿童肥胖呢?母婴专家指出,喂配方奶粉的婴儿容易肥胖。
孩子肥胖会带来很多并发症,诸如合并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还有二型糖尿病,还有心理或者性功能的障碍。对肥胖儿童的诊断和预防以及治疗注重的是调整孩子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一旦发现孩子有偏胖的情况下,希望家长能够通过阅读这方面的知识,及早到医院对孩子进行诊断和生活方式的干预,越早的干预,对孩子将来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日前,杂志刊登了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称吃婴儿配方奶粉长大的孩子,5岁时更可能发生肥胖问题。
英国研究人员在剑桥、诺丁汉、莱斯特和格拉斯哥四家医院对新生儿及其母亲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采用双盲研究,即研究人员和新生儿母亲都不清楚给孩子吃的是哪种牛奶。结果发现,与喂养普通瓶装牛奶的婴儿相比,吃婴儿配方奶粉的健康婴儿长到5--8岁的时候,其体内脂肪高出22%-38%。研究人员认为,其原因是,在孩子成长期的某个关键阶段,摄入了过多的热量而且体重增加迅速。
早期研究发现,20%的成年肥胖症的病因,其实是婴儿期营养过剩或体重增加过快造成的。医生曾经建议,给吃不上母乳的低体重婴儿喂婴儿配方奶粉。但是现在专家建议,如果不是早产儿,那么就没有必要迫不及待地给婴儿喂养配方奶粉“催肥”。
新研究负责人伦敦大学学院儿童营养研究中心的阿特尔·欣哈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提出的一大问题是,如何最好地喂养出生体重过低的婴儿?这项研究无疑也给配方奶粉公司提出了改进婴儿奶粉的新挑战。
儿童肥胖的原因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有家族发病倾向,很多肥胖儿有家族肥胖史。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大约有70%~80%发生肥胖;父或母其中一人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大约为40%~50%;父母均为瘦体型,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仅为9%~14%。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活动量、饮食习惯可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另外,静息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基础水平由遗传决定。某些肥胖家族的基础代谢值降低。父母双方或单方肥胖的子女,其基础代谢值低于体重正常父母的子女约10%,体育活动能量消耗低于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的2倍。
近年来,学者们对肥胖病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肥胖的遗传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1994年学者们在肥胖鼠克隆出肥胖表型的瘦素基因,并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之后的研究证实,人的瘦素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1998年在神经肽家族中,新发现一类具有调节食欲作用的神经肽类激素—食欲素,其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此类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脑摄食中枢,调节人们的食欲,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喂养方式及饮食习惯
喂养过度是肥胖的物质基础。过食,使过剩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造成肥胖,而人体脂肪含量与食物中脂肪含量相关。婴儿期肥胖受出生体重、喂奶量和过早添加固体食品等影响。孕母怀孕后期摄食过多、体重增加过速或患糖尿病,会使胎儿体脂过多和出生时超重。婴儿和儿童期摄食过度可以成为成人期肥胖的原因。饮食习惯、食品的质和量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已步入小康,食物摄入可以任选所爱,尤其有些独生子女除摄食过度,尚偏爱荤食、油腻、甜食和零食,使能量更多储存,肥胖发生率增高。
生活方式
久坐的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西方工业化国家久坐的生活方式,使肥胖发生率上升。近10年来,这种生活方式也在我国蔓延,例如学龄儿童缺乏运动,每天放学后必须完成大量的课外作业,或有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
为什么会产生肥胖真正因素
(一)环境因素
1)儿童出生体重
国内为一些研究表明,高出生体重是儿童期肥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儿童期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高出生体重儿以患中度肥胖为主。
2)儿童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与儿童肥胖及超重的发生关系现在暂不明确,但毋庸置疑的是幼儿期提倡母乳喂是非常必要的。而人工喂养和过早添加辅食,容易造成过量喂养,供给高过需求,从而导致婴儿期肥胖。而婴儿期肥胖可直接导致儿童期肥胖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小儿出生后,建议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应按小儿需求,4个月后合理添加辅食。断乳后应注意营养,避免多度喂养和不合理喂养,可有效减少儿童期肥胖的发生。
3)不良的饮食结构和运动行为
研究表明:儿童肥胖的发生与饮食密切相关,每餐主食过多,经常吃油炸食品,甜食,进食速度过快,暴饮暴食是引起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另外运动量少,使得能量消耗过少,过多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是导致肥胖的另一原因。所以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运动行为对预防儿童肥胖有重要作用。
4)家庭环境因素
儿童肥胖也与家长的观念有关,如在超重或肥胖儿童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家长认为体重正常。在这种认识下,势必会造成过渡喂养或强迫进食,从而因能量摄入过多,导致肥胖。且现在家庭多会对孩子溺爱,孩子失去了运动机会,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父母的观念要改变,正确喂养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全面健康。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能够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预防肥胖的发生。
(二)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高度的遗传性。研究表明:肥胖的家族型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如果父母双亲都肥胖,那么后代发生肥胖的几率约为70%~80%,双亲之一肥胖,后代发生肥胖几率约为40~50%。如果双亲都正常,那么后代发生肥胖的几率仅为10~14%。